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体的顶出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3962阅读:815来源:国知局
盖体的顶出模具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焖烧罐内塞上盖的模具顶出结构。



背景技术:

焖烧罐内塞上盖为外观件,要求产品外观无缺料、缩水、毛边、顶白、气泡等缺陷。焖烧罐内塞上盖包括本体,本体内为内陷的圆弧部,圆弧部的底部设有中空柱体。模具注胶时由中空柱体的中心点为注胶点,模具的母模板内的型芯置于中空柱体内,模具中公模仁内设有顶出圆弧部的斜顶,在开模过程中,由于中空柱体内的筋位抱紧力过大,导致圆弧部与中空柱体的连接处中心产生凹陷区,产品外形极易受损,降低生产质量,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盖体的顶出模具结构,从而实现产品完整开模,无缩水。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盖体的顶出模具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固定板、剥料板、母模板、公模板、模脚以及下固定板;所述母模板内设有母模仁,所述公模板内设有公模仁,所述公模仁与所述母模仁之间形成工件的若干型腔,所述工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外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第一翻边,所述本体的内部向上凸起形成圆弧部和凸出部,所述圆弧部的上表面中心设有中空柱体,所述圆弧部的底部一端设有卡件,所述凸出部的底部外边缘向下翻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母模板的上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容置有入子的座台,所述座台的底部连接有延伸至所述中空柱体内与所述圆弧部接触的弹块,所述母模板上设有限制所述入子弹出所述凹槽的定位块;所述公模仁内设有第一斜顶柱和第二斜顶柱,所述第一斜顶柱抵接至所述圆弧部内扣接所述卡件的位置,所述第二斜顶柱分别抵接至所述凸出部内部两侧紧贴所述第二翻边的位置。

具体的,所述上固定板和所述剥料板内设有浇口套,所述入子内设有连通所述浇口套至各个所述型腔内的流道。

具体的,所述第一翻边的外周设有若干间隔的倒扣部,所述第一翻边的两侧设有贴合其外周的滑块,所述滑块内设有与所述倒扣部相对应的型芯。

具体的,所述滑块内设有固定连接至所述母模板的斜导柱。

具体的,所述下固定板内固定连接有支撑所述公模板的支撑柱。

具体的,所述下固定板上设有下顶针板和上顶针板。

具体的,所述下顶针板和所述上顶针板与所述第一斜顶柱和所述第二斜顶柱固定连接。

具体的,所述弹块为弹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盖体的顶出模具结构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开模时,上固定板和剥料板分离开母模板,此时,入子的座台由于弹块作用弹出凹槽,定位块限位使得入子不会脱离母模板,弹块脱离工件的中空柱体内的胶位,中空柱体与圆弧部连接处的抱紧力减少,避免了被拉扯凹陷缩水的情况;母模板和公模板开模,带动斜导柱向开模方向两侧运动,滑块脱离工件完成横向开模,最后第一斜顶柱和第二斜顶柱共同顶出工件,完成竖向开模。实现产品完整开模,无缩水,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去除上固定板和剥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公模板上工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入子、第一斜顶柱、第二斜顶柱以及滑块抵持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第一斜顶柱和第二斜顶柱抵持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施例入子的俯视图;

图8是本实施例入子的主视图;

图中数字表示:

1上固定板、11剥料板、12母模板、13公模板、14模脚、15下固定板、16支撑柱、17下顶针板、18上顶针板、2母模仁、3公模仁、31第一斜顶柱、32第二斜顶柱、4工件、41本体、42第一翻边、43倒扣部、44滑块、45斜导柱、46固定座、5圆弧部、51凸出部、52中空柱体、53卡件、54第二翻边、6凹槽、61座台、62弹块、63定位块、64注胶孔、7浇口套、71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实施例:

参照图1-8所示,本实施例是盖体的顶出模具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上固定板1、剥料板11、母模板12、公模板13、模脚14以及下固定板15;下固定板15内固定连接有支撑公模板13的支撑柱16。下固定板15上还设有下顶针板17和上顶针板18。

母模板12内设有母模仁2,公模板13内设有公模仁3,公模仁3与母模仁2之间形成两个工件4的型腔,工件4包括本体41,本体41的外边缘向上翻折形成第一翻边42,第一翻边42的外周设有若干间隔的倒扣部43,本体41的两侧设有滑块44,滑块44包围贴合第一翻边42的外周,滑块44内设有与倒扣部43相对应的型芯(图中未示出)。滑块44内设有斜导柱45,斜导柱4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座46,固定座46容置于母模板12内。本体41的内部向上凸起形成圆弧部5和凸出部51,圆弧部5的上表面中心位置设有中空柱体52,圆弧部5的底部一端设有卡件53,凸出部51的底部外边缘向下翻折形成第二翻边54。

母模板12的上表面设有凹槽6,母模板12内容置有入子,入子的座台61放置于凹槽6内,座台61的底部连接有延伸至中空柱体52内与圆弧部5接触的弹块62,母模板12上设有限制入子弹出凹槽6的定位块63。入子内设有注胶孔64。

公模仁3内设有第一斜顶柱31和第二斜顶柱32,第一斜顶柱31抵接至圆弧部5内扣接卡件53的位置,第二斜顶柱32分别抵接至凸出部51内部两侧紧贴第二翻边54的位置。下顶针板17和上顶针板18固定连接第一斜顶柱31和第二斜顶柱32。

上固定板1和剥料板11内设有浇口套7,入子内设有连通浇口套7至两个型腔内的流道71。

应用本实施例时,在注胶过程中,胶体由流道71以点进胶的方式从入子的弹块62底端注胶孔64打胶,胶体在型腔内形成工件4。开模时,上固定板1和剥料板11分离开母模板12,此时,入子的座台61由于弹块62作用弹出凹槽6,定位块63限位使得入子不会脱离母模板12,弹块62脱离工件4的中空柱体52内的胶位,中空柱体52与圆弧部5连接处的抱紧力减少,避免了被拉扯凹陷的情况,母模板12和公模板13开模,带动斜导柱45向开模方向两侧运动,滑块44脱离工件4,最后第一斜顶柱31和第二斜顶柱32共同顶出工件4,完成开模。本实施例实现产品完整开模,无缩水,提高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中固定方式和移动方式均采用模具技术中常用的结构,例如上下顶针的螺钉固定;公模板和母模板的开模移动等等。这些模具技术已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