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67400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1),具有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对称地在相反方向上能够调整地布置在轿厢框架(10)上。此外,电梯设备(1)具有信息载体(20),所述信息载体沿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或轿厢框架(10)的行驶区域(2)布置,具有第一传感器单元(21),所述第一传感器单元布置在第一轿厢(11)上,具有第二传感器单元(22),所述第二传感器单元布置在第二轿厢(12)上。本发明的特点在于,第一传感器单元(21)和第二传感器单元(22)被设计用于读取信息载体(20)的信息,所述信息被用于确定分别针对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
【专利说明】
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独立权利要求所述的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
【背景技术】
[0002]JP 2013-095572 A公开了一种具有双层轿厢的电梯设备。该公知的电梯设备具有轿厢框架,在该轿厢框架中竖直相叠地布置两个轿厢。这两个轿厢分别悬挂在升降绳索的一端上。此外,在轿厢框架上设置驱动单元,升降绳索围绕驱动单元引导。升降绳索在这里与驱动装置的主动轮保持有效接触。通过借助于驱动单元操作升降绳索,可以将这样悬挂的轿厢相对于轿厢框架举升及降下。由此,两个轿厢在轿厢框架内不同地定位。
[0003]为了检测轿厢框架内的轿厢的位置,JP2013-095572 A公开的电梯设备配有第一传感器单元(其测量第一轿厢关于轿厢框架的位置)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其测量第二轿厢关于轿厢框架的位置)。此外,电梯设备具有第三传感器单元,其检测轿厢框架关于竖井的位置。因此,借助于位置数据的评价还能够计算出轿厢关于竖井的位置。但缺点在于,具有三个传感器单元的电梯设备定位系统相对复杂且昂贵。

【发明内容】

[0004]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定位系统的电梯设备,该电梯设备简单且成本低廉。
[0005]该目的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安全电路实现。
[0006]优选电梯设备包括第一和第二轿厢,其对称地在相反方向上可调整地布置在轿厢框架上。此外,电梯设备具有信息载体,所述信息载体沿第一和第二轿厢或轿厢框架的行驶区域布置。此外,电梯设备具有第一传感器单元,所述第一传感器单元布置在第一轿厢上,具有第二传感器单元,所述第二传感器单元布置在第二轿厢上。这里,第一传感器单元和第二传感器单元被设计用于读取信息载体的信息,所述信息被用于确定分别针对第一和第二轿厢的绝对位置。
[0007]为了对轿厢进行调整,设置调整驱动装置,其优选布置在轿厢框架上。适合用作调整驱动装置的是牵引驱动装置、液压驱动装置、芯轴驱动装置或类似装置,其与轿厢有效连接。
[0008]信息载体优选被设计为编码载体。适合用作编码载体的是比如带,其悬挂在轿厢的行驶区域中或比如安装在导轨上。相应地,所读取的信息的存在形式为编码词汇,其由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从信息载体或编码载体读取。
[0009]有利的是,电梯设备相比于现有技术仅具有两个传感器单元。定位系统由此得到明显简化且相应地也能够成本低廉地制造。
[0010]由于两个轿厢能够同时在不同方向上得到调整,从而能够特别快地调节出轿厢之间理想的间距。此外,两个轿厢的联接方式为,使得相应的轿厢重量被相互平衡掉且仅需要由调整驱动装置施加相应较小的调整功率。
[0011]优选为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配设共同的安全控制单元,所述安全控制单元基于所读取的信息计算出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
[0012]可替换地,为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分别配设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读取的信息计算出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其中,处理器与所述共同的安全控制单元连接。
[0013]在另一个可替换方式中,为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分别配设有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读取的信息计算出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其中,处理器通过数据导线相互连接且每一个处理器使用另一个处理器的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
[0014]绝对位置被理解为关于轿厢行驶区域的界线能够单义确定的位置。典型地,行驶区域由竖井、支架、建筑物外壁等等来限定边界。轿厢的绝对速度可以通过所读取的位置信息对时间求导而计算得出。相应地,绝对速度代表轿厢关于界线的速度。绝对速度由轿厢关于轿厢框架的相对速度以及轿厢框架关于界线的速度组成。
[0015]直接确定绝对位置和绝对速度是特别有利的,因为这样就可以舍去由轿厢相对速度与轿厢框架速度叠加所造成的绝对速度的相对复杂的计算。
[0016]优选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被设计用于,基于轿厢的绝对位置和绝对速度来计算轿厢框架的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有赖于轿厢对称的、方向相反的可调整性,在获得两个轿厢绝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定轿厢框架的绝对位置。
[0017]优选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被设计用于将轿厢框架的绝对位置与之前保存的端位置进行比较,用以判定是否驶过了端位置。此外,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被设计用于将对应的轿厢的绝对位置与之前保存的楼层位置区域进行比较,用以判定是否允许桥接轿厢或竖井门接触件。最后,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能够被设计用于将针对轿厢框架的绝对位置的绝对速度与之前保存的允许的、与位置相关的速度进行比较,用以判定是否超出了行驶曲线、特别是端部行驶曲线。
[0018]优选楼层位置区域和轿厢框架内的最大行驶行程在轿厢的学习行驶时被读取且保存。楼层位置可以借助于位置磁体来显示,该位置磁体能够由传感器单元来识别。端位置、楼层位置区域以及允许的速度或行驶曲线(特别是端部行驶曲线)能够由学习行驶的数据以及预设的系统特征值(如用于提前开门的时间值、允许的最大速度等等)中算出。
[0019]楼层位置区域被理解为如下位置区域,该位置区域位于楼层位置附近。楼层位置区域一方面考虑到了提前打开竖井门或竖井门的可能性以及由绳索伸长造成的容差范围。端位置代表了该行驶区域中的一个位置,该位置不允许被轿厢框架在电梯设备的安全运行中驶过,以防止轿厢框架与行驶区域端部碰撞。在此关联意义上,采用端部行驶曲线是有利的。通过监控端部行驶曲线,可以确保轿厢框架在行驶区域端部之前能够可靠地停住或在撞击到撞击缓冲器时不会超过允许的速度。总体上,通过监控行驶曲线确保了轿厢框架沿整个行驶区域在出现超速时被停住。
[0020]优选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被设计用于,在判定了驶过端位置时、在判定了在楼层位置区域之外不允许的桥接时或在判定了超出行驶曲线时,触发措施,特别是实施紧急停机和/或触发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置于安全的状态下。
[0021]优选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被设计用于,当上轿厢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上且下轿厢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上时,在判定了驶过由两个轿厢的绝对位置计算出的端位置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置于安全的状态下。
[0022]可替换地,在上轿厢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且下轿厢占据关于轿厢框架最下面的位置的情况下,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能够被设计用于,在判定了驶过由两个轿厢的绝对位置计算出的端位置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置于安全的状态下。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下轿厢能够行驶到最下面的楼层的位置下方且在下轿厢学习行驶中不必后续调整轿厢间距。
[0023]在另一种替换方式中,在下轿厢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上且上轿厢占据关于轿厢框架最下面的位置的情况下,相应的处理器或安全控制单元被设计用于,在判定了驶过由两个轿厢的绝对位置计算出的端位置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置于安全的状态下。这是特别有利的,因为上轿厢能够行驶到下数第二个楼层的位置下方且在上轿厢学习行驶中不必后续调整轿厢间距。
[0024]优选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个撞击缓冲器,所述撞击缓冲器界定轿厢框架的下部行驶区域。这里,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的端位置之间的间距的尺寸被设计为,在下轿厢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上且上轿厢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上时,也能够维持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之间的最小间距。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有利的是,竖井坑能够被保持得尽可能小。
[0025]可替换地,电梯设备具有至少撞击缓冲器,所述撞击缓冲器界定轿厢框架的下部行驶区域。这里,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的端位置之间的间距的尺寸被设计为,在上轿厢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上且占据关于轿厢框架的最上面的位置时,也能够维持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之间的最小间距。这里有利的是,设置深一些的竖井坑,从而在下轿厢学习行驶时不必调整轿厢之间的距离。
[0026]在另一个替换方式中,电梯设备具有至少一个撞击缓冲器,所述撞击缓冲器界定轿厢框架的下部行驶区域。这里,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的端位置之间的间距的尺寸被设计为,在下轿厢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上且占据关于轿厢框架的最上面的位置时,也能够维持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之间的最小间距。这里有利的是,设置深一些的竖井坑,从而在上轿厢学习行驶时不必调整轿厢之间的距离。
[0027]当然,相应的处理器还被设计用于,监控关于上部行驶区域端部的端位置。这里,之前针对下部行驶区域端部的实施方式能够被应用于涉及上部行驶区域端部的情况。相应地,端位置的监控根据上轿厢和下轿厢关于最上面的楼层或上数第二个楼层的停靠条件来实现。此外,在上部行驶区域端部上设置至少一个上部的撞击缓冲器。上部的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的端位置之间的最小间距能够与下部的撞击缓冲器与轿厢框架之间的最小间距类似地设计。
【附图说明】
[0028]下面,借助于实施例参照附图详细更好地阐述本发明。其中,
[0029]图1a示意示出了具有用于双层轿厢的绝对位置检测系统的电梯设备的第一状态;
[0030]图1b示意示出了该双层轿厢的第二状态;以及
[0031]图1c示意示出了该双层轿厢的第三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图1a示出了具有至少一个轿厢框架10的电梯设备I,轿厢框架能够在为轿厢框架10的行驶所设置的行驶区域2中行驶。比如行驶区域2可以设置在建筑物的竖井中。
[0033]轿厢框架10悬挂在牵引机构6的端部上。牵引机构6至少围绕驱动装置的驱动轮引导。驱动装置在这里布置在竖井中或布置在单独的空间内。根据驱动轮的瞬时旋转方向,轿厢框架1向上或向下穿过行驶区域2行驶。可替换地,轿厢框架1还可以通过中央布置的绳轮或多个绳轮以2:1的悬挂比悬挂在牵引机构6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电梯设备I的需求的不同实现更高的悬挂比。
[0034]在轿厢框架12上可调整地布置有第一轿厢11和第二轿厢12。这里,第一轿厢11布置在第二轿厢12上方。轿厢框架10具有至少两个纵梁,这两个纵梁通过下部横梁、上部横梁和中间横梁连接。在轿厢框架的梁上布置有调整单元,利用该调整单元能够在轿厢框架10中调整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比如可以将调整单元固定在上部横梁上,该调整单元被用于驱动另一个驱动轮。这里,该另一个驱动轮通过轴与调整单元连接。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分别悬挂在另一个牵引机构的一个端部上。该另一个牵引机构经过该另一个驱动轮延伸且与该另一个驱动轮处于有效接触中,从而将该另一个驱动轮的旋转运动传递到该另一个牵引机构上。
[0035]轿厢11、12之间的间距可以借助于调整单元发生改变。这里,根据该另一个驱动轮的旋转方向,间距在一定的极限内变大或变小。比如在建筑物内楼层间距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大堂的楼层间距d34可能大于其他的楼层间距。比如轿厢11、12之间的间距能够从最小间距dmin出发增大到3米。第一轿厢的调整行程至少近似等于第二轿厢12的调整行程。此夕卜,两个轿厢11、12以相互间相反的方向进行调整。
[0036]这里,获得了两个轿厢11、12的重力之间的有利的力平衡。这里,一个轿厢11被用作另一个轿厢12的对重。因此,调整单元至少基本上仅将转矩施加到该另一个牵引机构上,这足以克服两个轿厢11、12之间不均衡的重力以及系统摩擦力。
[0037]电梯设备的驱动装置由电梯控制装置7来控制。电梯控制装置7与驱动装置借助于导线连接。在图1a中,这种连接由箭头8示出。基于轿厢呼叫或目的地输入,电梯控制装置7指示驱动装置将轿厢框架10以及布置在轿厢框架内的轿厢11、12向楼层3、4、n行驶。为此,电梯控制装置7与绝对位置检测系统连接,该绝对位置检测系统持续将有关轿厢11、12或轿厢框架10的位置的信息传递给电梯控制装置7。
[0038]绝对位置检测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编码载体20,该编码载体在这里以挂在轿厢框架10的行驶区域2中的编码条带的形式示出。此外,在该系统中设置传感器单元21、22,这些传感器单元读取编码载体20上的编码。第一轿厢11与第一传感器单元21对应且第二轿厢12与第二传感器单元22对应。为这些传感器单元21、22中的每一个都配设有处理器23、24。处理器能够对由传感器单元21、22提供的编码进行评价且计算出相应的轿厢11、12的瞬时绝对位置。
[0039]在图1a示出的示例中,两个处理器23、24都与安全控制单元27连接。相应的处理器23、24将计算得出的轿厢11、12绝对位置传送给安全控制单元27。借助于轿厢11、12绝对位置以及鉴于轿厢11、12在轿厢框架10内对称的、方向相反的可调整性,安全控制单元27能够计算出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
[0040]在可替换的、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两个传感器单元21、22还能够直接与安全控制单元27连接。相应地,不设置单独的处理器23、24。对收到的传感器信号的评价在安全控制单元27中实施,从而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和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都在安全控制单元27中计算。
[0041 ]在另一个可替换的、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3、24直接相互连接且相应地交换相应的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在该实施方式中,每一个处理器23、24自身都基于为其提供的关于两个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的信息计算出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
[0042]当然,处理器21、22或安全控制单元27还可以从轿厢11、12和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计算出轿厢框架1的绝对速度。
[0043]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可以被用于决定是否以允许的方式打开相应的轿厢11、12或驶入的楼层3、4、n的的轿厢门。轿厢门的状态分别利用门接触件25、26来监控。门接触件25、26借助于导线与处理器23、24连接。当轿厢门打开时,所对应的门接触件25、26断开。这种断开由处理器23、24判定。相应地,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装置27启动优选为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的措施,从而当确定了不允许的打开的情况下将电梯设备I置于安全的状态下。
[0044]由于轿厢门优选已经稍早于到达楼层3、4、n前被打开且必须考虑到在一定容差内的绳索伸长,得到了区域UET_3、UET_4,在该区域中,轿厢门保持允许的打开。在楼层区域UET_3、UET_4内,门接触件25、26被桥接,从而能够保持电梯设备I的进一步的运行。
[0045]图1a示出了电梯设备的第一状态,其中,轿厢框架10行驶到下部行驶区域2。相应地,上轿厢11服务于下数第二个楼层4且下轿厢12服务于最下面的楼层3。两个楼层3、4以间距d34间隔。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两个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计算出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后一个绝对位置与端位置ΚΝΕ_0相比较。端位置ΚΝΕ_0代表允许由轿厢框架10驶入的最下面的位置。如果驶过了该端位置ΚΝΕ_0,则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启动措施,从而防止轿厢框架10与竖井的下部结构发生碰撞或将轿厢框架10允许的最大撞击速度保持到撞击缓冲器5上。为此,安全控制单元27促使驱动装置实施紧急停机和/或促使布置在轿厢框架10上的防坠制动器实施防坠制动。
[0046]可选地,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还可以优选根据位置来监控允许的最大速度的保持情况。与位置相关的允许的速度被表现为行驶曲线、特别是端部行驶曲线(Endfahrkurve)。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在这里将绝对速度与允许的速度相比较或者将针对绝对位置的绝对位置速度与同位置相关的允许的速度相比较。如果超出了允许的速度,则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启动比如为紧急停车和/或防坠制动的措施,从而将电梯设备I置于安全的状态下。
[0047]楼层区域UET_3、UET_4借助于学习行驶被读取且保存。此外,学习行驶包括轿厢
11、12向其轿厢框架10内的极端位置的行驶。基于这些信息,能够计算出端位置ΚΝΕ_0且将其作为参照值加以保存。在确定端位置ΚΝΕ_0时,将容差范围内的绳索伸长考虑在内。
[0048]在竖井坑中设置至少一个撞击缓冲器5,该撞击缓冲器对轿厢框架10的撞击提供缓冲。撞击缓冲器5与端位置ΚΝΕ_0之间的间距d0的尺寸设计方式为,能够维持轿厢框架10与撞击缓冲器5之间的最小间距ΗΚΡ_0 ο通过ΗΚΡ_0定义了当轿厢11、12位于楼层3、4上时轿厢框架10与撞击缓冲器5之间的距离。该间距ΗΚΡ_0的尺寸被设计得大于楼层3、4中的一个与端位置ΚΝΕ_0之间的相对应的行驶。端位置ΚΝΕ_0典型的位于最后一个楼层3、4下方100毫米处。因此,服?_0大于100毫米。
[0049]图1b示出了轿厢框架10以及轿厢11、12在竖井2的下部区域中的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下,上轿厢11定位在楼层4上且下轿厢12关于轿厢框架10占据最下面的位置。这里,轿厢11、12之间的间距dmax为最大。结果是,轿厢框架10的位置向下推移。允许的端位置KNE_1相应地被置于更低的位置。撞击缓冲器5与端位置KNE_1之间的间距dl的选择方式为,能够维持轿厢框架10与撞击缓冲器5之间的最小间距HKP_1。
[0050]图1c示出了轿厢框架10在竖井2的下部区域中的第三状态。在该第三状态下,下轿厢12定位在楼层3上且上轿厢11关于轿厢框架10占据最下面的位置。这里,轿厢11、12之间的间距dmin为最小。结果是,轿厢框架10的位置进一步向下推移。允许的端位置KNE_2相应地被置于更低的位置。撞击缓冲器5与端位置KNE_2之间的间距d2的选择方式为,能够维持轿厢框架1与撞击缓冲器5之间的最小间距HKP_2。
[0051]在第二和第三状态下,分别有一个轿厢12或11是空的且分别仅有另一个轿厢11或12行驶到楼层4或3上。在上述状态下,必要时无需对轿厢间距进行适配。相反,竖井坑必要时被更深地设计。因此,得到了在电梯设备I运行中更大的活动余地。
【主权项】
1.一种电梯设备(1),具有: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对称地在相反方向上能够调整地布置在轿厢框架(10)上;信息载体(20),所述信息载体沿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或轿厢框架(10)的行驶区域(2)布置;第一传感器单元(21),所述第一传感器单元布置在第一轿厢(11)上;第二传感器单元(22),所述第二传感器单元布置在第二轿厢(12)上,其特征在于,第一传感器单元(21)和第二传感器单元(22)被设计用于读取信息载体(20)的信息,所述信息被用于确定分别针对第一和第二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为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21、22)配设有共同的安全控制单元(27),所述安全控制单元基于所读取的信息计算出绝对位置或绝对速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为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21、22)分别配设有处理器(23、24),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读取的信息计算出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其中,处理器(23、24)与所述共同的安全控制单元(27)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为第一和第二传感器单元(21、22)分别配设有处理器(23、24),处理器基于所读取的信息计算出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其中,处理器(23、24)通过数据导线相互连接且每一个处理器(23、24)使用另一个处理器(24、23)的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基于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和绝对速度来计算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和/或绝对速度。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将轿厢框架(I O)的绝对位置与之前保存的端位置(KNE_0、KNEj、KNE_2)进行比较,用以判定是否驶过了端位置(ΚΝΕ_0、KNE_1、KNE_2)。7.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将对应的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与之前保存的楼层位置区域(UET_3、UET_4)进行比较,用以判定是否允许桥接轿厢或竖井门接触件(25、26)。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将针对轿厢框架(10)的绝对位置的绝对速度与之前保存的、针对一个位置允许的速度进行比较,用以判定是否超出了行驶曲线、特别是端部行驶曲线。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1),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在判定了驶过端位置(KNE_0、KNE_1、KNE_2)时或在判定了在楼层位置区域(UET_3、UET_4)之外不允许的桥接时或在判定了超出行驶曲线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I)置于安全的状态下。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当上轿厢(11)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4)上且下轿厢(12)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3)上时,在判定了驶过由两个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计算出的端位置(KNE_O)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I)置于安全的状态下。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在上轿厢(11)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4)且下轿厢(12)占据关于轿厢框架(10)最下面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判定了驶过由两个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计算出的端位置(KNE_1)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I)置于安全的状态下。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相应的处理器(23、24)或安全控制单元(27)被设计用于,在下轿厢(12)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3)上且上轿厢(11)占据关于轿厢框架(10)最下面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判定了驶过由两个轿厢(11、12)的绝对位置计算出的端位置(KNE_2)时,触发措施,特别是紧急停机和/或防坠制动,从而将电梯设备(I)置于安全的状态下。13.如权利要求6或11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电梯设备(I)具有撞击缓冲器(5),所述撞击缓冲器界定轿厢框架(10)的下部行驶区域(2),其中,撞击缓冲器(5)与轿厢框架(10)的端位置(KNE_1)之间的间距(dl)的尺寸被设计为,在上轿厢(11)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4)上且占据关于轿厢框架(10)的最上面的位置时,也能够维持撞击缓冲器(5)与轿厢框架(1)之间的最小间距(HKP_1)。14.如权利要求6或12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电梯设备(I)具有撞击缓冲器(5),所述撞击缓冲器界定轿厢框架(10)的下部行驶区域(2),其中,撞击缓冲器(5)与轿厢框架(10)的端位置(KNE_2)之间的间距(d2)的尺寸被设计为,在下轿厢(12)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3)上且占据关于轿厢框架(10)的最上面的位置时,也能够维持撞击缓冲器(5)与轿厢框架(10)之间的最小间距(HKP_2)。15.如权利要求6或10所述的电梯设备(I),其特征在于,电梯设备(I)具有撞击缓冲器(5),所述撞击缓冲器界定轿厢框架(10)的下部行驶区域(2),其中,撞击缓冲器(5)与轿厢框架(10)的端位置(KNE_0)之间的间距(d0)的尺寸被设计为,在下轿厢(12)定位在最下面的楼层(3)上且上轿厢(11)定位在下数第二个楼层(4)上时,也能够维持撞击缓冲器(5)与轿厢框架(1)之间的第三最小间距(ΗΚΡ_0)。
【文档编号】B66B11/02GK105829231SQ201480068731
【公开日】2016年8月3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3日
【发明人】鲁道夫·J·穆勒, 埃里克·比勒尔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