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溢储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3962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溢储液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液体防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液态金属原子源中的防溢储液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对于溢出液态金属原子源中储液装置的液态金属而言,其高的热导率,强的导电性和强的金属活泼性等物理、化学特性会严重影响其他元器件工作性能及寿命,严重时甚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这种情况显然是必须防止发生的,尤其对于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工作的各种高、精、尖的测量、探测等科学仪器,如质谱仪、原子干涉仪、原子钟等;一般的,通过将液态金属填充于大块的多孔介质中来实现防溢的目的,但用这种方法获得的蒸发器为了保证供液量,其质量和体积很大,客观上增加了任务载荷。更重要地是,由于大块多孔介质材料的放气率高以及难以去除杂质的特点,当其长时间浸润在工作液中时会大大降低工作液的化学纯度,从而影响到仪器的可靠性及工作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防止液态金属溢出的储液装置。
[0004]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设有喷管,所述壳体内竖直设置有防溢棒,所述防溢棒均勾排布于壳体的底板上;
[0005]所述防溢棒为圆柱形棒体,所述防溢棒的棒体内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多孔介质;
[0006]所述空腔内填充的多孔介质为有机泡沫、泡沫金属或金属丝网;
[0007]所述防溢棒的表面具有均匀的粗糙面;
[0008]所述喷管内填充有多孔介质;
[0009]所述喷管内填充的多孔介质为泡沫金属或金属丝网。
[0010]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相比传统的将液态金属填充束缚于大块、具有微米级孔径的多孔介质中的方法,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储液装置内均匀设置防溢棒的结构,将液态金属束缚于防溢棒之间,节约了空间,增大了充液量,减小任务载荷量;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液态金属与多孔介质之间的大面积、长时间的接触,保证了蒸发气体束流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所属元器件在地面或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和寿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A-A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I顶部设有喷管2,所述壳体I内竖直设置有防溢棒3,所述防溢棒3均匀排布于壳体I的底板上;所述防溢棒3为圆柱形棒体,所述防溢棒3的棒体内设有空腔4,所述空腔内填充有多孔介质,所述空腔4内填充的多孔介质为有机泡沫、泡沫金属或金属丝网;所述防溢棒3的表面具有均匀的粗糙面;所述喷管2内填充有多孔介质,所述喷管2内填充的多孔介质为泡沫金属或金属丝网。
[0015]使用时,本实用新型的储液装置壳体I中存放液态金属,液态金属束缚于防溢棒3之间,壳体I受热使液态金属气化产生的气体通过喷管2内的多孔介质排出形成稳定的、高质量的金属原子束流;由于防溢棒3内部填充的多孔介质,可有效地起到吸波降噪的作用,防溢棒3的外表面具有均匀的粗糙面,对液体2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进一步强化液体与防溢棒3之间的粘附作用,当蒸发器处于地面或空间微重力环境中,若外界有晃动或振动发生时,防溢棒3能防止液面因晃动或振动而失稳,形成孤立液滴或洪流;喷管2内填充的多孔介质具有强化传热、传质的特点,对液体2的渗透率小,增大了液体通过的阻力,蒸发泡中一旦有液滴形成,当液滴通过喷管2内内的多孔介质时,会强粘附于其上,并迅速在热流的作用下蒸发成气体。
【主权项】
1.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I)顶部设有喷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I)内竖直设置有防溢棒(3),所述防溢棒(3)均匀排布于壳体(I)的底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棒(3)为圆柱形棒体,所述防溢棒(3)的棒体内设有空腔(4),所述空腔(4)内填充有多孔介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4)内填充的多孔介质为有机泡沫、泡沫金属或金属丝网。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溢棒(3)的表面具有均匀的粗糙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2)内填充有多孔介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防溢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管(2)内填充的多孔介质为泡沫金属或金属丝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液体防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液态金属原子源中的防溢储液装置。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所述壳体顶部设有喷管,所述壳体内竖直设置有防溢棒,所述防溢棒均匀排布于壳体的底板上。相比传统的将液态金属填充束缚于大块、具有微米级孔径的多孔介质中的方法,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壳体内均匀设置防溢棒的结构,将液态金属束缚于防溢棒之间,节约了空间,增大了充液量,减小任务载荷量;同时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液态金属与多孔介质之间的大面积、长时间的接触,保证了蒸发气体束流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所属元器件在地面或空间微重力环境中工作的可靠性和寿命。
【IPC分类】B65D25-02
【公开号】CN204548775
【申请号】CN201520129525
【发明人】杨军, 陈江, 王骥, 张涤新, 黄良育, 袁征难
【申请人】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