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橡胶管挤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6002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橡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橡胶管挤出机。



背景技术:

新型橡胶管挤出机又称压出机,为橡胶制品生产中重要的工艺设备之一。在橡胶工业胶料加工成型中,新型橡胶管挤出机同压延机一起并列为两大主导生产机种,用途广泛,可加工制造各种条状、管状、棒状、板状等各种异型橡胶材料,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金的新型橡胶管挤出机可以生产板状胶料、钢帘线胶布以及金属、纤维线材覆胶等。

传统挤出机机头是通过模芯与模套组成环形孔实现生产胶管,但是需要生产不同厚度的胶管时,都需要才开机头,更换模芯和模套,同时需要调节模芯和模套的同轴度,来保证生产出的胶管壁厚均匀,但每次调整时间至少需要30分钟,操作不熟练的人员甚至1到2个小时,而这期间,胶料一直通过机嘴不断流出,这样造成大量的原材料和人工的浪费,使用工效低且质量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橡胶管挤出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型橡胶管挤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料筒、轴承、壳体和转轴,转轴与进料筒通过轴承配合连接;所述进料筒一端设有进料口,另一端设有出料口;所述转轴上设有送料螺纹;所述进料筒安装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包括电热丝加热圈和红外线加热器,且所述电热丝加热圈与红外线加热器交替设置;所述壳体与进料筒通过出料口连接,壳体一端固定连接有模套,模套中心设有通孔;所述壳体内设有与其内壁固定连接的环形筒,环形筒内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有模芯,模芯贯穿壳体,模芯一端伸出壳体,另一端穿过模套的通孔与模套对齐;所述模套内表面与模芯外表面形成出料孔;所述模芯的外圆面设有螺纹,模芯的外圆面设有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的模芯套;所述壳体设有热水导热层;所述壳体内设有多孔板,多孔板上布满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模芯设有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模芯外表面设有凸起,使混料均匀,提高橡胶管材料质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当需要生产的橡胶管壁厚或橡胶管内径需要改变时,通过旋转模芯,使模芯伸出模套通孔,在通过螺纹配合更换模芯套,实现橡胶管内径和橡胶管壁厚改变,避免需要拆卸机头来更换模芯和模套,同时需要调节同轴度,浪费工作时间。

二、电热丝加热圈和红外线加热器的配合使用能够给进料筒内提供足够的热能,两者的配合使用避免其中一方加热失效而降低保温效果,且红外线加热器的设置能够精确控制温度。由多孔板对融料均匀疏导,实现均匀挤出,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热水导热层保温,避免橡胶硬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橡胶管挤出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所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橡胶管挤出机,包括进料筒51、进料口53、转轴55、出料口56、送料螺纹57、轴承58、壳体65、模芯套66、模芯67、凸起68、腔体69、电热丝加热圈72、红外线加热器71、热水导热层70、多孔板73、环形筒63及磨套62。所述转轴55与进料筒51通过轴承55配合连接;所述进料筒51一端设有进料口53,另一端设有出料口56;所述转轴55上设有送料螺纹57;所述进料筒51安装有加热层,所述加热层包括电热丝加热圈72和红外线加热器71,且所述电热丝加热圈72与红外线加热器71交替设置;所述壳体65与进料筒51通过出料口56连接,壳体65一端固定连接有模套62,模套62中心设有通孔;所述壳体65内设有与其内壁固定连接的环形筒63,环形筒63内通过螺纹配合连接有模芯67,模芯67贯穿壳体65,模芯67一端伸出壳体65,另一端穿过模套62的通孔与模套62对齐;所述模套62内表面与模芯67外表面形成出料孔;所述模芯67的外圆面设有螺纹,模芯的外圆面设有通过螺纹配合连接的模芯套66;所述壳体65设有热水导热层70;所述壳体65内设有多孔板73,多孔板73上布满通孔;所述模芯67穿过多孔板73。

当需要生产的橡胶管壁厚或橡胶管内径需要改变时,通过旋转模芯67,使模芯67伸出模套62通孔,在通过螺纹配合更换模芯套66,实现橡胶管内径和橡胶管壁厚改变,避免需要拆卸机头来更换模芯67和模套62,同时需要调节同轴度,浪费工作时间。

电热丝加热圈72和红外线加热器71的配合使用能够给进料筒51内提供足够的热能,两者的配合使用避免其中一方加热失效而降低保温效果,且红外线加热器71的设置能够精确控制温度。由多孔板73对融料均匀疏导,实现均匀挤出,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热水导热层70保温,避免橡胶硬化。

模芯67设有腔体69;所述模芯67外表面设有凸起68,使混料均匀,提高橡胶管材料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