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92409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电梯装置,尤其涉及对重被配置于乘用轿厢的进深方向的后侧的电梯
目.ο
【背景技术】
[0002]在电梯装置中,由于建筑上的制约等,要求确保乘用轿厢的正面宽度尺寸并减小井道的正面宽度尺寸。将对重配置于乘用轿厢的进深方向的后侧的对重后置方式与将对重配置于乘用轿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对重侧置方式相比,能够减小井道的正面宽度尺寸。此外,基于防止浸水的观点,将曳引机配置在井道顶部与将曳引机配置在底坑部相比更为有效。然而,在采用对重后置方式的情况下,对重与轿厢悬吊轮之间的距离会变长,因此挂绳结构、曳引机和反绳轮的配置变得复杂。
[0003]鉴于这种状况,提出了如下的现有的对重后置方式的电梯装置,其将曳引机配置于对重的上方,将对重侧反绳轮配置于曳引机与对重之间,并将轿厢侧反绳轮配置于乘用轿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侧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4]此外,还提出了如下的现有的对重后置方式的电梯装置,其将曳引机配置于乘用轿厢的上方,将对重侧反绳轮配置于曳引机侧的对重用导轨的上方,并将轿厢侧反绳轮配置于乘用轿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侧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进而,还提出了如下的现有的对重后置方式的电梯装置,其将曳引机配置于轿厢用导轨的与乘用轿厢相反的一侧,将对重侧反绳轮配置于曳引机侧的对重用导轨的上方,并将轿厢侧反绳轮配置于乘用轿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侧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20176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89346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45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0012]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现有电梯装置中,对重侧反绳轮被配置于曳引机与对重之间。于是,存在如下的课题:为了确保对重在上下方向的行驶空间,最上层地面高度与井道天花板之间的尺寸(顶部尺寸)和最下层地面高度与底坑底面之间的尺寸(底坑深度)变大。
[0013]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现有的电梯装置中,曳引机被配置于乘用轿厢的上部,因此存在顶部尺寸变大的课题。
[0014]进而,在专利文献3所述的现有的电梯装置中,虽然解决了顶部尺寸变大或底坑深度变深的课题,然而存在井道的正面宽度尺寸变大的课题。
[0015]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这种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确保对重在上下方向的行驶空间,减小顶部尺寸,能够使底坑深度变浅,并能够抑制井道的正面宽度尺寸的增大的电梯装置。
[001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7]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中,对重被配置于乘用轿厢的进深方向的后侧,该电梯装置具有:一对轿厢悬吊轮,它们在正面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设于上述乘用轿厢的上部或下部;对重悬吊轮,其配设于上述对重的上部;底坑部反绳轮,其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以横穿上述乘用轿厢的铅直投影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进深方向的后侧的角部,并突出到上述乘用轿厢的铅直投影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和进深方向的后侧的方式,配设于底坑部;曳引机,其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以上述绳轮位于上述底坑部反绳轮与上述对重悬吊轮之间的方式,配设于井道顶部的上述对重的上方;以及顶部反绳轮,其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以在上述乘用轿厢的铅直投影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位于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上述轿厢悬吊轮与上述底坑部反绳轮之间的方式,使轴与正面宽度方向一致地配设于上述井道顶部。主绳索的一端被固定于上述井道顶部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一侧而下降,跨在上述一对轿厢悬吊轮上而从上述乘用轿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上升,跨在上述顶部反绳轮上而下降,跨在上述底坑部反绳轮上而上升,卷绕于上述绳轮上而下降,跨在上述对重悬吊轮上而上升,并且主绳索的另一端被固定于上述井道顶部。
[0018]发明的效果
[0019]根据本发明,电梯装置是将对重配置于乘用轿厢的进深方向的后侧的对重后置方式,曳引机配设于对重的上方,因此能够减小井道的正面宽度尺寸。
[0020]此外,曳引机配设于对重的上方,仅对重悬吊轮配设于曳引机与对重之间,因此能够在不增大顶部尺寸或加深底坑深度的情况下,确保对重在上下方向的行驶空间。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
[0022]图2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0023]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乘用轿厢停止于最下层的状态的底坑部侧视图。
[0024]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乘用轿厢急速下降的状态的底坑部侧视图。
[0025]图5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0026]图6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0027]图7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电梯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9]第丨实施方式
[0030]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乘用轿厢停止于最下层的状态的底坑部侧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乘用轿厢急速下降的状态的底坑部侧视图。
[0031]在图1至图4中,电梯装置具有:乘用轿厢3,其以出入口朝向层站2侧的方式配设于井道1内;对重4,其配设于井道1内的乘用轿厢3的进深方向的后侧;以及曳引机5。这里,设层站2的出入口的宽度方向为正面宽度方向,设与正面宽度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为进深方向。
[0032]一对轿厢用导轨7a、7b分别被支承于以一定间隔固定于井道1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两侧壁的导轨托架8上,并且被配设为在正面宽度方向上分离地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乘用轿厢3被一对轿厢用导轨7a、7b引导而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
[0033]—对对重用导轨9a、9b分别被支承于以一定间隔固定于井道1的正面宽度方向的两侧壁的导轨托架10上,并且在一对轿厢用导轨7a、7b的进深方向的后侧被配设为在正面宽度方向上分离地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对重4被一对对重用导轨9a、9b引导而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
[0034]曳引机5被安装于架设在一对对重用导轨9a、9b的上端部之间且沿正面宽度方向延伸的曳引机支承梁11上。而且,曳引机5使绳轮6的轴6a与进深方向一致,并且以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绳轮6位于乘用轿厢3的铅直投影面与对重4的铅直投影面之间的方式,配设于井道顶部la的对重4的上部。另外,乘用轿厢3的铅直投影面是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乘用轿厢3时的乘用轿厢3所占有的空间。此外,对重4的铅直投影面是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对重4时的对重4所占有的空间。
[0035]—对轿厢悬吊轮12a、12b分别被进行位置调整而使得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悬吊乘用轿厢3的大致重心位置,并且在一对轿厢用导轨7a、7b的相对方向、即正面宽度方向上分离地配设在乘用轿厢3的下部。
[0036]轿厢缓冲器台13被固定于底坑部lb的地面上,且配设为在正面宽度方向上延伸。一对轿厢用导轨7a、7b的下端部被固定于轿厢缓冲器台13的两端部。轿厢缓冲器14被固定于轿厢缓冲器台13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0037]对重缓冲器台15被固定于底坑部lb的地面上,并且被配设为在轿厢缓冲器台13的进深方向的后侧沿正面宽度方向延伸。一对对重用导轨9a、9b的下端部被固定于对重缓冲器台15的两端部。对重缓冲器16被固定于对重缓冲器台15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
[0038]底坑部反绳轮支承梁17被固定于底坑部lb的地面上,并且被配设为在轿厢缓冲器台13与对重缓冲器台15之间沿进深方向延伸。底坑部反绳轮18从铅直方向上方观察时,以横穿乘用轿厢3的铅直投影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且进深方向的后侧的角部,并且突出到乘用轿厢3的铅直投影面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以及乘用轿厢3的铅直投影面与对重4的铅直投影面之间的方式,被固定于底坑部反绳轮支承梁17。此时,在从铅直上方观察时,底坑部反绳轮18向乘用轿厢3的铅直投影面的进深方向的深处侧突出的突出端接近绳轮6的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
[0039]顶部反绳轮支承梁19架设于正面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轿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