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7755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复合材料制成的自行车车架,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车架在彼此接合处所适用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由复合材料制成的自行车,具有轻量化、高强度、美观的多项优点,而复合材料制成的车架,基本上是预先制好各支构成车架的车管体,而通过接合成型模具,让车管体相应交界处的位置置于接合成型模具上,该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上、下模的模穴位置、角度为对应,比如车首管与上管、下管为例(或是座垫管与后上叉、后下叉、上管),其三者在车架上是呈现设的定交接角度,因此上、下模在模穴间的夹角,也必须是顺应车首管、上管、下管的设定连接角度,因此,成型时,将预浸材料迭层置入吹气袋,再将其置入模穴以供车首管、上管、下管相应端插入吹气袋对应处,复将上、下模合模,而进行吹气、加热成型,便使预浸材料结合车首管、上管、下管。
然因接合成型模具因应车种规格或造型变化需要,使得模具的各模穴间因应车管体连接的特定夹角也不同,故需要制造多付不同模具,成本甚高。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现有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存在的不便与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应车管体连接的数目而分别形成一具模穴的基块,各基块之间因应车架管体连接角度的角度差异,由适合大小的填差块来填补,藉此组合式模具,以一付模具搭配不同大小的填差块便可以最低成本达成连接车架的效果,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包括一上模、一与上模呈对应的下模,该上、下模是以可拆卸型态分别结合一第一基块、一第二基块、一第三基块,以及至少一块分别位于第一、二基块之间,以及用以填满并位于第一、三基块之间的第一、二填差块,其中,该第一基块形成一第一模穴,该第二基块形成一第二模穴,该第三基块形成一第三模穴,该第三基块接靠该第一基块之交界处设置一第一填差块,该第一填差块设置一与该第一模穴、该第三模穴相通的填穴,而该第二基块接靠于该第一基块交界处设置一第二填差块,该第二填差块设置一与该第一模穴、该第二模穴相通的填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中所述的第一、二、三基块均为长方块状。
前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中所述的第一基块一侧相通该第一模穴处分别相应该第二基块、该第三基块安装角度而设置缺槽状的第一交界穴、第二交界穴,使该第一交界穴相通第三模穴、该第二交界穴相通该第二模穴,该第一填差块相应连通该第一交界穴、该第三模穴、该第一模穴而形成填穴,该第二填差块相应连通该第二交界穴、该第二模穴、该第一模穴亦形成填穴。
前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中所述的第一基块形成四分之一圆弧凹槽的第一模穴,该第一、二填差块一端形成四分之一凹弧的填穴,使该填穴与该第一模穴邻靠围成半圆槽状,该第一填差块、该第二填差块均在另一端形成角度、断面对应而分别接靠该第三、二基块的接部。
前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中所述的第一、二、三基块与该第一、二填差块均螺锁定位于该上、下模。
前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中所述的上模与下模于周侧朝内设置数道气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为了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运用的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包含一上模、一与上模呈对应的下模,该上、下模是以可拆卸型态分别结合一第一基块、一第二基块、一第三基块,以及至少一块分别位于第一、二基块之间,以及用以填满并位于第一、三基块之间的第一、二填差块,其中,该第一基块形成一第一模穴,该第二基块形成一第二模穴,该第三基块形成一第三模穴,该第三基块接靠该第一基块之交界处设置一第一填差块,该第一填差块设置一与该第一模穴、该第三模穴相通的填穴,而该第二基块接靠于该第一基块交界处设置一第二填差块,该第二填差块设置一与该第一模穴、该第二模穴相通的填穴。
经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是在形态对应上模、下模上,以可拆卸方式结合一第一基块、一第二基块、一第三基块,以及数块分别位于第一、二基块之间,以及填置于第一、三基块之间的第一、二填差块,藉由车架管体呈三角式接合时,第一至三基块的形态大小可不必更动,而以更换填差块来适应车架接合之间的夹角变化。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至少具有下列优点1、模具上因应车管体夹角不同,故本创作采用组合式,而非习知一体形式,因此第一、二、三基块设置为固定尺寸形态,如变化车管体相应之夹角者,则仅变化填装不同大小三角形的填差块,使维系各基块的夹角即可,无须配合不同角度的车架而开模好几付模具,因此大幅降低模具成本。
2、模具上设置第一、二、三基块是为固定尺寸形态,仅变化填装不同大小三角形的填差块,故仅制造不同尺寸大小的填差块即可,不仅开模成本低,亦颇具弹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结构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并在同类产品中未见有类似的结构设计公开发表或使用而确属创新,其不论在结构上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图1是自行车车架的平面配置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第一种较佳实施例模具的立体组件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具配合预浸材进行车架接合成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完成车架接合成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种不同角度车架成型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较佳实施例模具组合平面示意图。
10下模15、25进气孔20上模30、30’第一基块31、31’第一模穴 32第一交界穴33第二交界穴 40第二基块41第二模穴50第三基块51第三模穴60、60’、60”第一填差块63、63”第二填差块64填穴65接部70预浸材80车首管 81上管82下管83座垫管84五通管 85后上叉86后下叉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所示,是自行车车架的平面配置图。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是上管81与下管82连接于车首管80一侧,上管81与下管82另端分别连接至座垫管83与五通管84,而座垫管83与五通管84另侧,分别连接二后上叉85、二后下叉86,因此车架中,比如上管81与下管82是以特定角度连接于车首管80,本实用新型说明成型模具的较佳实施例,即是以上管81与下管82、车首管80的连接型态来说明。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的立体组件分解图。该成型模具包括一上模20、一与上模20呈对应的下模10,上、下模20、10均以螺锁方式结合一第一基块30、一第二基块40、一第三基块50,以及数块分别位于第一、二基块30、40之间,以及位于第一、三基块30、50之间的第一、二填差块60、63。该上模20与下模10周侧可分别设置数道进气孔15、25,以在作业之前供热气灌入,提供上模20与下模10有预热效果。
该第一、二、三基块30、40、50均为块状,且均分别形成一道缺槽状第一、二、三模穴31、41、51,其中,第一、二、三基块30、40、50的位置,分别对应供车首管80、上管81、下管82角度位置来安置,第一基块30一侧相通第一模穴31处,分别相应第二、三基块40、50安装角度而设置缺槽状的第一交界穴32、第二交界穴33,使第一交界穴32相通第三模穴51、第二交界穴33相通第二模穴41。
而因第二、三基块40、50均为长方块状,并且为因应上管81、下管82相对车首管80的夹角不同,所以第二、三基块40、50与第一基块30的夹角随之不同,故而于第二、三基块40、50与第一基块30之间,分别安置第一、二填差块60、63,该第一、二填差块60、63约为三角形,但均为不同角度的三角形,第一填差块60对应使第三模穴51与第一交界穴32呈一直线相通,而凹设对应的填穴64,另第二填差块63亦为如此地对应第二模穴41与第二交界穴33形成填穴64。
此外前述第一至三基块40、50、60以及第一、二填差块60、63均采螺锁方式固定于上、下模20、10上,上、下模20、10上相应第一至三基块40、50、60以及第一、二填差块60、63而分设螺孔(未标号)。
请参阅图3和图4所示,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具配合预浸材进行车架接合成型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完成车架接合成型的平面示意图。将车首管80、上管81、下管82配合预浸材70置于上、下模20、10时,第一交界穴32与第三模穴51、填穴64供上管81放置,而第二交界穴33与第二模穴40、填穴64则供下管82放置,车首管80则置于第一模穴31,经由上、下模20、10加热加压而成型,成型之后便可取出。
请参阅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种不同角度车架成型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当上管81的夹角不相同而有变动时,第一、三基块30、50的大小不变,因此顺应上管81改变而变化第三基块50位置,并视第三基块50位置、改变之后,位于第三基块50与第一基块30间的空缺区域,则更替为适合区域的第一填差块60’予以填补,使该更替的第一填差块60’,其填穴64与第三模穴51、第一交界穴32形成直线而恰供上管81填置。
此外,第一、二交界穴32、33槽宽会设计为尺寸稍大形态,以容许第三、第二模穴51、41因变化角度造成的位差,而上管81、下管82相对车首管80的夹角变化很小,故第一、三填差块60、60’的大小变化小。
请参阅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较佳实施例模具组合平面示意图。第一基块30以及第一、二填差块60”、63”形态及其比例面积亦可变化,如以下模10而言,第一基块30是形成四分之一圆弧凹槽的第一模穴31’,而第一、二填差块60”、63”在一端形成四分之一凹弧的填穴64’,使填穴64’与第一模穴31’邻靠围成半圆槽状,第一、二填差块60”、63”在另一端形成角度、断面对应整齐地接靠第二、三基块40、50相应的接部65,而第二、三基块40、50的形态仍然均为长方块状;在本实施例中,如果要改变车架的结合角度,可以不用改变第一、二、三基块30’、40、50的构造形状,只要更换第一、二填差块60”、63”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包括一上模、一与上模呈对应的下模,其特征在于该上、下模是以可拆卸型态分别结合一第一基块、一第二基块、一第三基块,以及至少一块分别位于第一、二基块之间,以及用以填满并位于第一、三基块之间的第一、二填差块,其中,该第一基块形成一第一模穴,该第二基块形成一第二模穴,该第三基块形成一第三模穴,该第三基块接靠该第一基块之交界处设置一第一填差块,该第一填差块设置一与该第一模穴、该第三模穴相通的填穴,而该第二基块接靠于该第一基块交界处设置一第二填差块,该第二填差块设置一与该第一模穴、该第二模穴相通的填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二、三基块均为长方块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基块一侧相通该第一模穴处分别相应该第二基块、该第三基块安装角度而设置缺槽状的第一交界穴、第二交界穴,使该第一交界穴相通第三模穴、该第二交界穴相通该第二模穴,该第一填差块相应连通该第一交界穴、该第三模穴、该第一模穴而形成填穴,该第二填差块相应连通该第二交界穴、该第二模穴、该第一模穴亦形成填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基块形成四分之一圆弧凹槽的第一模穴,该第一、二填差块一端形成四分之一凹弧的填穴,使该填穴与该第一模穴邻靠围成半圆槽状,该第一填差块、该第二填差块均在另一端形成角度、断面对应而分别接靠该第三、二基块的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二、三基块与该第一、二填差块均螺锁定位于该上、下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模与下模于周侧朝内设置数道气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复合材料自行车车架的接合成型模具,其是在形态对应上模、下模上,以可拆卸方式结合一第一基块、一第二基块、一第三基块,以及数块分别位于第一、二基块之间,以及填置于第一、三基块之间的第一、二填差块,藉由车架管体呈三角式接合时,第一至三基块的形态大小可不必更动,而以更换填差块来适应车架接合之间的夹角变化。
文档编号B29C33/04GK2719537SQ20042007724
公开日2005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4年8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8月4日
发明者林书伟 申请人:呈家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