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行程超耐久活塞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74685阅读:567来源:国知局
全行程超耐久活塞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行程超耐久活塞千斤顶。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与缸体配合结构可由图1和图2所示,液压千斤顶包括底座I’、顶帽2’和外套3’,外套3’的下端固定在底座I’上,而上端与顶帽2’固定,活塞杆与缸体配合结构包括油缸4’和活塞杆本体5’,油缸4’的下端与底座I’固定,上端与顶帽2’固定,并且油缸的外壁与外套的内壁之间构成有储油腔6’,活塞杆位于油缸的缸腔内,在活塞杆的后端构成有一直径大于活塞杆的直径的用来与油缸的内壁相配合的并且与油缸的内壁接触的活塞杆底部台阶,活塞杆底部台阶使油缸的缸腔分隔为前腔体腔和后腔体。在液压千斤顶的油栗的工作下,栗芯16’往上运动时,液压油从储油腔吸入到栗体7’与栗芯16’之间的空腔内;栗芯往下运动时,栗体与栗芯之间的液压油进入后腔体中,由液压油推动活塞杆往左运动,当活塞杆超过限位孔19’时,后腔体内的液压油通过限位孔流入储油腔内。由上述结构并且结合上述说明可知,不论是活塞杆往左运动还是往右运动,由于活塞杆底部台阶后部密封座的圆周方向的密封圈表面与油缸的内壁接触,以及高压油的作用,因此与油缸的内壁产生摩擦而对密封圈损伤,当对密封圈的磨损至不希望出现的程度时,液压千斤顶便告寿终正寝,严重时会引发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0003]为了克服现有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与缸体配合结构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行程超耐久活塞千斤顶。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全行程超耐久活塞千斤顶,包括底座、顶帽、位于底座与顶帽之间的并且与底座以及顶帽固定连接的外套、油缸和活塞杆,所述的油缸的外壁与外套的内壁之间构成储油腔,安装在底座上的栗体的内腔连通储油腔,揿手下端通过万向节与储油腔连接;所述的活塞杆位于油缸的缸腔内并且可在油缸的缸腔内左右移动,所述的油缸的内壁与活塞杆的外壁之间具有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杆的后端具有与油缸的内壁接触的大头端,所述的大头端将所述的空腔分为前腔体和后腔体,所述的栗体的内腔与后腔体连接,所述的揿手下端通过万向节与后腔体连接,连接后腔体与储油腔且位于万向节下端的通道内设置有第一钢球,万向节转动时所述的第一钢球离开第一钢球的密封阀线;
[0006]所述的顶帽上开设有连通储油腔与前腔体的第一斜孔;所述的活塞杆的后端开设有第二斜孔,所述的第二斜孔贯穿所述的大头端,并且所述的第二斜孔的下端与前腔体连通,上端与后腔体连通;所述的第二斜孔为阶梯孔,所述的阶梯孔的台阶处设置有第二钢球,所述的第二钢球下方的第二斜孔内设置有一顶针,所述的顶针的下端位于储油腔内并且所述的顶针与第二斜孔之间留有间隙;所述的活塞杆往左运动至顶针的下端与顶帽的端面接触时,顶针在活塞杆的第二斜孔内往右上方移动并且与第二钢球触接。
[0007]所述的大头端靠近后腔体的一侧设置有直径小于大头端的密封座,所述的密封座上套设有用于使活塞杆与油缸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并且使油缸的缸腔分隔为前腔体腔和后腔体的密封圈和用于对密封圈限定的并且位于密封圈的上部的碗型垫。
[0008]所述的栗体配置有栗芯,所述的栗芯的下端面与栗体形成的空腔内填充有高压油;所述的栗体的下端安装在底座的凹槽内;所述的栗体外部套接有压簧,并且所述的压簧的一端固定在底座上;护套套在所述的压簧的外部;所述的栗芯与揿手轴向连接,并且所述的栗芯的顶部端面与装在所述的揿手上的滚轮接触。
[000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0010]1、栗芯往上运动时,液压油从储油腔吸入到栗体与栗芯之间的空腔内。
[0011]2、栗芯往下运动时,栗体与栗芯之间的液压油进入后腔体中,活塞杆被从栗体进入到后腔体的液压油推动而往左移动;直到顶针的下端与顶帽的端面接触,从而推动顶针在活塞杆的第二斜孔内往右上方移动,直到顶针顶到第二钢球,并使第二钢球离开第二钢球的密封阀线,此时后腔体的液压油就会通过顶针与第二斜孔的间隙进入到前腔体,再通过第一斜孔回到储油腔内。当一部分液压油回到储油腔后,活塞杆略微右行,顶针的下端与顶帽的端面脱离,第二钢球再次回到其密封阀线,使后腔体中液压油的压力重新与此千斤顶所顶重物重力平衡。
[0012]3、转动万向节,使第一钢球离开第一钢球的密封阀线,此时后腔体的液压油就会通过万向节下面的通道回到储油腔。
[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减轻了活塞杆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密封圈的磨损,结构简单;栗芯往下运动时,栗体与栗芯之间的液压油进入后腔体中,活塞杆被从栗体进入到后腔体的液压油推动而往左移动;直到顶针的下端与顶帽的端面接触,从而推动顶针在活塞杆的第二斜孔内往右上方移动,直到顶针顶到第二钢球,并使第二钢球离开第二钢球的密封阀线,此时后腔体的液压油就会通过顶针与第二斜孔的间隙进入到前腔体,再通过第一斜孔回到储油腔内。当一部分液压油回到储油腔后,活塞杆略微右行,顶针的下端与顶帽的端面脱离,第二钢球再次回到其密封阀线,使后腔体中液压油的压力重新与此千斤顶所顶重物重力平衡。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现有技术中结构示意图A。
[0015]图2是现有技术中结构示意图B。
[0016]图3是本实用新型顶针的下端B与顶帽端面A接触时的状态示意图。
[0017]图4是本实用新型顶针的下端B与顶帽端面A脱离时的状态示意图。
[0018]图5是活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9]其中,图1和图2中各标注分别表示:
[0020]I’ -底座、2’ -顶帽、3’ -外套、4’ -油缸、5’ -活塞杆、6’ -储油腔、7’ -栗体、8’-万向节、9’-第一钢球、10’-第一斜孔、14’-碗型垫、15’-密封圈、16’-栗芯、19’-限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参照图3至图5,全行程超耐久活塞千斤顶,包括底座1、顶帽2、位于底座I与顶帽2之间的并且与底座以及顶帽固定连接的外套3、油缸4和活塞杆5,所述的油缸4的外壁与外套3的内壁之间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