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5870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成型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



背景技术:

PTFE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高分子材料,其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电绝缘性、极低的动摩擦系数、不易燃烧、耐化学腐蚀和较高的机械强度,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目前通用的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主要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将粉料放入上模和下模围城的膜腔中,通过上模和下模将膜腔中内的粉料压制成型,但此类方法当脱模的PTFE板件较长且板体厚度较薄时,上模拆除后,由于PTFE板胚在未烧结前具有脆性,因此在模具拆除的过程中,PTFE板胚极易因受力不匀而造成开裂或断裂的现象,严重影响PTFE板胚的成型良品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目的主要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其结构简单,解决了在PTFE板件脱模时易变形和出现裂纹,严重影响PTFE板件的脱模成型质量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在所述下模的四个侧面分别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侧滑道,在所述下模横向两条侧滑道上对应设置有两块U型侧板,所述两块U型侧板与下模共同包围成膜腔,在所述膜腔的上开口处封盖上模。

进一步,在所述下模横向两条侧滑道与U型侧板之间设置有垫片。

进一步,在所述下模横向两条侧滑道上分别设置有两组安装孔,在所述两组安装孔之间还设置有固定孔,在所述U型侧板上分别设置有与一组安装孔对应的通孔,在所述任意一块U型侧板上设置有与固定孔对应的U型槽,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固定孔对应的定位孔。

进一步,所述每组安装孔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在所述上模横向的两个侧面相对设置有凸块,所述定位孔设置于凸块上。

进一步,所述侧滑道水平高度低于所述下模高度。

进一步,所述两块U型侧板形状相同。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两块U型侧板与下 模共同包围成膜腔,在通过螺栓将上模、下模和两块U型侧板固定,拆装、维护方便,提高PTFE板件的成品率,解决了在PTFE板件脱模时易变形和出现裂纹,严重影响PTFE板件的脱模成型质量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下模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模 2、下模 3、侧滑道

4、U型侧板 5、膜腔 6、垫片

7、安装孔 8、固定孔 9、通孔

10、U型槽 11、凸块 12、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在所述下模2的四个侧面分别设置有向外侧延伸的侧滑道3,在所述下模2横向两条侧滑道3上对应设置有两块U型侧板4,所述两块U型侧板4与下模2共同包围成膜腔5,在所述膜腔5的上开口处封盖上模1。在所述下模2横向两条侧滑道3与U型侧板4之间设置有垫片6。

在所述下模2横向两条侧滑道3上分别设置有两组安装孔7,在所述两组安装孔7之间还设置有固定孔8,在所述U型侧板4上分别设置有与一组安装孔7对应的通孔9,在所述任意一块U型侧板4上设置有与固定孔8对应的U型槽10,在所述上模1上设置有与固定孔8对应的定位孔12。

所述每组安装孔7数量为两个。在所述上模1横向的两个侧面相对设置有凸块11,所述定位孔12设置于凸块11上。所述侧滑道3水平高度低于所述下模2高度。所述两块U型侧板4形状相同。

本实例的工作过程:本发明提供的便于粉料成型的模具在使用时,将两块U型侧板4沿下模2横向两条侧滑道3安装好后,在两块U型侧板4与下模2共同包围成膜腔5,将PTFE粉料均匀洒在膜腔5中,在将上模1封盖在膜腔5的上开口处,进行PTFE粉料成型固定。侧滑道3水平高度低于所述下模2高度,便于两块U型侧板4与下模2更加方便 的包围成膜腔5。

通过螺栓依次穿过上模1上的定位孔12、U型侧板4上的U型槽10和侧滑道3上的固定孔8,可对上模1进行固定,通过螺栓依次穿过通孔9和U型侧板4上侧滑道3上对应的安装孔7可对U型侧板4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了PTFE板件成型的稳定性。

如果需要制作的PTFE板件厚度较厚时,在下模2横向两条侧滑道3与U型侧板4之间还设置有垫片6,通过垫片6可调整两块U型侧板4与下模2共同包围成膜腔5的空间,通过增减垫片6的厚度,本模具可适应不同厚度的PTFE板件使用。

在上模1横向的两个侧面相对设置有凸块11,所述定位孔12设置于凸块11上,在PTFE板件成型后,在拆除上模1时通过凸块11可更好的将上模1拆除,避免上模1接触到成型的PTFE板件,提高PTFE板件的成品率。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