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8953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提手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手工具。
【背景技术】
[0002]提手是用机械零件组合的一个小型工具,由手柄和挂杆组成,用于纵向受力,便利提物。现市场上存在的提手材质多为塑料、实木、绳制、皮质、合金,其极限受力有限。专用于成捆送检钢筋的提手需要极限受力达到300N,普通材质的提手无法满足受力要求,而现用于成捆钢筋送检的传统扎丝提手截面面积较小,局部压强较大,在实际使用中极为费力且不舒适。另外,现有的提手多数不可周转使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手工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提手无法满足受力要求、提手截面面积较小、部压强较大,在实际使用中极为费力且不舒适以及不可周转浪费资源的问题。
[0004]一种提手工具,包括:提手本体;枢接于所述提手本体两侧的两个连接件;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供卡接待提物的两个卡扣件。
[0005]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提手本体连接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卡扣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跨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一弹性件。
[0006]优选地,所述弹性件呈圆柱状,为螺旋拉伸弹簧。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挂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端部设有供与所述卡扣件连接的一圆环。
[0008]优选地,所述的卡扣件包括U型环,以及穿设于所述U型环的两个自由端、并与所述U型环活动连接的固定杆。
[0009]优选地,所述固定杆为螺栓杆,所述U型环的一个自由端设有供螺栓杆螺合连接的螺合孔,所述U型环的另一个自由端设有供螺栓杆穿设的固定孔。
[0010]优选地,所述提手本体为圆管,供手握持的圆管截面设置有波浪条纹。
[0011 ] 优选地,所述提手本体上套置有一缓压层。
[00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手工具,具有一提手本体,在提手本体的两侧分别枢接一连接件,再由连接件分别与一卡扣件固定连接,将卡扣件分别卡接待提物的两侧,人即可通过手握提手本体,以实现待提物的快速转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提手无法满足受力要求、提手截面面积较小、部压强较大,在实际使用中极为费力且不舒适以及不可周转浪费资源的问题。
[0013]另外,在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间部位设有弹簧,可缓解钢丝圈绑扎不对称带来的不平衡感,并一定程度上达到省力效果。
[0014]另外,提手本体外包一层缓压层,避免了手掌直接与钢管摩擦,保护手部不受损伤。
[0015]另外,提手本体握手处呈波浪条纹状,可快速锁定手部与手柄契合处,并增大横向摩擦力,避免手滑导致的危险情况。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的结构不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中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运用于捆装的钢筋上的一应用图;以及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运用于捆装的钢筋上的另一应用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0021]结合图1和图2所不,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的结构不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中卡扣件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手工具,包括:提手本体10、连接件20以及卡扣件30。
[0022]提手本体10,为一直径40mm的圆管,并在供手握持的圆管截面设置有波浪条纹,以快速锁定手部与手柄契合处,并增大横向摩擦力,避免手滑导致的危险情况。进一步地,提手本体上套置有一缓压层,本实施例中缓压层为一层软橡皮,避免了手掌直接与圆管摩擦,以保护手部不受损伤。
[0023]连接件20,枢接于所述提手本体两侧,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0包括与所述提手本体10连接的第一连接件21,与所述卡扣件30连接的第二连接件22,以及跨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1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之间的一弹性件23。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23呈圆柱状,为螺旋拉伸弹簧,可缓解钢丝圈绑扎不对称带来的不平衡感,并一定程度上达到省力效果。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件21和第二连接件22均为挂杆,所述第二连接件22的端部设有供与所述卡扣件30连接的一圆环221。
[0024]卡扣件30,分别与所述连接件20固定连接,并卡接于待提物的两侧。该卡扣件30包括U型环31,以及穿设于所述U型环31的两个自由端、并与所述U型环31活动连接的固定杆3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杆32为螺栓杆,所述U型环31的一个自由端设有供螺栓杆螺合连接的螺合孔,所述U型环31的另一个自由端设有供螺栓杆穿设的固定孔。更进一步地,U型环31穿挂在圆环221的环壁上,将螺栓杆螺合固定U型环31的两个自由端后,使得圆环221和卡扣件30环扣在一起。为了放置螺栓杆脱落,在螺栓杆连接U型环31的背部设置有固定螺母40,以限制螺栓杆在运输过程中脱落。
[0025]现对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的具体装配和实施细节进行详细说明。
[0026]制作提手本体10,提供一直径40mm的钢管,受力面积增大到约125mm/ m2,一捆9根装直径28mm的钢筋原材,手掌部位局部压强减小到约14KN/ Hf,在实际使用中人手较为舒适。将提手本体10握手处打磨为波浪形,可快速锁定手部与手柄契合处,并增大横向摩擦力,避免手滑导致的危险情况。并在提手本体10外包一层软橡皮,避免了手掌直接与钢管摩擦,保护手部不受损伤。提供挂杆两个以及一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制作连接件20,在任意一挂杆端部穿孔,以供形成一圆环221。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0为两个,将连接件20分别螺栓连接在所述提手本体10两侧。提供钢制卡扣件30,由U型钢环和螺栓组成,取下螺栓,U型钢环可环套在连接件20末端的圆环上,再次装上螺栓,整个结构即安装完成。
[0027]现以需要手提一捆钢筋50为例,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运用于捆装的钢筋上的一应用图,如图3所示,当捆装的钢筋重量较轻时,一个人将提手工具安装在捆装钢筋的中部,具体连接方式为:将一提手工具的U型钢环同时环套在连接件20末端的圆环221以及绑扎成捆钢筋的扎丝上,拧紧螺栓可牢固连接成捆的钢筋,手提提手本体10即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可调控提手本体10与螺栓之间的角度,平衡提手本体两端受力,缓解手部受力。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手工具运用于捆装的钢筋上的另一应用图,如图4所示,当捆装的钢筋重量较重时,通过两个人将两个提手工具分别安装在捆装钢筋的两端,具体连接方式为:将U型钢环同时环套在连接件20末端的圆环以及绑扎成捆钢筋的扎丝上,拧紧螺栓可牢固连接成捆的钢筋,两个人同时手提该提手本体10即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圆柱螺旋拉伸弹簧可调控提手本体与螺栓之间的角度,平衡提手本体两端受力,缓解手部受力。
[00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手工具,具有一提手本体,在提手本体的两侧分别枢接一连接件,再由连接件分别与一卡扣件固定连接,将卡扣件分别卡接待提物的两侧,人即可通过手握提手本体,以实现待提物的快速转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提手无法满足受力要求、提手截面面积较小、部压强较大,在实际使用中极为费力且不舒适以及不可周转浪费资源的问题。
[0029]另外,在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中间部位设有弹簧,可缓解钢丝圈绑扎不对称带来的不平衡感,并一定程度上达到省力效果。
[0030]另外,提手本体外包一层缓压层,避免了手掌直接与钢管摩擦,保护手部不受损伤。
[0031]另外,提手本体握手处呈波浪条纹状,可快速锁定手部与手柄契合处,并增大横向摩擦力,避免手滑导致的危险情况。
[0032]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手本体; 枢接于所述提手本体两侧的两个连接件;以及 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供卡接待提物的两个卡扣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与所述提手本体连接的第一连接件,与所述卡扣件连接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跨接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弹性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呈圆柱状的螺旋拉伸弹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均为挂杆,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端部设有供与所述卡扣件连接的连接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扣件包括U型环以及穿设于所述U型环的两个自由端、并与所述U型环活动连接的固定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为螺栓杆,所述U型环的一个自由端设有供螺栓杆螺合连接的螺合孔,所述U型环的另一个自由端设有供螺栓杆穿设的固定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本体为圆管,供手握持的圆管截面设置有波浪条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提手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本体上套置有一缓压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提手工具,包括:提手本体;枢接于所述提手本体两侧的两个连接件;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供卡接待提物的两个卡扣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提手工具,具有一提手本体,在提手本体的两侧分别枢接一连接件,再由连接件分别与一卡扣件固定连接,将卡扣件分别卡接待提物的两侧,人即可通过手握提手本体,以实现待提物的快速转移,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提手无法满足受力要求、提手截面面积较小、部压强较大,在实际使用中极为费力且不舒适以及不可周转浪费资源的问题。
【IPC分类】B65G7-12
【公开号】CN204297483
【申请号】CN201420667008
【发明人】方涛, 陈标, 蔡大伟, 沈鹏, 朱健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