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040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轮胎保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保持装置,其具备对在轮胎的内部膨胀而保持轮胎的胶囊进行固定的轴体、以及支承轴体的支承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保持轮胎的机构,已知有如下所述的一种轮胎保持装置,其具备具有固定胶囊的轴体的造型单元、以及向胶囊内部供给流体的流体供给部(例如专利文献1)。并且,通过流体供给部向胶囊内部供给流体,胶囊在轮胎的内部膨胀而保持轮胎。

然而,造型单元具备用于向胶囊内部供给流体的流体端口。并且,为了经由流体端口向胶囊内部供给流体,需要使轴体在周向上高精度地对位,以使流体端口处于规定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7-988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不必使轴体在周向上高精度地对位的轮胎保持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轮胎保持装置具备:轴体,其一部分插入胶囊的内部且固定所述胶囊,该胶囊在轮胎的内部膨胀而保持轮胎;支承体,与所述轴体相接而支承所述轴体,所述轴体具备:在所述胶囊的内部配置的内孔部、在所述胶囊的外部配置且与所述内孔部连通的外孔部,所述支承体具备在支承所述轴体时与所述轴体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所述外孔部连通的支承孔部。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体具备支承所述轴体的端面的端面支承部,所述外孔部配置于所述轴体的端面的、所述轴体的轴上的位置,所述支承孔部以在所述支承体支承所述轴体时与所述轴体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所述外孔部连通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端面支承部上的、所述轴体的轴上的位置。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体具备支承所述轴体的端面的端面支承部,所述外孔部配置于所述轴体的端面的、从所述轴体的轴偏离的位置,所述支承孔部配置于所述端面支承部的、从所述轴体的轴偏离的位置,所述外孔部及所述支承孔部中的至少一方,以在所述支承体支承所述轴体时与所述轴体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彼此连通的方式,绕所述轴体的轴延伸。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体具备支承所述轴体的周面的周面支承部,所述外孔部配置于所述轴体的周面,所述支承孔部配置于所述周面支承部,所述外孔部及所述支承孔部中的至少一方,以在所述支承体支承所述轴体时与所述轴体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彼此连通的方式,绕所述轴体的轴延伸。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轴体在内部具备在所述内孔部与所述外孔部之间进行开闭的阀,所述阀具备:可动的阀体、比所述阀体更靠近所述外孔部侧配置的阀座、从所述阀体突出并与所述阀体一起相对于所述阀座可动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穿过所述阀座朝向所述外孔部延伸,并在所述阀体接触所述阀座时从所述端面突出。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阀具备对所述阀体朝向所述阀座施力的弹性体。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轴体在内部具备在所述内孔部与所述外孔部之间进行开闭的阀,所述阀具备:可动的阀体、比所述阀体更靠近所述外孔部侧配置的阀座,所述支承体具备从所述端面支承部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长度以在所述轴体被所述支承体支承时可穿过所述外孔部及所述阀座推压所述阀体的方式设定。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阀具备对所述阀体朝向所述阀座施力的弹性体。

(三)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轮胎保持装置可起到不必使轴体在周向上高精度地对位这样的优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轮胎硫化装置的整体概略截面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单元的整体截面图,是表示可动状态的图。

图3是图2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单元的整体截面图,是表示固定状态的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位放大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的内筒体的整体主视图。

图7是具有该实施方式的外筒体的组件的整体截面图。

图8是该实施方式的轴体的整体仰视图。

图9是该实施方式的轴体的主要部位图,是图8的ix-ix线放大截面图。

图10是该实施方式的支承体的整体俯视图。

图11是该实施方式的支承体的整体截面图,是图10的xi-xi线截面图。

图12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轮胎保持单元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13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14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轮胎保持单元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15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16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17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18是另一个实施方式的轴体的主要部位侧视图。

图19是该实施方式的轴体的整体侧视图。

图20是该实施方式的支承体的整体纵截面图。

图21是该实施方式的支承体的整体截面图,是图20的xxi-xxi线截面图。

图22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23是说明又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图24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的动作的图,是轴体及支承体的主要部位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17对轮胎保持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图18~图24也同样)中,附图的尺寸比不一定与实际的尺寸比一致。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硫化装置100具备:配置在上方的上部模壳11、配置在下方的下部模壳12以及驱动上部模壳11的驱动装置13。另外,轮胎硫化装置100具备保持轮胎200的轮胎保持装置10。

上部模壳11具备:使轮胎200的胎侧部成型的胎侧模具11a、使轮胎200的胎面部成型的多个胎面模具11b以及嵌合轮胎200的胎圈部的钢丝圈11c。下部模壳12具备:使轮胎200的胎侧部成型的胎侧模具12a、嵌合轮胎200的胎圈部的钢丝圈12b。

驱动装置13在开模时使一对胎侧模具11a、12a彼此分离,同时以并列为环状的多个胎面模具11b呈放射状展开的方式,使各胎面模具11b向外侧移动。由此,能够进行轮胎200的取出和放入。

另外,驱动装置13在合模时以使胎面模具11b靠近集中而形成连接的圆环状的方式使各胎面模具11b向内侧移动,同时使胎侧模具11a、12a彼此接近。由此,成为各模具11a、11b、12a的内面可紧贴于轮胎200外表面的状态。

轮胎保持装置10具备:保持轮胎200的轮胎保持单元14、使流体相对于轮胎保持单元14流入及流出的流体装置15。此外,轮胎保持单元14构成为相对于下部模壳12可装拆。

轮胎保持单元14具备:在轮胎200的内部膨胀而保持轮胎200的筒状的胶囊1、一部分插入胶囊1内部的轴体2。另外,轮胎保持单元14具备:将胶囊1与轴体2固定的固定体3、将胶囊1与轴体2连接的连接体4。

流体装置15具备在轮胎保持单元14装设于下部模壳12时与轴体2相接而支承轴体2的支承体8。另外,流体装置15具备:用于使流体流入胶囊1内部且使流体从胶囊1内部流出的流体源15a、支承体8与流体源15a之间的作为流体流路的第一及第二流路部15b、15c。此外,流体例如是蒸汽、氮气或氦气等惰性气体等。

如图2所示,胶囊1形成筒状,具备第一开口部1a及第二开口部1b。在本实施方式中,胶囊1由具有伸缩性的材质例如橡胶形成。

固定体3具备:固定胶囊1的第二开口部1b的胶囊固定部31、为了抑制流体从胶囊1的第二开口部1b流出而闭塞胶囊1的第二开口部1b的闭塞部32。并且,闭塞部32形成为圆板状,胶囊固定部31与闭塞部32的外周部连结。

并且,闭塞部32不动地固定于轴体2另一侧的第二端部2b。由此,固定体3不动地固定于轴体2另一侧的第二端部2b,将胶囊1与轴体2固定。此外,胶囊1的第二开口部1b相对于胶囊固定部31可装拆。

如图2~图5所示,连接体4具备:固定胶囊1的第一开口部1a的胶囊固定部41、为了抑制流体从胶囊1的第一开口部1a流出而闭塞胶囊1的第一开口部1a的闭塞部42。另外,连接体4具备使其在固定于轴体2上的固定状态和能够相对于轴体2在轴向上移动的可动状态间切换的切换机构5。

闭塞部42形成为环状的板状,胶囊固定部41与闭塞部42的外周部连结。并且,轴体2插入闭塞部42的孔中,闭塞部42通过切换机构5在固定于轴体2上的固定状态和能够相对于轴体2在轴向上移动的可动状态间切换。此外,胶囊1的第一开口部1a相对于胶囊固定部41可装拆。

切换机构5具备:内部插入轴体2的筒状的内筒体51、内部插入内筒体51的筒状的外筒体52以及对内筒体51及外筒体52施力的施力体53。此外,外筒体52与胶囊1固定。具体而言,外筒体52在轴向另一侧(轴体2的第二端部2b侧)与胶囊固定部41及闭塞部42连结。

如图2~图7所示,内筒体51在轴向另一侧具备以外周部朝向轴向一侧(轴体2的第一端部2a侧)扩径的方式形成为锥状的内筒锥部51a。并且,内筒体51在轴向一侧具备从外筒体52突出的露出部51b。

外筒体52在轴向另一侧具备以内周部朝向轴向一侧扩径的方式形成为锥状的外筒锥部52a。并且,外筒体52在轴向一侧具备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凸部52b。

外筒锥部52a在轴向上与内筒锥部51a重叠。因此,由于外筒体52相对于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移动,使得外筒锥部52a的内周部与内筒锥部51a的外周部接触。

并且,内筒锥部51a具备由于外周部与外筒锥部52a的内周部接触而弹性变形的弹性部51c。具体而言,内筒锥部51a具备:形成为圆筒状的基部51d、从基部51d朝向轴向另一侧突出且沿周向并列的多个弹性片51e。

另外,内筒锥部51a在内周部具备与轴体2的周面28加压接触的加压接触部51f。并且,由于弹性部51c弹性变形,使得加压接触部51f与轴体2的周面28接近并加压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筒体51及外筒体52例如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此外,内筒体51中,也可以仅加压接触部51f由与其它部分不同的材质形成,与其它部分相比,例如由摩擦系数大于轴体2的材质形成。

施力体53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筒状的螺旋弹簧。并且,内筒体51插入施力体53的内部。另外,施力体53配置在内筒体51的内筒锥部51a与外筒体52的凸部52b之间。此外,施力体53通过对内筒体51及外筒体52施力而使其稳定,由此使内筒体51及外筒体52的轴向一致。

如图2及图3所示,施力体53在连接体4为可动状态时以收缩的方式弹性变形,利用其复原力以使外筒体52相对于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移动的方式对外筒体52施力。进而,如图4及图5所示,施力体53在连接体4为固定状态时也以收缩的方式弹性变形,利用其复原力向外筒体52相对于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移动的方向对外筒体52施力。

如图2及图4所示,轴体2具备:配置于胶囊1内部的第一及第二内孔部21、22、配置于胶囊1的外部的第一及第二外孔部23、24。另外,轴体2具备:将第一内孔部21与第一外孔部23连通的第一连通部25、将第二内孔部22与第二外孔部24连通的第二连通部26。

轴体2在内部具备:在第一内孔部21与第一外孔部23之间进行开闭的第一阀6、在第二内孔部22与第二外孔部24之间进行开闭的第二阀7。此外,在轮胎保持单元14装设于下部模壳12时,轴体2在支承体8上支承第一端部2a侧的端面27和周面28。

在轴体2中的与连接体4连接的部分和被支承体8支承的部分上,与轴体2的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外形在轴向上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体2的该部分形成为圆柱状,该部分的截面的外形是在轴向上为相同直径的圆形。

第一内孔部21及第二内孔部22以位于胶囊1内部的方式配置在固定体3与连接体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轴体2使流体从第一内孔部21流入胶囊1内部,并使胶囊1内部的流体从第二内孔部22流出。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外孔部23形成为圆形。并且,第一外孔部23配置于在轴体2上的被支承体8支承的部分上。具体而言,第一外孔部23配置于轴体2的端面27的、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

第二外孔部24形成为圆形。并且,第二外孔部24配置于轴体2上的被支承体8支承的部分上。具体而言,第二外孔部24配置于轴体2的端面27的、从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

第一阀6具备:可动的第一阀体61、比第一阀体61更靠近第一外孔部23侧配置的第一阀座62、以使第一阀体61与第一阀座62接触的方式对第一阀体61朝向第一阀座62施力的第一弹性体63。并且,第一阀6在闭状态时使第一内孔部21与第一外孔部23之间闭塞,而在开状态时则使第一内孔部21与第一外孔部23之间开放。

第一阀座62具备:与第一阀体61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2a、与第一外孔部23连通并由于第一阀体61与第一接触部62a接触而闭塞的第一阀孔部62b。并且,第一接触部62a形成为环状,第一阀孔部62b配置于第一接触部62a的中央部。

第一阀体6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球状。另外,第一弹性体63始终弹性变形而对第一阀体61朝向第一阀座62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体63是螺旋弹簧。

因此,由于第一阀体61与第一阀座62接触,使得第一阀6成为闭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第一阀体61远离第一阀座62,使得第一阀6成为开状态。并且,从第一外孔部23流入的流体抵抗第一弹性体6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而对第一阀体61施力,由此能够将第一阀6从闭状态切换为开状态。

第二阀7具备:可动的第二阀体71、比第二阀体71更靠近第二外孔部24侧配置的第二阀座72、以使第二阀体71与第二阀座72接触的方式对第二阀体71朝向第二阀座72施力的第二弹性体73。另外,第二阀7具备从第二阀体71突出的突出部74。并且,第二阀7在闭状态时使第二内孔部22与第二外孔部24之间闭塞,而在开状态时则使第二内孔部22与第二外孔部24之间开放。

第二阀座72具备:与第二阀体71接触的第二接触部72a、与第二外孔部24连通并由于第二阀体71与第二接触部72a接触而闭塞的第二阀孔部72b。并且,第二接触部72a形成为环状,第二阀孔部72b配置于第二接触部72a的中央部。

第二阀体71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球状。另外,第二弹性体73始终弹性变形而对第二阀体71朝向第二阀座72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弹性体73是螺旋弹簧。

突出部74穿过第二阀座72(具体而言是第二阀孔部72b)朝向第二外孔部24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4形成为长形状。并且,突出部74在第二阀体71与第二阀座72接触时从轴体2的端面27突出。另外,突出部74与第二阀体71一体地形成。并且,突出部74与第二阀体71一起相对于第二阀座72可动。

因此,由于第二阀体71与第二阀座72接触,使得第二阀7成为闭状态,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阀体71远离第二阀座72,使得第二阀7成为开状态。并且,通过抵抗第二弹性体7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将突出部74朝向轴体2的内部推压,由此能够将第二阀7从闭状态切换为开状态。

如图10及图11所示,支承体8具备:支承轴体2的端面27的端面支承部81、支承轴体2的周面28的周面支承部82。并且,支承体8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即轴体2的第二外孔部24的位置可以是任意位置)以使轴体2的轴的位置恒定的方式支承轴体2。

支承体8具备在支承轴体2时与第一外孔部23连通的第一支承孔部83。另外,支承体8具备在支承轴体2时与第二外孔部24连通的第二支承孔部84。

第一支承孔部83形成为圆形。另外,第一支承孔部83配置于端面支承部81上。并且,第一支承孔部83以相对于被支承体8支承的轴体2位于轴体2的轴上的方式配置。由此,第一支承孔部83在支承体8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第一外孔部23连通。

第二支承孔部84配置于端面支承部81上。并且,第二支承孔部84相对于被支承体8支承的轴体2配置于从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二支承孔部84相对于被支承体8支承的轴体2绕轴体2的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孔部84形成为连续的圆环状。由此,第二支承孔部84在支承体8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第二外孔部24连通。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的结构如上所述,接着,参照图12~图17对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将轮胎保持单元14从下部模壳12卸下,配置到轮胎硫化装置100的外部。并且,如图12所示,在内筒体51的弹性部51c复原的(未发生弹性变形的)可动状态下,连接体4能够相对于轴体2在轴向上移动。因此,根据保持的轮胎200,将连接体4配置于规定的位置。

并且,在内筒体51和轴体2被保持的状态下,如图13所示,流体供给装置300从第一外孔部23供给流体。此时,流体抵抗第一弹性体6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对第一阀体61施力,由此将第一阀6从闭状态切换为开状态。由此,流体穿过第一外孔部23、第一阀6、第一连通部25、第一内孔部21流入胶囊1内部。

由此,如图14所示,随着胶囊1膨胀,外筒体52相对于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图14的下侧)移动。并且,由于外筒锥部52a的内周部与内筒锥部51a的外周部接触,因此弹性部51c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加压接触部51f与轴体2的周面28接近而加压接触,因此连接体4固定于轴体2而切换为固定状态。

并且,由于胶囊1膨胀到保持轮胎200为止,从而流体供给装置300停止流体的供给。此外,在连接体4为固定状态时,施力体53向外筒体52相对于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移动的方向对外筒体52施力。因此,只要无外力附加于连接体4,即可维持连接体4的固定状态。

另外,由于流体供给装置300停止流体的供给,从而如图15所示,各阀体61、71由于弹性体63、7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而与各阀座62、72接触。由此,第一及第二阀6、7成为闭状态。因此,可维持胶囊1的内压,从而轮胎保持单元14可以维持保持轮胎200的状态。由此,能够在保持轮胎200的状态下搬送轮胎保持单元14。

然后,若轮胎保持单元14装设于下部模壳12,则如图16所示,轴体2被支承体8支承。具体而言,轴体2的端面27被支承体8的端面支承部81支承,轴体2的周面28被支承体8的周面支承部82支承。由此,与轴体2相对于支承体8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轴体2的轴相对于支承体8的位置一定。

此时,支承体8抵抗第二弹性体7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将突出部74朝向轴体2的内部推压,因此第二阀体71远离第二阀座72。此外,第一阀体61由于第一弹性体6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而与第一阀座62接触。

并且,第一外孔部23配置于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第一支承孔部83也配置于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由此,与轴体2相对于支承体8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第一外孔部23与第一支承孔部83连通。

另外,第二外孔部24配置于从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第二支承孔部84以成为绕轴体2的轴一周的圆环状的方式延伸。由此,与轴体2相对于支承体8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即与第二外孔部24相对于支承体8的位置无关地),第二外孔部24与第二支承孔部84连通。

然后,若从流体源15a供给流体,则流体会经由第一流路部15b、第一支承孔部83、及第一外孔部23流入轴体2的内部。此时,如图17所示,流体抵抗第一弹性体6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对第一阀体61施力,由此将第一阀6从闭状态切换为开状态。然后,流体穿过第一外孔部23、第一阀6、第一连通部25、第一内孔部21流入胶囊1内部。

另外,胶囊1内部的流体可经由第二内孔部22、第二连通部26、第二阀7、及第二外孔部24从轴体2流出。并且,从轴体2流出的流体可经由第二支承孔部84及第二流路部15c返回至流体源15a(或从流体源15a排出)。

这样,在轮胎硫化装置100对轮胎200进行硫化时,流体向胶囊1内部流入并从胶囊1内部流出。此外,流体装置15基于胶囊1的内压、向轮胎200供给的热量等来控制流体的流入量及流出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具备:轴体2,其一部分插入胶囊1的内部且固定所述胶囊1,该胶囊1在轮胎200的内部膨胀而保持轮胎200;支承体8,其与所述轴体2相接而支承所述轴体2,所述轴体2具备:配置于所述胶囊1内部的内孔部21、22、配置于所述胶囊1外部并与所述内孔部21、22连通的外孔部23、24,所述支承体8具备在支承所述轴体2时与所述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所述外孔部23、24连通的支承孔部83、84。

根据该结构,轴体2的一部分插入胶囊1内部,胶囊1固定于轴体2。另外,轴体2具备:配置于胶囊1内部的内孔部21、22、配置于胶囊1外部并与内孔部21、22连通的外孔部23、24,支承体8具备支承孔部83、84。

并且,在支承体8与轴体2相接来支承轴体2时,支承孔部83、84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外孔部23、24连通。由此,能够使流体经由支承孔部83、84、外孔部23、24及内孔部21、22流入胶囊1内部,或者使流体从胶囊1内部流出。因此,不必使轴体2相对于支承体8在周向上高精度地对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所述支承体8具备支承所述轴体2的端面27的端面支承部81,所述外孔部23配置于所述轴体2的端面27的、所述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所述支承孔部83以在所述支承体8支承所述轴体2时与所述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所述外孔部23连通的方式,配置于在所述端面支承部81上的、所述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外孔部23配置于轴体2的端面27的、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另外,支承体8具备支承轴体2的端面27的端面支承部81,支承孔部83配置于端面支承部81上的、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由此,能够在支承体8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使外孔部23与支承孔部83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所述支承体8具备支承所述轴体2的端面27的端面支承部81,所述外孔部24配置于所述轴体2的端面27的、从所述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所述支承孔部84配置于所述端面支承部81的、从所述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所述外孔部24及所述支承孔部84中的至少一方(具体而言为支承孔部84),以在所述支承体8支承所述轴体2时与所述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彼此连通的方式,绕所述轴体2的轴延伸。

根据该结构,外孔部24配置于轴体2的端面27的、从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另外,支承体8具备支承轴体2的端面27的端面支承部81,支承孔部84配置于端面支承部81的、从轴体2的轴偏离的位置。并且,外孔部24及支承孔部84的至少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支承孔部84)绕轴体2的轴延伸,因此能够在支承体8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使外孔部24与支承孔部84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所述轴体2在内部具备在所述内孔部22与所述外孔部24之间进行开闭的阀7,所述阀7具备:可动的阀体71、比所述阀体71更靠近所述外孔部24侧配置的阀座72、从所述阀体71突出并与所述阀体71一起相对于所述阀座72可动的突出部74,所述突出部74穿过所述阀座72朝向所述外孔部24延伸,并在所述阀体71与所述阀座72接触时从所述端面27突出。

根据该结构,轴体2在内部具备阀7,阀7具备:可动的阀体71、比阀体71更靠近外孔部24侧配置的阀座72。并且,通过使阀体71与阀座72接触,阀7成为闭状态,使内孔部22与外孔部24之间闭塞。

另外,突出部74从阀体71突出,并与阀体71一起相对于阀座72可动。并且,突出部74穿过阀座72朝向外孔部24延伸,在阀体71与阀座72接触时,从轴体2的端面27突出。因此,在轴体2被支承体8支承时,突出部74被支承体8朝向轴体2的内部推压。由此,阀体71远离阀座72,因此阀7成为开状态,使内孔部22与外孔部24之间开放。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其结构为,具备固定所述胶囊1且将所述胶囊1与所述轴体2连接的连接体4,所述连接体4具备切换机构5,该切换机构5使所述连接体4在通过与所述轴体2的周面28加压接触而固定于所述轴体2的状态、和通过解除该加压接触而能够相对于所述轴体2在轴向上移动的状态间切换。

根据该结构,固定胶囊1的连接体4将胶囊1与插入胶囊1内部的轴体2连接。并且,连接体4可利用切换机构5在通过与轴体2的周面28加压接触而固定于轴体2的状态、和通过解除该加压接触而能够相对于轴体2在轴向上移动的状态间切换。由此,能够在轴体2的多个位置上将连接体4固定于轴体2,因此能够应对多种尺寸的轮胎2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所述切换机构5具备:内部插入所述轴体2的筒状的内筒体51;通过相对于所述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移动而使内周部与所述内筒体51的外周部接触的筒状的外筒体52,所述内筒体51具备:与所述轴体2的周面28加压接触的加压接触部51f、由于所述内筒体51的外周部与所述外筒体52的内周部接触而以所述加压接触部51f与所述轴体2的周面28接近并加压接触的方式弹性变形的弹性部51c。

根据该结构,筒状的内筒体51在内部插入有轴体2。并且,由于筒状的外筒体52相对于内筒体51向轴向一侧移动,使得外筒体52的内周部与内筒体51的外周部接触。另外,内筒体51具备:与轴体2的周面28加压接触的加压接触部51f以及弹性变形的弹性部51c。

并且,由于内筒体51的外周部与外筒体52的内周部接触,使得弹性部51c弹性变形,因此加压接触部51f与轴体2的周面28接近而加压接触。由此,连接体4从能够相对于轴体2在轴向上移动的状态切换为固定于轴体2的状态。

此外,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不限定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毋庸多言地,轮胎保持装置在不脱离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当然可以任意地选择一种或多种下述各种变更例的结构、方法等,并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方法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外孔部23、24配置于轴体2的端面27上,支承孔部83、84配置于支承体8的端面支承部81上。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如图18~图22所示,第二外孔部24配置于轴体2的周面28上,第二支承孔部84配置于支承体8的周面支承部82上。

如图18及图19所示,第二外孔部24形成为圆形。并且,第二外孔部24配置于轴体2的被支承体8支承的部分。具体而言,第二外孔部24配置于在轴体2的周面28。

如图20及图21所示,第二支承孔部84配置于周面支承部82上。并且,第二支承孔部84相对于被支承体8支承的轴体2,绕轴体2的轴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承孔部84形成为连续的圆环状。

由此,如图22所示,第二支承孔部84在支承体8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相对于支承体8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即与第二外孔部24相对于支承体8的位置无关地)与第二外孔部24连通。此外,第一支承孔部83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与轴体2相对于支承体8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与第一外孔部23连通。

如上所述,在图18~图22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所述支承体8具备支承所述轴体2的周面28的周面支承部82,所述外孔部24配置于所述轴体2的周面28上,所述支承孔部84配置于所述周面支承部82上,所述外孔部24及所述支承孔部84中的至少一方(在图18~图22中为支承孔部84),以在所述支承体8支承所述轴体2时与所述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彼此连通的方式,绕所述轴体2的轴延伸。

根据该结构,外孔部24配置于轴体2的周面28。另外,支承体8具备支承轴体2的周面28的周面支承部82,支承孔部84配置于周面支承部82上。并且,外孔部24及支承孔部84中的至少一方(在图18~图22中为支承孔部84)绕轴体2的轴延伸,因此能够在支承体8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使外孔部24与支承孔部84连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为,轴体2(具体而言是阀7)具备突出部74。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为,如图23及图24所示,支承体8具备突出部85。

如图23及图24所示,外孔部2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孔部23同样地,配置于轴体2的端面27的、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阀6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阀6同样地,具备:阀体61、阀座62、及弹性体63。支承孔部83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支承孔部83同样地,配置于端面支承部81的、相对于被支承体8支承的轴体2在轴体2的轴上的位置。

突出部85从端面支承部81突出。具体而言,突出部85从支承孔部83突出。另外,突出部85的长度设定为规定的长度。由此,在轴体2的端面27被支承体8的端面支承部81支承时,突出部85能够抵抗弹性体63的弹力、胶囊1的内压所产生的力而推压阀体61。因此,能够将阀6从闭状态切换为开状态。

如上所述,在图23及图24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所述轴体2在内部具备在所述内孔部21与所述外孔部23之间进行开闭的阀6,所述阀6具备:可动的阀体61、比所述阀体61更靠近所述外孔部23侧配置的阀座62,所述支承体8具备从所述端面支承部81突出的突出部85,所述突出部85的长度以在所述轴体2被所述支承体8支承时可穿过所述外孔部23及所述阀座62推压所述阀体61的方式设定。

根据该结构,轴体2在内部具备阀6,阀6具备:可动的阀体61、比阀体61更靠近外孔部23侧配置的阀座62。并且,由于阀体61与阀座62接触,使得阀6成为闭状态,从而使内孔部21与外孔部23之间闭塞。

另外,突出部85从支承体8的端面支承部81突出。并且,由于突出部85的长度设定为规定的长度,因此在轴体2被支承体8支承时,突出部85穿过外孔部23及阀座62推压阀体61。由此,阀体61远离阀座62,因此阀6成为开状态,使内孔部21与外孔部23之间开放。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为,轴体2中的被支承体8支承的部分形成圆柱状。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为,轴体2中的被支承体8支承的部分形成正多棱柱状,支承体8的周面支承部82也与该部分对应地形成。

根据该结构,周面支承部82能够在绕轴体2的轴的方向上卡定轴体2的周面28,因此轴体2在被支承体8支承的状态下被限制相对于支承体8绕轴旋转。而且,虽然需要使轴体2在周向上稍微进行对位,但是相对于现有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的结构),不必对轴体2在周向上高精度地对位。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为,支承体8具备支承轴体2的端面27及周面28这两方的端面支承部81及周面支承部82这两方。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为,支承体8仅具备支承轴体2的端面27的端面的支承部81,或者仅具备支承周面28的周面支承部8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外孔部24为圆形,而支承孔部84是绕支承的轴体2的轴一周的圆环状。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

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为,外孔部24也与支承孔部84同样,是绕轴体2的轴一周的圆环状。另外,例如其结构也可以为,外孔部24及支承孔部84分别是绕轴体2的轴长于半周地延伸的圆环状。另外,例如其结构也可以为,外孔部24是绕轴体2的轴一周的圆环状,而支承孔部84为圆形。

总之,只要外孔部24绕轴体2的轴延伸的长度与支承孔部84绕轴体2的轴延伸的长度之和,超过绕轴体2的轴一周的长度即可。如果形成该结构,则能够在支承体8与轴体2相接而支承轴体2时,与轴体2在周向上的位置无关地将外孔部24与支承孔部84连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为,第一阀6通过利用流体对第一阀体61施力而成为开状态,另外,由于突出部74被朝向轴体2的内部推压,使得第二阀7成为开状态。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可以为,阀6、7可以是任何阀,例如是电磁阀,进一步地,其结构可以为,轴体2不具备阀6、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为,轴体2具备两个外孔部23、24,支承体8具备两个支承孔部83、84。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为,轴体2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外孔部,支承体8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支承孔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为,连接体4能够相对于轴体2移动,并且通过与轴体2加压接触而固定。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轮胎保持装置中,其结构也可以为,连接体4如固定体3那样不动地固定于轴体2上,另外,其结构也可以为,连接体4能够相对于轴体2移动,并且可通过如现有结构(例如专利文献1的结构)那样卡定于可从轴体2进退的卡定部从而固定于轴体2。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保持装置10其结构为属于轮胎硫化装置100。但是,轮胎保持装置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轮胎保持装置也可以通过使图13的流体供给装置300具备支承体8的功能而构成。

另外,在轮胎保持装置10中,其结构也可以为,外孔部23、24的周边及支承孔部83、84的周边中的至少一方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外孔部23、24与支承孔部83、84之间的密闭性。

附图标记说明

1…胶囊;1a…第一开口部;1b…第二开口部;2…轴体;2a…第一端部;2b…第二端部;3…固定体;4…连接体;5…切换机构;6…第一阀;7…第二阀;8…支承体;10…轮胎保持装置;11…上部模壳;11a…胎侧模具;11b…胎面模具;11c…钢丝圈;12…下部模壳;12a…胎侧模具;12b…钢丝圈;13…驱动装置;14…轮胎保持单元;15…流体装置;15a…流体源;15b…第一流路部;15c…第二流路部;21…第一内孔部;22…第二内孔部;23…第一外孔部;24…第二外孔部;25…第一连通部;26…第二连通部;27…端面;28…周面;31…胶囊固定部;32…闭塞部;41…胶囊固定部;42…闭塞部;51…内筒体;51a…内筒锥部;51b…露出部;51c…弹性部;51d…基部;51e…弹性片;51f…加压接触部;52…外筒体;52a…外筒锥部;52b…凸部;53…施力体;61…第一阀体;62…第一阀座;62a…第一接触部;62b…第一阀孔部;63…第一弹性体;71…第二阀体;72…第二阀座;72a…第二接触部;72b…第二阀孔部;73…第二弹性体;74…突出部;81…端面支承部;82…周面支承部;83…第一支承孔部;84…第二支承孔部;85…突出部;100…轮胎硫化装置;200…轮胎;300…流体供给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