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4259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易于组装的致动器。其具有:第1部件(100),构成第2臂(120);以及第2部件(200),构成第1臂(2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组装于第1部件。第1部件具有:抵接壁(116),支承扭转弹簧(400),且相对于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430)配置在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下游侧;以及延设壁(117),在将扭转弹簧临时组装于第1部件时,将第2弹簧臂保持在远离抵接壁的位置,第2部件具有突起(230),该突起向第1部件侧突出,在组装于第1部件时被插入到抵接壁与第2弹簧臂之间,被第2弹簧臂朝向相对于第1部件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施力。
【专利说明】
致动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检测收纳在片材收纳部中的片材的致动器。
【背景技术】
[0002]以往,用于检测片材供给装置所具备的片材的致动器由2个部件构成。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致动器具有:基座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片材供给装置的装置主体;以及可动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基座部。并且,在基座部与可动部之间设置有弹簧,可动部被朝向转动方向施力。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57432号公报
[0006]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0007]然而,在上述的技术中,由于在基座部与可动部之间夹有弹簧,因此难以将可动部组装于基座部。
【实用新型内容】
[0008]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组装的致动器。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0]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配置在收纳片材的片材收纳部的上方的框架,该致动器具有:第I臂,该第I臂通过前端与片材收纳部上的片材接触而进行摆动;以及第2臂,该第2臂被设置为能够与第I臂一体摆动,并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移动,该致动器具有:第I部件,该第I部件构成第I臂和第2臂中的一方;第2部件,该第2部件构成第I臂和第2臂中的另一方,被组装为能够相对于第I部件转动;以及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具有线圈,从线圈延伸的第I弹簧臂,以及从线圈延伸的第2弹簧臂。
[0011]第I部件具有:线圈支承部,该线圈支承部支承线圈;第I弹簧臂支承部,该第I弹簧臂支承部供第I弹簧臂卡止;抵接壁,该抵接壁相对于第2弹簧臂配置在该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下游侧;以及临时保持部,在将扭转弹簧临时组装于第I部件时,该临时保持部将第2弹簧臂保持在远离抵接壁的位置。
[0012]并且,第2部件构成为以沿着转动轴线相对于第I部件接近的方式组装,该第2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向第I部件侧突出,在与第I部件组装时,被插入到抵接壁与第2弹簧臂之间,被第2弹簧臂朝向相对于第I部件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施力。
[0013]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致动器,在将第2部件组装于第I部件时,由于扭转弹簧支承于第I部件并且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被保持在远离抵接壁的位置,因此易于将第2部件组装于第I部件。
[0014]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突起具有从所述前端朝着根部向所述转动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倾斜面,越接近根部则所述转动方向上的大小越大。
[0015]由此,易于将突起插入到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与抵接壁之间。
[0016]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抵接壁被配置为通过与突起抵接而限制第2部件向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移动。
[0017]由此,能够规定第2部件的姿势。
[0018]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临时保持部也可以是从抵接壁向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壁。
[0019]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临时保持部的第2弹簧臂所抵接的部分与抵接壁之间的距离比突起的前端的大小大。
[0020]由此,易于将突起插入到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与抵接壁之间。
[0021]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第2部件具有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具有朝向与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抵接面,第I部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与抵接面抵接而限制第2部件的转动,突起与被限制部相比向第I部件侧突出。
[0022]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第2部件在突起与被限制部之间具有供第2弹簧臂进入的凹部,该凹部以远离第I部件的方式凹陷。
[0023]由此,由于确定扭转弹簧的供第2弹簧臂进入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第I部件与第2部件的错误安装。
[0024]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也可以是,突起具有与抵接壁抵接的对置面,对置面与抵接面位于以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0025]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第I部件具有钩,该钩具有向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侧突出的爪部,在该情况下,第2部件具有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在该圆筒面的钩的可动范围中形成有供爪部进入的切口部。
[0026]由此,由于供钩卡合的部分是确定的,因此能够抑制第I部件与第2部件的错误安装。
[0027]在上述的致动器中,扭转弹簧也可以构成为在与第I部件临时组装的状态下,第I弹簧臂与第I弹簧臂支承部卡合,第2弹簧臂与临时保持部卡合,而产生规定的作用力。
[0028]由此,扭转弹簧在临时组装于第I部件的状态下,难以从第I部件脱离。由此,易于进行致动器的组装。
[0029]并且,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致动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该框架配置在收纳片材的片材收纳部的上方,该致动器具有:第I臂,该第I臂通过前端与片材收纳部上的片材接触而进行摆动;以及第2臂,该第2臂被设置为能够与第I臂一体摆动,并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移动,该致动器具有:第I部件,该第I部件构成第I臂和第2臂中的一方;第2部件,该第2部件构成第I臂和第2臂中的另一方,被组装为能够相对于第I部件转动;以及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具有线圈,从线圈延伸的第I弹簧臂,以及从线圈延伸的第2弹簧臂。
[0030]第I部件具有:线圈支承部,该线圈支承部支承线圈;第I弹簧臂支承部,该第I弹簧臂支承部供第I弹簧臂卡止;抵接壁,该抵接壁相对于第2弹簧臂配置在该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下游侧;以及延设壁,该延设壁从抵接壁朝向所述施力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0031]第2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I部件转动,该第2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向第I部件侧突出,被插入到抵接壁与第2弹簧臂之间,被第2弹簧臂朝向相对于第I部件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施力。
[0032]根据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致动器,由于在将第2部件组装于第I部件时,通过延设壁使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保持在远离抵接壁的位置,因此易于将突起插入到抵接壁与第2弹簧臂之间。由此,致动器的组装变得简单。
[0033]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突起具有与抵接壁抵接的对置面,以及配置于该对置面的相反侧且相对于对置面倾斜的倾斜面,该倾斜面以随着朝向突起的前端则对置面与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倾斜。
[0034]由此,在将第2部件组装于第I部件时,易于将突起插入到抵接壁与第2弹簧臂之间。
[0035]在上述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延设壁的接近第2弹簧臂侧的端部与抵接壁之间的距离比突起的前端上的对置面与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大。
[0036]在上述的致动器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第2部件具有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具有朝向与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抵接面,第I部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与抵接面抵接而限制第2部件的转动,突起与被限制部相比向第I部件侧突出。
[0037]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第2部件在突起与被限制部之间具有供第2弹簧臂进入的凹部,该凹部以远离第I部件的方式凹陷。
[0038]由此,由于确定供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进入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第I部件与第2部件的错误安装。
[0039]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也可以是,突起具有与抵接壁抵接的对置面,对置面与抵接面位于以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0040]在上述的致动器中,优选第I部件具有钩,该钩具有向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侧突出的爪部,第2部件具有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在该圆筒面的钩的可动范围中形成有供爪部进入的切口部。
[0041]由此,由于供钩卡合的部分是确定的,因此能够抑制第I部件与第2部件的错误安装。
[0042]实用新型效果
[0043]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将第2部件组装于第I部件时,由于扭转弹簧支承于第I部件并且扭转弹簧的第2弹簧臂被保持在远离抵接壁的位置,因此易于将第2部件组装于第I部件。
【附图说明】
[0044]图1是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供纸部的激光打印机的概略结构的图。
[0045]图2是表示致动器周边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在供纸托盘中不存在纸张时的状态的图。
[0046]图3是表示致动器周边的结构的图,是表示在供纸托盘中存在纸张的状态的图。
[0047]图4是表示致动器周边的结构的图,是表示从装置主体中拉出供纸托盘时的状态的图。
[0048]图5是表示框架、分离辊以及致动器的主视图。
[0049]图6是表示轴部和致动器的立体图。
[0050]图7是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0051]图8是表示临时组装了扭转弹簧的第I部件的侧视图(a)和立体图(b)。
[0052]图9是表示扭转弹簧的立体图。
[0053]图10是表示第2部件的立体图。
[0054]图11是从延壁侧观察第I部件和第2部件的图。
[0055]图12是表示致动器的侧视图,是表示通常时的状态的图(a)和表示第I臂相对于被支承部转动的状态的图(b)。
[0056]图13是致动器的后视图。
[0057]图14是致动器的主视图。
[0058]图15是表示致动器组装时的将第2部件安装于第I部件之前的状态的图。
[0059]图16是表示支承于框架的致动器的主视图。
[0060]符号说明[0061 ]3 供纸部
[0062]31 供纸托盘
[0063]32 压板
[0064]35 致动器
[0065]36 光传感器
[0066]100 第 I 部件
[0067]114 第 2 下壁
[0068]114A 后端面
[0069]115 上壁
[0070]116抵接壁
[0071]117延设壁
[0072]118线圈支承部
[0073]120 第2臂
[0074]130 钩
[0075]131 爪部
[0076]200 第 2 部件
[0077]21IA 切口部
[0078]220 第I 臂
[0079]230 突起
[0080]231 前端[0081 ]232倾斜面
[0082]234抵接面
[0083]240被限制部
[0084]241抵接面
[0085]260 凹部
[0086]300框架
[0087]400扭转弹簧
[0088]410线圈
[0089]420第I弹簧臂
[0090]430第2弹簧臂[0091 ]S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0092]接着,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另夕卜,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在对具有作为片材供给装置的一例的供纸部3的激光打印机I的概略结构进行了说明之后,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进行说明。
[0093]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方向是以使用激光打印机I的用户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的。即,将图1中的右侧设为“前”,将左侧设为“后”,将近前侧设为“左”,将里侧设为“右”。并且,将图1中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
[0094]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I主要具有:供纸部3,用于向装置主体2内供给纸张S;曝光装置4;处理盒5,在纸张S上转印调色剂图像;以及定影装置8,对转印在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热定影。
[0095]供纸部3主要具有:作为片材收纳部的一例的供纸托盘31,设置于装置主体2内的下部;压板32;拾取辊33;作为供纸辊的一例的分离辊34;以及致动器35。
[0096]供纸托盘31形成为能够收纳作为片材的一例的纸张S。供纸托盘31能够从装置主体2向前方拉出。并且,供纸托盘31能够通过从装置主体2拉出的状态开始向后方推入而安装于装置主体2。
[0097]压板32是设置于供纸托盘31的底部的板状的部件。压板32构成为通过以设置于后端部的转动轴32A为中心转动而使前端部接近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即上下移动。由此,压板32抬起收纳在供纸托盘31中的纸张S。
[0098]拾取辊33配置在压板32的前端部的上方。分离辊34相对于拾取辊33配置在纸张S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即前侧。
[0099]致动器35是用于检测压板32上的纸张S的部件。另外,致动器35的详细的结构后述进行说明。
[0100]在供纸部3中,载置在供纸托盘31上的纸张S通过压板32而向上方靠近,通过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朝向处理盒5(在感光鼓61与转印辊63之间)传送。
[0101]曝光装置4配置在装置主体2内的上部,具有未图示的激光发光部、以省略标号的方式表示的多面镜、透镜、反射镜等。在该曝光装置4中,从激光发光部射出的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参照虚线)在感光鼓61的表面上高速扫描,从而对感光鼓61的表面进行曝光。
[0102]处理盒5配置在曝光装置4的下方,采用如下结构: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从打开设置于装置主体2的前盖21时出现的开口安装于装置主体2。该处理盒5由感光鼓盒6和显影盒7构成。
[0103]感光鼓盒6主要具有感光鼓61、带电器62以及转印辊63。显影盒7采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感光鼓盒6的结构,该显影盒7主要具有显影辊71、供给辊72、层厚限制刮片73以及显影框架75,该显影框架75支承这些部件并且具有用于收纳正带电性的调色剂的调色剂收纳部74。
[0104]在处理盒5中,感光鼓61的表面因带电器62而同样地带正电之后,通过来自曝光装置4的激光的高速扫描进行曝光。由此,曝光后的部分的电位降低,在感光鼓61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并且,调色剂收纳部74内的调色剂经由供给辊72供给到显影辊71,此时,在供给辊72与显影辊71之间摩擦带正电。供给到显影辊71上的调色剂伴随着显影辊71的旋转进入到层厚限制刮片73之间,进一步摩擦带电,并且作为一定的厚度的薄层承载在显影辊71上。
[0105]承载在显影辊71上的调色剂从显影辊71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61上的静电潜像。由此,将静电潜像可视像化,在感光鼓61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通过在感光鼓61与转印辊63之间搬运纸张S而将感光鼓61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纸张S上。
[0106]定影装置8配置在处理盒5的后方,主要具有加热单元81和加压辊82,该加热单元81具有以省略符号的方式示出的卤素加热器、定影带、夹板等,该加压辊82在与加热单元81的夹板之间夹持定影带。在该定影装置8中,在纸张S经过加热单元81与加压辊82之间的期间使转印在纸张S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热定影。调色剂图像被热定影后的纸张S通过排纸辊23排出到排纸盘22上。
[0107]接着,对供纸部3的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0108]如图2所示,供纸部3除了上述的压板32、拾取辊33、分离辊34、致动器35,还具有光传感器36和框架300。
[0109]致动器35被框架300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框架300以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摆动轴线Xl为中心进行摆动。致动器35具有:被支承部110,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300;以及第I臂220和第2臂120,从被支承部110延伸。
[0110]第I臂220从被支承部110朝向下方、即朝向压板32延伸。第2臂120从被支承部110朝向与第I臂220不同的方向,具体而言朝向上方向朝向框架300延伸。并且,第I臂220和第2臂120能够以摆动轴线Xl为中心进行摆动。
[0111]当在供纸托盘31上不存在纸张S的状态下,第I臂220的前端部222相对于摆动轴线Xl的铅垂下方向后方偏移、即在第I臂220的图2中的顺时针的方向上偏移。另外,在压板32的前端部在与第I臂220对应的位置上形成有上下贯通的开口部32A,当在压板32上不存在纸张S时,第I臂220因与压板32接触而不摆动。
[0112]并且,如图3所示,当在供纸托盘31上存在纸张S的状态下,第I臂220因与压板32上的纸张S接触,而使前端部222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在图3中的顺时针的方向上摆动。并且,致动器35使第I臂220向后方摆动,与此连动地使第2臂120向前方摆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供纸托盘31上不存在纸张S的状态下,由于第I臂220的前端部222相对于被支承部110的摆动轴线Xl的铅垂下方,向纸张S的检测时的第I臂220的摆动方向偏移(参照图2),因此在纸张S与第I臂220接触时,第I臂220能够在图3的顺时针的方向上摆动。
[0113]光传感器36是检测第2臂120的移动的传感器的一例。光传感器36具有未图示的投光部和受光部,在投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路被打开时输出接通信号,当投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光路被遮断时输出断开信号。
[0114]光传感器36如图2和图3所示那样设置于如下位置:当在供纸托盘31上不存在纸张S的状态下,配置在相对于第2臂120向前方偏移的位置,并且当在供纸托盘31上存在纸张S的状态下,向前方摆动的第2臂120进入到投光部与受光部之间。
[0115]并且,如图4所示,致动器35以如下方式构成,在从装置主体2中拉出供纸托盘31时,供纸托盘31与第I臂220抵接,在对第I臂220作用朝向前方的力时,第I臂220相对于被支承部110和第2臂120,以设置于与摆动轴线Xl不同的位置的转动轴线X2为中心,以使前端部222朝向前侧的方式向图4中的逆时针的方向转动。通过以这种方式使第I臂220相对于被支承部110和第2臂120转动,而能够抑制第I臂220破损,或者因纸张S与第I臂220卡住而使供纸托盘31难以拉出。
[0116]框架300设置于供纸托盘31的上方,更详细而言压板32的前端部的上方,构成装置主体2。
[0117]如图5所示,框架300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拾取辊33和分离辊34。并且,框架30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能够与分离辊34—体旋转的轴部34A。轴部34A从分离辊34向左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
[0118]致动器35与分离辊34的左侧相邻地配置,支承于框架300。
[0119]如图6所示,被支承部110具有支承于分离辊34的轴部34A的圆筒状的轴承部111。由此,致动器35经由轴部34A支承于框架300,并且能够以穿过轴部34A的中心的摆动轴线Xl为中心进行摆动(参照图2)。
[0120]接着,对致动器35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121]如图7所示,致动器35构成为具有:第I部件100,构成被支承部110和第2臂120;第2部件200,构成第I臂220;以及扭转弹簧400。并且,致动器35构成为使第2部件200相对于第I部件100沿着被支承部110的摆动轴线Xl延伸的方向接近地组装。
[0122]第I部件100具有:被支承部110;第2臂120;从被支承部110向第2部件200侧突出的钩130;以及设置于被支承部110的轴承部111的第I限制突起140和第2限制突起150。
[0123]被支承部110具有:圆筒状的轴承部111;以及与轴承部111的后侧相连配置的圆筒状的第2部件支承部112。
[0124]第2臂120在轴承部111与第2部件支承部112之间的位置上从被支承部110的上部向与第2部件200相反一侧延伸。具体而言,第2臂120具有:从被支承部110起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延伸部121 ;以及从延伸部121起向上方延伸的遮光部122。第2臂120沿着前后方向进行观察具有大致L字形状。遮光部122是当在供纸托盘31上存在纸张S时配置在光传感器36的投光部与受光部之间的部分。
[0125]钩130设置在轴承部111与第2部件支承部112之间的位置。钩130在前端部具有向第2部件支承部112侧、更详细而言向第I臂220的相对于被支承部110的转动轴线X2侧(参照图12(a))突出的爪部131。
[0126]第I限制突起140是从轴承部111的外周面突出的肋状的第I突起。第I限制突起140从轴承部111的上部到轴承部111的前端部在以摆动轴线Xl为中心的周向上延伸。
[0127]第2限制突起150是从轴承部111的外周面突出的肋状的第2突起。第2限制突起150从第I限制突起140的下端朝向左右方向上的与第2部件200相反一侧延伸。并且,第2限制突起150具有朝向上侧的限制面151。该限制面151朝向轴承部111的摆动方向、具体而言与在供纸托盘31上存在纸张S时致动器35摆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也参照图2)。
[0128]如图8(a)、(b)所示,被支承部110具有从轴承部111的下端朝向第2部件支承部112延伸的第I下壁113;以及从第I下壁113沿着第2部件支承部112的外周面延伸的第2下壁114。
[0129]并且,被支承部110具有:从轴承部111的上端朝向第2部件支承部112延伸的作为第I弹簧臂支承部的一例的上壁115;从上壁115向远离第2部件支承部112的方向延伸的抵接壁116;以及从抵接壁116向与轴承部111相反一侧延伸的作为临时保持部的一例的延设壁 117。
[0130]第2部件支承部112在内侧具有作为圆筒状的轮毂的线圈支承部118。
[0131]如图9所示,扭转弹簧400具有线圈410;从线圈410延伸的第I弹簧臂420;以及从线圈410延伸的第2弹簧臂430。另外,扭转弹簧400的第I弹簧臂420与第2弹簧臂430具有相同结构,即使翻转也呈相同的形状。
[0132]如图8(a)、(b)所示,线圈410支承于第I部件100的线圈支承部118。并且,第I弹簧臂420配置在上壁115的下侧,能够卡止于上壁115。并且,第2弹簧臂430配置在抵接壁116的后侧。并且,扭转弹簧400构成为在临时组装于第I部件100的状态下,第I弹簧臂420与上壁115卡合,第2弹簧臂430与延设壁117卡合而产生规定的作用力,具体而言在第2弹簧臂430以线圈支承部118为中心朝向抵接壁116侧的旋转方向上产生作用力。
[0133]S卩,抵接壁116相对于第2弹簧臂430配置在第2弹簧臂430的施力方向的下游侧。并且,延设壁117是从抵接壁116朝向第2弹簧臂430的施力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壁。
[0134]如图7所示,第2部件200具有:支承于第I部件100的第2部件支承部112的主体部210;从主体部210延伸的第I臂220;以及从主体部210突出的突起230、被限制部240以及连结部250。
[0135]如图10所示,主体部210具有:沿着摆动轴线Xl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形成为圆柱状的圆柱部211;以及从圆柱部211的第I部件100侧的端面突出的突出壁212和轴213。
[0136]轴213设置于圆柱部211的中央。并且,圆柱部211是插入到第I部件100的线圈支承部118的内侧的部分。由此,第2部件200相对于第I部件100能够以穿过轴213的转动轴线X2为中心进行转动。
[0137]如图7所示,圆柱部211具有以第2部件200的转动轴线X2为中心的圆筒面。并且,圆柱部211在圆筒面的钩130的可动范围中形成有供爪部131进入的切口部211A(参照图12(a)、(b))。切口部211A从圆筒面向圆柱部211的径向凹陷,并且从圆柱部211的与第I部件100相反一侧的端面凹陷。
[0138]第I臂220具有从圆柱部211延伸的臂部221和前端部222。臂部221以越朝向前端部222则越朝向与第I部件100相反一侧的方式延伸。并且,前端部222从臂部221朝向与第I部件100相反一侧沿着转动轴线X2延伸。第I臂220的比前端部222靠圆柱部211侧的部分,即接近被支承部110的位置较粗(参照图13)。由此,在从外部对第I臂220施加力时,能够抑制第I臂220破损的情况。
[0139]如图10所示,突出壁212以沿着圆柱部211的外周面包围轴213的方式设置,形成为相对于轴213在与第I臂220相反一侧开口的C字形状。
[0140]突起230从圆柱部211的圆筒面突出,并且从柱部211向第I部件100侧突出。并且,突起230配置在部件100的抵接壁116的后侧(参照图12 (a))。
[0141]突起230越接近根部,则第2部件200的转动方向上的大小越大。突起230具有:前端231;朝向抵接壁116侧的对置面234;从前端231的与对置面234相反一侧的端部延伸且相对于对置面234倾斜的倾斜面232;以及从倾斜面232起与对置面234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弹簧支承面233。倾斜面232以随着朝向突起230的前端231则对置面234与倾斜面232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倾斜。即,倾斜面232从前端231朝向突起230的根部,朝向第2部件200的转动方向的外侧延伸。另外,倾斜面232和弹簧支承面233设置在圆柱部211的周向上未设置有突出壁212的范围中。
[0142]如图11所示,延设壁117的第2弹簧臂430所抵接的部分即接近第2弹簧臂430侧的端部117A与抵接壁116之间的距离W2比突起230的前端231的大小(突起230的前端231中的对置面234与倾斜面232之间的距离Wl)大。并且,突起230的对置面234与弹簧支承面233的间隔W3比延设壁117的端部117A与抵接壁116之间的距离W2大,如图12(a)所示,在将第2部件200组合到第I部件100之后,第2弹簧臂430被设置为与弹簧支承面233卡合。
[0143]由此,突起230通过第2弹簧臂430而向相对于第I部件100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具体而言向抵接壁116侧施力。并且,第I部件100的抵接壁116与突起230抵接,从而限制第2部件200向第2弹簧臂430的施力方向的移动(旋转),规定第I臂220相对于被支承部110的姿势。
[0144]如图7所示,被限制部240相对于突起230设置于远离抵接壁116的相反侧的位置。如图1O所示,被限制部240从圆柱部211的外周面突出,在以转动轴线X2为中心的第2部件200的转动方向上,具有与第2弹簧臂430的施力方向相反、即朝向与突起230相反一侧的抵接面241。并且,突起230与被限制部240相比向第I部件100侧突出。
[0145]连结部250以将突起230的与第I部件100相反一侧的端部和被限制部240的与第I部件100相反一侧的端部连接的方式沿着圆柱部211的外周在第2部件200的转动方向上延伸。由此,第2部件200在突起230与被限制部240之间形成有以远离第I部件100的方式凹陷的凹部260。
[0146]并且,如图12(a)所示,钩130的爪部131与第2部件200的切口部211A卡合。由此,能够抑制第2部件200从第I部件100偏离。
[0147]组装于第I部件100的第2部件200对于第I部件100克服第2弹簧臂430的作用力而能够在突起230远离抵接壁116的方向上即图12中的顺时针的方向上转动。并且,如图12(b)所示,第I部件100的被限制部240的抵接面241与作为限制部的一例的第2下壁114的后端面114A抵接,从而限制图12中的向顺时针方向的转动。
[0148]如图1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230的对置面234与被限制部240的抵接面241位于以第2部件200的转动轴线X2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
[0149]如图13所示,第2弹簧臂430进入到第2部件200的凹部260,在第2部件200相对于第I部件100转动时,第2弹簧臂430在凹部260内移动。
[0150]如图14所示,第2臂120在沿着摆动轴线Xl的方向上,在第I臂220相对于被支承部
110延伸的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延伸。并且,第I限制突起140在沿着摆动轴线Xl的方向上配置在与第I臂220不同的位置。
[0151 ]接着,对致动器35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
[0152]在组装致动器35时,首先,如图7所示,在第I部件100上临时组装扭转弹簧400。此时,在使扭转弹簧400的线圈410穿过线圈支承部118并且将第I弹簧臂420配置在上壁115的下方之后,拉伸第2弹簧臂430,而将第2弹簧臂430钩挂于延设壁117。这样,第2弹簧臂430与延设壁117的端部117A抵接,从而第2弹簧臂430被保持在远离抵接壁116的位置。
[0153]接着,使第2部件200相对于第I部件100从与第2臂120相反一侧向被支承部110接近,将轴213插入到线圈支承部118的内侧。并且,此时,如图15所示,使突起230在抵接壁116与第2弹簧臂430之间一边克服第2弹簧臂430的作用力一边进行插入。
[0154]此时,由于第2弹簧臂430因延设壁117而配置在远离抵接壁116的位置,因此易于将突起230插入到抵接壁116与第2弹簧臂430之间。并且,由于突起230能够沿着倾斜面232将第2弹簧臂430按压扩展,因此易于将突起230插入到抵接壁116与第2弹簧臂430之间。
[0155]并且,如图6所示,钩130的爪部131与第2部件200的切口部211A卡合,由此第2部件200被固定于第I部件100。
[01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部件200中形成供第2弹簧臂430进入的凹部260,由于供第2弹簧臂430进入的部分是确定的,因此能够抑制第I部件100与第2部件200的错误安装。并且,钩130与形成于第2部件200的钩130的可动范围的切口部211A卡合,由于钩130所卡合的部分是确定的,因此能够抑制第I部件100与第2部件200的错误安装。
[0157]接着,对组装于框架300的致动器35进行说明。
[0158]如图16所示,框架300具有配置在致动器35的前侧的前壁310。并且,前壁310在下端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槽320。
[0159]致动器35的第I限制突起140进入到槽320。槽320具有配置在第I限制突起140的左右的一对第I限制面321、322。一对第I限制面321、322的间隔与第I限制突起140的宽度大致相等。由此,通过第I限制突起140与一对第I限制面321、322抵接来限制致动器35向左右方向的移动。由此,致动器35易于以摆动轴线Xl为中心摆动。
[0160]并且,前壁310的下端面311被设置为通过与第2限制突起150抵接来限制致动器35的转动。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致动器35采用如下的重量平衡:第2部件200以摆动轴线Xl为中心在朝向摆动轴线Xl的下方的方向上转动。并且,前壁310的下端面311与第2限制突起150的限制面151抵接,从而规定未检测到致动器35的纸张S时的姿势。
[0161]如图16所示,第I臂220在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该上下方向作为与被支承部110的摆动轴线Xl正交的正交方向的一例。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的与第I臂220的前端部222不同的位置配置被支承部110,因此与第I臂220从被支承部110向铅垂下方延伸的结构相比,配置致动器35的位置的自由度提高。
[0162]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由于致动器35支承于与分离辊34—体旋转的轴部34A,因此被支承部110配置在相对于分离辊34在沿着摆动轴线Xl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I臂220在沿着被支承部110的摆动轴线Xl的方向即左右方向上以越朝向前端部222则越朝向分离辊34的中心的方式延伸。由此,即使被支承部110位于与分离辊34在沿着摆动轴线Xl的方向上错开的位置,也能够将第I臂220的前端部222设置在左右方向上的接近分离辊34的位置。由此,即使是宽度较小的纸张S也能够利用致动器35进行检测。
[0163]并且,第I臂220的前端部222在沿着摆动轴线Xl的方向上朝向分离辊34侧延伸。SP,第I臂220的前端部222沿着左右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内侧延伸。由此,由于第I臂220的与纸张S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变宽,因此能够抑制第I臂220的纸张S的前端部222的磨损。
[0164]对以如上方式构成的供纸部3的动作进行说明。
[0165]如图3所示,当在供纸托盘31上存在纸张S时,致动器35的第I臂220被压板32上的纸张S提升。此时,由于突起230在朝向抵接壁116的方向上对第2部件200施加力,因此第2部件200与第I部件100成为一体,以摆动轴线Xl为中心摆动。由此,第2臂120与第I臂220的摆动连动地摆动。
[0166]如图4所示,在将供纸托盘31向前侧拉出时,致动器35的第I臂220被供纸托盘31向前方拉伸。此时,由于突起230对第2部件200施加朝向远离抵接壁116的方向的力,因此第2部件200—边克服扭转弹簧400的作用力,一边相对于第I部件100以转动轴线X2为中心转动。
[016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关于具体的结构,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016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临时保持部的一例的延设壁117是从抵接壁116延伸的壁,但临时保持部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从抵接壁116以与第2弹簧臂430的施力方向的上游侧分开的方式设置的突起。
[016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起230的倾斜面232相对于突起230的前端231设置于抵接壁116的相反侧,但倾斜面也可以相对于突起的前端设置于抵接壁116侧。
[017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激光打印机I的供纸部3的致动器35应用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设置于复印机或复合机等的供纸部的致动器,也可以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设置于图像读取装置的自动文档供纸装置的致动器。
【主权项】
1.一种致动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该框架配置在收纳片材的片材收纳部的上方,该致动器具有:第I臂,该第I臂通过前端部与片材收纳部上的片材接触而进行摆动;以及第2臂,该第2臂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I臂一体摆动,并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移动,该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I部件,该第I部件构成所述第I臂和所述第2臂中的一方; 第2部件,该第2部件构成所述第I臂和所述第2臂中的另一方,被组装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转动;以及 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具有线圈、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第I弹簧臂、以及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第2弹簧臂, 所述第I部件具有:线圈支承部,该线圈支承部支承所述线圈;第I弹簧臂支承部,该第I弹簧臂支承部供所述第I弹簧臂卡止;抵接壁,该抵接壁相对于所述第2弹簧臂配置在该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下游侧;以及临时保持部,在将所述扭转弹簧临时组装于所述第I部件时,该临时保持部将所述第2弹簧臂保持在远离所述抵接壁的位置, 所述第2部件构成为以沿着转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接近的方式组装,所述第2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向所述第I部件侧突出,在与所述第I部件组装时,被插入到所述抵接壁与所述第2弹簧臂之间,被所述第2弹簧臂朝向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施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从前端朝着根部向所述转动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倾斜面,越接近根部则所述转动方向上的大小越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壁被配置为通过与所述突起抵接而限制所述第2部件向所述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保持部是从所述抵接壁向所述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上游侧延伸的壁。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临时保持部的所述第2弹簧臂所抵接的部分与所述抵接壁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突起的前端的大小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件具有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具有朝向与所述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抵接面, 所述第I部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与所述抵接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第2部件的转动, 所述突起与所述被限制部相比向所述第I部件侧突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件在所述突起与所述被限制部之间具有供所述第2弹簧臂进入的凹部,该凹部以远离所述第I部件的方式凹陷。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与所述抵接壁抵接的对置面, 所述对置面与所述抵接面位于以所述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部件具有钩,该钩具有向所述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侧突出的爪部, 所述第2部件具有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在该圆筒面的所述钩的可动范围中形成有供所述爪部进入的切口部。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转弹簧构成为在与所述第I部件临时组装的状态下,所述第I弹簧臂与所述第I弹簧臂支承部卡合,所述第2弹簧臂与所述临时保持部卡合,而产生规定的作用力。11.一种致动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框架,该框架配置在收纳片材的片材收纳部的上方,该致动器具有:第I臂,该第I臂通过前端部与片材收纳部上的片材接触而进行摆动;以及第2臂,该第2臂被设置为能够与所述第I臂一体摆动,并通过传感器来检测移动,该致动器的特征在于,具有: 第I部件,该第I部件构成所述第I臂和所述第2臂中的一方; 第2部件,该第2部件构成所述第I臂和所述第2臂中的另一方,被组装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转动;以及 扭转弹簧,该扭转弹簧具有线圈、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第I弹簧臂、以及从所述线圈延伸的第2弹簧臂, 所述第I部件具有:线圈支承部,该线圈支承部支承所述线圈;第I弹簧臂支承部,该第I弹簧臂支承部供所述第I弹簧臂卡止;抵接壁,该抵接壁相对于所述第2弹簧臂配置在该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的下游侧;以及延设壁,该延设壁从所述抵接壁朝向所述施力方向的上游侧延伸, 所述第2部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转动,所述第2部件具有突起,该突起向所述第I部件侧突出,被插入到所述抵接壁与所述第2弹簧臂之间,被所述第2弹簧臂朝向相对于所述第I部件的转动方向的一方侧施力。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与所述抵接壁抵接的对置面、以及配置于该对置面的相反侧且相对于所述对置面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以随着朝向所述突起的前端则所述对置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变短的方式倾斜。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设壁的接近所述第2弹簧臂侧的端部与所述抵接壁之间的距离比所述突起的前端上的所述对置面与所述倾斜面之间的距离大。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件具有被限制部,该被限制部在所述转动方向上具有朝向与所述第2弹簧臂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抵接面, 所述第I部件具有限制部,该限制部通过与所述抵接面抵接而限制所述第2部件的转动, 所述突起与所述被限制部相比向所述第I部件侧突出。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部件在所述突起与所述被限制部之间具有供所述第2弹簧臂进入的凹部,该凹部以远离所述第I部件的方式凹陷。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具有与所述抵接壁抵接的对置面, 所述对置面与所述抵接面位于以所述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同一圆周上。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致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I部件具有钩,该钩具有向所述第2部件的转动轴线侧突出的爪部, 所述第2部件具有以转动轴线为中心的圆筒面,在该圆筒面的所述钩的可动范围中形成有供所述爪部进入的切口部。
【文档编号】B65H5/00GK205526816SQ201620093780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9日
【发明人】佐伯正仁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