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的密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27863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容器的密封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容器的密封装置,该容器的密封装置无论将上盖拧松还是拧紧都能够开塞。具备内塞(10)和上盖(20),并且附随于内塞(10)和上盖(20)具有开塞机构部分,开塞机构部分具有上移开塞机构(A)和下移开塞机构(B),前述内塞(10)具有主体部分(11)和分离部(12),前述主体部分(11)一体地配设于容器(1)的口部(1a),前述分离部(12)经由切槽(16)结合于主体部分(11),并通过从主体部分(11)分离而形成开口,前述上盖(20)卡合于分离部(12),并以覆盖内塞(10)的方式螺纹接合于容器(1),前述上移开塞机构(A)通过使上盖(20)向相对于容器(1)拧松的方向旋转,而使分离部(12)在保持于在上盖(20)的内侧设置的支承部的同时从主体部分(11)脱离,从而开塞,前述下移开塞机构(B)通过使上盖(20)向相对于容器(1)拧紧的方向旋转,而使分离部(12)在保持于支承部的同时从主体部分(11)脱离,从而开塞。
【专利说明】
容器的密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容器的密封装置,详细地涉及在开塞后使已分离的内塞的一部分保持于上盖的容器的密封装置。【背景技术】
[0002]作为用于带内塞的容器的众所周知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存在如下所述的装置:具备内塞和上盖,在内塞上,设置有筒状部和分离部,前述筒状部嵌接于容器的开口部,前述分离部经由切槽连接于筒状部的内侧(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及图2)。[〇〇〇3]在该容器的密封装置中,设为:预先使上盖借助例如左旋螺纹件卡合(螺纹接合) 于内塞的分离部,在开塞时通过将上盖旋出以使其从容器的口部(右旋螺纹)卸下,从而使内塞的分离部拧接于上盖的连结部,并由此将分离部从内塞的筒状部分离,并且使该分离部保持于上盖。借助该盖构造,能够仅通过拧松上盖来简单地进行开塞,分离后的分离部保持于上盖,所以不会成为所谓的垃圾,并且能够使分离部作为密封件来发挥功能。
[0004]另外,上述技术是如下所述的技术:通过拧松上盖(逆时针旋转)来进行开塞,并且通过使上盖维持原样地从容器的口部脱离,从而将容器开口,但是近年,市场中还上市有通过拧紧上盖(顺时针旋转)来开塞、通过使上盖逆时针旋转来将容器开口的类型,存在用户在开塞时会迷惑的可能。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W02007/1260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背景技术】而做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无论拧松上盖还是拧紧上盖都能够开塞的容器的密封装置。
[000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发明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具备:(a)内塞,该内塞具有主体部分和分离部,前述主体部分一体地配设于容器的口部,前述分离部经由切槽结合于主体部分,并通过从主体部分分离而形成开口,(b)上盖,该上盖卡合于分离部,以覆盖内塞的方式螺纹接合于容器或主体部分,并且,(c)附随于内塞和上盖具有开塞机构部分,开塞机构部分具有:(d)上移开塞机构,该上移开塞机构通过使上盖向相对于容器抒松的方向旋转,使分离部在保持于在上盖的内侧设置的支承部的同时从主体部分脱离,从而开塞,(e) 下移开塞机构,该下移开塞机构通过使上盖向相对于前述容器拧紧的方向旋转,使分离部在保持于支承部的同时从主体部分脱离,从而开塞。
[0008]根据上述容器的密封装置,借助构成开塞机构部分的上移开塞机构及下移开塞机构中的任何一个,使上盖向拧松方向或者拧紧方向的任一方向旋转都能够进行开塞,因此不存在用户因开塞操作而迷惑的情况。此外,开塞后分离部保持于上盖,所以分离部不会成为垃圾而能够使其作为例如密封件来发挥功能。
[0009]另外,在本发明的具体的侧面中,在上述容器的密封装置中,分离部和上盖的支承部具有突起,并通过使该突起相互地越过而卡合,前述突起沿相对于上盖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分别形成于支承部与分离部,突起至少作为上移开塞机构发挥功能。在这里,行进方向意味着平行于密封装置的轴心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拧松上盖,能够借助支承部与分离部的卡合来拉动分离部,从而将分离部从主体部分切断。此外,通过拧紧上盖,能够借助支承部来推压分离部,从而将分离部从主体部分切断。
[0010]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侧面中,开塞机构部分作为兼用作上移开塞机构和下移开塞机构的部分,具有第一螺纹接合部和第二螺纹接合部,前述第一螺纹接合部设置于上盖的周边部与容器或者主体部分之间,并使上盖的拆装成为可能,前述第二螺纹接合部设置于上盖的支承部与内塞的分离部之间,并能够在开塞时使分离部从主体部分分离,第二螺纹接合部相对于第一螺纹接合部为相反的旋进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拧松第一螺纹接合部而将第二螺纹接合部拧紧,或者,能够通过拧紧第一螺纹接合部而将第二螺纹接合部拧松,无论选上述哪一个都能将分离部从主体部分分离。[〇〇11]另外,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侧面中,在开塞前的状态下,在内塞的主体部分与上盖之间设置有容许由第一螺纹接合部进行的拧紧的余裕。在这种情况下,余裕大小的上盖的拧紧成为可能,借助该拧紧,能够进行由下移开塞机构进行的开塞。
[0012]另外,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侧面中,具备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在将内塞安装于上盖时,通过在既定以上地接近的阶段增大拧紧力矩,将内塞安装于上盖的既定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上盖设置于最合适的位置,能够防止在安装上盖时、失误地使分离部脱离而进行开塞的事故。
[0013]另外,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侧面中,定位机构在上盖的下表面或者内塞的上表面的一个上形成凸部,并且在另一个的对置部位上形成凹部,通过将凸部压入凹部来增大拧紧力矩。
[0014]另外,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其他侧面中,突起具有倒钩形状,前述倒钩形状使将分离部推入支承部比将分离部从支承部拔出更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在预先将上盖与内塞组合装配时,使例如第一螺纹接合部发挥功能而将内塞拧接于上盖,由此处于相反的旋进关系的第二螺纹接合部的倒钩形状的突起容许将分离部及支承部中的某一个推入另一个中,并能够借助支承部与分离部的强制的螺纹接合而使分离部卡合于支承部。【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0016]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将内塞卡止于容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2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2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〇〇17]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正使上盖螺纹接合于容器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3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
[0018]图4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已使上盖螺纹接合于容器的状态 (上盖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图4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4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 [〇〇19]图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已使上盖螺纹接合于容器的状态 (上盖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图5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5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
[0020]图6是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通过使上盖向相对于容器拧松的方向旋转来剪断切槽(刻痕)后的状态(拧松开塞)的剖视图,图6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6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不。[〇〇21]图7是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通过使上盖向相对于容器拧紧的方向旋转来剪断切槽后的状态(拧紧开塞)的剖视图,图7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7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〇〇22]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使开塞后的上盖从容器脱离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3]图9是纳入了用于将上盖定位于容器的既定位置的其他手段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0024]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的剖视图,图10a表示容器、内塞及上盖,图10b将主要部分放大地表示。【具体实施方式】 [〇〇25]第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此外,在下文中,在将容器的轴心铅直地立起的状态下,说明上下等的位置关系。[〇〇26]图示的带内塞的容器的盖组装体(组合件)100由内塞10和上盖20构成,前述内塞 10通过嵌接等卡止或固定于容器1的口部la,前述上盖20以覆盖内塞10的方式螺纹接合于容器1的口部la。[〇〇27]内塞10是树脂制的一体成形件,如图2a及图2b所示,具备主体部分11和分离部12, 前述主体部分11嵌接于容器1的口部la,前述分离部12是借助开塞而切断的部分。该内塞10 例如在将内容物收纳于容器1内后,借助主体部分11卡止于容器1的口部la。并且,如图3a及 3b所示,使上盖20螺纹接合于容器1的口部la,由此内塞10的分离部12卡合于上盖20。
[0028]如图2b等所示,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形成容器1的内容物的抽出口 10a,具有筒状基部11a、凸缘部11b、环状壁部11c,前述凸缘部lib从该筒状基部11a的中间部外周面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前述环状壁部11c从凸缘部lib的外端向下方延伸。由这些筒状基部11a、 凸缘部lib和环状壁部11c形成与容器1的口部la嵌合的环状凹部13。另外,在筒状基部11a 的上端形成有向外侧扩展的唇部14。
[0029]内塞10的分离部12具备圆板状的密封体12a和圆筒状的筒状部12b,前述密封体 12a配置于底部,前述筒状部12b从该密封体12a的外边缘向上方延伸。该密封体12a的外边缘与筒状部12b的下部的外周侧边界部由环状的连结部15连结于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在连结部15的下表面上,形成有环状的切槽16。该切槽16在开塞时被切断。筒状部12b间隔地配置于外侧的筒状基部11a的同心内部。在筒状部12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17,前述内螺纹17是沿相对于开塞时的上盖20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与轴心AX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突起。该内螺纹17与后述的设置于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螺纹接合。
[0030]上盖20是树脂制的一体成形件,如图2a等所示,具备:形成外表的圆筒状的外周壁部20a及位于与该外周壁部20a同心的内部的大径筒部20b、中径筒部20c、小径筒部20d,这些借助顶端壁20e而连续设置。在设置于周边部的外周壁部20a的下端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21。该内螺纹21与形成于容器1的口部la的外周面的外螺纹2螺纹接合。另外,在设置于最内侧的小径筒部20d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22,前述外螺纹22是沿相对于上盖20的行进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与轴心AX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突起。该外螺纹22螺纹接合于内螺纹17,前述内螺纹17形成于设置在内塞10上的分离部12的筒状部12b的内周侧面。[〇〇31]如图3a等所示,容器1的口部la的外螺纹2和上盖20的外周壁部20a的内螺纹21构成第一螺纹接合部51,前述第一螺纹接合部51使上盖20相对于容器1能够拆装。另外,内塞 10的筒状部12b的内螺纹17和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构成第二螺纹接合部52,前述第二螺纹接合部52用于将内塞10中的分离部12拧紧固定于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即,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作为支承部发挥功能,前述支承部用于借助第二螺纹接合部52抓住分离部12并将该分离部12从内塞10分离。第一螺纹接合部51与第二螺纹接合部52处于彼此相反的旋进关系。即,在通过使上盖20的外周壁部20a从上方观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第一螺纹接合部51以松动的方式被旋出的情况下,使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逆时针方向地旋转从而使第二螺纹接合部52拧紧。在这里,就例如第二螺纹接合部52的旋进方向等进行说明。 筒状部12b的沿轴心AX的上侧形成为:借助相对于小径筒部20d从下方观察逆时针方向的相对旋转来进行旋入的旋进方向,而筒状部12b的沿轴心AX的下侧形成为:借助相对于小径筒部20d从下方观察顺时针方向的相对旋转来进行旋出的逆旋进方向。另外,小径筒部20d的沿轴心AX的下侧形成为:借助相对于筒状部12b从上方观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来进行旋入的旋进方向,而小径筒部20d的沿轴心AX的上侧形成为:借助相对于筒状部12b从上方观察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来进行旋出的逆旋进方向。将上述第一螺纹接合部51与上述第二螺纹接合部52组合的部件在盖组装体100处于未开封的状态时,作为如下所述的开塞机构部分发挥功能:该开塞机构部分使上盖20向相对于容器1拧松的方向或者拧紧的方向旋转,由此使分离部12从主体部分11脱离而开塞。[〇〇32] 此外,第二螺纹接合部52、即形成于内塞10的分离部12的内螺纹17和与内螺纹17 啮合的形成于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形成为下述这样的倒钩形状的突起:与将分离部12从小径筒部(支承部)20d拔出相比,更容易将分离部12向小径筒部20d推入。具体地, 如图3b所示,构成第二螺纹接合部52的内螺纹(突起或者齿)17的卡合面S1形成为朝向内塞 10的半径方向内侧向下方倾斜,前述卡合面S1是使分离部12向上方移位时的与外螺纹22在旋进侧卡合的面,内螺纹17设定为与基部的厚度相比末端部的厚度更薄。另一方面,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构成第二螺纹接合部52的外螺纹(突起或者齿)22的与内螺纹17的卡合面S2形成为朝向内塞10的半径方向外侧向上方倾斜,外螺纹22设定为与基部的厚度相比末端部的厚度更薄。换言之,筒状部12b的内螺纹17形成为如下所述的状态:以螺纹峰的根部侧为基准,朝向沿内塞10的轴心AX的逆旋进方向或者下方整体地倾斜,而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形成为如下所述的状态:以螺纹峰的根部侧为基准,朝向沿内塞10的轴心AX的逆旋进方向或者上方整体地倾斜。[〇〇33]在如图3a等所示的开塞前的状态下,上盖20与内塞10不是处于完全相互拧紧的状态,而是设置有容许由第一螺纹接合部51进行的拧紧的余裕。即,上盖20的大径筒部20b、中径筒部20c及小径筒部20d的下端面不呈与内塞10的各个部位都紧密接合的状态,而是适当地间隔。同样地,内塞10的筒状部12b和唇部14的末端也不呈与上盖20的顶端壁20e紧密接合的状态,而是适当地间隔。结果,上盖20能够拧紧设置于上盖20与内塞10之间的上述余裕的大小,借助该拧紧,不仅能够进行由上盖20进行的拧松开塞,还能够进行由上盖20进行的拧紧开塞。
[0034]内塞10及上盖20作为单个部件而成形,按照下面的说明,依次地安装于容器1。
[0035]在将内容物收纳于容器1内之后,使内塞10的环状凹部13嵌合于容器1的口部la, 由此使内塞10卡止于容器1。在该状态下,如图2a等所示,借助内塞10将容器1的口部la完全地密封。[〇〇36]接下来,使上盖20的内螺纹21螺纹接合于容器1的外螺纹2。若这样做,则上盖20在旋转(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的同时下降,如图3a等所示,内塞10的唇部14滑动接触于大径筒部20b的内周面,上盖20的内螺纹21螺纹接合于容器1的外螺纹2。[〇〇37]并且,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卡合于内塞10的筒状部12b的内螺纹17。 在这里,因为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和内塞10的筒状部12b的内螺纹17的螺纹接合关系是与上盖20的外周壁部20a的内螺纹21和容器1的口部la的外螺纹2的螺纹接合关系 (以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来拧紧的螺纹接合=右旋螺纹接合)相反的关系(左旋螺纹接合),所以使外螺纹22越过内螺纹17, S卩,在使外螺纹22的齿及/或内螺纹17的齿变形的同时,上盖 20下降。
[0038]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12b的内螺纹17具有朝向内塞10的中心下方整体地倾斜的形状,而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具有朝向内塞10的中心上方整体地倾斜的形状。 由此,外螺纹22及内螺纹17由变形引起的越过变得容易。并且,在外螺纹22越过内螺纹17既定圈数时(参照图4a及4b),上盖20的中径筒部20c的末端部23插嵌于凹部18,前述凹部18由内塞10的筒状基部11a和筒状部12b及连结部15形成。若将上盖20的中径筒部20c的末端部 23插嵌于内塞10的凹部18,则末端部23抵接于凹部18的壁面,例如筒状基部11a的内周面及/或筒状部12b的外周面,由此上盖20的旋转力矩(拧紧力矩)增大。即,作为凸部的中径筒部20c和凹部18形成将内塞10安装到上盖20的既定的位置的定位机构Y,通过将中径筒部 20c压入凹部18来增大旋转力矩。通过机械地或以人的感触来检测该上盖20的旋转力矩的增大,来确认上盖20相对于内塞10在开塞前的流通状态下适当地卡合。该位置如图4b所示, 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末端与内塞10的密封体12a的间隙a(从相互啮合的内螺纹17的抵接面到密封体12a的距离L1减去从外螺纹22的抵接面到小径筒部20d的下端的距离L2得到的距离)优选为与游隙P相同,前述游隙P为内塞10的筒状部12b的内螺纹17与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的游隙。另外,上盖20的大径筒部20b的末端与内塞10的凸缘部lib的间隙P设定为比如下所述距离更大的距离,例如游隙P的2倍左右:该距离是在借助上盖20的拧紧进行拧紧开塞时、上盖20下降、随之使分离部12下降、由此使切槽16断裂的距离。
[0039]在该状态下,外螺纹22处于卡合于内螺纹17的初始阶段,外螺纹22与内螺纹17的卡合部分很少,存在上盖20相对于容器1等在较弱的力的作用下简单地就旋转的情况。因此,为了使外螺纹22与内螺纹17的卡合更切实,使上盖20进一步地旋转,从而使外螺纹22与内螺纹17的卡合更切实,并且防止上盖20简单地就旋转的情况(参照图5a及图5b)。
[0040]像这样,以内塞10完全地嵌接于容器1的口部la的状态为前提,使设置于上盖20的外周壁部20a的内螺纹21螺纹接合于设置于容器1的口部la的外螺纹2,并且使设置于上盖 20的小径筒部20d的外螺纹22螺纹接合于设置于内塞10的分离部12的内螺纹17,从而在上盖20对于容器1等拧紧至既定的装配位置的状态(流通状态)下使产品流通。[〇〇41]并且,由消费者或者终端的使用者进行的开塞借助如下所述的方式进行:使上盖 20相对于容器以拧松的方式旋转(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或者以拧紧的方式旋转(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0042]若使上盖20向拧松的方向即逆时针地旋转,则如图6a中的箭头所示,上盖20以拧紧第二螺纹接合部52的方式动作并上移,并且完成第二螺纹接合部52的拧紧。与之相伴地, 内塞10的分离部12被强制地逆时针方向地旋转,在切槽16处被剪断而从主体部分11脱离从而进行开塞(拧松开塞)(参照图6a及图6b)。[〇〇43]另外,若使上盖20向拧紧的方向即顺时针地旋转,则如图7a中的箭头所示,上盖20 向下移动。与之相伴地,第二螺纹接合部52以拧松的方式动作,内塞10的分离部12下移,若该下移超过一定的界限,则分离部12在切槽16处被剪断而从主体部分11脱离从而进行开塞 (拧紧开塞)(参照图7a及图7b)。若将上盖20进一步地拧紧,则大径筒部20b抵接于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的凸缘部11 b,由此限制上盖20的下降。
[0044]在拧松开塞或者拧紧开塞时,产生由切槽16的断裂引起的啪的声音,另外,上盖20 的旋转所需的力矩急剧地减小,所以能够产生明确的开封的感觉。[〇〇45]之后,如图8所示,内塞10的分离部12在卡止于上盖20的状态下从容器1脱离,残留于容器1的内塞1 〇的主体部分11的抽出口 1 〇a完全地敞开。由此能够倒出容器1内的内容物。 [〇〇46]开塞后的分离部12借助上盖20的外螺纹22与分离部12的内螺纹17的螺纹接合、和由中径筒部20c与小径筒部20d进行的辅助的夹持,而切实地保持于上盖20。[〇〇47] 若在如上所述的开塞后,将上盖20旋入容器1的口部la来紧固,则在图6a或者图7a 所示的状态下,上盖20被固定于容器1。在该状态下,上盖20的中径筒部20c的末端部23抵接于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的筒状基部11a,进而,筒状基部11a的唇部14抵接于上盖20的大径筒部20b的内周面,从而实现对于容器1内的内容物的密封。
[0048]如以上说明那样,涉及本发明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具备上移开塞机构A和下移开塞机构B(参照图3b),前述上移开塞机构A通过使上盖20向相对于容器1拧松的方向旋转而使内塞10的分离部12从主体部分11脱离从而开塞,前述下移开塞机构B通过使上盖20向相对于容器1拧紧的方向旋转而使分离部12从主体部分11脱离从而开塞。由此,使上盖20向拧松方向或者拧紧方向的任一方向旋转都能够进行开塞,所以不存在用户因开塞操作而困惑的情况。[〇〇49]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上移开塞机构A,使上盖20与内塞10的分离部12借助左旋螺纹而螺纹接合,作为下移开塞机构B,使上盖20与内塞10的分离部12借助左旋螺纹而螺纹接合,并且借助如下所述的方式来实现由摩擦阻力带来的力矩的增大:为了在使上盖20的大径筒部20b的末端与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的凸缘部11 b具有适当的间隔的状态下将上盖20相对于容器1装配,使上盖20的中径筒部20c的末端抵接于内塞10的筒状基部11a 的内周面及/或分离部12的筒状部12b的外周面。
[0050]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为如下所述的方式:上盖20相对于内塞10的合适的装配位置能够借助由上盖20的中径筒部20c的末端部23与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之间的摩擦阻力带来的力矩增大来检测,但也可以借助其他构造来实现力矩的增大。例如,如图9所示, 也可以设为如下所述的方式:在内塞10的凸缘部lib的上表面形成高度为邱勺凸部lld,并借助该凸部lid来挡住上盖20的大径筒部20b,由此实现力矩的增大,在开塞时,借助上盖20的进一步的拧紧来破坏或者压倒凸部lid。即,作为凸部的大径筒部20b与凸部lid形成将内塞 10安装到上盖20的既定的位置的定位机构Y,并通过大径筒部20b与凸部lid抵接来增大旋转力矩。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破坏等变得容易,优选地,凸部lid沿凸缘部lib的圆周在周围多个部位上分割设置,另外更优选地在周面上形成刻痕lie等。[〇〇511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就涉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变形而来的装置,关于没有特别地说明的事项,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相同。[〇〇52]在图10a及10b所示的盖组装体(组合件)100中,在内塞10的分离部12的筒状部12b 的上端形成向半径方向外侧(相对于上盖20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凸缘12c,在上盖20的顶端壁20e的下表面上形成环状突起20f,并且在该环状突起20f的下端形成向半径方向内侧(相对于上盖20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爪20g。[〇〇53]并且,在图10a等所示的盖组装体100中,在将上盖20螺纹接合于容器1时,使设置于内塞10的凸缘12c的末端部(突起)12f和设置于上盖20的环状突起20f的爪(突起)20g变形,从而使内塞10的凸缘12c的周缘部收纳于由上盖20的顶端壁20e、环状突起20f及爪20g 形成的空间中。即,上盖20的环状突起20f作为支承部发挥功能,该支承部用于借助凸缘12c 来抓住分离部12并将该分离部12从内塞10分离。由此,能够在上盖20的上移或者下移运动时,使内塞10的分离部12从动,能够伴随着上盖20的这样的上下移动,使内塞10的分离部12 上下移动,由此实现开塞。[〇〇54]在该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在如图10a等表示的状态下的开塞前的流通状态下,若使上盖20向拧松方向即逆时针地旋转,则内塞10的分离部12保持于环状突起20f 并且伴随上盖20而上升,从而借助切槽16将分离部12与主体部分11剪断(拧松开塞)。相反地,即使使上盖20向拧紧方向即顺时针地旋转,内塞10的分离部12也支承于上盖20的顶端壁20e并伴随上盖20而下降,从而借助切槽16将分离部12与主体部分11剪断(拧紧开塞)。之后,若使上盖20逆时针地旋转多圈而使上盖20从容器1脱离,则与之相伴地内塞10的分离部 12也从主体部分11脱离。即,能够从设置于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的筒状部21 la将内容物吐出。使用后,若使上盖20顺时针地旋转多圈来螺纹接合于容器1,则与之相伴地内塞10的分离部12插嵌于主体部分11从而将开口封闭。
[0055]此外,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容器的密封装置中,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大径筒部20b相同的发挥止动件功能的构造。[〇〇56]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变形。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组合了第一螺纹接合部51与第二螺纹接合部52的部分作为开塞机构部分,但可以将这些中的第二螺纹接合部52置换为由对应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末端部12f的突起和对应于爪 20g的突起构成的卡合部分。由此,内塞10的分离部12连结于上盖20的小径筒部20d,在盖组装体100处于未开封状态时,通过使上盖20向相对于容器1拧松的方向或拧紧的方向旋转, 能够进行使分离部12从主体部分11脱离而开塞的动作。[〇〇57]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使上盖20螺纹结合于容器1,但也可以在内塞10的主体部分11上形成外螺纹,使上盖20螺纹接合于该外螺纹。[〇〇58]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容器1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瓶及其他瓶状作为前提,容器1也可以是其他的合成树脂、玻璃、金属,另外,可以设为在由膜形成的袋状的部件上设置有口部的容器,或者也可以设为多面体及其他的纸袋。
[005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上盖20的中径筒部20c的末端部23设置为凸部,但也可以在内塞10的上表面形成凸部,并且在另一方的对置部位形成凹部并将凸部压入凹部。
【主权项】
1.一种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内塞和上盖,并且附随于前述内塞和前述上 盖而具有开塞机构部分,前述开塞机构部分具有上移开塞机构和下移开塞机构,前述内塞具有主体部分和分离部,前述主体部分一体地配设于容器的口部,前述分离 部经由切槽结合于前述主体部分,并通过从前述主体部分分离而形成开口,前述上盖卡合于前述分离部,以覆盖前述内塞的方式螺纹接合于前述容器或前述主体 部分,前述上移开塞机构通过使前述上盖向相对于前述容器抒松的方向旋转,使前述分离部 在保持于在前述上盖的内侧设置的支承部的同时从前述主体部分脱离,从而开塞,前述下移开塞机构通过使前述上盖向相对于前述容器拧紧的方向旋转,使前述分离部 在保持于前述支承部的同时从前述主体部分脱离,从而开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分离部和前述上盖的前述支 承部具有突起,并通过使前述突起相互地越过而卡合,前述突起沿相对于前述上盖的行进 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并分别形成于前述支承部与前述分离部,前述突起至少作为前述上移开塞机构发挥功能。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开塞机构部分作为兼用作前 述上移开塞机构和前述下移开塞机构的部分,具有第一螺纹接合部和第二螺纹接合部,前 述第一螺纹接合部设置于前述上盖的周边部与前述容器或者主体部分之间,并使前述上盖 的拆装成为可能,前述第二螺纹接合部设置于前述上盖的前述支承部与前述内塞的前述分 离部之间,并能够在开塞时使前述分离部从前述主体部分分离,前述第二螺纹接合部相对于前述第一螺纹接合部为相反的旋进关系。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开塞前的状态下,在前述内塞 的前述主体部分与前述上盖之间设置有容许由前述第一螺纹接合部进行的拧紧的余裕。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在将 前述内塞安装于前述上盖时,通过在既定以上地接近的阶段增大拧紧力矩,将前述内塞安 装于前述上盖的既定的位置。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定位机构在前述上盖的下表 面或者前述内塞的上表面的一个上形成凸部,并且在另一个的对置部位上形成凹部,通过 将前述凸部压入前述凹部来增大拧紧力矩。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容器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突起具有倒钩形状,前述倒 钩形状使将前述分离部推入前述支承部比将前述分离部从前述支承部拔出更容易。
【文档编号】B65D47/36GK105992742SQ201480066641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3日
【发明人】矶贝孝光
【申请人】东罐兴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