一种新型撬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8373发布日期:2020-07-31 22:52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撬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撬棒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撬棒。



背景技术:

撬棒是利用杠杆原理让重物克服地心引力,将重物从地面掀起并发生位移的作法,在建筑工地、机械维修、金属结构制作以及货物搬运等工作中,撬棒是比较常用的手工工具。

在施工工地上一些石块均比较沉重,往往撬棒只能一点一点的往里撬,且逐步向内部加深,而在撬棒需要向内移动时,就需要另一个作业者在石块底部添加一定的支撑块,用于辅助支撑,以便于撬棒的向内移动。但是,这样的操作需要多人配合,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撬棒,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撬棒,包括:棒体、垫块、连接绳、第一撬部和第二撬部,所述棒体包括上部和下部,且所述上部和所述下部为一体成型,并且所述上部上设置过线槽,所述下部两侧设置有滑槽,且所述过线槽底部与所述滑槽相通,所述垫块设置在所述下部上,且所述垫块两侧设置有与所述滑槽相互匹配的滑块,所述连接绳设置在所述过线槽中,且所述连接绳一端与所述垫块一端连接,并且所述连接绳另一端设置有卡扣,所述第一撬部与所述下部远离所述上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撬部为分叉式结构设置,且相邻叉齿之间设置有间隙,所述间隙大于所述垫块,所述第二撬部一端与所述上部远离所述下部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撬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卡合的卡槽。

进一步地,第一撬部与所述棒体的角度为15°-30°。

进一步地,第二撬部与所述棒体的角度为60°-90°。

进一步地,棒体、所述第一撬部和所述第二撬部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第一撬部和所述第二撬部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地,棒体上设置防滑纹。

进一步地,垫块底部为平面结构,所述垫块顶板设置有凸起,且所述凸起顶部为平面结构设置。

进一步地,垫块上涂覆有一层保护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便捷,能够实现单人作业,且操作简单,使用时,通过第一撬部将石块一端进行撬起,然后松开连接绳使垫块延滑槽滑至地面与石块之间,然后缓慢将石块底部与垫块进行接触,由垫块进行辅助支撑,然后在将第一撬部向石块内部进行移动,进行二次撬动,并拉起连接绳镜将垫块拉入棒体上,做后续循环,直至完成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撬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垫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撬棒,包括:棒体1、垫块2、连接绳3、第一撬部4和第二撬部5,所述棒体1包括上部6和下部7,且所述上部6和所述下部7为一体成型,并且所述上部6上设置过线槽8,所述下部7两侧设置有滑槽9,且所述过线槽8底部与所述滑槽9相通,棒体1上设置防滑纹,所述垫块2设置在所述下部7上,且所述垫块2两侧设置有与所述滑槽9相互匹配的滑块,所述连接绳3设置在所述过线槽8中,且所述连接绳3一端与所述垫块2一端连接,并且所述连接绳3另一端设置有卡扣,所述第一撬部4与所述下部7远离所述上部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撬部4为分叉式结构设置,且相邻叉齿之间设置有间隙10,所述间隙10大于所述垫块2,所述第二撬部5一端与所述上部6远离所述下部7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撬部5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扣卡合的卡槽,使用时,通过第一撬部将石块一端进行撬起,然后松开连接绳使垫块延滑槽滑至地面与石块之间,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能够确保垫块能够尽量靠近里面一点,可以通过连接绳将垫块拉至滑槽的顶部,然后松开连接绳,然后缓慢将石块底部与垫块进行接触,由垫块进行辅助支撑,然后在将第一撬部向石块内部进行移动,进行二次撬动,并拉起连接绳镜将垫块拉入棒体上,做后续循环,直至完成作业。

可选的,第一撬部4与所述棒体1的角度为15°-30°,第二撬部5与所述棒体1的角度为60°-90°;采用此设计结构,是为了确保撬动物品时的便利性。

可选的,棒体1、所述第一撬部4和所述第二撬部5为一体成型;第一撬部4和所述第二撬部5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加强筋;确保使用时的安全稳定性。

可选的,垫块2底部为平面结构,所述垫块2顶板设置有凸起,且所述凸起顶部为平面结构设置,垫块2上涂覆有一层保护层;采用此设计结构,是为了能够确保垫块使用时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