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及叉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02427发布日期:2021-07-30 18:1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及叉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叉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及叉车。



背景技术:

升降系统是叉车重要的系统,也是区分叉车的主要标志。升降系统中的门架则直接关系升降系统乃至整车的载荷性能和安全性。目前市场上,能承受一定侧向力的门架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门架左右滑轨槽钢上加装侧滚轮,压配在槽钢翼缘上,此种方案对工艺性要求非常高,成本昂贵,且不便于维护;另一种是与本发明相似的门架结构,其亦采用中间导轨布局,但其是单导轨布局,门架侧滚轮间距恒定,载荷性能和稳定性能较差,且其导轨采用c型槽钢,侧滚轮压配时形变量较大。

中国专利公开号:200920181095.6公开了一种“一种带中间导轨结构的叉车门架”,其缺陷是采用单导轨布局,侧滚轮间距恒定,低位载荷性能不佳,同时其中间导轨采用c型槽钢,重量低且滚轮压配时横向形变量较大,精度低,整车稳定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及叉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包括多个相互套接的门架,所述门架具有两个左右平行的滑轨槽钢和至少一个中间导轨,所述滑轨槽钢和中间导轨由至少两根横梁相互横向连接,所述中间导轨两侧、且位于每个门架上下两端至少布置一对侧滚轮,所述侧滚轮与相邻门架上的中间导轨侧面相接触,所述门架在升降时,上下两端侧滚轮靠近或远离。

优选的,所述门架包括一个外门架,一个中门架和一个内门架,所述外门架固定于车体,所述中门架套接于外门架内,所述内门架套接于中门架内,所述门架上活动设置有叉头载荷装置。

优选的,所述外门架包括主要由左右平行的第一左滑轨槽钢、第一右滑轨槽钢和上下平行的第一上横梁、第一下横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外门架前侧居中设置有第一实心导轨,所述第一实心导轨通过第一中横梁、第二中横梁与两侧的第一左滑轨槽钢、第一右滑轨槽钢连接,所述第一上横梁前侧、且位于第一实心导轨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侧滚轮,所述第一侧滚轮与中门架的第二实心导轨侧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中门架包括主要由左右平行的第二左滑轨槽钢、第二右滑轨槽钢和上下平行的第二上横梁、第二下横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中门架沿车辆行驶方向居中设置第二实心导轨和第三实心导轨,所述第二实心导轨、第三实心导轨通过第三中横梁、第四中横梁与两侧的第二左滑轨槽钢、第二右滑轨槽钢连接,所述中门架前侧上端,且位于第三实心导轨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侧滚轮,所述第二侧滚轮与内门架上的第四实心导轨侧面相接触,所述中门架后侧下端,且位于第二实心导轨两侧对称位置设置有两个第三侧滚轮,所述第三侧滚轮与外门架的第一实心导轨侧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内门架包括主要由左右平行的第三左滑轨槽钢、第三右滑轨槽钢和上下平行的第三上横梁、第三下横梁构成的框架结构,所述内门架沿车辆行驶方向居中设置第四实心导轨和第五实心导轨,所述第四实心导轨和第五实心导轨通过第五中横梁、第六中横梁与两侧的第三左滑轨槽钢、第三右滑轨槽钢连接,所述内门架后侧下端,且位于第四实心导轨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四侧滚轮,所述第四侧滚轮与中门架中部的第三实心导轨侧面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叉头载荷装置后侧上、下端各布置一对左右对称的第五侧滚轮,所述第五侧滚轮与内门架中部的第五实心导轨侧面相接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叉车,包括上述所述的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在相互套接的门架之间设置导轨和侧滑轮结构,门架升降时,侧滚轮间距随起升高度而变化:低位侧向堆垛时,侧滚轮间距大,滚轮受力小,载荷能力高;高位侧向堆垛时,侧滚轮间距小,滚轮受力大,载荷性能降低;各级门架中间布置实心导轨,既增加了门架正向堆垛时的强度,也增加了侧向堆垛时的强度,同时增加了整车自重,提升高位侧向堆垛时整车的稳定性;以及通过设置实心导轨结构,有效减小导轨横向弹性变形量,并增加整车自重,堆垛精度更高,起升高度更高,更适用于agv车型;更为重要的是,门架在承受一定正向力的同时,还能承受较大侧向力,尤其可变间距的侧滚轮结构,随起升高度的降低,其载荷性能越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外门架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中门架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中门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内门架正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内门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门架、1-1第一左滑轨槽钢、1-2第一右滑轨槽钢、1-3第一实心导轨、1-4第一侧滚轮、1-5第一上横梁、1-6第一中横梁、1-7第二中横梁、1-8第一下横梁、2中门架、2-1第二左滑轨槽钢、2-2第二右滑轨槽钢、2-3b第二实心导轨、2-3f第三实心导轨、2-4第二侧滚轮、2-5第三侧滚轮、2-6第二上横梁、2-7第三中横梁、2-8第四中横梁、3内门架、3-1第三左滑轨槽钢、3-2第三右滑轨槽钢、3-3b第四实心导轨、3-3f第五实心导轨、3-4第四侧滚轮、3-5第三上横梁、3-6第五中横梁、3-7第六中横梁、3-8第三下横梁、4叉头载荷装置、5后起油缸、6第一链轮、7后起升链条、8前起升油缸、9前起升链条、10第二链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包括包括一个外门架1,一个中门架2和一个内门架3,外门架1固定于车体,中门架2套接于外门架1内,并被后起油缸5支撑,内门架3套接于中门架2内,中门架2连接后起升链条7一端,后起升链条7环绕在第一链轮6上,叉头载荷装置4活动设置在门架3上,叉头载荷装置4连接前起升链条9一端,前起升链条9环绕在第二链轮10上,通过前起升油缸8举升起前升链条9,进而联动叉头载荷装置4沿着内门架3竖直方向移动;

每个门架具有两个左右平行的滑轨槽钢和一个中间导轨,滑轨槽钢和中间导轨由两根横梁相互横向连接,中间导轨两侧、且位于每个门架上下两端布置一对侧滚轮,同时该侧滚轮分别设置门架前后两侧,侧滚轮与相邻门架上的中间导轨侧面相接触,门架在升降时,上下两端侧滚轮靠近或远离,低位侧向堆垛时,侧滚轮间距大,滚轮受力小,载荷能力高;高位侧向堆垛时,侧滚轮间距小,滚轮受力大。

外门架1包括主要由左右平行的第一左滑轨槽钢1-1、第一右滑轨槽钢1-2和上下平行的第一上横梁1-5、第一下横梁1-8构成的框架结构,外门架1前侧居中设置有第一实心导轨1-3,第一实心导轨1-3通过第一中横梁1-6、第二中横梁1-7与两侧的第一左滑轨槽钢1-1、第一右滑轨槽钢1-2连接,第一上横梁1-5前侧、且位于第一实心导轨1-3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侧滚轮1-4,第一侧滚轮1-4与中门架2的第二实心导轨2-3b侧面相接触,沿第二实心导轨2-3b上下滚动;

中门架2包括主要由左右平行的第二左滑轨槽钢2-1、第二右滑轨槽钢2-2和上下平行的第二上横梁2-6、第二下横梁2-9构成的框架结构,中门架2沿车辆行驶方向居中设置第二实心导轨2-3b和第三实心导轨2-3f,第二实心导轨2-3b、第三实心导轨2-3f通过第三中横梁2-7、第四中横梁2-8与两侧的第二左滑轨槽钢2-1、第二右滑轨槽钢2-2连接,中门架2前侧上端,且位于第三实心导轨2-3f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二侧滚轮2-4,第二侧滚轮2-4与内门架3上的第四实心导轨3-3b侧面相接触,中门架2后侧下端,且位于第二实心导轨2-3b两侧对称位置设置有两个第三侧滚轮2-5,第三侧滚轮2-5与外门架1的第一实心导轨1-3侧面相接触;

内门架3包括主要由左右平行的第三左滑轨槽钢3-1、第三右滑轨槽钢3-2和上下平行的第三上横梁3-5、第三下横梁3-8构成的框架结构,内门架3沿车辆行驶方向居中设置第四实心导轨3-3b和第五实心导轨3-3f,第四实心导轨3-3b和第五实心导轨3-3f通过第五中横梁3-6、第六中横梁3-7与两侧的第三左滑轨槽钢3-1、第三右滑轨槽钢3-2连接,内门架3后侧下端,且位于第四实心导轨3-3b两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第四侧滚轮3-4,第四侧滚轮3-4与中门架2中部的第三实心导轨2-3f侧面相接触。

叉头载荷装置4后侧上、下端各布置一对左右对称的第五侧滚轮4-1,第五侧滚轮4-1与内门架3中部的第五实心导轨3-3f侧面相接触。

在侧向堆垛时,每个门架受到相同的侧向力矩,随着侧滚轮间距减小,滚轮压力将增大。在门架起升时,随着起升高度的增加,提供给中门架2侧向力的第一侧滚轮1-4与第三侧滚轮2-5的间距在逐渐减小,提供给内门架3侧向力的第二侧滚轮2-4与第四侧滚轮3-4的间距在逐渐减小,故低位时,侧滚轮间距最大,载荷能力最强。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叉车,包括上述的一种带导轨和侧滚轮结构的叉车门架。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