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3972阅读:7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包括传动轴抱箍、棱形四边机构、锁止手柄及吊环;所述传动轴抱箍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固定连接;所述锁止手柄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活动连接;所述吊环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连接。本申请传动轴吊装辅具通过传动轴抱箍及棱形四边结构,满足了辅助后传动轴在底盘线后传动轴装配工位吊运的装配需求;能充分利用后传动轴的自重及圆柱状结构,夹紧传动轴,确保在吊装辅具内不挪移滑动,有效降低搬运后传动轴的安全风险,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专利说明】
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吊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
【背景技术】
[0002]在卡车总装配生产线,后传动轴一般是在底盘装配线上装配到变速箱与后桥总成之间。由于较大车型的后传动轴的重量在30千克或以上,为了满足后传动轴的装配,至少需要双人操作,劳动强度大且生产效率低。
[0003]现有技术的后传动轴装配采用双人操作程序是从线边物料架将后传动轴搬运至车架下方,抬起后通过在变速箱及后桥支撑之间前后协作,直到装配连接完成,在后传动轴的搬运过程中,也有采用钢丝绳绑扎传动轴后,吊运至车架下后进行安装的。
[0004]较大车型的后传动轴重量较大,采用人工搬运劳动强度大,生产节拍慢、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采取钢丝绳辅助吊运,绑扎费时,且传动轴容易滑动,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以解决后传动轴的搬运强度大及后传动轴吊装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
[0006]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种传动轴吊装辅具,包括传动轴抱箍、棱形四边机构、锁止手柄及吊环;
[0008]所述传动轴抱箍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固定连接;
[0009]所述锁止手柄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活动连接;
[0010]所述吊环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连接。
[0011 ]所述传动轴抱箍包括第一传动轴抱箍和第二传动轴抱箍;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面对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圆弧结构;在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面对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圆弧结构;
[0012]所述第一圆弧结构与所述第二圆弧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圆弧结构与第二圆弧结构组成的空间与后传动轴的外形相配合。
[0013]所述棱形四边机构包括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
[0014]所述第一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
[0015]所述第一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边的下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连接;
[0016]所述第三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边的上端通过第二销轴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边的上端通过第三销轴铰接连接;
[0017]所述第三边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边的上端通过第四销轴铰接连接。
[0018]所述锁止手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轴铰接连接;在所述锁止手柄上设置有锁止槽;所述锁止槽与所述第三销轴活动式卡接连接。
[0019]所述吊环与所述第四销轴活动式连接。
[00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21]本申请通过传动轴抱箍及棱形四边结构,满足了辅助后传动轴在底盘线后传动轴装配工位吊运的装配需求;能充分利用后传动轴的自重及圆柱状结构,夹紧传动轴,确保在吊装辅具内不挪移滑动,有效降低搬运后传动轴的安全风险,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轴吊装辅具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动轴吊装辅具另一方向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I传动轴抱箍,2棱形四边机构,3锁止手柄,4吊环,5后传动轴,11第一传动轴抱箍,12第二传动轴抱箍,21第一边,22第二边,23第三边,24第四边,25第一销轴,26第二销轴,27第三销轴,28第四销轴,31锁止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0027]本申请提供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传动轴抱箍1、棱形四边机构2、锁止手柄3及吊环4。
[0028]所述传动轴抱箍I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2固定连接。
[0029]所述锁止手柄3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2活动连接。
[0030]所述吊环4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2连接。
[0031]所述传动轴抱箍I包括第一传动轴抱箍11和第二传动轴抱箍12;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11面对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1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圆弧结构;在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12面对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圆弧结构;在本申请中,第一传动轴抱箍是由两个相同的板形结构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为一体结构的;同样,第二传动轴抱箍也是由两个相同的板形结构之间通过支撑柱连接为一体结构。
[0032]所述第一圆弧结构与所述第二圆弧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圆弧结构与第二圆弧结构组成的空间与后传动轴的外形相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弧结构与第二圆弧结构组成圆形孔,该圆形孔的直径与后传动轴5的直径相一致,用本申请的辅具抓取后传动轴5后,第一传动轴抱箍与第二传动轴抱箍可以贴合夹紧后传动轴。同时第一传动轴抱箍和第二传动轴抱箍的两个相同板形结构,用以在抓取传动轴时有该两个板形结构同时着力,有效抓紧传动轴,利于后传动轴在空中平衡,确保后传动轴不会在辅具内挪移滑动。
[0033 ]所述棱形四边机构2包括第一边21、第二边22、第三边23及第四边24。
[0034]所述第一边2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11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边2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12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
[0035]所述第一边21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边22的下端通过第一销轴25铰接连接。
[0036]所述第三边23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边21的上端通过第二销轴26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边24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边22的上端通过第三销轴27铰接连接。
[0037]所述第三边23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边24的上端通过第四销轴28铰接连接。
[0038]所述锁止手柄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轴26铰接连接;在所述锁止手柄3上设置有锁止槽31;所述锁止槽31与所述第三销轴27活动式卡接连接。
[0039]在本申请中,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均各自由两个平行设置的板形结构组成,在两个板形结构之间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
[0040]所述吊环与所述第四销轴活动式连接。
[0041]本申请是利用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空中起重机钩住吊环起吊时,棱形四边机构向上变形延伸,使得下部的传动轴抱箍向内夹紧,由于后传动轴的自重,起吊后,后传动轴抱箍将夹紧传动轴,不会掉落。
[0042]锁止手柄主要用于本吊装辅具抓取后传动轴前,固定打开的传动轴抱箍。在将吊装辅具张开后,将锁止手柄下压,使锁止手柄上的锁止槽卡住菱形四边机构上的第三销轴,然后空中起重机移动本吊装辅具至后传动轴中间部位上方,控制吊装辅具下落,直至传动轴抱箍圆弧中心线与后传动轴中心线基本重合,然后将锁止手柄上拉松开,控制空中起重机向上运行,使传动轴抱箍夹紧传动轴。吊运后传动轴到底盘车架内安装处,安装完成后,控制起重机向下,张开吊装辅具,用锁止手柄上的锁止槽卡住菱形四边机构上的第三销轴,进行下一套后传动轴抓取吊装。
[0043]以上所述仅是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在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传动轴吊装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轴抱箍、棱形四边机构、锁止手柄及吊环; 所述传动轴抱箍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固定连接; 所述锁止手柄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活动连接; 所述吊环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轴吊装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抱箍包括第一传动轴抱箍和第二传动轴抱箍;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面对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圆弧结构;在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面对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圆弧结构; 所述第一圆弧结构与所述第二圆弧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圆弧结构与第二圆弧结构组成的空间与后传动轴的外形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轴吊装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棱形四边机构包括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及第四边; 所述第一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一传动轴抱箍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二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二传动轴抱箍的一端连接为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边的下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连接; 所述第三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一边的上端通过第二销轴铰接连接;所述第四边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边的上端通过第三销轴铰接连接; 所述第三边的上端与所述第四边的上端通过第四销轴铰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轴吊装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手柄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轴铰接连接;在所述锁止手柄上设置有锁止槽;所述锁止槽与所述第三销轴活动式卡接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动轴吊装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与所述第四销轴活动式连接。
【文档编号】B66C1/42GK205687400SQ201620651573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4日 公开号201620651573.5, CN 201620651573, CN 205687400 U, CN 205687400U, CN-U-205687400, CN201620651573, CN201620651573.5, CN205687400 U, CN205687400U
【发明人】刘云鹏, 夏林生, 罗兴赞
【申请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