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983812阅读:57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包括跑偏检测装置、调偏装置、推杆油缸、组合油箱及管路系统组成,所述的跑偏检测装置包括分别架设在输送带的两侧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且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针对大倾角带式输送机的胶带输送机在运转过程中一旦胶带跑偏超过允许的跑偏量时,胶带跑偏检测装置动作,检测辊带动油泵工作,使推杆油缸伸长或收缩,在连杆的作用下,带动两组深槽调偏托辊组件发生偏转,使胶带运行方向与辊子旋转方向形成夹角,产生一个使胶带向下运动的纠偏力,从而使胶带回归正确位置。该装置具有纠偏力大、纠偏效果明显、纠偏动作灵敏等特点。
【专利说明】
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式输送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本装置用于大倾角带式输送机胶带跑偏时的自动纠偏。跑偏是带式输送机运行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也是影响输送带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当输送带正常运行时,带面受力平衡,但当带式输送机安装误差较大或运行时受冲击较大时,则输送带所受滚筒牵引力、托辊支撑力、物料压力及运行阻力所组成的平衡系统将会被打破,从而产生输送带跑偏的现象。当输送带跑偏时就需要设置纠偏装置对跑偏的输送带进行强制纠正,目前常见的纠偏方法如下:
[0003]1、使用机械连杆式自动调偏装置,此种方法用于倾角不大的带式输送机纠偏效果相对较好,对于大倾角带式输送机由于胶带张力比较大,机械连杆由于自身结构的限制,不能提供较大的使纠偏托辊旋转的推动力,因此使用该纠偏装置效果并不明显。
[0004]2、安装时将辊子沿输送带运行方向倾斜2°?4°,这种方法是利用摩擦力使偏向一边的输送带恢复到中心位置,以达到纠偏的目的,由于需要加装一定数量的前倾托辊才能提供有效的纠偏力,使得输送带的运行阻力增大,能耗增加,同时大量的前倾托辊也加剧了输送带的磨损,缩短了输送带的使用寿命。
[0005]3、安装自动调心托棍,当输送带跑偏时,输送带边缘就会压在调心托棍一侧的挡辊上,使得托辊绕轴向旋转一个角度,由于输送带运动的方向跟托辊旋转的平面不重合,所以会产生摩擦力,从而使跑偏的输送带回到中心位置。但是这种方法的纠偏托辊架处于不稳定的工作状态,所提供的纠偏力不大,如果用于大倾角输送机往往达不到调偏的效果。
[0006]综上可知,现有纠偏装置用于大倾角输送机,不能满足使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用于大倾角输送机,能够达到良好的纠偏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9]—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包括跑偏检测装置、调偏装置、推杆油缸、组合油箱及管路系统组成,所述的跑偏检测装置包括分别架设在输送带的两侧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且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辊、齿轮栗组件和支架,所述的支架上固定设置齿轮栗组件,齿轮栗组件输出轴通过法兰与检测辊连接,所述的检测辊为竖直安装;
[0010]所述的调偏装置包括深槽调偏托辊组件,深槽调偏托辊组件包括上横梁、转轴、下横梁、槽角不同的两组纠偏辊子;所述的下横梁固定在输送带的下方的中间架之间,上横梁通过转轴固定在下横梁的正上方,上横梁两侧分别设置有槽角不同的第一纠偏辊子和第二纠偏棍子;
[0011 ]所述的齿轮栗组件的出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换向阀的进油口,齿轮栗组件的进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油箱的出油口,换向阀的出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油缸的进油口,所述的油缸水平固定在上横梁所在的面上,且油缸的输出轴与上横梁垂直固定连接。
[0012]所述的调偏装置有多个,所述的多个调偏托辊组件中的上横梁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用于实现各个调偏托辊的联动。
[0013]所述的调偏装置有多个,所述的槽角不同的两组纠偏辊子分别为一组60°槽角的偏辊子和一组20°槽角的偏辊子,用于对胶带进行传输跑偏时进行纠偏。
[0014]本实用新型在输送带两侧设置检测辊来检测是否跑偏,通过检测辊带动齿轮栗进行液压传送,最后通过液压缸的收缩来控制调偏装置进行纠偏,调偏装置是通过调偏托辊的转动,使其与胶带之间形成纠偏力。本实用新型无需外接动力源,利用检测辊带动油栗自动控制调偏装置,实现输送带跑偏的自动纠偏。本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的调偏装置采用两组深槽调偏托辊组件,利用连杆机构连接的方式,达到两组调偏托辊联动纠偏的目的,解决了胶带张力较大时单组调偏托辊纠偏力不足的问题。本装置中检测辊使用轴承支撑,转动灵活,不会出现卡死现象,减轻了对胶带边缘的摩擦;本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具有纠偏动作灵敏、无需电源、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包括跑偏检测装置、调偏装置、推杆油缸、组合油箱及管路系统组成,所述的跑偏检测装置包括分别架设在输送带的两侧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且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辊1、齿轮栗组件8、支架9,所述的支架9上固定齿轮栗组件8,齿轮栗组件8输出轴通过法兰与检测辊I连接,所述的检测I竖直设置,辊体I的外圆与输送带输送胶带边缘具有一定的空间,允许胶带有一定的跑偏量;所述的调偏装置主要由两组深槽调偏托辊组件和连杆组件组成,所述的深槽调偏托辊组件包括上横梁5、转轴6、下横梁4、纠偏辊子;所述的下横梁4固定在输送带的下方中间架13上,上横梁5通过转轴6固定在下横梁4的正上方,上横梁5两侧分别设置具有20°槽角的偏辊子10和60°槽角纠偏辊子11;转轴6为滑动摩擦且采用脂润滑,保证纠偏托辊转动灵活。跑偏检测装置通过油箱组件、油缸及管路系统等控制调偏装置,实现对胶带及时有效的进行纠偏,防止因胶带跑偏对运输系统造成的损坏。
[0017]所述的调偏装置中的第二组深槽调偏托辊12中的上横梁15与第一组深槽调偏托辊的上横梁5通过连杆固定连接。采用连杆机构连接的方式,实现两组深槽调偏托辊联动纠偏的效果,解决了胶带张力较大时,单个调心托辊纠偏力小,纠偏效果差的问题。
[0018]所述的齿轮栗组件8的出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换向阀16的进油口,齿轮栗8的进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油箱17的出油口,换向阀16的出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油缸7的进油口,所述的油缸7水平固定在上横梁所在的面上,且油缸7的活塞杆与连杆14固定连接;
[0019]正常工作时,允许胶带在两检测辊之间范围内跑偏,当输送带跑偏严重时,胶带2的边缘会继续上升,超出正常工作时所在的高度时,则胶带2会带动检测辊I进行旋转,从而带动与检测辊I相连接的齿轮栗8进行工作,则齿轮栗8从油箱17中吸油,然后通过换向阀16进入油缸7中,从而控制油缸7的活塞杆的伸缩,活塞杆带动连杆14运动,使深槽调偏托辊组件中的上横梁绕5着转轴6进行转动一定的角度,同时第二组调偏装置通过连杆14也会使上横梁12绕着转轴18进行转动一定的角度,两者实现联动,当调偏装置摆动一定的角度时,其上横梁上设置的第一、第二托辊均对胶带产生一向机架中心线方向的作用力,使胶带向中心线方向移动,从而慢慢使胶带恢复正常工作,这时检测辊I不在转动,齿轮栗8停止工作,液控阀阀芯恢复原位,液压缸两侧压力平衡,使调偏装置保持现有位置,从而达到稳定的纠偏效果。检测辊1、齿轮栗组件8与油箱17同时固定在固定支架9上,保证整个动力源系统工作平稳,换向阀16固定在油箱17上,以保证液压系统回油迅速,调偏动作更灵敏。两组相邻的调偏托辊的联动作用,加大了纠偏力,即使胶带张力比较大,仍然能实现较好的调偏效果ο
【主权项】
1.一种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跑偏检测装置、调偏装置、推杆油缸、组合油箱及管路系统组成,所述的跑偏检测装置包括分别架设在输送带的两侧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且第一组检测装置和第二组检测装置的结构完全相同;所述的第一组检测装置包括检测辊、齿轮栗组件和支架,所述的支架上固定设置齿轮栗组件,齿轮栗组件输出轴通过法兰与检测辊连接,所述的检测辊为竖直安装; 所述的调偏装置包括深槽调偏托辊组件,深槽调偏托辊组件包括上横梁、转轴、下横梁、槽角不同的两组纠偏辊子;所述的下横梁固定在输送带的下方的中间架之间,上横梁通过转轴固定在下横梁的正上方,上横梁两侧分别设置有槽角不同的第一纠偏辊子和第二纠偏棍子; 所述的齿轮栗组件的出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换向阀的进油口,齿轮栗组件的进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油箱的出油口,换向阀的出油口通过油路管道连接油缸的进油口,所述的油缸水平固定在上横梁所在的面上,且油缸的输出轴与上横梁垂直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偏装置有多个,所述的多个调偏托辊组件中的上横梁之间通过连杆固定连接,用于实现各个调偏托辊的联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液压自动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偏装置有多个,所述的槽角不同的两组纠偏辊子分别为一组60°槽角的偏辊子和一组20°槽角的偏辊子,用于对胶带进行传输跑偏时进行纠偏。
【文档编号】B65G39/16GK205675726SQ201620462255
【公开日】2016年11月9日
【申请日】2016年5月20日 公开号201620462255.4, CN 201620462255, CN 205675726 U, CN 205675726U, CN-U-205675726, CN201620462255, CN201620462255.4, CN205675726 U, CN205675726U
【发明人】吴连成, 丁彦辉, 刘存启, 邹欢, 王子平, 张国卿, 刘玉周, 王双辉, 候永涛
【申请人】中平能化集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