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5845阅读:20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脱模结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斜顶脱模结构,特别是一种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



背景技术:

现在,注塑模具生产的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很多产品都存在着倒扣结构,倒扣会与模具紧密配合,使产品很难与模具分离,使得模具需要配备特殊的脱模结构来使产品与模具分离。

现有的脱模结构通常采用驱动顶杆在模具内将产品顶起,使产品和模具分离的方法。如中国专利申请(201611211077.9)公开了顶杆斜顶联动脱模机构,所述顶出机构由直顶头、直顶杆、斜顶杆、斜顶座复合组成,直顶头安装于斜顶头上部,所述直顶杆、斜顶座安装于同一推出板上,在产品在斜顶头部区域为弧形不平坦区域时,能完成此区域的侧面倒扣脱模与顶出。该专利虽然能够将产品从模具内顶出,然而在有些时候斜顶依然会与倒扣紧密贴合或者脱模不彻底,使得依然会存在取出产品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带有倒扣结构的产品脱模更方便更彻底。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包括模具本体、斜顶一,所述模具本体内开有导向槽,所述斜顶一安装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斜顶一能够沿所述导向槽滑动将其前端伸出所述导向槽,还包括斜顶二,所述斜顶一的前端还开有通槽,所述模具本体上设有抵靠面,所述抵靠面与所述斜顶一的间隙沿所述斜顶一下端到上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斜顶二安装于所述通槽内并能够沿所述通槽滑动,所述斜顶二的一端伸出所述通槽并与所述抵靠面抵靠,所述斜顶二的另一端能够在所述斜顶一向上滑动时伸出所述通槽。

这样,当斜顶一沿导向槽将产品顶起,使产品与模具本体分离的同时,抵靠面不断施予斜顶二与抵靠面抵靠端压力,使其朝通槽内滑动,使斜顶二的另一端伸出通槽并顶出产品,由于斜顶二的运动方向与斜顶一的运动方向不同,使产品相对斜顶一滑动,使产品的倒扣与斜顶一分离并避免了产品与斜顶一粘连,这样产品脱模更彻底,取出更方便。而且由于斜顶一和斜顶二是同时运动的,这使得产品同时受到两个不同方向的推力,使其在两个方向上都远离模具本体,从而更易与模具本体分离,脱模更容易,效率更高。

在上述的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中,所述斜顶二相对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斜顶二与所述抵靠面抵靠的一端低于另一端。由于斜顶二是倾斜设置的,这使得在斜顶二顶出产品时,产品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推力,而同时产品还会受到重力作用,使得最终产品会相对斜顶一沿水平方向移动,而由于斜顶二的端部是继续朝斜向上方向运动,这会导致斜顶二的端部在推动产品水平移动的同时相对产品向上滑动,避免了产品与斜顶二之间的粘连,使斜顶二与产品之间的分离更容易,脱模更彻底。

在上述的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中,所述斜顶二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5~45°。在这个角度范围内,斜顶二顶出时既能使产品在水平方向移动更长的距离,使倒扣彻底与斜顶一分离,而且斜顶二也能够相对产品上移一定的距离而脱离倒扣,使产品脱模更彻底,取出更方便。

在上述的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中,所述通槽远离抵靠面一侧还具有与其连通的槽二,所述通槽和槽二组成阶梯槽;所述斜顶二上具有环绕其前端的档沿,所述档沿能够与所述槽二的底壁相抵靠并封闭所述通槽。阶梯槽的设计既能使斜顶二通过档沿来封闭通槽,防止生产产品时熔融的塑料进入通槽内堵塞通槽,给斜顶二的滑动造成影响,又防止斜顶二过于深入通槽内,起到限位的作用,使斜顶二能够稳定运行,保证产品脱模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中,所述抵靠面为竖直平面。抵靠面设计成竖直的平面,既便于加工,在斜顶一滑动时,斜顶二下端更易在抵靠面的压力下缩入通槽内,使其施加给斜顶一的阻力也更小,斜顶一滑动更轻便更顺畅,产品脱模更容易。

在上述的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中,所述抵靠面的上方还设有与所述斜顶一贴靠的导向面。这样,斜顶一的前端贴靠于导向面上,导向面既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使斜顶一更稳定,又起到导向的作用,使斜顶一沿导向面滑动,使斜顶一滑动更顺畅,不会产生晃动,位移更精准。

在上述的斜顶内套斜顶脱模结构中,所述斜顶二上开有两个限位孔,所述斜顶一上设有玻珠螺丝;所述斜顶二前端与所述通槽齐平时所述玻珠螺丝能够卡入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孔,所述斜顶二与所述抵靠面抵靠的一端缩入所述导向槽内时所述玻珠螺丝能够卡入另一个所述限位孔。波珠螺丝的设计,使斜顶二在通槽内运动时的位移更精确,也不会使其轻易脱出通槽,稳定性更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斜顶的设计,使产品在脱模时受到两个方向的推力,更易脱模,脱模更彻底。

2、本实用新型只需要驱动斜顶一就能够使斜顶一和斜顶二同时工作,结构简单,效率高。

3、斜顶二的设计,使其在推动产品与斜顶一相对滑动的同时也能够与产品相对向上滑动,避免斜顶二自身与产品的粘连,脱模更彻底。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具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斜顶一顶起产品时的示意图;

图3是斜顶一继续顶起产品时的示意图;

图4是斜顶一缩回时的示意图;

图5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6是斜顶一的剖视图;

图7是图3中B部的放大图。

图中,1、模具本体;11抵靠面;12导向面;13、抵靠面;2、斜顶一;21、通槽;22、槽二;3、导向槽;4、斜顶二;41、定位孔;5顶针面板;51、斜顶座;52、限位块;6、滑块;7、产品;8、耐磨片;9、玻珠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模具本体1、斜顶一2、斜顶二 4、顶针面板5和滑块6。

模具本体1上开有用于斜顶一2滑动的导向槽3和导向面12,斜顶一2位于导向槽3内并且与导向面12贴靠,斜顶一2的前端与产品7底面紧密贴靠,斜顶一2的下端与顶针面板5上的斜顶座51可左右滑动地活动连接,顶针面板5通过与其连接的驱动装置如液压缸等驱动其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斜顶一2沿导向槽3滑动。

如图5所示,模具本体1上导向面12与导向槽3之间还设有竖直的抵靠面13,抵靠面13与斜顶一2之间具有10°夹角,斜顶一2内还开有通槽21,通槽21相对水平面向上倾斜,与水平面成25°夹角,槽二22与通槽21相连通并组成阶梯槽,柱状的斜顶二4置于通槽21内并且其前端和下端分别与产品7侧壁和抵靠面13抵靠。斜顶二4前端的档沿与槽二22的底壁抵靠并封闭通槽21,既防止在产品7的成型过程中熔融的塑料进入通槽21 内,又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斜顶二过于深入通槽21内。滑块6 位于模具本体1上的耐磨片8上与斜顶二4的前端贴靠,并能够沿耐磨片8左右水平滑动。

如图6所示,斜顶一2上还设有与斜顶二4正对的波珠螺丝 9,斜顶二4上设有两个定位孔41,所述斜顶二4前端与所述通槽21齐平时所述玻珠螺丝9能够卡入其中一个所述限位孔41,所述斜顶二4下端缩入所述导向槽3内时所述玻珠螺丝9能够卡入另一个所述限位孔41。

工作时,如图1所示,产品7在合模的模具本体1内成型时,斜顶一2和斜顶二4分别与产品7的底面和内壁贴靠,滑块6也同时与产品7的外侧壁和斜顶二4的前端贴靠。然后如图2所示,模具本体1开模,滑块6同时被带动往右移动,与产品7和斜顶二4分离,接着顶针面板5向上移动,驱动斜顶一2沿导向槽3 向上滑动并将产品7向上顶起,使产品7与模具本体1分离;同时由于斜顶二4也随斜顶一2向上移动,而斜顶二4露出通槽21 外的下端所在的空间越来越小,使抵靠面13挤压斜顶二4的下端缩入通槽21内,斜顶二4的前端将产品7向右侧顶出,当斜顶二 4下端完全进入通槽21后,波珠螺丝9卡住定位孔41,使斜顶二 4相对通槽21固定。由于产品是在重力和斜顶二4的推力下向右侧平移,与斜顶二4的上端在竖直方向产生相对滑动,使斜顶二 4的上端脱出产品7的倒扣。如图3和图7所示,斜顶二4在离开抵靠面13后不再继续推动产品7向右滑动,而斜顶一2还是继续在顶针面板5的驱动下向左上方滑动,使产品7与模具本体1 的左侧壁相抵靠,使产品7只会继续向上移动,从而使斜顶二4 的上端彻底与产品7分离,直到顶针面板5上的限位块52与模具本体1相抵靠而停止运动。这样产品7彻底与模具本体1分离,将产品7取出即可。接着,如图4所示,顶针面板5向下移动,驱使斜顶一2回退到导向槽3内,最后模具本体1合模驱动滑块 6向左滑动,将斜顶二4推回到通槽21内,波珠螺丝9再将斜顶二4卡住,为下一个产品7的生产做好准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