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416220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力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压滤机反吹风管的风管压力约为0.8MPa,高压风将入料管内残存的煤泥水、颗粒物全部吹除干净,高压风携同煤泥水形成了间断性水冲击,对反吹风管的管路、弯头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磨损,使得管路频繁泄露。
[0003]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用于降低煤泥水、高压风的压力,提高管路使用寿命,保证生产安全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降低煤泥水、高压风的压力,提高管路使用寿命,保证生产安全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包括桶体、阻性管、入料管和出料管;
[0006]所述入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分布连接在所述桶体的上下两端;
[0007]所述阻性管设置在所述桶体内并与所述入料管连通;
[0008]所述阻性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阻性管上的多个所述通孔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阻性管的圆周面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阻性管上的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阻性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分层布置。
[0011 ]进一步地,所述阻性管包括顶端和底端,所述顶端与所述入料管连通,所述底端封闭。
[0012]进一步地,所述底端收容有缓冲水。
[0013]进一步地,所述桶体内、所述阻性管的所述底端下方设有导流孔板,所述导流孔板的中心开设有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阻性管的直径。
[0014]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出料管在同一中心轴线上,所述导流孔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出料管的直径。
[0015]进一步地,所述桶体包括上盲板、桶本体和下盲板;
[0016]所述入料管安装在所述上盲板的上表面;
[0017]所述阻性管安装在所述上盲板的下表面,并位于所述桶本体内;
[0018]所述导流孔板安装在所述桶本体的内壁;
[0019]所述出料管安装在所述下盲板的下表面。
[0020]进一步地,所述桶本体与所述上盲板和所述下盲板均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
[0021]进一步地,所述入料管与所述阻性管为一体。
[002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实用新型中煤泥水从入料管进入,流入到阻性管中,再从阻性管的多个通孔分散流出,煤泥水最后从出料管流出接入到反吹风管的管路中。多个通孔起到释放能量、降低压力的作用,延长了管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对照表:
[0026]1-入料管2-桶体3-阻性管
[0027]4-出料管5-缓冲水6-导流孔板
[0028]21-上盲板22-桶本体23-下盲板
[0029]31-通孔61-导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1]如图1所示,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包括桶体2、阻性管3、入料管I和出料管4;入料管I和出料管4分布连接在桶体2的上下两端;阻性管3设置在桶体2内并与入料管I连通;阻性管3上开设有多个通孔31。
[0032]其中,桶体2、阻性管3、入料管I和出料管4均为圆筒形,并且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
[0033]当煤泥水被高压风的气流冲入入料管I中后,煤泥水首先进入到阻性管3中,由于阻性管3上开设有多个通孔31,煤泥水分散的穿过多个通孔31,从通孔31穿出后进入到桶体2内,最终从桶体2的下端连接的出料管4流出。由于多个通孔31对煤泥水和气流起到了能量损耗的作用,用于减少通过气流的能量,达到降压的目的。降压完成后,再将煤泥水导入到反吹风管的管路中,此时降压后的煤泥水不会对管路、弯头造成严重的冲击、甚至损毁,延长了管路、弯头的使用寿命。
[0034]较佳地,桶体2、阻性管3、入料管I和出料管4还可以为方形管,或其他形状的管道。桶体2、阻性管3、入料管I和出料管4四者之间也不一定需要在同一中心轴线上。只要能够起到导流煤泥水的作用,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5]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阻性管3上的多个通孔31均匀间隔分布在阻性管3的圆周面上。阻性管3上的多个通孔31沿阻性管3的中心轴线方向分层布置。
[0036]其中,每一层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一层包括均匀间隔分布有四个通孔31,从上到下一共有五层。
[0037]通孔31均匀间隔分布,有利于均匀分散煤泥水和气流。分层分布有利于气流的流量间断性的减少,并且相互产生湍流,进一步消耗能量。经试验证明,可以减少通过气流的30%-50%的能量。
[0038]较佳地,通孔31也可以随意分布在阻性管3上,或呈一定的图案分布,也能起到消耗能量的作用。
[0039]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阻性管3包括顶端和底端,顶端与入料管I连通,底端封闭。
[0040]通孔31只分布在阻性管3的侧壁上,底端不开设通孔,煤泥水从阻性管3的侧壁流出,沿横向流出后,自由落体进入到出料管4中,有利于对能量的消耗。
[0041]优选地,如图1所述,底端处还收容有缓冲水5。由于煤泥水从入料管I进入到阻性管3中后,沿竖直方向直接向下冲击到底端,缓冲水5避免了高压风的气流和煤泥水对底端的直接冲击,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缓解了对阻性管3的底端冲击,防止底端损坏。
[0042]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桶体2内、阻性管3的底端下方设有导流孔板6,导流孔板6的中心开设有一个导流孔61,导流孔61的直径等于或小于阻性管3的直径。
[0043]煤泥水和气流经过多个通孔31后,煤泥水和气流先撞击到导流孔板6上,导流孔板6对煤泥水和气流起到进一步削弱能量的作用;煤泥水和气流再一起通过一个导流孔61,导流孔61起到集中气流的作用,再次消耗煤泥水和气流的能量。
[0044]其中,导流孔61的直径需要等于或小于阻性管3的直径。导流孔61的直径如果过大,煤泥水和气流会直接进入到了出料管4中,导流孔板6起不到削弱能量的作用,导流孔61也起不到集中气流的作用。
[0045]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导流孔61与出料管4在同一中心轴线上,导流孔61的直径等于或小于出料管4的直径。
[0046]导流孔61将煤泥水和气流直接导入到出料管4中,如果导流孔61的直径过大,煤泥水容易滞留在桶体2的底部,造成阻塞。
[0047]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桶体2包括上盲板21、桶本体22和下盲板23;入料管I安装在上盲板21的上表面;阻性管3安装在上盲板21的下表面,并位于桶本体22内;导流孔板6安装在桶本体22的内壁;出料管4安装在下盲板23的下表面。
[0048]本实施例中,桶体2通过上盲板21、桶本体22和下盲板23拼接组成,方便设计、制造。
[0049]较佳地,桶体2也可以为一个整体,一体成型。
[0050]本实施例中,桶本体22与上盲板21和下盲板23均通过螺栓连接。方便拆装,当桶体2内出现堵塞时,能够通过拆卸螺栓,来清理。
[0051 ]较佳地,桶本体22与上盲板21和下盲板23均可通过焊接连接。
[0052]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入料管I与阻性管3为一体。入料管I与阻性管3为一根管,从上盲板21直接深入到桶体2内。
[0053]较佳地,入料管I和阻性管3可以为两个独立的部件,通过焊接连接。
[0054]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桶体、阻性管、入料管和出料管; 所述入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分布连接在所述桶体的上下两端; 所述阻性管设置在所述桶体内并与所述入料管连通; 所述阻性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性管上的多个所述通孔均匀间隔分布在所述阻性管的圆周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性管上的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阻性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分层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性管包括顶端和底端,所述顶端与所述入料管连通,所述底端封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端收容有缓冲水。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内、所述阻性管的所述底端下方设有导流孔板,所述导流孔板的中心开设有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阻性管的直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与所述出料管在同一中心轴线上,所述导流孔的直径等于或小于所述出料管的直径。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桶体包括上盲板、桶本体和下盲板; 所述入料管安装在所述上盲板的上表面; 所述阻性管安装在所述上盲板的下表面,并位于所述桶本体内; 所述导流孔板安装在所述桶本体的内壁; 所述出料管安装在所述下盲板的下表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桶本体与所述上盲板和所述下盲板均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管与所述阻性管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低压混合气流压力释放器,包括桶体、阻性管、入料管和出料管;所述入料管和所述出料管分布连接在所述桶体的上下两端;所述阻性管设置在所述桶体内并与所述入料管连通;所述阻性管上开设有多个通孔。本实用新型中煤泥水从入料管进入,流入到阻性管中,再从阻性管的多个通孔分散流出,煤泥水最后从出料管流出接入到反吹风管的管路中。多个通孔起到释放能量、降低压力的作用,延长了管路的使用寿命。
【IPC分类】B65G53/40
【公开号】CN205328231
【申请号】CN201521053805
【发明人】贾立军, 李岩, 方立, 张迁, 杨程
【申请人】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