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712997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通过多台曳引机使I组轿厢和对重升降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通常,在无机房电梯中,要求将曳引机和控制盘等设备配置于较窄的井道内。特别地,在轿厢的承载量和重量较大的情况下,曳引机的尺寸也会变大,因此难以在井道内配置曳引机。对此,提出了一种使多台小型曳引机同步,以使I组轿厢和对重升降的方式。
[0003]在这种现有的电梯装置中,2台相同的曳引机上下配置。此外,将这些曳引机前后错开相当于绳轮的厚度的量,从而可避免卷绕于各个绳轮上的主绳索彼此干扰。进而,还提出了一种将绳轮直径不同的2台曳引机上下配置,以避免主绳索彼此干扰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4]此外,在现有的电梯的曳引装置中,在第I绳轮的正下方配置有第2绳轮,在第2绳轮的斜下方配置有偏导轮。此外,第I绳轮、第2绳轮和偏导轮的轴向尺寸(厚度)彼此相同。进而,多根主绳索分开卷绕于第I绳轮和第2绳轮上。而且,为了避免主绳索彼此的干扰,在第I绳轮和第2绳轮的轴向上不同位置处的槽内卷绕主绳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6/070437号
[0008]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0/107423号

【发明内容】

[0009]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0010]专利文献I所示的现有的电梯装置中,在使用2台相同的曳引机的结构中,使曳引机前后错开,因此曳引机在水平方向上的占有空间会变大。此外,在使用绳轮直径不同的2台曳引机的结构中,无法使用相同的曳引机,因此成本会变高。进而,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的曳引装置中,第I和第2绳轮的轴向尺寸与使用I个曳引机的情况下的绳轮的轴向尺寸相同,因而曳引机在水平方向上的占有空间会变大。
[0011]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使用2台曳引机的情况下,既能够充分缩小曳引机在水平方向上的占有空间,又能够抑制成本的电梯装置。
[0012]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3]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第I曳引机,其具有第I绳轮;第2曳引机,其具有第2绳轮,第2绳轮被配置为从正上方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第I绳轮重叠;第I悬挂体,其卷绕于第I绳轮上;第2悬挂体,其卷绕于第2绳轮上;以及轿厢和对重,它们被第I悬挂体和第2悬挂体悬挂,且通过第I曳引机和第2曳引机而升降,在第I绳轮与第2绳轮之间配置有偏导轮,偏导轮的直径大于第I绳轮的直径和第2绳轮的直径,第2悬挂体的作为比第2绳轮靠轿厢侧的部分的轿厢侧部分和第2悬挂体的作为比第2绳轮靠对重侧的部分的对重侧部分与偏导轮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轿厢侧部分与对重侧部分之间的间隔被扩大。
[0014]发明的效果
[0015]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在第I绳轮与第2绳轮之间配置有偏导轮,偏导轮的直径大于第I绳轮的直径和第2绳轮的直径,第2悬挂体的作为比第2绳轮靠轿厢侧的部分的轿厢侧部分和第2悬挂体的作为比第2绳轮靠对重侧的部分的对重侧部分与偏导轮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轿厢侧部分与对重侧部分之间的间隔被扩大,因此在使用2台曳引机的情况下,既能够充分缩小曳弓I机在水平方向上的占有空间,又能够抑制成本。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0017]图2是表示图1的第I曳引机、第2曳引机和偏导轮的侧视图。
[0018]图3是表示图1的第I曳引机、第2曳引机和偏导轮的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0019]图4是表不图3的第I曳引机的主视图。
[0020]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0021]图6是表示图5的第I曳引机、第2曳引机和偏导轮的支承结构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参照【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0023]第丨实施方式
[0024]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I实施方式的无机房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图中,在井道I的下部配置有第I曳引机2、第2曳引机3和偏导轮4。第2曳引机3与第I曳引机2隔开间隔,且配置于第I曳引机2的正下方。第I曳引机2相对于第2曳引机3配置于井道I的中间侧。
[0025]第I曳引机2具有第I绳轮5和第I曳引机主体6。第I曳引机主体6具有使第I绳轮5旋转的第I电动机、以及对第I绳轮5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第I制动器。
[0026]第2曳引机3具有第2绳轮7和第2曳引机主体8。第2曳引机主体8具有使第2绳轮7旋转的第2电动机、以及对第2绳轮7的旋转进行制动的第2制动器。
[0027]作为第I和第2曳引机2、3,使用了轴向尺寸小于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的尺寸的薄型曳引机。此外,作为第I和第2曳引机2、3,使用了尺寸相同且容量相同的曳引机。因此,第I绳轮5的直径与第2绳轮7的直径相同,第I绳轮5的轴向尺寸(厚度尺寸)与第2绳轮7的轴向尺寸相同。
[0028]偏导轮4被配置于第I绳轮5与第2绳轮7之间。即,偏导轮4被配置在第I绳轮5的正下方且在第2绳轮7的正上方。偏导轮4的直径大于第I绳轮5的直径和第2绳轮7的直径。
[0029]第2绳轮7被配置为从正上方观察时至少一部分与第I绳轮5重叠。在本例中,第2绳轮7被配置为从正上方观察时整体与第I绳轮5重叠。此外,在本例中,第I绳轮5、第2绳轮7和偏导轮4被配置为从正上方观察时它们的旋转轴重叠。
[0030]第I绳轮5上卷绕着多根第I悬挂体9。第2绳轮7上卷绕着多根第2悬挂体10。作为第I和第2悬挂体9、10,分别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图1中,为了与第I悬挂体9进行区分,通过双点划线示出第2悬挂体10。
[0031]轿厢11和对重12被第I和第2悬挂体9、10悬挂于井道I内。此外,通过同步驱动第I和第2曳引机2、3,使得轿厢11和对重12在井道I内升降。在轿厢11的下部设置有第I和第2轿厢悬吊轮13a、13b。在对重12的上部设置有对重悬吊轮14。
[0032]在井道I的上部设置有轿厢反绳轮15和对重反绳轮16。第I和第2悬挂体9、10的第I端部(轿厢侧端部)与设置于井道I的上部的第I绳索固定部17连接。第I和第2悬挂体9、10的第2端部(对重侧端部)与设置于井道I的上部的第2绳索固定部18连接。
[0033]第I悬挂体9从第I端部侧起依次卷绕于第I轿厢悬吊轮13a、第2轿厢悬吊轮13b、轿厢反绳轮15、第I绳轮5、对重反绳轮16和对重悬吊轮14上,并到达第2端部。
[0034]第2悬挂体10从第I端部侧起依次卷绕于第I轿厢悬吊轮13a、第2轿厢悬吊轮13b、轿厢反绳轮15、第2绳轮7、对重反绳轮16和对重悬吊轮14上,并到达第2端部。即,轿厢11和对重12以2:1绕绳比方式被悬挂。
[0035]第2悬挂体10的作为比第2绳轮7靠轿厢11侧的部分的轿厢侧部分1a和第2悬挂体10的作为比第2绳轮7靠对重12侧的部分的对重侧部分1b与偏导轮4的外周面局部接触。由此,第2悬挂体10的轨道由于偏导轮4而发生变化,轿厢侧部分1a与对重侧部分1b之间的间隔被扩大。
[0036]第I绳轮5被配置于轿厢侧部分1a与对重侧部分1b之间。轿厢侧部分1a与对重侧部分1b之间的间隔被偏导轮4扩大,从而第I绳轮5的外周面与轿厢侧部分1a之间的距离以及第I绳轮5的外周面与对重侧部分1b之间的距离也被扩大。由此,可防止第2悬挂体10的通过第I绳轮5的两侧的部分干扰第I悬挂体9。
[0037]另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而缩小了井道I的高度尺寸进行表示,因而将曳引机2、3、轿厢11和对重12表示为大致相同高度,而实际情况下曳引机2、3和轿厢11或对重12被配置于图1的下方。此外,曳引机2、3和对重12在从正上方观察时,被配置于轿厢11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或轿厢11的左右任意一个侧面与井道壁之间。
[0038]图2是表示图1的第I曳引机2、第2曳引机3和偏导轮4的侧视图。图2中,第2悬挂体10看上去在第I绳轮5的附近与第I悬挂体9产生干扰。然而,如图1所示,在第I绳轮5的附近,第2悬挂体10被配置成在第I绳轮5的宽度方向(与轴向垂直的水平方向)上与第I悬挂体9隔开间隔。
[0039]此外,第I和第2悬挂体9、10在井道I的上部被卷绕于对重反绳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