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6947发布日期:2022-01-15 10:58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模块化电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升降电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模块化电梯。


背景技术:

2.现代电梯主要由曳引系统、导向系统、轿厢、门系统、重量平衡系统、电力拖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组成的一种结构合理的装置,相比较现在市面上在原有建筑外加装电梯,加装电梯的主体结构是钢结构框架,由于每台电梯的楼层高度都不一样,工厂很难对钢结构做预制分段,绝大多数的井道框架需要在现场焊接搭建,不仅现场施工工期比较长,而且需要大量的焊接工作,脚手架搭建,对建筑周边带来不小的影响。模块化的电梯,将现场土建施工与电梯安装工作完全分开独立,现场负责土建的施工,电梯在工厂生产的同时,将电梯部件装入预制的井道框架,并按照要求定位,现场安装电梯时,只需要利用汽吊,将模块电梯按照分段编号叠加安装,现场能省去电梯安装环节,安装完成的模块电梯可以直接进入调试阶段,大大的降低了施工工期。
3.如现有实用新型cn208899815u的一种模块化钢结构电梯,虽然具有降低了施工人员工具的携带重量,便于攀爬的优点,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弊端,电梯不能在生产车间进行分层组装,到施工现场直接进行拼装,增加了施工工期,不便于使用,为此,我们提出模块化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模块化电梯,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6.模块化电梯,包括钢结构框架,所述钢结构框架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基站段模块,所述钢结构框架的内部上端设置有机房段模块,所述钢结构框架的内部中间设置有中间层段模块,所述基站段模块的内部设置有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的前端设置有层门,所述基站段模块的一侧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的上下端设置有支架,所述电梯轿厢的前端设置有地坎,所述基站段模块的底端设置有缓冲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钢结构框架的安装。
8.优选的,所述基站段模块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机房段模块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层段模块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层段模块的数量为若干组,且中间层段模块呈对称排布,所述电梯轿厢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电梯轿厢为矩形结构,且电梯轿厢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层门与电梯轿厢之间为活动连,且层门为矩形结构,所述层门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层门层直线排布。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基站段模块、机房段模块与中间层段模块的拼装。
10.优选的,所述导轨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导轨为杆状结构,且导轨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支架与导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支架为矩形框结构,且支架为不锈
钢材料制成,所述支架的数量为若干组,且支架呈直线排布,所述地坎与层门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地坎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地坎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地坎呈直线排布。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导轨与支架的配合使用。
12.优选的,所述缓冲器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缓冲器为缓冲结构,所述缓冲器的数量为四组,且缓冲器呈矩形阵列排布,所述缓冲器的上端设置有张紧轮,所述张紧轮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有底坑检修,所述底坑检修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底坑检修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有端站开关,所述端站开关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导电连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缓冲器的使用。
14.优选的,所述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有底坑爬梯,所述底坑爬梯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底坑爬梯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有控制柜,所述控制柜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导电连接,所述层门的前端上侧设置有门层装置,且门层装置与层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门层装置的数量为若干组,且门层装置呈直线排布。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底坑爬梯的使用。
16.优选的,所述机房段模块的上端设置有曳引机,所述曳引机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导电连接,所述机房段模块的上端设置有限速器,所述限速器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导电连接,所述机房段模块的一侧设置有对重架,所述对重架与导轨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机房段模块的一侧设置有电缆通道,所述电缆通道与钢结构框架之间为固定连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达到如下技术效果:便于曳引机与限速器的配合使用。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1、模块化电梯,通过设置有基站段模块、机房段模块与中间层段模块,使得模块化的电梯,将现场土建施工与电梯安装工作完全分开独立,现场负责土建的施工,电梯在工厂生产的同时,将电梯部件装入预制的井道框架,并按照要求定位,现场安装电梯时,只需要利用汽吊,将模块电梯按照分段编号叠加安装,现场能省去电梯安装环节,安装完成的模块电梯可以直接进入调试阶段,大大的降低了施工工期。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电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电梯钢结构框架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电梯基站段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电梯机房段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电梯中间层段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钢结构框架;2、基站段模块;3、机房段模块;4、中间层段模块;5、电梯轿厢;6、层门;7、导轨;8、支架;9、地坎;10、缓冲器;11、张紧轮;12、底坑检修;13、端站开关;14、底坑爬梯;15、控制柜;16、门层装置;17、曳引机;18、限速器;19、对重架;20、电缆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所示,模块化电梯,包括钢结构框架1,钢结构框架1的内部下端设置有基站段模块2,钢结构框架1的内部上端设置有机房段模块3,钢结构框架1的内部中间设置有中间层段模块4,基站段模块2的内部设置有电梯轿厢5,电梯轿厢5的前端设置有层门6,基站段模块2的一侧设置有导轨7,导轨7的上下端设置有支架8,电梯轿厢5的前端设置有地坎9,基站段模块2的底端设置有缓冲器10。
29.基站段模块2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机房段模块3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中间层段模块4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中间层段模块4的数量为若干组,且中间层段模块4呈对称排布,电梯轿厢5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电梯轿厢5为矩形结构,且电梯轿厢5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层门6与电梯轿厢5之间为活动连,且层门6为矩形结构,层门6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层门6层直线排布。
30.实施例二:
3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如图2-5所示,导轨7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导轨7为杆状结构,且导轨7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支架8与导轨7之间为固定连接,支架8为矩形框结构,且支架8为不锈钢材料制成,支架8的数量为若干组,且支架8呈直线排布,地坎9与层门6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地坎9为不锈钢材料制成,地坎9的数量为若干组,且地坎9呈直线排布,缓冲器10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缓冲器10为缓冲结构,缓冲器10的数量为四组,且缓冲器10呈矩形阵列排布,缓冲器10的上端设置有张紧轮11,张紧轮11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电梯轿厢5的一侧设置有底坑检修12,底坑检修12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底坑检修12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电梯轿厢5的一侧设置有端站开关13,端站开关13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导电连接。
32.电梯轿厢5的一侧设置有底坑爬梯14,底坑爬梯14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且底坑爬梯14为不锈钢材料制成,电梯轿厢5的一侧设置有控制柜15,控制柜15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导电连接,层门6的前端上侧设置有门层装置16,且门层装置16与层门6之间为固定连接,门层装置16的数量为若干组,且门层装置16呈直线排布,机房段模块3的上端设置有曳引机17,曳引机17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导电连接,机房段模块3的上端设置有限速器18,限速器18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导电连接,机房段模块3的一侧设置有对重架19,对重架19与导轨7之间为固定连接,机房段模块3的一侧设置有电缆通道20,电缆通道20与钢结构框架1之间为固定连接
33.模块化设计后的电梯,在井道框架生产的同时,可以将电梯部件提前安装于预制井道框架内部,基站段模块2的安装部件包括有电梯轿厢5,层门6,支架8,地坎9,缓冲器10,张紧轮11,底坑检修12,端站开关13,底坑爬梯14,控制柜15,门层装置16等部件,组装完成后,将整体轿厢,对重架19吊装入基站分段内,通过导轨7安装至钢结构框架1的底端。机房段模块3的安装部件包括有支架8,地坎9,端站开关13,门层装置16,曳引机17,限速器18,对重架19等部件,组装完成后,将整体轿厢,对重架19吊装入基站分段内,通过导轨7安装至钢结构框架1的顶端。中间层段模块4的安装部件包括有层门6,支架8,地坎9,门层装置16等部件,组装完成后,将整体轿厢,对重架19吊装入基站分段内,通过导轨7安装至钢结构框架1的中间位置。将预安装完成的电梯模块运抵工地后,直接吊装拼搭电梯模块,现场吊装方便,省去80%的电梯安装环节,省去了焊接,打磨,油漆等现场施工环节,大大的压缩了施工
周期,且对加装电梯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3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