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8565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驮运车包括:底架,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上;第一电动机,设置在底架上以驱动底架进行移动;储能设备,设置在底架上与第一电动机连接并为第一电动机供电。储能设备可以储备电量,从而无需在电缆沟中敷设电缆就能实现为驮运车供电,解决了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采用电缆进行供电容易发生缠绕、折断和短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专利说明】
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铁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货运列车的底盘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按列布置的多个连体式的底盘传输装置组成的流水线驮运列车底盘在流水线的各个工位上进行流转。单个底盘传输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位于前后两端的传输小车I,两个传输小车I通过一根横梁2连接,传输小车I的车轮设置在流水线下方的铁轨上从而使底盘传输装置可以沿铁轨移动,两个传输小车I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升降平台3,两个升降平台3分别托在列车底盘前端和后端的预设位置将列车底盘沿流水线传送。该底盘传输装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0003]I)为了适应不同长度的列车底盘,如图1和图2所示,底盘传输装置的两个传输小车I之间的横梁2的长度可以进行调节,具体地,横梁2分为多个可拆卸的连接段,各个连接段通过螺栓进行连接,针对不同长度的列车底盘,通过增加连接段或减少连接段从而调节底盘传输装置I的整体长度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列车底盘,然而列车底盘的型号较多,不同型号的底盘其长度均不相同,在生产不同的型号的列车底盘时需要频繁调节底盘传输装置的长度,而横梁中布置有各种电力线缆和信号线缆,加之采用螺栓连接,底盘传输装置长度的调节非常麻烦,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0004]2)由于底盘传输装置整体长度太长,在沿铁轨从一个工位向下一个工位行走过程中容易出现直线度偏差,导致上方的列车底盘逐渐横移从而偏离下一工位的操作设备,从而无法进行生产安装。
[0005]3)如图1或图2所示,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的两个传输小车I分别设置有一个升降平台3,两个升降平台3分别位于前后两个传输小车的中心部位,即与横梁位于同一直线上,虽然升降平台3的上的托盘面积较大,能够托住列车底盘的下方的较大面积,但是毕竟采用前后两个支撑点,稳定性不够,上方的列车底盘容易发生侧翻或滑落。
[0006]4)如图3所示,为了给流水线上的各个底盘传输装置进行供电及传输控制信号,沿着流水线下方的地面上设置有电缆沟4,通过在电缆沟4中布置供电线缆与上方的各个底盘传输装置连接进行供电,然而电缆沟中的供电线缆数量众多且主供电电缆在每个底盘传输装置下方需要引出分支电缆与底盘传输装置连接,加之底盘传输装置沿流水线前后移动带动供电线缆和通信线缆移动,从而使电缆沟中的供电线缆很容易羁姅缠绕或引起折断和短路,造成安全事故,同时也影响生产作业的正常进行。
[0007]针对现有底盘传输装置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以至少解决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采用有线线缆进行供电容易发生缠绕、折断和短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0009]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驮运车,包括:底架,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上;第一电动机,设置在底架上以驱动底架进行移动;储能设备,设置在底架上与第一电动机连接并为第一电动机供电。
[0010]进一步地,驮运车还包括:升降托板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升降部,两个升降部沿底架的横向可滑动地设置在底架上,两个升降部具有彼此靠近的第一位置和彼此远离的第二位置。
[0011 ]进一步地,升降托板装置还包括:第二电动机,与变速箱连接,其中,变速箱通过横向设置的两根第一丝杠分别与两个升降部连接,第二电动机驱动两个升降部沿底架的横向滑动。
[0012]进一步地,每个升降部包括:支撑座,支撑座上设置有第三电动机;升降块,其上具有丝孔,第二丝杠穿设于丝孔中,其中,第三电动机与第二丝杠可驱动地连接,第三电动机通过第二丝杠驱动升降块上下移动。
[0013]进一步地,支撑座上还设置有与第二丝杠平行的两根定位杆,其中,升降块上对应设置有与定位杆匹配的两个滑孔,升降块通过两个滑孔可滑动地套接在两根定位杆上。
[0014]进一步地,升降块上设置有支撑垫板,支撑垫板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滑凸块。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转运系统,包括驮运车,驮运车为上述的驮运车。
[0016]进一步地,转运系统还包括与驮运车相适配的充电设备,充电设备包括:充电转接架,设置在底架上并与储能设备连接;地面充电装置,与充电转接架相匹配,底架沿轨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地面充电装置与充电转接架接触并通过充电转接架为储能设备充电。
[0017]进一步地,地面充电装置包括:控制箱,与外部电源连接,用于引入外部电源并对充电过程进行控制;底座,底座上设置有与底架的运动方向平行的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其中,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分别与控制箱的两个输出端子连接。
[0018]进一步地,充电转接架包括: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分别设置在充电转接架的下端;其中,充电转接架的上端铰接在底架上,使充电转接架能够上下转动,充电转接架向下转动时,第一触头与第一接触板接触,第二触头与第二接触板接触,将充电转接架与地面充电装置导通;充电转接架向上转动时,第一触头与第一接触板分离,第二触头与第二接触板分尚,将充电转接架与地面充电装置断开。
[0019]进一步地,地面充电装置还包括:定位板,位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之间,定位板上具有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接触板平行的两条定位轨道,定位轨道上具有凹陷部以及位于凹陷部前端和后端的两个凸起部。
[0020]进一步地,充电转接架的下端还具有分别与两条定位轨道对应设置的两个支撑轮,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的端部高于支撑轮的下轮边使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
[0021]进一步地,充电转接架还包括:弹性部件,设置在充电转接架与底架之间,用于推动充电转接架向下转动,支撑轮沿定位轨道向前或向后滚动至凸起部时,推动充电转接架向上转动,将第一触头向上撑起且高于第一接触板,以及将第二触头向上撑起且高于第二接触板,支撑轮向前或向后滚动至凹陷部时,弹性部件推动充电转接架向下转动,使第一触头压紧在第一接触板上,以及使第二触头压紧在第二接触板上。
[0022]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驮运车及具有其的转运系统,通过在驮运车的底架上设置有储能设备,储能设备与驱动驮运车运转的第一电动机连接为第一电动机供电。储能设备可以储备电量,从而无需在电缆沟中敷设电缆就能实现为驮运车供电,解决了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采用电缆进行供电容易发生缠绕、折断和短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底盘传输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底盘传输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是根据现有技术的底盘传输装置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驮运车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31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充电过程示意图;
[0032]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地面充电装置的示意图;
[0033]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充电过程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34]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驮运车的充电设备的电路图。
[003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0036]1、底架;20、滚轮;21、传动轴;30、第一电动机;40、储能设备;51、充电转接架;511、第一触头;512、第二触头;513、支撑轮;514、弹性部件;52、地面充电装置;521、控制箱;522、底座;523、第一接触板;524、第二接触板;525、定位板;526、定位轨道;61、升降部;63、第二电动机;64、变速箱;65、第一丝杠;66、支撑座;67、第三电动机;68、升降块;69、丝孔;610、第二丝杠;611、定位杆;612、滑孔;613、支撑垫板;614、防滑凸块;70、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3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8]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驮运车。
[0039]具体地,驮运车包括底架10、第一电动机30和储能设备40。底架10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上,轨道沿生产车间的生产线布置,底架10可以沿着轨道来回移动。第一电动机30设置在底架10上以驱动底架10进行移动。储能设备40设置在底架10上并与第一电动机30连接为第一电动机30供电。
[0040]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驮运车,通过在驮运车的底架10上设置有储能设备40,储能设备40与驱动驮运车运转的第一电动机30连接为第一电动机30供电。储能设备40可以储备电量,从而无需在电缆沟中敷设电缆就能实现为驮运车供电,解决了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采用电缆进行供电容易发生缠绕、折断和短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0041 ]具体实施时,驮运车包括前后两组滚轮20,其中一组为主动轮,另一组为从动轮,如图5所示,第一电动机30设置在底架10的下方并与传动轴21可驱动地连接,传动轴21两端分别与两个主动轮驱动连接,从而驱动底架10在轨道上移动。
[0042]驮运车还包括升降托板装置,升降托板装置包括两个沿底架10横向相对设置的升降部61,底架10上设置有与两个升降部61匹配的横向滑槽,两个升降部61设置在该滑槽中可以移动,其中,两个升降部61具有彼此靠近的第一位置和彼此远离的第二位置,从而调节两者之间的间距,从而满足不同尺寸宽度的货运列车底盘的运输。
[0043]如图6所示,为了实现两个升降部61之间距离的调节,在两个升降部61之间设置有第二电动机63,第二电动机63连接有变速箱64,其中,变速箱64通过横向设置的两根第一丝杠65分别与两个升降部61连接,如图7所示,两个升降部61的支撑座66上分别具有与该第一丝杠65匹配的丝孔,两根第一丝杠65分别穿过两个支撑座66的丝孔驱动两个升降部61横向运动。
[0044]每个升降部61的上部设置有升降块68,升降块68中心处具有丝孔69,支撑座66与升降块68之间设置有第二丝杠610,第二丝杠610的上端穿设于丝孔69中。每个支撑座66上分别设置有第三电动机67,第三电动机67与第二丝杠610可驱动地连接,第三电动机67通过第二丝杠610驱动升降块68上下移动,从而将列车底盘托起和放下。
[0045]驮运车在行走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惯性,加之列车底盘质量较重,为了在升降块68升起后驮运车行走时减小惯性作用对第二丝杠610的冲击作用,避免第二丝杠610在惯性作用下发生弯曲,支撑座66上还设置有与第二丝杠610平行的两根定位杆611,其中,升降块68上对应设置有与定位杆611匹配的两个滑孔612,升降块68通过两个滑孔612可滑动地套接在两根定位杆611上,定位杆611首先可以对升降块68的升降过程起到定位和导向,防止升降块68上升和下降时发生偏转和晃动。另外,在升降块68升起后,如果驮运车行走或制动时,定位杆611能够承担大部分的惯性力,从而减小对第二丝杠610的冲击作用。
[0046]升降块68上设置有支撑垫板613,支撑垫板613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同时,为了防止列车底盘在升降块68上发生滑动,支撑垫板61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滑凸块614,两个防滑凸块614之间形成凹槽状,与列车底盘下面的支撑点处的突出部相匹配,从而能够将列车底盘卡住,防止其滑动。
[004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运系统。转运系统包括多个驮运车,驮运车为上述实施例中的驮运车,两个驮运车为一组构成一个底盘传输装置,多个底盘传输装置沿着轨道上的上产线设置,生产线按工序共设13个台位,即有13个底盘传输装置,分别包括:底架组对—附属件组对—骨架翻焊—底架电焊(矫正)—地板铺装—地板压缝—底架翻焊(定位焊)—底架翻焊(背面焊)—底架翻焊(正面焊)—地板点焊—地板组焊—底架矫正—底架交验,每个台位对位于底盘传输装置上的列车底盘进行相应的工序操作。
[0048]对于一个底盘传输装置,前端的一个驮运车托住列车底盘的前端,后端的另一个驮运车托住列车底盘的后端,由于两个驮运车可以在轨道上自由移动,从而两者之间的距离可以任意调节,进而适应不同长度的列车底盘。解决了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在驮运不同长度的列车底盘时,需要通过拆装横梁来实现调节长度的问题,使用便捷、灵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由于每个驮运车上具有两个升降部61,一个底盘传输装置包括四个升降部61从而托住列车底盘的四个部位,能够使列车底盘的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避免发生侧翻或滑落。另外,每个驮运车上的两个升降部61之间可以调节间距,加之两个驮运车之间也可以调节间距,四个升降部61支撑在列车底盘的四个部位,呈面状支撑且支撑点沿支撑平面内在两个坐标方向均可灵活调节,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列车底盘的转运工作。
[00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驮运车采用设置在底架10上的储能设备40进行供电,可选地,储能设备40采用超级电容进行存储电能。超级电容在工作间隙需要进行充电。因此,本实施例的转运系统还包括与驮运车相适配的充电设备。如图8所示,充电设备包括充电转接架51和地面充电装置52。充电转接架51设置在驮运车的底架10上并与储能设备40连接,地面充电装置52与充电转接架51相匹配,底架10沿轨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地面充电装置52与充电转接架51接触并通过充电转接架51为储能设备40充电。
[0050]本实用新型的转运系统通过在驮运车的底架10上设置储能设备40,储能设备40与驱动驮运车运转的第一电动机30连接为第一电动机30供电,通过充电设备为储能设备40进行充电,从而无需在电缆沟中敷设电缆就能实现为驮运车供电,解决了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采用电缆进行供电容易发生缠绕、折断和短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0051]如图9所示,地面充电装置52包括控制箱521和底座522。其中,控制箱521与外部电源连接,用于引入外部电源并对充电过程进行控制。底座522上分别设置有与底架10的运动方向平行的第一接触板523和第二接触板524,其中,第一接触板523和第二接触板524分别与控制箱521的两个输出端子连接。
[0052]如图10所示,充电转接架51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分别设置在充电转接架51的下端。其中,充电转接架51的上端铰接在底架10上,使充电转接架51能够上下转动,驮运车行驶到地面充电装置52上面后,充电转接架51向下转动时,第一触头511与下方的第一接触板523接触,第二触头512与第二接触板524接触,将充电转接架51与地面充电装置52导通从而为驮运车的储能设备40进行充电。当充电转接架51向上转动时,第一触头511与第一接触板523分离,第二触头512与第二接触板524分离,将充电转接架51与地面充电装置52断开从而停止充电。
[0053]为了使驮运车行驶到地面充电装置52上面后,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能够分别准确地与第一接触板523和第二接触板524接触,以及在驮运车停止充电离开地面充电装置52时,能够顺利地与地面充电装置52分离,如图9所示,在第一接触板523和第二接触板524之间还设置有定位板525,定位板525上具有与第一接触板523和第二接触板524平行的两条凹凸不平的定位轨道526,定位轨道526的中段具有凹陷部,凹陷部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两个凸起部,凹陷部和凸起部呈波浪状起伏。如图8和图10所示,充电转接架51的下端还具有分别与两条定位轨道526对应设置的两个支撑轮513,充电转接架51的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的下端部高于支撑轮513的下轮边使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充电转接架51与底架10之间连接有弹性部件514,弹性部件514的两端分别与充电转接架51与底架10铰接,可选地,弹性部件514可以采用液压杆,弹性部件514推动充电转接架51向下转动,从而使支撑轮513压紧在地面上跟随驮运车运动。
[0054]驮运车在未到达地面充电装置52时,两个支撑轮513沿着轨道之间的地面运动,将充电转接架51撑起,使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不与地面接触。当驮运车到达地面充电装置52时,支撑轮513沿定位轨道526向前或向后滚动至凸起部,推动充电转接架51向上转动,将第一触头511向上撑起且高于第一接触板523,以及将第二触头512向上撑起且高于第二接触板524,支撑轮513向前或向后继续滚动至凹陷部时,弹性部件514推动充电转接架51向下转动,使第一触头511压紧在第一接触板523上,以及使第二触头512压紧在第二接触板524上从而将充电转接架51与地面充电装置52导通为驮运车进行充电,如图11所示,为充电设备的电路图,图中,充电机即为地面充电装置52,受电臂即为充电转接架51,负载为储能设备40。
[0055]为了时充电转接架51与地面充电装置52导通后,驮运车能够准确定位,并立即停止,防止驮运车越过地面充电装置52使充电转接架51与地面充电装置52接触后又脱离。可选地,在轨道旁的地面上设置有感应装置,该感应装置可以为位置开关或光学感应器件,采用位置开关时,分别在地面上和驮运车上设置有对应的触头,当驮运车到达地面充电装置52时,两个触头碰触,向驮运车上的控制器70发出感应信号,控制器70将第一电动机30的供电关闭从而使驮运车停止运动,随后开始进行充电。采用光学感应器件,例如可以设置激光、紫外光等发射器发出相应的感应光,当驮运车到达地面充电装置52时,碰触到该感应光线后从而向驮运车上的控制器70发出感应信号,控制器70将第一电动机30的供电关闭从而使驮运车停止运动,随后开始进行充电。为了使驮运车能够立即停止,避免在惯性作用下向前或向后滑行,控制器70还会同时向制动装置发出控制指令,对驮运车进行制动,使驮运车立即停止。
[0056]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0057]通过在驮运车的底架上设置有储能设备,储能设备与驱动驮运车运转的第一电动机连接为第一电动机供电。储能设备可以储备电量,从而无需在电缆沟中敷设电缆就能实现为驮运车供电,解决了现有的底盘传输装置采用电缆进行供电容易发生缠绕、折断和短路从而造成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00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驮运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架(10),可移动地设置于轨道上; 第一电动机(30),设置在所述底架(10)上以驱动所述底架(10)进行移动; 储能设备(40),设置在所述底架(10)上与所述第一电动机(30)连接并为所述第一电动机(30)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驮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驮运车还包括: 升降托板装置,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升降部(61),两个所述升降部(61)沿所述底架(10)的横向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底架(10)上,两个所述升降部(61)具有彼此靠近的第一位置和彼此远离的第二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驮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托板装置还包括: 第二电动机(63),与变速箱(64)连接,其中,所述变速箱(64)通过横向设置的两根第一丝杠(65)分别与两个所述升降部(61)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63)驱动两个所述升降部(61)沿所述底架(1)的横向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驮运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升降部(61)包括: 支撑座(66),所述支撑座(66)上设置有第三电动机(67); 升降块(68),其上具有丝孔(69),第二丝杠(610)穿设于所述丝孔(69)中,其中,所述第三电动机(67)与所述第二丝杠(610)可驱动地连接,所述第三电动机(67)通过所述第二丝杠(610)驱动所述升降块(68)上下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驮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66)上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二丝杠(610)平行的两根定位杆(611),其中,所述升降块(68)上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杆(611)匹配的两个滑孔(612),所述升降块(68)通过两个所述滑孔(612)可滑动地套接在两根所述定位杆(611)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驮运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块(68)上设置有支撑垫板(613),所述支撑垫板(613)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防滑凸块(614)。7.—种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驮运车,所述驮运车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驮运车。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系统还包括与所述驮运车相适配的充电设备,所述充电设备包括: 充电转接架(51),设置在所述底架(10)上并与所述储能设备(40)连接; 地面充电装置(52),与所述充电转接架(51)相匹配,所述底架(10)沿所述轨道运动至预设位置时,所述地面充电装置(52)与所述充电转接架(51)接触并通过所述充电转接架(51)为所述储能设备(40)充电。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充电装置(52)包括: 控制箱(521),与外部电源连接,用于引入外部电源并对充电过程进行控制; 底座(522),所述底座(522)上设置有与所述底架(10)的运动方向平行的第一接触板(523)和第二接触板(524),其中,所述第一接触板(523)和所述第二接触板(524)分别与所述控制箱(521)的两个输出端子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转接架(51)包括: 第一触头(511)和第二触头(512),分别设置在所述充电转接架(51)的下端; 其中,所述充电转接架(51)的上端铰接在所述底架(10)上,使所述充电转接架(51)能够上下转动,所述充电转接架(51)向下转动时,所述第一触头(511)与所述第一接触板(523)接触,所述第二触头(512)与所述第二接触板(524)接触,将所述充电转接架(51)与所述地面充电装置(52)导通; 所述充电转接架(51)向上转动时,所述第一触头(511)与所述第一接触板(523)分离,所述第二触头(512)与所述第二接触板(524)分离,将所述充电转接架(51)与所述地面充电装置(52)断开。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充电装置(52)还包括: 定位板(525),位于所述第一接触板(523)和所述第二接触板(524)之间,所述定位板(525)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接触板(523)和所述第二接触板(524)平行的两条定位轨道(526),所述定位轨道(526)上具有凹陷部以及位于所述凹陷部前端和后端的两个凸起部。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转接架(51)的下端还具有分别与两条所述定位轨道(526)对应设置的两个支撑轮(513),所述第一触头(511)和所述第二触头(512)的端部高于所述支撑轮(513)的下轮边使所述第一触头(511)和所述第二触头(512)与地面之间具有间距。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转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转接架(51)还包括: 弹性部件(514),设置在所述充电转接架(51)与底架(I O)之间,用于推动所述充电转接架(51)向下转动,所述支撑轮(513)沿所述定位轨道(526)向前或向后滚动至所述凸起部时,推动所述充电转接架(51)向上转动,将所述第一触头(511)向上撑起且高于所述第一接触板(523),以及将所述第二触头(512)向上撑起且高于所述第二接触板(524),所述支撑轮(513)向前或向后滚动至所述凹陷部时,所述弹性部件(514)推动所述充电转接架(51)向下转动,使所述第一触头(511)压紧在所述第一接触板(523)上,以及使所述第二触头(512)压紧在所述第二接触板(524)上。
【文档编号】B65G35/00GK205471275SQ201620104986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2月2日
【发明人】刘少君, 岳启林, 陆超, 蒋立臣, 田海群
【申请人】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