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模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20344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模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模具设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保险杠是吸收缓和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安全装置。目前普遍使用的是塑料保险杠,采用注塑成型法制成。塑料保险杠具有强度、刚性和装饰性,从安全上看,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能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前后车体,从外观上看,可以很自然地与车体结合在一起,浑然成一体,具有很好的装饰性,成为轿车外型的重要部件。

一般保险杠产品结构比较复杂,注塑成型后进行脱模时,产品在顶出后易出现粘模、粘顶块的现象,从而导致产品无法顺利取件,严重的,取下产品时会拉伤产品,影响产品质量。

目前,产品在顶出过程中,当出现粘顶块时,需在改变模具结构,如模具内增加顶针、顶块,或者二次顶出机构来解决,或者直接改变成型产品的结构。而这些方法中,改变模具结构会导致增加模具制造成本,或者改变成型产品的结构,会影响产品装配要求,或者影响产品的成型周期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脱模机构,其能有效优化模具结构,克服脱模时产品粘连顶块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脱模机构,其包括顶针板、以及用于顶出产品的顶杆装置,所述脱模机构还包括嵌设在所述顶针板内的滑座、以及穿设在所述滑座内的斜导杆,所述斜导杆固定设置,所述顶杆装置活动连接在所述滑座一端,当所述顶针板向上顶出时,所述滑座在所述顶针板内滑动,并沿所述斜导杆斜向上运动,并且所述顶杆装置相对所述滑座向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滑座包括支撑所述顶杆装置的斜面,所述顶杆装置沿所述斜面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斜面设于所述滑座的一端,所述斜导杆向所述滑座的另一端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斜导杆与所述滑座之间的夹角位于65-90°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板包括收容所述滑座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宽度大于所述滑座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顶杆装置包括直顶杆、连接设于所述直顶杆上端的顶块、连接设于所述直顶杆下端的顶杆固定座以及顶杆导套,所述直顶杆通过所述顶杆固定座与所述滑座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当所述顶针板向上顶出时,所述直顶杆及所述顶块相对所述滑座下落。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连接设于所述斜导杆下端的导杆固定块,所述导杆固定块用于固定所述斜导杆。

进一步地,其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设于所述顶针板下方,用于收容所述导杆固定块。

进一步地,其适用于成型汽车保险杠的模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所保护的一种脱模机构,其包括顶针板、以及用于顶出产品的顶杆装置,脱模机构还包括嵌设在顶针板内的滑座、以及穿设在滑座内的斜导杆,斜导杆固定设置,顶杆装置活动连接在滑座一端,当顶针板向上顶出时,滑座在顶针板内滑动,并沿斜导杆斜向上运动,并且顶杆装置相对所述滑座向下滑动。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中的脱模机构,其通过滑座和斜导杆的配合驱动作用,实现顶杆装置在顶针板带动顶出的过程中边顶出边下落,也就是说顶杆装置向上顶出的位移小于滑座等其他顶出部分的顶出位移,由此,能有效保证产品顶出后不粘连顶块,产品可正常取件,从而避免产品拉伤,确保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并且保证产品外观无缺陷;

进一步,产品顶出后不粘连顶块,由此缩短了产品注塑成型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该脱模机构优化其机械驱动结构,不仅有效降低了模具开发成本,并且在保证了模具结构可靠性,能达到成型模具50万件以上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脱模机构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脱模机构的部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脱模机构的具体实施例,该脱模机构,适用于安装在用于成型汽车保险杠的模具内。

参照图1及图2,该脱模机构,包括用于顶出产品的顶杆装置10,顶杆装置10包括直顶杆1,连接设于直顶杆1一端的顶块2。我们定义顶块2所在一端为上方,则顶块2连接设于直顶杆1上端,用于顶出产品。顶杆装置10还包括设于直顶杆1下端的顶杆固定座6以及顶杆导套9。其中,顶杆固定座6用于固定直顶杆1,顶杆导套9为直顶杆1起到导向作用,限制直顶杆1只能发生上下移动。

该脱模机构还包括顶针板3、嵌设在顶针板3内的滑座4、穿设在滑座4内的斜导杆5以及平行设于顶针板3下方的底板7。

顶杆装置10活动连接在滑座4一端,具体为,直顶杆1通过顶杆固定座6与滑座4表面活动连接,并且顶杆固定座6可带动直顶杆1与滑座4发生相对滑动。作为一种优选,直顶杆1与顶杆固定座6为一体设置。

直顶杆1、顶块2以及顶杆导套9的数量可以为一套或多套,本实施例中,为两套,共同作用以顶出产品。

本实施例中的斜导杆5为固定设置,相对于顶针板3或滑座4成角度设置。斜导杆5的底部固定连接在底板7内,向上延伸穿过滑座4后,继续上延。底板7内嵌设有导杆固定块8,导杆固定块8用于固定斜导杆5下端,如此,一旦斜导杆5的最佳角度确定,斜导杆5的位置及倾斜角度均保持不变。

滑座4包括支撑顶杆装置10的斜面41,顶杆装置10沿斜面41滑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斜面41设于滑座4右端,在滑座4左右移动时,直顶杆1通过顶杆固定座6与斜面41活动连接,并能沿斜面41上下滑动,其中,直顶杆1始终保持竖直状态。

顶针板3包括收容滑座4的滑槽31,滑槽31的宽度大于滑座4的长度。在顶针板3向上顶出过程中,滑座4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为能在滑槽31内左右滑动,以实现直顶杆1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最终实现顶块2发生相对下落或相对上升的动作。

也就是说,在顶针板3向上顶出的过程中,通过滑座4和斜导杆5的配合驱动,可实现顶块2边顶出边下落的过程,而实现该过程,滑座4和斜导杆5的配合尤为重要。

继续参照图2,斜导杆5的倾斜方向与斜面41的所在方向相反,即斜导杆5向滑座4的另一端倾斜设置。如:斜面41设于滑座4右端,斜导杆5相对于滑座4向左倾斜。

当然,斜导杆5的倾斜角度以及斜面41的坡度,均可根据不同的产品以及顶出要求做调整,以获得两者最佳的配合方式。其中,斜导杆5与滑座4之间的夹角位于65-90°之间。

整体上,在进行顶出脱模时,顶针板3向上顶出,滑座4在顶针板3内滑动,并沿斜导杆5斜向上运动,并且顶杆装置10相对滑座4向下滑动。其中,滑座4沿斜导杆5向左上方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与顶针板3向上顶出相同的高度,在水平方向上,体现为滑座4在滑槽31内向左移动。同时,直顶杆1通过顶杆固定座6与滑座4发生相对滑动,滑动方向为右下方。表现为:在水平方向上,直顶杆1在顶杆导套9的作用下并不移动,而在竖直方向上,直顶杆1相对于滑座4发生了向下的位移,因此总体而言,直顶杆1向上的位移小于滑座4向上的位移,最终的效果就是,顶块2在随着顶针板3向上顶出时,顶块2向上顶出的位移小于滑座4等顶出部分的顶出位移,即顶块2相对滑座4下落。从而能有效保证产品顶出后不粘连顶块,产品可正常取件,确保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并且保证产品外观无缺陷。

当然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主要技术方案的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