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76625发布日期:2019-01-18 23:59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贴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贴膜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真空贴膜装置。



背景技术:

贴膜装置通常是指将薄膜贴合到基材上的装置。例如,目前各种基材制品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当中,如触摸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显示设备中,曲面基材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壳上。由于这些基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与人的手指、办公桌面、衣服、背包等直接接触,容易产生划痕、破损,为了保护基材的表面,在制造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在基材(基材)的表面进行贴膜。

现有的贴膜工艺虽然已经实现了自动化贴膜,但是,普遍地还存在贴膜时产生气泡或者皱痕或者膜片与基材的定位不准的技术问题,从而导致贴膜的良率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提高贴膜的良率,提出了一种真空贴膜装置。

真空腔部,具有第一腔体及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开口端可通过第一密封件贴合;承载膜保持部,所述承载膜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具有:用于保持承载膜的第一保持件,及用于定位承载膜的第一定位部;基材保持部,所述基材保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具有:用于保持基材的第二保持件,及用于定位基材的第二定位部;检测部,包括检测范围可涵盖所述承载膜保持部的第一检测部及检测范围可涵盖所述基材保持部的第二检测部;调整部,基于所述第一检测部所检测到的承载膜的位置和所述第二检测部所检测到的基材的位置,对所述承载膜保持部和/或所述基材保持部的位置进行调节;驱动部,包括驱动所述承载膜保持部与所述基材保持部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第一驱动部,及驱动所述第一腔体及所述第二腔体闭合或打开的第二驱动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动力部及与所述第一动力部连接的第一输出部,所述第一输出部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真空腔部内,所述第一输出部容置在所述真空腔部内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基材保持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部设置在所述真空腔部的外部,所述第一输出部可自由滑动地嵌设在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的腔壁上,所述第一输出部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底部的腔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一输出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力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部还包括第二动力部及与所述第二动力部连接的第二输出部,所述第二输出部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真空腔部内,所述第二输出部容置在所述真空腔部内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承载膜保持部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部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保持件的材质为透光材,所述第二保持件上设置有从其上部贯通的槽部,所述第二保持件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辅助所述第一检测部检测的第一光源部,所述槽部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部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承载膜保持部还包括两处夹紧部,所述夹紧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保持件相对的两侧,每一处夹紧部分别包括可吸附承载膜的两侧部的其中一侧的吸附部,及驱动夹紧件、以将吸附在所述吸附部的承载膜的一侧夹紧的夹紧驱动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保持件的下部还设置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辅助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的第二光源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腔体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的下部,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驱动所述第一腔体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侧部的外侧的第四驱动部,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侧部的第五驱动部,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平行。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部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腔体翻转、以使所述第二腔体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开口端相对的翻转驱动部。

优选地,所述调整部包括uvw对位平台,所述基材保持部安装在所述uvw对位平台上,所述uvw对位平台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上。

本发明的真空贴膜装置,由于在真空腔部中完成贴膜,因此可以消除贴膜时可能产生气泡或者皱痕的问题,而由于在设置有对承载膜进行保持和定位的承载膜保持部及设置有对基材进行保持及定位的基材保持部的同时,还设置有检测部机调整部,可以实现基于检测部的检测而通过调整部完成承载膜与基材的相互之间位置的调整从而提高贴膜的定位精度,因此,本发明的真空贴膜装置,能够提高贴膜的良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两个本发明的真空贴膜装置的真空贴膜机(省略机罩)的一种实施例的前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真空贴膜机(省略机罩)的后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3是真空腔部的俯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真空腔部的仰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承载膜保持部及第二腔体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承载膜保持部及第二腔体的部分爆炸图;

图7是图1的基材保持部及第一腔体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基材保持部及第一腔体的部分爆炸图;

图9是具有图1的真空贴膜机(包括机罩)的前视方向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目的是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原理对说明性的实施例所进行的描述旨在要结合附图来进行阅读,其将被视作整个书面说明书的一部分。在公开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任何方向或方位的引用仅仅旨在便于说明,而并非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关术语如“正面”、“背面”、“上部”、“下部”、“侧部”、“前端部”、“后端部”、“前侧部”、“后侧部”、“中部”、“内部”、“外部”、“下部的”、“上部的”、“水平的”、“垂直的”、“上方”、“下方”、“向上”、“向下”、“顶部”和“底部”)及其派生词(例如,“水平地”、“向下地”、“向上地”等)应当被解释为下文所述的或在讨论中的附图所示的方位。这些相关术语仅为方便说明之用,而不能要求设备按照特定方位进行构造或操作,除非有明确说明。x轴、y轴、z轴,指定的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上的x轴、y轴、z轴。因此,本发明不应被确切地限制于对可单独存在或在其它特征组合中存在的特征的一些可能的非限制性组合进行说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界定。

正如当前设想,本次公开描述了本发明的最优模式或实践模式。本发明并非旨在从限制层面上进行理解,而是通过结合附图提供仅供说明使用的发明示例,以告知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本发明的优点和构造。在附图的各种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或相似的部件。

参照图1、图2,真空贴膜机,包括:真空贴膜装置100,其中,真空贴膜装置100包括两个,并排设置,因此,为了便于说明及标记附图标记,必要时会在不同的真空贴膜装置100上标注相同的部件。其中,真空贴膜装置100包括:真空腔部1,真空腔部1主要包括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第一腔体11的开口端11a与第二腔体12的开口端12a可以贴合,其中,在第一腔体11的开口端11a的端面上,或者在第二腔体12的开口端12a的端面上,安装有第一密封件13,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贴合时通过第一密封件13密封。第一密封件13可以是橡胶密封圈。

承载膜保持部2,承载膜保持部2设置在第二腔体12内,用于保持并定位承载膜。

基材保持部3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用于保持并定位基材。

驱动部5包括驱动承载膜保持部2与基材保持部3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第一驱动部51,当第一驱动部51驱动承载膜保持部2与基材保持部3相互靠近时,进行贴膜作业。

驱动部5还包括驱动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闭合或打开的第二驱动部52,当第二驱动部52驱动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闭合后,可以进行抽真空。

以下对真空腔部1、承载膜保持部2、基材保持部3进行说明。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基材指的是玻璃材质,如可以是玻璃材质的触摸屏,玻璃材质的手机壳等。但是,都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并非将基材限定为玻璃,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测,而将金属、pc板、有机玻璃、钢化玻璃等作为基材的其中一种材质。

参照图3、图4,首先对真空腔部1进行说明,在此,真空腔部1可以是一台完整的抽真空装置。

如上所述,真空腔部1包括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真空腔部1在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的腔壁上,设置有若干真空接头14和若干真空插头15,真空接头14主要用于对真空腔部1内的各气动元件进行通气或者用于破真空时通气,真空插头15可以是航空插头,主要用真空腔部1内的各电气元件进行通电。另外,真空腔部1还包括与抽真空部6(参照图1)连通的抽气通孔(未图示),该抽气通孔可以优选地设置在第一腔体11上,并且在第一腔体11的外侧连接有真空法兰16,抽真空部6包括抽气管61,抽气管61的一端与抽真空设备(未图示)连接,另一端可以安装有法兰,并且抽真空部6可以通过气缸驱动,当需要抽真空时,气缸驱动抽气管的法兰与真空法兰贴合,然后进行抽真空。

真空腔部1还可以在侧部的外侧设置视窗口17,以便于人员观察真空腔部1内的情况。

继续参照图3、图4,第一驱动部51包括第一动力部511及与第一动力部511连接的第一输出部512,第一输出部512至少部分容置在真空腔部1内,第一输出部512容置在真空腔部1内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513,基材保持部3安装在第一安装部513上。

第一驱动部51还包括第二动力部515及与第二动力部515连接的第二输出部516,第二输出部516至少部分容置在真空腔部1内,第二输出部516容置在真空腔部1内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未图示),第二安装部可以参考第一安装部而设计,承载膜保持部2安装在第二安装部(未图示)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513上安装有基材保持部3,第二安装部上安装有承载膜保持部2,但是,在别的场合中,第一安装部513、第二安装部上还可以安装别的部件,如在锂电池的注液后的抽真空工艺中,第一安装部513、第二安装部上也可以分别安装有夹持锂电池的夹持部、刺刀等。因此,真空腔部1实际上可以是一台通用的抽真空装置。

第一动力部511及第一输出部512优选地,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同样地,第二动力部515及第二输出部516也优选地设置在第二腔体12的底部12b,以使得贴膜时施力的方向与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闭合时施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破真空。在这里,底部仅是指相对于开口端而言。

当第一输出部512的行程较长时,也可以在第一腔体11的侧部的内侧腔壁上设置第一导向部18,用于对基材保持部3进行导向,第一导向部18优选线性滑轨。

当然,第二腔体12的侧部的内侧腔壁上同样可以设置作为导向用的线性滑轨。

以下对第一动力部511及第一输出部512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动力部511设置在真空腔部1的外部,第一输出部512可自由滑动地嵌设在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的腔壁上,第一输出部512与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的腔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未图示),如上所述,第一输出部512容置在真空腔部1内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安装部513,第一输出部512露出在真空腔体1外的另一端,与第一动力部51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部512包括若干导向衬套512a和分别嵌设在导向衬套512a内的若干导向轴512b,导向轴512b在导向衬套512a内可自由滑动。导向衬套512a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的腔壁上,第二密封件(未图示)可以是橡胶密封圈,第二密封件包括设置在导向衬套512a和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的腔壁之间的第二外密封圈,用于密封第一腔体11与导向衬套512a之间的缝隙。第二密封件还包括设置在导向衬套512a的内孔与导向轴512b之间的第二内密封圈,用于密封导向衬套512a与导向轴512b之间的缝隙。通过这样,实现第一输出部512与第一腔体11之间(导向衬套与第一腔体11之间、导向衬套与导向轴之间)的密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部511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的下部,包括第一电机511a及通过第一电机511a驱动的第一丝杆传动机构511b。其中,第一电机511a及第一丝杆传动机构511b的丝杆安装在第一台架19上,导向轴512b与第一丝杆传动机构511b的丝杆螺母通过第一连接板514连接,并在第一电机511a的驱动下,经由第一丝杆传动机构511b的传动而在导向衬套512a内滑动自由。导向轴512b的两端均设置有螺纹孔,一端的螺纹孔与第一连接板514连接紧固,另一端的螺纹孔作为第一安装部513,用于安装基材保持部3。因此,基材保持部3可以通过电机驱动丝杆传动机构,从而实现精确的进给。

为了防止电机过载,第一连接板514上还设置有力检测部517,力检测部517包括压力传感器或者称重传感器,当导向轴512b朝向第一腔体11的开口滑动时(即:电机驱动基材保持部3朝向承载膜保持部2进给时),力检测部517抵接至第一台架19。通过设定压力传感器或者称重传感器的值,从而防止电机过载,导致电机烧坏,或者导致基材被压碎。

第二输出部516可以参照第一输出部512设计,以简化设计流程。但是,第二动力部515可以优选气缸,以节省安装空间。

如上所述,驱动部5还包括驱动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闭合或打开的第二驱动部52,当第二驱动部52驱动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闭合后,可以进行抽真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11设置在第二腔体12的下部,第二驱动部52包括沿z轴驱动第一腔体11升降的第三驱动部521,第三驱动部521沿z轴方向驱动第一腔体11靠近或者远离第二腔体12。第三驱动部521包括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第一侧部11c的外侧的第四驱动部522,及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第二侧部11d的第五驱动部523(同时参照图7),第一侧部11c与第二侧部11d平行。第四驱动部522优选电机及丝杆传动机构的组合,以实现精确进给,并且降低噪音,由于第一动力部511已经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底部11b,因此,第四驱动部522设置在第一腔体11的第一侧部11c,为了保持第一腔体11与第二腔体12贴合时的受力均匀,因此优选在第一腔体11的相对的另一侧(第二侧部11d)上设置第五驱动部523,第五驱动部523可以选择气缸驱动,气缸通过浮动接头与第一腔体11连接。当然,第五驱动部523同样可以选择电机驱动,此时可以通过双电机驱动器同时驱动两台电机,使第一腔体11受力均匀地与第二腔体12贴合。

为了在第一腔体11升降时定位,第一腔体11的侧部的外侧,还可以设置有第二导向部111,第二导向部111同样优选线性滑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的左侧部分,为了便于下述的检测部4对承载膜及基材的位置进行检测,优选检测时,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的开口端12a均朝上,并且,第一腔体11设置在第二腔体12的下部的一侧。因此,在闭合时,为了实现第一腔体11及第二腔体12的闭合,第二驱动部52还包括y轴驱动部525,y轴驱动部525设置第一腔体11的第三侧部11e的外侧(辅助参考图3),用于驱动第一腔体11转移到第二腔体12的正下方。y轴驱动部525同样可以选择电机驱动丝杆传动机构的方式。

进一步地,由于检测时第二腔体12的开口朝上,贴合时,第二腔体12的开口朝下,因此,第二驱动部52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腔体12翻转、以使第二腔体12的开口端12a与第一腔体11的开口端11a相对的翻转驱动部524。翻转驱动部524的执行元件优选电机加减速机的组合,在翻转驱动部524中,第二腔体12,设置在第二腔体12的底部的第二动力部515、第二输出部516,安装在第二输出部516的第二安装部(未图示)上的承载膜保持部2作为整体,支撑在轴承座上,通过旋转轴、经由减速机与电机连接,从而实现翻转。

以下对承载膜保持部2进行说明。

参照图5、图6,承载膜保持部2主要具有第一保持件21及第一定位部22,第一保持件21设置有用于保持承载膜czm的第一保持面211;第一定位部22,设置在第一保持件21的y轴方向上,用于定位被保持在第一保持面211的承载膜czm。

第一保持件21为弹性件,以实现承载膜czm与基材贴合时,作为弹性件的第一保持件21容许承载膜czm根据基材的形状而稍微自适应,防止出现气泡或者皱痕。当基材为曲面基材时,如为曲面玻璃时,第一保持面211同样可以设置根据基材的曲面而仿形。由于在贴膜时,第一保持件21同时承受一定的压力,为了防止第一保持件21变形过大,第一保持件21优选硅胶铝。

第一定位部22根据承载膜czm的具体形状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承载膜czm在其长度方向的两侧,具有两个定位孔,因此,第一定位部22同样优选地设置有与这两个通孔配合的定位销221。

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保持件21的位置精度,承载膜保持部2上可以设置有用于沿x轴方向调节第一保持件21的位置的第一调节部25。在本实施例中,将x轴方向设为承载膜的宽度方向,y轴方向为承载膜的长度方向,由于x轴方向要求的精度高,因此,第一调节部25设置为用于调节第一保持件21的x轴方向的位置。当然,x轴在本实施例中,仅为便于做示范性说明而并非为了限定。

为了更进一部地调节第一保持件21的位置精度,第一调节部25可以使用微分头对第一保持件21进行调节。为了做区分,第一调节部25的微分头称之为第一微分头251。

在一个改进的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贴膜时的贴膜精度,承载膜保持部2还包括夹紧部23,夹紧部23具有两处,分别沿x轴方向设置在第一保持件21相对的两侧。两个夹紧部23以第一保持件21的宽度中心而对称。其中,每个夹紧部23均包括吸附部231、夹紧驱动部233、夹紧件232。

当然,在别的实施例中,夹紧部23还可以包括多处,如可以包括四处,除了沿x轴方向设置在第一保持件21的两侧外,还可以沿y轴方向设置在第一保持件21的两侧。

吸附部231具有可吸附承载膜czm的x轴方向的两侧部的其中一侧的吸附面234,吸附部231包括与真空发生器连接的吸附板235,吸附板可以呈长方体状,吸附面234设置在吸附板235的上部,吸附面234包括多个真空吸附孔。设置吸附部231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止夹紧承载膜czm时由于夹持力不均匀,或者别的原因导致夹持时承载膜czm出现偏移。

夹紧件232,设置在吸附部231的上方,夹紧驱动部233与夹紧件232连接,并可沿z轴方向驱动夹紧件232以将承载膜czm夹紧。夹紧驱动部233包括可沿z轴方向驱动的第一滑台气缸233a,夹紧件232设置在吸附部231的上部,而承载膜czm上料时,其x轴方向的两侧部要经由吸附部231的上部,放置于吸附面234上,此时,夹紧件232会对承载膜czm的放置造成干涉。因此,优选地,夹紧驱动部233还可以包括沿x轴驱动的第二滑台气缸233b,夹紧件232安装在第一滑台气缸233a上。在承载膜cmz上料前,第二滑台气缸233b缩回,将夹紧件232拉回到吸附部231的上方的一侧。使用滑台气缸可以节省空间,但是,并非作为限制,实际上,滑台气缸也可以更换为电机驱动的滑台模组。

同样地,为了提高夹紧部23的x轴方向的夹紧精度,承载膜保持部2还可以包括用于沿x轴方向调节夹紧部23的第二调节部26。在该实施例中,承载膜保持部2也可以称之为承载膜夹紧装置。与第一调节部25类似,第二调节部26可以使用微分头对夹紧部23进行调节。具体地,第二调节部26包括沿x轴方向可滑动的第一滑动部261、沿x轴方向伸缩的弹簧262、第二微分头263。第一滑动部261优选线性滑轨,当然,也可以选择如线性导向轴、燕尾槽等。夹紧部23安装在第一滑动部261上,第一滑动部261固定在用于安装承载膜保持部2的第二台架27上,弹簧262优选拉簧,一端固定在第二台架27上,另一端与夹紧部23连接,并可拉住夹紧部23。第二微分头263可伸出抵接夹紧部23,第二微分头263的伸长方向与弹簧262的拉回方向相反,因此,当第二微分头263伸长时,其使夹紧部23克服拉簧262的弹力而在第一滑动部261上滑动。第二微分头263调整完成后,夹紧部23在拉簧262和第二微分头263的作用下,处于稳定保持的状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便于调节夹紧部23的x轴方向的位置,省去了拆装螺丝的繁琐的过程,在装置调试的过程中,可以大大缩短调试的时间。

因此,具有夹紧部23的承载膜保持部2,实际上也称之为承载膜夹紧装置,其可实现在承载膜czm保持及定位后、夹紧之前,先通过吸附部231将承载膜czm的一侧附住,因此,可以防止承载膜夹偏。

以下对基材保持部3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7、图8,如上所述,基材保持部3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主要包括第二保持部32及第二定位部33。其中,第二保持件32具有用于保持基材jc的第二保持面321,第二定位部33用于定位被保持在所述第二保持件32的基材jc。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x轴方向的位置较为精准,为了提高基材的x轴方向的定位精度,第二定位部33包括沿x轴方向设置在第二保持件32的两端的定位凸起323。优选地,此定位凸起323与第二保持件32直接一体加工成型,并根据基材的尺寸仿形设计。另外,第二定位部33还包括沿y轴方向设置在第二保持件32的两端的活动定位部331,优选地,活动定位部331包括定位气缸331a,定位气缸上安装有顶紧销331b,顶紧销的径向平行于y轴方向。顶紧销的主要作用在于沿y轴方向,从基材的一侧顶紧到基材的厚度面上,在对基材进行沿y轴方向顶紧、定位的同时,可以防止贴膜时顶紧销与贴膜的位置干涉。

在实现承载膜czm的保持、定位、夹紧及实现基材jc的保持、定位之后,接下来还必须完成承载膜czm与基材jc之间的准确定位。具体地,为了提高承载膜czm与基材jc之间的定位精度,还包括检测部4。

以下对检测部4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部4通过ccd进行拍照检测。

参照图1、图2,检测部4包括检测范围可涵盖承载膜保持部2的第一检测部41及检测范围可涵盖基材保持部3的第二检测部42。

具体地,第一检测部41包括设置在承载膜保持部2的上部、用于检测承载膜的位置的第一相机412。第一相机412的拍照范围可涵盖承载膜保持部2,在这里涵盖可以是第一相机412本身的镜头的视野可以涵盖承载膜保持部2,也可以是第一相机412通过第一机械手(后述)的驱动而使得其视野可以涵盖承载膜保持部2,也可以是第一相机412包括若干个,该若干个第一相机412的组合可以涵盖承载膜保持部2。

参照图6,为了辅助第一相机412检测,第一检测部41还包括第一光源部411,第一光源部411优选面光源。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承载膜保持部2的亮度,第一光源部411优选地设置在第一保持件21的下部,以从第一保持件21的下部发光,提高承载膜保持部2的亮度。更进一步地,如第一保持件21为硅胶铝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光源部411的发光的程度,可以在第一保持件21的下部再设置一个第一支撑件24,第一支撑件24的材质为透光材,如pc板,并将第一光源部411设置在第一支撑件24的下部,从而将第一光源部411的可发散光的空间扩大。通过这样,可以提高承载膜保持部2的亮度,从而提高第一检测部41的检测精度。

参照图2、图8,同样地,第二检测部42包括设置在基材保持部3的上部、用于检测基材的位置的第二相机422。同样地,关于第二相机涵盖基材保持部的说明,可以参照第一相机的描述,在这不再进行详细说明。为了辅助第二相机422检测,第二检测部42还包括第二光源部421,第二光源部421优选面光源。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基材保持部3的亮度,第二保持件32的材质选择透光材,如pc板。第二光源部421优选地设置在第二保持件32的下部,以从第二保持件32的下部发光,提高基材保持部3的亮度,从而辅助第二相机422检测,提高第二检测部42的检测精度。

更进一步地,为了将第二光源部421的可发散光的空间扩大,第二保持件32上设置有从上部贯通的槽部322,槽部322从第二保持件32的第二保持面321贯通到下表面,并且槽部322位于第二光源部421的上方。由于槽部322贯通第二保持件32的第二保持面321,因此,第二光源部421的光源,可以从槽部322往外扩散,可以大大提高基材保持部3的亮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检测部42的检测精度,防止误检测基材jc的边框或者基材jc的位置导致基材jc与承载膜czm之间的定位出现偏差。

参照图8,以下对调整部310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调整部310包括uvw对位平台31,基材保持部3安装在uvw对位平台31上,uvw对位平台31安装在第一安装部513(参照图4)上。uvw对位平台31基于检测部基于第一检测部41所检测到的承载膜保持部2上的承载膜czm的位置,及基于第二检测部42所检测到的基材保持部3上的基材jc的位置,而对基材保持部3上的基材jc进行调节,以提高承载膜与基材之间的相互精度。

当然,uvw对位平台也可以安装在第二安装部上,并将承载膜保持部2安装在uvw对位平台上,此时,uvw对位平台基于检测部基于第一检测部41所检测到的承载膜保持部2上的承载膜czm的位置,及基于第二检测部42所检测到的基材保持部3上的基材jc的位置,而对承载膜保持部2上的承载模czm进行调节。

当然,uvw对位平台还可以包括两台,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部513上,用于安装基材保持部3,及安装在第二安装部上,用于安装承载模保持部2。此时,可以预先设置一个标准的位置,安装在第一安装部513上的uvw对位平台,基于第二检测部42的检测结果及标准的位置,而调节基材保持部3的位置;安装在第二安装部上的uvw对位平台,则基于第一检测部41的检测结果及标准的位置,而调节承载膜保持部2的位置。

另外,在部分实施例中,如平面贴膜的场合,uvw对位平台还可以替换为x/y双轴机械手。

因此,包括承载膜保持部2、基材保持部3、第一检测部41、第二检测部42、调整部310的部分,实际上可以作为贴膜机的贴膜定位装置,而独立地提取出来,作为一台单独的装置,而应用在不同的产品的贴膜中。

另外,基于第一检测部41对于承载膜保持部2的检测结果及第二检测部42对基材保持部3的检测结果,真空贴膜装置上的控制部,如ccd检测的算法软件、plc等能够工作作用,从而控制uvw对位平台31调整位置,从而调整基材保持部3上的基材相对于承载膜保持部2上的位置。控制部,在每一台自动化设备中均存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保护控制的方法,因此,在此,只对装置的形状及构造进行详细说明,而不对控制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图9,另外,为了提高贴膜的效率,作为具有真空贴膜装置100的真空贴膜机,主要地包括两台真空贴膜装置100。但是,由于在贴膜的时候,检测部4的第一相机412及第二相机422并不工作,为了节省成本,可以将真空贴膜装置的检测部4的第一相机412及第二相机422共用。具体地,两台真空贴膜装置100可以并排设置,真空贴膜装置100的上部,设置有可以横跨两台真空贴膜装置的第一机械手43,第一机械手43优选电机驱动的单轴滑台模组,其中第一相机412及第二相机422分别安装在第一机械手43的单轴滑台模组的滑块上,具体地,单轴滑台模组的滑块上,可以设置有检测部安装板431,检测部安装板431分别在真空贴膜装置100的上方,其两端分别延伸到承载膜保持部2的正上方和基材保持部3的正上方,并分别将第一相机412安装到检测部安装板431位于承载膜保持部2的正上方的一侧,将第二相机422安装到检测部安装板431位于基材保持部3的正上方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指的正上方,并非指固定的正上方,而是指第一相机412及第二相机422可以通过第一机械手43的驱动,而位于承载膜保持部2的正上方和基材保持部3的正上方。

工作时,首先完成一处的真空贴膜装置100的承载膜和基材的对位工作,完成后,进行贴膜的工作;与此同时,第一机械手43驱动检测部4转移到另一处的真空贴膜装置100处进行另一处的真空贴膜装置100的检测。

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两台真空贴膜装置100并排设置,因此第一机械手43可以选择单轴机械手,在别的实施例中,当真空贴膜装置并非并排设置时,第一机械手43同样可以选择如两轴机械手、三轴机械手、四轴机械手、五轴机械手、六轴机器人等各种合适的机械手。

在本实施例的真空贴膜机中,承载膜保持部2位于操作台101的一侧,基材保持部3位于远离操作台101的一侧。因此,承载膜的上料可以选择人工在操作台直接上料,基材的上料,可以通过机械手上料。优选地,上料机械手7位于两台真空贴膜装置100之间,主要用于基材的上料,具体地,上料机械手7可以使用单轴滑台模组,单轴滑台模组的滑台上,设置有基材定位部71,基材定位部71可以参考基材保持部3的第二定位部33设计。优选地,用于将基材定位部71上的基材搬运到基材保持部3的基材搬运部432,可以设置在第一机械手43上,基材搬运部432可以使用气动夹爪、真空吸盘等实现基材的搬运。

在本实施例当中,虽然承载膜通过人工上料,但是,实际上,承载膜也可以自动上料,如,将承载膜定位部(未图示)设置在上料机械手7上,并且,承载膜定位部也可以参考第一定位部22设置,同样地,承载膜搬运部(未图示)可以设置在第一机械手43上,优选使用真空吸盘吸取,实现承载膜的搬运。

为了使真空贴膜机的布局更加合理,维护方便,优选地,将真空腔部1的抽气管61沿着两台真空贴膜装置100的外侧走管,以防止抽气管61影响上料机械手7的布局,并且维护方便。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的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组合,为了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另行说明。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发明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当涵括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