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8463发布日期:2021-04-16 21:4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吊具设计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



背景技术:

变压器壳体为一体注塑件,如图1中所示,由其壳本体的左、右侧壁分别向外延伸出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壳体体整体上呈现为近似箱体状,其顶壁呈现出一定的弧形。一般来说,当需要对变压器壳体进行吊装时,需要借助于平吊钳来完成,具体步骤大致如下:左置平吊钳由左置钢丝绳进行牵引,其直接夹持于左置自由边上;右置平吊钳由右置钢丝绳进行牵引,其直接夹持于右置自由边上。当起重设备发生动作时,以同时拉动左置钢丝绳、右置钢丝绳,进而借由左置平吊钳、右置平吊钳提升变压器壳体。虽说上述吊装方案简单、易于实施,然而,亦存在有以下致命缺陷,具体变现在:1)在装夹以及吊装的进程中,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分别极易受到左置平吊钳、右置平吊钳的夹伤,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修复;2)在左置平吊钳、右置平吊钳夹持的进程中,由于其夹爪截面积相对较小,即决定了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受力区域亦相对较小,如此一来,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在吊装进程中极易受到拉扯力作用而出现“被撕裂”现象,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返修,甚至会导致变压器壳体彻底报废。因而,亟待技术人员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故,本发明设计人员鉴于上述现有的问题以及缺陷,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的评估及考量,并经过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以及修改,最终导致该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出现。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涉及了一种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变压器壳体包括壳本体、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左置限位部以及右置限位部。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分别由壳本体的左侧壁、右侧壁继续向外延伸而成。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由壳本体的顶壁向上继续延伸,且相距设定距离。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包括吊耳单元、吊梁、左置卡扣单元、左置插入单元、右置卡扣单元以及右置插入单元。吊耳单元可拆卸地固定于吊梁上,且借由起重设备对吊梁进行高度提升。左置卡扣单元、右置卡扣单元均与吊梁相固定,且沿着左右方向相对位置,以分别用来实现对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卡扣。左置插入单元、右置插入单元分别一一相对应地实现与左置卡扣单元、右置卡扣单元的固定,且沿着左右方向相对位置,以分别用来实现对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的插入限位。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左置卡扣单元和右置卡扣单元沿着左右方向相互镜像而置。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左置卡扣单元包括有左置承力件、左置滑移杆、左置滑移块、左置滑轨滑块组件、第一前置传力板、第一前置偏转件、第一前置承力柱、第二前置承力柱、第一前置回复弹簧以及左置托顶辊。左置承力件包括有左置固定块、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板、第一左置侧板以及第一底板。左置固定块、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均与第一左置侧板相固定,且辅以第一底板的作用以共同围拢而成一左置空腔。左置托顶辊内置于左置空腔中,其前、后端部分别与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板相铰接。左置滑移块内置于左置空腔中,且辅以左置滑轨滑块组件的作用以迫使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定向滑移运动。左置滑移杆插设固定于左置滑移块上,且其前、后端部分别穿过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板,相对应地,在第一前置侧板上开设有供左置滑移杆自由穿过的第一前置滑移缺口,在第一后置侧板上开设有供左置滑移杆自由穿过的第一后置滑移缺口。第一前置偏转件布置于第一前置侧板的正前方,其与左置托顶辊的前端部相固定。第一前置传力板的上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左置滑移杆的前半段上,而其下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第一前置偏转件上。第一前置承力柱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前置侧板上,而第二前置承力柱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前置传力板上。第一前置回复弹簧连接于第一前置承力柱和第二前置承力柱之间。第一底板托顶于左置托顶辊的正下方。在左置卡扣单元相向于变压器壳体进行下移运动的过程中,左置托顶辊由于受到左置自由边的顶靠力作用而进行逆向旋转运动以发生避让动作,与此同时,第一前置回复弹簧被相应地拉伸,左置滑移杆连同左置滑移块在第一前置传力板推顶力的作用下向上进行滑动。当左置托顶辊完成越过左置自由边后,第一前置回复弹簧进行弹性回复,与此同时,左置滑移杆连同左置滑移块在第一前置传力板拉力的作用下向下进行滑动。左置托顶辊在第一前置传力板、第一前置偏转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旋动,直至其完全贴靠于第一底板上,以实现对左置自由边的卡扣。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左置卡扣单元还包括有第一后置传力板、第二后置偏转件、第一后置承力柱、第二后置承力柱以及第一后置回复弹簧。第一后置偏转件布置于第一后置侧板的正后方,其亦与左置托顶辊的后端部相固定。第一后置传力板的上端部以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左置滑移杆的后半段上,而其下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第一后置偏转件上。第一后置承力柱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后置侧板上,而第二后置承力柱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后置传力板上。第一后置回复弹簧连接于第一后置承力柱和第二后置承力柱之间。在左置卡扣单元相向于变压器壳体进行下移运动的过程中,左置托顶辊由于受到左置自由边的顶靠力作用而进行逆向旋转运动以发生避让动作,与此同时,第一前置回复弹簧和第一后置回复弹簧被相应地拉伸,左置滑移块连同左置滑移块在第一前置传力板和第一后置传力板的共同推顶力的作用下向上进行滑动。当左置托顶辊完成越过左置自由边后,第一前置回复弹簧和第一后置回复弹簧进行弹性回复,与此同时,左置滑移块连同左置滑移块在第一前置传力板和第一后置传力板的共同拉力作用下向下进行滑动。左置托顶辊在第一前置传力板、第一前置偏转件以及第一后置传力板、第一后置偏转件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旋动,直至其完全贴靠于第一底板上,以实现对左置自由边的卡扣。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左置卡扣单元还包括有第一前置防护罩壳以及第一后置防护罩壳。第一前置防护罩壳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前置侧板的前侧壁上,以对第一前置传力板、第一前置偏转件、第一前置承力柱、第二前置承力柱以及第一前置回复弹簧进行完全罩盖。第一后置防护罩壳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后置侧板的后侧壁上,以对第一后置传力板、第一后置偏转件、第一后置承力柱、第二后置承力柱以及第一后置回复弹簧进行完全罩盖。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左置插入单元和右置插入单元沿着左右方向相互镜像而置。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左置插入单元包括有左置承力臂以及左置插销。左置承力臂直接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左置侧板的右侧壁上。左置插销呈竖置状,其插设固定于左置承力臂上,且与左置限位部相对位。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更进一步改进,吊耳单元由沿着吊梁长度进行均布的左置吊耳、中间吊耳以及右置吊耳构成。

相较于传统设计结构的吊具,在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其为专用吊具,仅适配于同时设置有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的变压器壳体,虽说应用范围较为有限,但是针对于单一批次、型号的变压器壳体具有较高的吊装效率,在实际应用进程中,借助于专用吊具的自重即可使得左置卡扣单元、右置卡扣单元分别自动地完成对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卡扣操作,而无须外部力的辅助,且借助于左置插入单元、右置插入单元分别插入至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来实现对变压器壳体相对位置以及姿态的限定,防止其在吊装进程中发生“倾覆”现象,整个吊装过程省时、省力;另外,采用托顶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方式实现了对变压器壳体的起吊,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变压器壳体本体被“夹伤”或“被撕裂”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中变压器壳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2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左置卡扣单元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左置卡扣单元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左置承力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前置偏转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后置偏转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左置插入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中右置插入单元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左置卡扣单元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二种实施方式中右置卡扣单元另一种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中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实际应用状态示意图。

1-吊耳单元;11-左置吊耳;12-中间吊耳;13-右置吊耳;2-吊梁;3-左置卡扣单元;31-左置承力件;32-左置滑移杆;33-左置滑移块;34-左置滑轨滑块组件;35-第一前置传力板;36-第一前置偏转件;37-第一前置承力柱;38-第二前置承力柱;39-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10-左置托顶辊;311-第一后置传力板;312-第二后置偏转件;313-第一后置承力柱;314-第二后置承力柱;315-第一后置回复弹簧;316-第一前置防护罩壳;317-第一后置防护罩壳;4-左置插入单元;41-左置承力臂;42-左置插销;5-右置卡扣单元;6-右置插入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对专用吊具的结构设计进行详细描述前,首先对与之相配套、预进行吊装的变压器壳体作一个简单的认识,如图1中所示,变压器壳体包括壳本体、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左置限位部以及右置限位部。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分别由壳本体的左侧壁、右侧壁继续向外延伸而成。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由壳本体的顶壁向上继续延伸,且相距设定距离。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外延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0mm,以可靠地执行吊装操作。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理解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2示出了本发明中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可知,其主要由吊耳单元1、吊梁2、左置卡扣单元3、左置插入单元4、右置卡扣单元5以及右置插入单元6等几部分构成。其中,吊耳单元1可拆卸地固定于吊梁2上,其且借由起重设备(行车或KPK等)对吊梁2进行高度提升。左置卡扣单元3、右置卡扣单元5均与吊梁2相固定,且沿着左右方向相对位置,以分别用来实现对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卡扣。左置插入单元4、右置插入单元6分别一一相对应地实现与左置卡扣单元3、右置卡扣单元5的固定,且沿着左右方向相对位置,以分别用来实现对变压器壳体上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的插入限位。

上述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在实际应用进程中,借助于专用吊具的左置卡扣单元3、右置卡扣单元5分别完成对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卡扣操作,且借助于左置插入单元4、右置插入单元5分别插入至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来实现对变压器壳体相对位置以及姿态的限定;另外,采用托顶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方式实现了对变压器壳体的起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设置,该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至少产生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有效地杜绝了变压器壳体本体被“夹伤”或“被撕裂”现象的发生,避免后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吊装后变压器壳体进行返修问题的出现;

2)变压器壳体在起吊的进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防止其在吊装进程中发生“倾覆”现象,整个吊装过程省时、省力。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出于确保吊梁2受力的平衡性,杜绝“偏吊”现象的发生,吊耳单元1由沿着吊梁2长度进行均布的左置吊耳11、中间吊耳12以及右置吊耳13构成。在对变压器壳体进行起吊的进程中,左置吊耳11、中间吊耳12以及右置吊耳13同时受到提升力的作用,不但有效地确保了吊梁2受力的均衡性,而且还尽可能地均化为单个吊耳受受到的拉扯力值,杜绝了吊耳“被扯裂”而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

已知,左置卡扣单元3可以采取多种设计结构以实现对左自由边的卡扣,不过在此推荐一种设计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实施,且后续便于进行维护的实施方案,具体如下:如图4中所示,左置卡扣单元3包括有左置承力件31、左置滑移杆32、左置滑移块33、左置滑轨滑块组件34、第一前置传力板35、第一前置偏转件36(如图7中所示)、第一前置承力柱37、第二前置承力柱38、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以及左置托顶辊310。如图6中所示,左置承力件31包括有左置固定块、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板、第一左置侧板以及第一底板。左置固定块、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均与第一左置侧板相固定,且辅以第一底板的作用以共同围拢而成一左置空腔。左置托顶辊310内置于左置空腔中,其前、后端部分别与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板相铰接。左置滑移块33内置于上述左置空腔中,且辅以左置滑轨滑块组件34的作用以迫使其沿着上下方向进行定向滑移运动。左置滑移杆32插设固定于左置滑移块33上,且其前、后端部分别穿过第一前置侧板、第一后置侧板,相对应地,在第一前置侧板上开设有供左置滑移杆32自由穿过的第一前置滑移缺口,在第一后置侧板上开设有供左置滑移杆32自由穿过的第一后置滑移缺口。第一前置偏转件36布置于第一前置侧板的正前方,其与左置托顶辊310的前端部相固定。第一前置传力板35的上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左置滑移杆32的前半段上,而其下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第一前置偏转件36上。第一前置承力柱37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前置侧板上,而第二前置承力柱38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前置传力板35上。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连接于第一前置承力柱37和第二前置承力柱38之间。第一底板托顶于左置托顶辊310的正下方。如此一来,在实际应用进程中,借助于专用吊具的自重即可使得左置卡扣单元3自动地完成对左置自由边的卡扣操作,而无须外部力的辅助。

上述左置卡扣单元的工作原理大致如下:在左置卡扣单元3相向于变压器壳体进行下移运动的过程中,左置托顶辊310由于受到左置自由边的顶靠力作用而进行逆向旋转运动以发生避让动作,与此同时,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被相应地拉伸,左置滑移杆32连同左置滑移块33在第一前置传力板35推顶力的作用下向上进行滑动。当左置托顶辊310完成越过左置自由边后,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进行弹性回复,与此同时,左置滑移杆32连同左置滑移块33在第一前置传力板35拉力的作用下向下进行滑动。左置托顶辊310在第一前置传力板35、第一前置偏转件36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旋动,直至其完全贴靠于第一底板上,以实现对左置自由边的卡扣。

如图5所述,作为左置卡扣单元3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还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增设有第一后置传力板311、第二后置偏转件312(如图8中所示)、第一后置承力柱313、第二后置承力柱314以及第一后置回复弹簧315。第一后置偏转件312布置于第一后置侧板的正后方,其亦与左置托顶辊310的后端部相固定。第一后置传力板311的上端部以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左置滑移杆32的后半段上,而其下端部可自由旋转地套设于第一后置偏转件312上。第一后置承力柱313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后置侧板上,而第二后置承力柱314垂直地插设于第一后置传力板311上。第一后置回复弹簧315连接于第一后置承力柱313和第二后置承力柱314之间。在左置卡扣单元3相向于变压器壳体进行下移运动的过程中,左置托顶辊310由于受到左置自由边的顶靠力作用而进行逆向旋转运动以发生避让动作,与此同时,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和第一后置回复弹簧315均被相应地同步拉伸,左置滑移杆32连同左置滑移块33在第一前置传力板35和第一后置传力板311的共同推顶力的作用下向上进行滑动。当左置托顶辊310完成越过左置自由边后,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和第一后置回复弹簧315进行弹性回复,与此同时,左置滑移杆32连同左置滑移块33在第一前置传力板35和第一后置传力板311的共同拉力作用下向下进行滑动。左置托顶辊310在第一前置传力板35、第一前置偏转件36以及第一后置传力板311、第一后置偏转件312的共同作用下进行顺时针旋动,直至其完全贴靠于第一底板上,以实现对左置自由边的自动卡扣。

出于相同设计目的,右置卡扣单元5的设计结构和左置卡扣单元3的设计结构相一致,且沿着左右方向相互镜像而置。右置卡扣单元5的工作原理与左置卡扣单元3的工作原理相一致,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9中所示,左置插入单4元优选包括有左置承力臂41以及左置插销42。左置承力臂41直接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左置侧板的右侧壁上。左置插销42呈竖置状,其插设固定于左置承力臂41上,且与变压器壳体上的左置限位部相对位。且右置插入单元6参照左置插入单元4进行结构设计(如图10中所示)。在专用吊具相对于变压器壳体进行相向运动的过程中,左置插销41、右置插销首先一一相对应地插入至左置限位部、右置限位部内,为左置卡扣单元3、右置卡扣单元5的定向位移运动作好了一个良好的铺垫,利于后续对左置自由边、右置自由边的准确卡扣,确保后续变压器壳体吊装进程的平稳执行。

图11示出了本发明中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其相较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区别点在于:左置卡扣单元3还包括有第一前置防护罩壳316以及第一后置防护罩壳317。第一前置防护罩壳316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前置侧板的前侧壁上,以对第一前置传力板35、第一前置偏转件36、第一前置承力柱37、第二前置承力柱38以及第一前置回复弹簧39进行完全罩盖。第一后置防护罩壳317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后置侧板的后侧壁上,以对第一后置传力板311、第一后置偏转件312、第一后置承力柱313、第二后置承力柱314以及第一后置回复弹簧315进行完全罩盖(如图12、13中所示)。如此一来,一方面,可有效地防止灰尘或杂物进入到左置卡扣单元3内,进而避免左置卡扣单元3出现“锈蚀”或“卡滞”现象,确保两者具有较高的运转灵活性;另一方面,避免工作人员由于误入左置卡扣单元3内而伤及其手指现象的发生,确保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具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

出于相同设计目的,右置卡扣单元5完全参照左置卡扣单元3进行结构设计(如图11中所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图14示出了本发明中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实际应用状态示意图,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为充分地理解适用于变压器壳体的专用吊具的应用方式。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