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包架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89420阅读:6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包架式电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包架式电梯,包括形成电梯本体的轿厢,所述轿厢包括轿顶、轿壁及轿底,所述背包架式电梯还包括:吊梁,设于所述轿顶的上方,所述轿顶和轿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所述吊梁连接;立梁,设于所述轿壁的后方,形成所述背包架式电梯的竖直支撑结构,并与所述吊梁活动连接;托架,固定于所述立梁上,并与所述轿底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轿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可适应不具有底坑或无法构造底坑的安装环境,且使用时更为安静。
【专利说明】
_种背包架式电梯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包架式电梯。
【背景技术】
[0002]参阅图1,传统的背包架式电梯在安装使用时,其轿架采用轿托固定轿底的方式来支撑整个电梯的重量,支撑时整个轿厢架的下侧受力。当电梯在底层平层位置时,为该背包架式电梯设计的底坑高度就要大于轿底高度、轿托高度、缓冲器高度等高度的总和,导致累计在一起后底坑高度2 300mm。但在一些使用场合下,不允许开挖大于上述数据的底坑,甚至不允许底坑的开挖,使得无法形成轿托等设备的容纳空间的情况发生,电梯安装时出现问题。
[0003]因此,需要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背包架式电梯,可适应不具有底坑或无法构造底坑的电梯安装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背包架式电梯,当使用者现场条件局限不能够往下挖底坑时,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背包架式电梯克服上述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包架式电梯,包括形成电梯本体的轿厢,所述轿厢包括轿顶、轿壁及轿底,所述背包架式电梯还包括:吊梁,设于所述轿顶的上方,所述轿顶和轿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所述吊梁连接;立梁,设于所述轿壁的后方,形成所述背包架式电梯的竖直支撑结构,并与所述吊梁活动连接;托架,固定于所述立梁上,并与所述轿底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轿厢。
[0006]优选地,所述背包架式电梯还包括:至少两个滚动导靴,分设于所述立梁的两端部。
[0007]优选地,所述连接元件包括:轿顶连接板及轿壁连接板;所述轿顶连接板连接所述轿顶及吊梁;所述轿壁连接板连接所述轿壁及吊梁。
[0008]优选地,所述轿壁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轿壁及立梁;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轿壁及吊梁。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体成型。
[0010]优选地,所述托架通过紧固元件与所述轿底连接。
[0011]优选地,所述紧固元件包括螺丝及螺母。
[0012]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3]1.电梯的受力将传递给吊梁和托架,可省去轿托,减小对底坑的高度要求;
[0014]2.减小了电梯运行时的噪音和震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现有技术中背包架式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背包架式电梯的后视图;
[0017]图3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背包架式电梯的侧视图。
[0018]附图标记:
[0019]100-背包架式电梯、110-轿顶、111-轿顶连接板、120-轿壁、121-轿壁连接板、122-第一连接板、123-第二连接板、130-轿底、140-吊梁、150-立梁、160-托架、170-滚动导靴、180-紧固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0021]参阅图2及图3,分别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不同结构视图。该实施例中,背包架式电梯100包括了形成电梯本体的轿厢,轿厢可作为承载电梯的使用者及使用者携带的物品的空间,包括有组成轿厢顶部的轿顶110、组成轿厢两侧壁的轿壁120及组成轿厢底部的轿底130,轿顶110、轿壁120和轿底130围设而成有本实施例中的轿厢。对于安装该轿厢的固定结构而言,该实施例的背包架式电梯100包括有以下部件:
[0022]-吊梁140,增设在背包架式电梯100安装的安装位置的顶部,举例来说,当在别墅里安装有背包架式电梯100时,为了形成电梯可上下运动的空间,将构建一竖直的井道,在该井道的顶部,即设有吊梁140,从而安装完毕后的吊梁140设置在轿顶110的上方。使用时,吊梁140首先可作为承载轿厢重量的部件,在轿顶110处开设有安装部分,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将轿顶110与吊梁140互相固定,则原本自轿厢下方承托轿厢重量的托板转变为了在轿厢上方、自上而下牵引轿厢的吊梁140,托板的取消也将带来底坑要求的降低。而为了增加轿厢与吊梁140的安装稳固性,轿壁120上与轿顶110的交汇处或轿壁120上靠近吊梁140的位置处,也通过上述连接元件将轿壁120和吊梁140互相固定。可以理解的是,轿壁120与轿顶110的交汇处即为矩形轿厢的顶角处,顶角两侧的轿厢部分均与吊梁140固定连接;
[0023]-立梁150,自上而下形成在井道内,形成电梯可运行的轨迹和背包架式电梯100的竖直支撑结构,其设置在轿壁120的后方。吊梁140的端部则与立梁150活动连接,或是在立梁150的中部设有供立梁150活动的空间,使得在电梯运行时,立梁150稳固静止,而吊梁140随电梯一同运动。
[0024]-托架160,其固定在立梁150上,并与较低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从下方承托,或从侧部支撑,以分担一部分轿厢的重力。可以理解的是,托架160需与立梁150活动连接,如实施例中设有的供立梁150活动的空间内,托架160也可在该空间的下方上下运动。
[0025]在具有上述结构后,使用者使用时,轿底130受力,而由于轿底130的一边与托架160连接,将偏负荷受力传递给托架160,另一边则是通过轿壁120把垂直方向的负荷传递到吊梁140上,从而原本用于承载轿厢重力的下部轿托取消,取而代之的是顶部的吊梁140及侧部的托架160支撑轿厢,由于电梯上方具有充足的空间,吊梁140的位置限制要求较少,因此,可将对底坑的高度要求转嫁至电梯上方空间的要求,从而可实现低底坑甚至无底坑的背包架式电梯100设计。
[0026]进一步优选地,立梁150的两端部设有至少两个滚动导靴170,在电梯工作时承载轿厢上下运动。相比于传统背包架式电梯100中使用的滑动导靴,极大地减小了电梯运行时的噪音和震动。滚动导靴170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两件,在立梁150两端可分别设置一件或两件等数量的滚动导靴170,视该背包架式电梯100的运行距离及运行速度的要求,可适当地调整。
[0027]可选或优选地,用于固定轿顶110和轿壁120的连接元件包括有:轿顶连接板111及轿壁连接板121,顾名思义地,轿顶连接板111用于将轿顶110与吊梁140固定,而轿壁连接板121则用于将轿壁120与吊梁140固定。具体地,轿顶连接板111的一端或一部分通过紧固元件180与轿顶110连接,另一端或另一部分同样通过紧固元件180与吊梁140连接。而轿壁连接板121则包括有第一连接板122及第二连接板123,两连接板可相接而成或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板122用于固定轿壁120与立梁150,而第二连接板123则用于固定轿壁120与吊梁140,从而第一连接板122与第二连接板123互相之间形成一 90°夹角,将轿壁连接板121成型为一角铝状的固定元件。上述固定方式的可将轿厢的重量进一步分配至立梁150处,则承载轿厢的部件将由多处施加支持力,其安装和使用时的稳固性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0028]而对于轿底130的安装,当轿底130与轿壁120固定连接后,托架160可通过如螺丝螺母、螺钉等紧固元件180与较低连接。具体地,紧固元件180的一端固定至轿底130上,并从轿底130穿透而出,与托架160固定,使得托架160与轿厢可同步运动。
[0029]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轿顶110、轿底130等顶部、底部的界定并非是对轿厢的某一部件的限制,其所指为电梯运动方向上的顶部或底部,斜向等其他类型背包架式电梯100仍然可适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0030]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背包架式电梯,包括形成电梯本体的轿厢,所述轿厢包括轿顶、轿壁及轿底,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包架式电梯还包括: 吊梁,设于所述轿顶的上方,所述轿顶和轿壁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与所述吊梁连接;立梁,设于所述轿壁的后方,形成所述背包架式电梯的竖直支撑结构,并与所述吊梁活动连接; 托架,固定于所述立梁上,并与所述轿底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轿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架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包架式电梯还包括: 至少两个滚动导靴,分设于所述立梁的两端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架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元件包括:轿顶连接板及轿壁连接板; 所述轿顶连接板连接所述轿顶及吊梁; 所述轿壁连接板连接所述轿壁及吊梁。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包架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轿壁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板及第二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轿壁及立梁; 所述第二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轿壁及吊梁。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包架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体成型。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包架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通过紧固元件与所述轿底连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包架式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元件包括螺丝及螺母。
【文档编号】B66B11/02GK205472140SQ201620015255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8日
【发明人】匡煜峰, 王明夫, 李虎
【申请人】上海威茨堡电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