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油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03014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气压油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够盛装食用植物油,烹调时往锅内加油的烹调用具。
烹调往锅内加油时,一般都是采用各种形状,尺寸不同的玻璃瓶,塑料瓶或其它器皿,使用很不方便,而且往锅内加油后,瓶嘴处总是残留一些油,很不卫生。
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缺点,为烹调者提供方便,卫生的气压油瓶。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包括十种类型的气压油瓶。
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


图1图2图3图4所示,外油管[1]和密封板[6]及内油管[4]连为一体,出油管口[3]较细,内油管[4]下端与瓶体[5]内腔下部相通;瓶盖[7]通过螺纹与瓶口[2]相接;瓶盖[7]拧紧时,密封板[6]周围紧压在瓶口[2]上;瓶体[5]自身具有弹性;使用时手握瓶体[5],用力握则瓶体[5]局部向内凹陷,瓶体内腔压力增加,瓶体内的油通过内油管,外油管流到瓶体外面;减轻手握力,瓶体[5]由于自身弹力作用会自动恢复原状,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出油管口[3]高速进入瓶体内,并把出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出油管口[3]处无残留油。
第二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图5图6图7所示,外出油管[8]和瓶口密封板[9]及内出油管[15]连为一体;出油管口[11]较细,内出油管[15]下端与油瓶体[13]内腔下部相通;油瓶盖[10]通过螺纹与油瓶口[14]相接;油瓶盖[10]拧紧时,瓶口密封板[9]周围压紧在油瓶口[14]上;空心手柄[12]与油瓶体[13]连为一体,空心手柄空腔与油瓶体内腔相通;空心手柄[12]自身具有弹性,用力握空心手柄[12]其局部向内凹陷,空心手柄空腔和油瓶体内腔压力增加,油瓶体内腔的油通过内出油管,外出油管流到瓶外,减轻手握力,空心手柄[12]由于自身弹力作用自动恢复原状,空心手柄空腔及油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出油管口[11]高速进入瓶内,并把出油管口[11]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出油管口[11]处无残留油。
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图8图9
图12
图13所示,气囊压盖[23]的下端与气囊外壳[18]的上端相套接;气囊[2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23]和气囊底壳[26]相接触;气囊外壳[18]与气囊底壳[26]相粘接;气囊孔[16]孔壁与气囊底壳中孔[25]孔壁紧密套接;气囊底壳[26]的圆合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体加油口[17]紧密接触;气囊底壳[26]通过螺纹[28]与瓶体[22]相接;油管[21]的上端通到瓶体[22]外面被油管罩[19]所包容;油管口[20]较细,油管[21]下端与瓶体[22]内腔下部相通;手柄[27]在瓶体[22]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母指下按气囊压盖[23],随气囊压盖向下移动,气囊[24]内的空气通过气囊孔[16]逐渐进入瓶体内腔。使瓶体内腔压力增加,瓶体内的油便通过油管[21]流到瓶体外面;松开气囊压盖,气囊[24]由于自身弹力恢复原状,使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油管口[20]高速进入瓶体内,并把油管口[20]处的油吸入油管,使油管口[20]处无残留油。瓶内油不多时,可通过瓶体加油口[17]往瓶内加油。
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
图10
图11
图17
图18所示,气囊压盖[36]的下端与气囊外壳[38]的上端相套接;气囊[3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36]和气囊底壳[31]相接触;气囊外壳[38]与气囊底壳[31]相粘接;气囊底壳[31]通过螺纹[41]与瓶体[35]相接;气囊孔[29]孔壁与瓶体加油口[30]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油管[34]的上端通到瓶体[35]外面被油管罩[32]所包容,油管口[33]较细,油管[34]下端与瓶体[35]内腔下部相通;手柄[40]在瓶体[35]的侧上方,与瓶体[35]连为一体。工作原理同第三种气压油瓶一样。
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
图14
图19图20图21所示,活塞压盖[51]通过螺纹杆[53]及活塞压盖上带有螺纹的孔与活塞[52]相连接;活塞[52]与气腔外壳[46]相套接,活塞可在气腔外壳内上下滑动,两者接触处具有气密性;弹簧[4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活塞和气腔底壳[42]相接;气腔外壳[46]与气腔底壳[42]相粘接;气腔底壳通过螺纹[55]与瓶体[50]相接;气腔底壳[42]的圆台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底加油口[45]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油管[49]的上端通到瓶体[50]的外面被油管罩[47]所包容,油管[49]的下端与瓶体[50]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48]较细,手柄[54]在瓶体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母指下按活塞压盖[51],随活塞的向下移动,活塞下面的空气逐渐进入瓶体[50]内腔,使瓶体内腔压力增加,瓶内的油便通过油管[49]流到瓶体外面,松开活塞压盖,弹簧[43]弹力作用使活塞回到原位,瓶体内腔便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油管口[48]高速进入瓶体内,并把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油管口[48]处无残留油。
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
图15图22图24图25图28所示,气囊压盖[63]的下端与气囊外壳[64]的上端相套接;气囊[6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63]和气囊底壳[57]相接触;气囊外壳[64]与气囊底壳[57]相粘接;气囊孔[56]孔壁与气囊底壳中孔[66]孔壁紧密套接;气囊底壳的圆合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体加油口[58]紧密接触;轴[72]被封在气囊底壳轴套[71]和瓶体轴套[73]中;气囊底壳[57]和瓶体[62]通过轴[72]可以相对活动;卡板[70]具有一定弹性,与气囊底壳连为一体,卡板凸起[69]与卡板[70]连为一体;当把气囊底壳[57]和瓶体[62]之间打开或合在一起时,由于卡板[70]具有弹性,卡板凸起[69]可滑过瓶体凸起[68];油管[61]的上端通过瓶体[62]的外面被油管罩[59]所包容;油管[61]的下端与瓶体[62]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60]较细,手柄[67]在瓶体[62]的侧上方,与瓶体[62]连为一体,工作原理同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一样。
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
图16图23图26图27图29所示,气囊压盖[81]的下端与气囊外壳[82]的上端相套接;气囊[8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81]和气囊底壳[76]相接触;气囊外壳[82]与气囊底壳[76]相粘接;气囊孔[74]孔壁与瓶体加油口[75]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轴[90]被封在气囊底壳轴套[89]和瓶体轴套[91]中;气囊底壳[76]和瓶体[80]通过轴[90]可以相对活动;卡板[88]具有一定弹性,与气囊底壳[76]连为一体;卡板凸起[87]与卡板[88]连为一体;当把气囊底壳[76]和瓶体[80]之间打开或合在一起时,由于卡板[88]具有弹性,卡板凸起[87]可滑过瓶体凸起[86],油管[79]的上端通过瓶体[80]的外面被油管罩[77]所包容;油管[79]的下端与瓶体[80]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78]较细,手柄[85]在瓶体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同第三种气压油瓶一样。
第八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图30图31图34所示,气囊压盖[92]的下端与气囊外壳[94]的上端相套接;气囊[104]的上端与气囊压盖相接触;气囊孔[100]孔壁与瓶体上口[105]紧密接触;气囊外壳[94]上有一个气囊外壳缺口[93]气囊外壳与瓶体相粘接;加油嘴[101]在瓶体[96]的侧上方,瓶盖[97]通过螺纹与加油嘴相接外油管[99],密封板[98]及内油管[103]连为一体;瓶盖[97]拧紧时,密封板紧压在加油嘴[101]上,并且有气密性,出油口[102]较细;手柄[95]在瓶体[96]的侧上方,与瓶体[96]连为一体,瓶内油不多时,从加油嘴[101]往瓶内加油,工作原理同第三种气压油瓶一样。
第九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图32图33图35所示,橡胶气囊[106]被置于气囊固定罩[107]内,气囊固定罩[107]上有一个固定罩缺口[113];气囊固定罩与瓶体[112]连为一体,油管[111]的上端通到瓶体的外面被油管罩[109]所包容,油管口[110]较细;油管下端与瓶底内腔下部相通;手柄[114]在瓶体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母指下按橡胶气囊,橡胶气囊内的空气通过橡胶气囊孔[115]进入瓶体内,瓶体内压力增加,瓶内的油通过油管[111]流到瓶外;松开橡胶气囊,橡胶气囊由于自身弹力作用恢复原状,使瓶内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油管口[110]高速进入瓶内,并把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油管口[110]处无残留油。
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结构如图36图37图38图39所示,气囊[124]被置于前部气囊固定罩[116]和后部气囊固定罩[125]内;前部手柄架[117]和前管壁[118]连为一体,构成管状体;此管状体下部与瓶体[129]密封连接,其管腔与瓶体内腔相通;与气囊构成一体的气囊管[119]在上述管状体的管腔内,其下端通入瓶体[129]内腔,气囊管[119]进入瓶体内腔的一端外部与上述管状体密封固定;后部手柄架[127]下端与瓶体[129]密封连接;油管[123]上端通到瓶体外面被油管罩[121]所包容;油管[123]下端与瓶体[129]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122]较细,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手提手柄[126],用手掌按下气囊[124],气囊内的空气进入瓶体[129]内瓶体内压力增加,瓶内的油通过油管流到瓶外;解除气囊的压力,气囊由于自身的弹力恢复原状,瓶体内的部分空气进入气囊,使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油管口[122]高速进入瓶内,并把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油管口[122]处无残留油。
本实用新型的极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能构盛装食用植物油和烹调时往锅内加油的专用油瓶,给烹调者带来方便,往锅里加油后,出油口处无残留油,因而很卫生。
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3为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图。
图4为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外油管,密封板及内油管连接体的府视图。
图5为第二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6为第二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7为第二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图。
图8为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9为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囊底壳和瓶体上部的纵剖面图。
图10为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11为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市底壳和瓶体上部的纵剖面图。
图12为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14为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15为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囊底壳和瓶体上部的前视纵剖面图。
图16为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囊底壳和瓶体上部的前视纵剖面图。
图17为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图。
图18为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19为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20为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囊底壳和瓶体上部的纵剖面图。
图21为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图。
图22为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23为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24为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图。
图25为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26为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27为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图。
图28为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囊底壳和瓶体连接结构示意图。上面为气囊底壳从下往上观看的示意图,下面为瓶体部分的府视示意图。
图29为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气囊底壳和瓶体连接结构示意图。上面为气囊底壳从下往上观看的示意图,下面为瓶体部分的府视示意图。
图30为第八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31为第八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示意图。
图32为第九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33为第九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示意图。
图34为第八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35为第九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前视示意图。
图36为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俯视示意图。
图37为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侧视纵剖面示意图。
图38为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的上部正视示意图。
图39为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油管罩正视示意图。
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1.外油管2.瓶口3.出油管口4.内油管5.瓶体6.密封板7.瓶盖第二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8.外出油管9.瓶口密封板10.油瓶盖11.出油管口12.空心手柄13.油瓶体14.油瓶口15.内出油管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16.气囊孔17.瓶体加油口18.气囊外壳19.油管罩20.油管口21.油管22.瓶体23.气囊压盖24.气囊25.气囊底壳中孔26.气囊底壳27.手柄28.螺纹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29.气囊孔30.瓶体加油口31.气囊底壳32.油管罩33.油管口34.油管35.瓶体36.气囊压盖37.气囊38.气囊外壳39.气囊底壳孔40.手柄41.螺纹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42.气腔底壳43.弹簧44.气腔底壳中孔45.瓶体加油口46.气腔外壳47.油管罩48.油管口49.油管50.瓶体51.活塞压盖52.活塞53.螺丝杆54.手柄55.螺纹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56.气囊孔57.气囊底壳58.瓶体加油口59.油管罩60.油管口61.油管62.瓶体63.气囊压盖64.气囊外壳65.气囊66.气时底壳中孔67.手柄68.瓶体凸起69.卡板凸起70.卡板71.气囊底壳轴套72.轴73.瓶体轴套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74.气囊孔75.瓶体加油口76.气囊底壳77.油管罩78.油管口79.油管80.瓶体81.气囊压盖82.气囊外壳83.气囊84.气囊底壳孔85.手柄86.瓶体凸起87.卡板凸起88.卡板89.气囊底壳轴套90.轴91.瓶体轴套第八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92.气囊压盖93.气囊外壳缺口94.气囊外壳95.手柄96.瓶体97.瓶盖98.密封板99.外油管100.气囊孔101.加油嘴102.出油口103.内油管104.气囊105.瓶体上口第九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106.橡胶气囊107.气囊固定罩108.瓶体加油口109.油管罩110.油管口111.油管112.瓶体113.固定罩缺口114.手柄115.橡胶气囊孔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的标号说明116.前部气囊固定罩117.前部手柄架118.前管壁119.气囊管120.气囊管口121.油管罩122.油管口123.油管124.气囊125.后部气囊固定罩126.手柄127.后部手柄架128.瓶盖129.瓶体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每种类型气压油瓶例举一个实施例。
第一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
图1图2图3图4所示,外油管[1]和密封板[6]及内油管[4]连为一体,出油管口[3]较细,内油管[4]下端与瓶体[5]内腔下部相通;瓶盖[7]通过螺纹与瓶口[2]相接;瓶盖[7]拧紧时,密封板[6]周围紧压在瓶口[2]上;并具有气密性,瓶体[5]自身具有弹性;使用时手握瓶体[5],用力握则瓶体[5]局部向内凹陷,瓶体内腔压力增加,瓶体内的油通过内油管,外油管流到瓶体外面,减轻手握力,瓶体[5]由于自身弹力作用会自动恢复原状,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出油管口[3]高速进入瓶体内,并把出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出油管口[3]处无残留油。
第二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图5图6图7所示,外出油管[8]和瓶口密封板[9]及内出油管[15]连为一体,出油管口[11]处较细,内出油管[15]下端与油瓶体[13]内腔下部相通;油瓶盖[10]通过螺纹与瓶口[14]相接;油瓶盖[10]拧紧时,瓶口密封板[9]周围紧压在油瓶口[14]上;并具有气密性,空心手柄[12]与油瓶体[13]连为一体,空心手柄空腔与油瓶体内腔相通;空心手柄[12]自身具有弹性;使用时,用力握空心手柄[12],其局部向内凹陷,空心手柄空腔和油瓶体内腔压力增加,油瓶体内腔的油通过内出油管,外出油管流到瓶体外面,减轻手的握力,空心手柄[12]由于自身的弹力作用自动恢复原状,空心手柄空腔及油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出油管口[11]高速进入瓶内,并把出油管口[11]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出油管口[11]处无残留油。
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图8图9
图12
图13所示气囊压盖[23]的下端与气囊外壳[18]的上端相套接;气囊[2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23]和气囊底壳[26]相接触,气囊外壳[18]与气囊底壳[26]相粘接,气囊孔[16]上部外径略大于气囊底壳中孔[25]上部内径,使气囊孔[16]孔壁与气囊底壳中孔[25]孔壁紧密套接;并具有气密性;气囊底壳[26]的圆台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体加油口[17]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气囊底壳[26]通过螺纹[28]与瓶体[22]相接;油管[21]的上端通到瓶体[22]外面被油管罩[19]所包容;油管口[20]较细,油管[21]下端与瓶体[22]内腔下部相通;手柄[27]在瓶体[22]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母指按下气囊压盖[23]随气囊压盖的向下移动,气囊[24]内的空气通过气囊孔[16]逐渐进入瓶体内腔,使瓶体内腔压力增加,瓶体内的油便通过油管[21]流到瓶体的外面,往锅内加油完毕松开气囊压盖时,气囊[24]由于自身的弹力恢复原状,使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出油管口[20]高速进入瓶内,并把油管口[20]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油管口[20]处无残留油。瓶内油不足时,从瓶体加油口[17]往瓶内加油。
第四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
图10
图11
图17
图18所示气囊压盖[36]的下端与气囊外壳[38]的上端相套接;气囊[37]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36]和气囊底壳[31]相接触,气囊外壳[38]与气囊底壳[31]相粘接。气囊底壳通过螺纹[41]与瓶体[35]相接,气囊底壳孔[39]远大于气囊孔[29];气囊孔[29]孔壁与瓶体加油口[30]紧密接触;并具有气秘性,油管[34]的上端通到瓶体[35]外面被油管罩[32]所包容;油管口[33]较细,油管[34]下端与瓶体[35]内腔下部相通;手柄[40]在瓶体[35]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同第三种气压油瓶一样。
第五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
图14
图19图20图21所示,活塞压盖[51]通过螺丝杆[53]及活塞压盖上带有螺纹的孔与活塞[52]相连接;活塞[52]与气腔外壳[46]相套接,活塞可在气腔外壳内上下滑动,两者接触处具有气密性;弹簧[4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活塞和气腔底壳[42]相接;气腔外壳[46]与气腔底壳[42]相粘接;气腔底壳通过螺纹[55]与瓶体[50]相接;气腔底壳[42]的圆台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体加油口[45]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油管[49]的上端通到瓶体[50]的外面被油管罩[47]所包容,油管[49]的下端与瓶体[50]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48]较细;手柄[54]在瓶体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母指下按活塞压盖[51],随活塞向下移动,活塞下面的空气通过气腔底壳中孔[44]逐渐进入瓶体[50]内腔,使瓶体内腔压力增加,瓶内的油便通过油管[49]流到瓶体外面,往锅内加油完毕松开活塞压盖时,弹簧[43]弹力作用使活塞回到原位,瓶体内腔便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出油管口[48]高速进入瓶体内,并把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油管口[48]处无残留油。瓶内油不多时,可从瓶体加油口[45]往瓶内加油。
第六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
图15图22图24图25图28所示气囊压盖[63]的下端与气囊外壳[64]的上端相套接;气囊[6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63]和气囊底壳[57]相接触,气囊外壳[64]与气囊底壳[57]相粘接。气囊孔[56]孔壁与气囊底壳中孔[66]孔壁紧密套接,气囊底壳圆台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体加油口[58]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轴[72]被封在气囊底壳轴套[71]和瓶体轴套[73]中;气囊底壳[57]和瓶体[62]通过轴[72]可以相对活动;卡板[70]具有一定弹性,与气囊底壳连为一体,卡板凸起[69]与卡板[70]连为一体;当把气囊底壳[57]和瓶体[62]之间打开或合在一起时,由于卡板[70]具有弹性,卡板凸起[69]可滑过瓶体凸起[68],油管[61]的上端通到瓶体[62]的外面被油管罩[59]所包容;油管[61]的下端与瓶体[62]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60]较细;手柄[67]在瓶体[62]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同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一样。
第七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
图16图23图26图27图29所示气囊压盖[81]的下端与气囊外壳[82]的上端相套接;气囊[8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81]和气囊底壳[76]相接触,气囊外壳[82]与气囊底壳[76]相粘接。气囊底壳孔[84]远大于气囊孔[74],气囊孔[74]孔壁与瓶体加油口[75]紧密接触;并具有气密性;轴[90]被封在气囊底壳轴套[89]和瓶体轴套[91]中;气囊底壳[76]和瓶体[80]通过轴[90]可以相对活动;卡板[88]具有一定弹性,与气囊底壳[76]连为一体,卡板凸起[87]与卡板[88]连为一体;当把气囊底壳[76]和瓶体[80]之间打开或合在一起时,由于卡板[88]具有弹性,卡板凸起[87]可滑过瓶体凸起[86],油管[79]的上端通到瓶体[80]的外面被油管罩[77]所包容;油管[79]的下端与瓶体[80]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78]较细;手柄[85]在瓶体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同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一样。
第八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图30图31图34所示气囊压盖[92]的下端与气囊外壳[94]的上端相套接;气囊[104]的上端与气囊压盖[92]相接触,气囊孔[100]孔壁与瓶体上口[105]紧密接触;气囊外壳[94]上有一个气囊外壳缺口[93],气囊外壳与瓶体相粘接;加油嘴[101]在瓶体[96]的侧上方,瓶盖[97]通过螺纹与加油嘴相接,外油管[99],密封板[98]及内油管[103]连为一体;瓶盖[97]拧紧时,密封板[98]紧压在加油嘴[101]上,并具有气密性,出油口[102]较细;手柄[95]在瓶体[96]的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瓶内油不多时,从加油嘴[101]往瓶内加油,工作原理同第三种类型气压油瓶一样。
第九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图32图33图35所示橡胶气囊[106]被置于气囊固定罩[107]内;气囊固定罩[107]上有一个固定罩缺口[113];气囊固定罩与瓶体[112]连为一体;油管[111]的上端通到瓶体的外面被油管罩[109]所包容,油管口[110]较细;油管下端与瓶体内腔下部相通;手柄[114]在瓶体[112]侧上方,与瓶体连为一体。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母指按下橡胶气囊,橡胶气囊内的空气通过橡胶气囊孔[115]进入瓶体内,瓶体内压力增加,瓶内的油通过油管流到瓶外,松开橡胶气囊,橡胶气囊由于自身的弹力作用恢复原状,使瓶内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油管口[110]高速进入瓶内,并把油管口[110]处的油吸入油管内,使油管口[110]处无残留油。瓶内油不多时,可取下橡胶气囊,从瓶体加油口[108]往瓶内加油。
第十种类型气压油瓶的实施例结构如图36图37图38图39所示气囊[124]被置于前部气囊固定罩[116]和后部气囊固定罩[125]内;前部手柄架[117]和前管壁[118]连为一体,构成管状体,此管状体下部与瓶体[129]密封连接固定,其管腔与瓶体内腔相通;与气囊构成一体的气囊管[119]在上述管状体管腔内,其下端通入瓶体[129]内腔,气囊管进入瓶体内腔的一端即气囊管口[120]外部与上述管状体密封固定;后部手柄架[127]下端与瓶体[129]密封连接固定;油管[123]的上端通到瓶体外面被油管罩[121]所包容;油管[123]下端与瓶体[129]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122]较细。工作原理是使用时,手提手柄[126]用手掌按下气囊[124],气囊内的空气进入瓶体[129]内,瓶体内压力增加,瓶内的油通过油管流到瓶外,解除气囊的压力,气囊由于自身的弹力恢复原状,瓶内的部分空气进入气囊,使瓶体内腔产生负压,外界气体通过油管口[122]高速进入瓶体内,并把油管口处的油吸入油管,使油管口[122]处无残留油。瓶内的油不多时,从瓶口往瓶内加油,然后拧紧瓶盖[128]。
权利要求1.一种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气囊压盖[23]的下端与气囊外壳[18]的上端相套接,气囊[2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气囊压盖[23]和气囊底壳[26]相接触;气囊外壳[18]与气囊底壳[26]相粘接,气囊孔[16]孔壁与气囊底壳中孔[25]孔壁紧密套接,气囊底壳[26]的圆台形凸起下部侧面与瓶体加油口[17]紧密接触,气囊底壳[26]通过螺纹[28]与瓶体[22]相接;油管[21]的上端通到瓶体[22]外面被油管罩[19]所包容;油管口[20]较细,油管[21]下端与瓶体[22]内腔下部相通;手柄[27]在瓶体[22]上部的一侧与瓶体[22]连为一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气囊孔[29]孔壁与瓶体加油口[30]紧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活塞压盖[51]通过螺丝杆[53]及活塞压盖上带有螺纹的孔与活塞[52]相连接;活塞[52]与气腔外壳[46]相套接,活塞[52]可在气腔外壳[46]内上下滑动,两者接触处具有气密性;弹簧[4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活塞[52]和气腔底壳[42]相接气腔外壳[46]与气腔底壳[42]相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气囊底壳轴套[71]通过轴[72]与瓶体[62]上端的瓶体轴套[73]相接,气囊底壳[57]和瓶体[62]通过轴[72]可以相对活动;卡板[70]具有一定弹性,与气囊底壳[57]连为一体,卡板凸起[69]与卡板[70]连为一体;当把气囊底壳[57]和瓶体[62]之间打开或合在一起时,由于卡板[70]具有弹性,卡板凸起[69]可滑过瓶体凸起[6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气囊孔[100]孔壁与瓶体上口[105]紧密接触;气囊外壳[94]上有一个气囊外壳缺口[93],气囊外壳[94]与瓶体相粘接;加油嘴[101]在瓶体[96]的侧上方,瓶盖[97]通过螺纹与加油嘴[101]相接;外油管[99],密封板[98]及内油管[103]连为一体;瓶盖[97]拧紧时,密封板[98]紧压在加油嘴[101]上,出油口[102]较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橡胶气囊[106]被置于气囊固定罩[107]内,气囊固定罩[107]上有一个固定罩缺口[113],气囊固定罩[107]与瓶体[112]连为一体。
7.一种气压油瓶,其特征是气囊[124]被置于前部气囊固定罩[116]和后部气囊固定罩[125]内;前部手柄架[117]和前管壁[118]连为一体,构成管状体;此管状体下部于瓶体[129]密封连接,其管腔与瓶体[129]内腔相通;与气囊构成一体的气囊管[119]在上述管状体管腔内,其下端通入瓶体[129]内腔,气囊管进入瓶体内腔的一端即气囊管口[120]外部与上述管状体密封固定后部手柄架[127]下端于瓶体[129]密封连接;油管[123]的上端通到瓶体[129]外面被油管罩[121]所包容;油管[123]下端与瓶体[129]内腔下部相通,油管口[122]较细。
8.一种气压油瓶,其特征是外油管[1]和密封板[6]及内油管[4]连为一体,出油管口[3]较细,内油管[4]下端与瓶体[5]内腔下部相通;瓶盖[7]通过螺纹与瓶口[2]相接;瓶盖[7]拧紧时,密封板[6]周围紧压在瓶口[2]上;瓶体[5]自身具有弹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气压油瓶,其特征是空心手柄[12]与油瓶体[13]连为一体,空心手柄空腔与油瓶体内腔相通,空心手柄[12]自身具有弹性。
专利摘要气压油瓶属于能够盛装食用植物油,烹调时往锅内加油的烹调用具。主要技术特征是气囊被包容在气囊压盖,气囊外壳和气囊底壳中;气囊压盖与气囊外壳相套接;气囊外壳与气囊底亮相接;气囊底壳与瓶体相接;瓶体上安装有油管和手柄。
文档编号B65D83/14GK2152772SQ9320230
公开日1994年1月12日 申请日期1993年1月22日 优先权日1993年1月22日
发明者孟庆江 申请人:孟庆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