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6224发布日期:2022-03-02 03:57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机车救援施工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2.铁路列车发生事故时,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救援,利用救援起重机进行列车起复作业,在起复作业前,必须通过支承物组合对其四个支腿进行支承,而支承物组合的搬运及叠码成型是整个救援过程中最为费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3.目前,救援作业中所采用的支承物组合主要为传统枕木组合,根据救援现场反馈,传统枕木组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重量重、搬运叠码不便,承载稳定性差等缺点,这些缺点的存在不仅降低救援效率,增大人工成本,同时枕木还可能因受力不均发生断裂或偏斜,从而造成二次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相比现有技术,本装置各部件均采用钢制空心密封体结构,单件钢枕内部采用点阵制成柱结构,这种结构承压能力大,重量轻,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提高对地面情况的适应性,本装置的钢枕大大减轻了救援人员的搬运、垛码工作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对铁路事故救援作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包括钢枕、吊装耳、支撑柱、防滑垫、粘接层:其中:钢枕两端固定安装有吊装耳,钢枕内部为空腔结构,且空腔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柱,钢枕底面通过粘接层粘接固定有防滑垫。
7.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中:支撑柱设置在钢枕空腔内的上壁与下壁之间,且呈点阵状排列。
8.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中:承载装置由多个钢枕组合而成,且采用垂直交错堆叠的方式组合。
9.相比于现有技术,本装置各部件均采用钢制空心密封体结构,单件钢枕内部采用点阵制成柱结构,这种结构承压能力大,重量轻,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提高对地面情况的适应性,本装置的钢枕大大减轻了救援人员的搬运、垛码工作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对铁路事故救援作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的结构示意简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枕板的仰视图。
12.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a向剖视图。
13.附图标记:钢枕1、吊装耳2、支撑柱3、防滑垫4、粘接层5。
具体实施方式
14.以下实施结合实施例并对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5.实施例1、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包括钢枕1、吊装耳2、支撑柱3、防滑垫4、粘接层5:其中:钢枕1两端固定安装有吊装耳2,钢枕1内部为空腔结构,且空腔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柱3,钢枕1底面通过粘接层5粘接固定有防滑垫4。
16.实施例2、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中:支撑柱3设置在钢枕1空腔内的上壁与下壁之间,且呈点阵状排列,提高钢枕1的结构强度。其余同实施例1。
17.实施例3、请参阅图1至图3,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中:承载装置由多个钢枕1组合而成,且采用垂直交错堆叠的方式组合,提高组合的稳定性。其余同实施例1。
18.工作原理:使用时,现在最底层并排放置一排钢枕1,然后在第二层,再与底层垂直并排放置一排钢枕1,是上层与底层垂直交错,以此类推,直至堆叠到救援作业需要的高度即可,在钢枕1中,支撑柱3起到支撑的作用,最后,救援车的支撑脚即可支撑在钢枕组合上,对事故机车进行救援。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包括钢枕(1)、吊装耳(2)、支撑柱(3)、防滑垫(4)、粘接层(5):其特征在于:钢枕(1)两端固定安装有吊装耳(2),钢枕(1)内部为空腔结构,且空腔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柱(3),钢枕(1)底面通过粘接层(5)粘接固定有防滑垫(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支撑柱(3)设置在钢枕(1)空腔内的上壁与下壁之间,且呈点阵状排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承载装置由多个钢枕(1)组合而成,且采用垂直交错堆叠的方式组合。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高强度救援钢枕承载装置,其中:钢枕两端固定安装有吊装耳,钢枕内部为空腔结构,且空腔内部设有多个支撑柱,钢枕底面通过粘接层粘接固定有防滑垫。本实用新型装置各部件均采用钢制空心密封体结构,单件钢枕内部采用点阵制成柱结构,这种结构承压能力大,重量轻,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提高对地面情况的适应性,本装置的钢枕大大减轻了救援人员的搬运、垛码工作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救援时间,提高救援效率,对铁路事故救援作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业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技术研发人员:沙志强 夏忠键 沈彤 霍艳红 李干涛 吴从刚 黄继春 田岗 龚必成 王超厚 黄建平 林威 汤尚卫 杨小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20.12.17
技术公布日:2022/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