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4311发布日期:2019-03-22 23:1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应用两个产品成型的模具,该两个产品同步成型或异步成型。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模具成型中,一般仅仅设置一个成型腔,该成型腔先后成型两个产品。该种设置中,生产效率较低,增加工作量、劳动强度。

部分设置中,设置有至少两个成型腔。但是,对应一个成型腔需要设置两套顶出装置,每套顶出装置包括有顶针和动力件,占置了一定空间、浪费动力,增添电路、程序设置。

所以有必要设置一种模具,该两产品顶出方便,能够较快速的交替生产两产品,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模具,包括上模、下模、顶推动力件、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上模设置有第一上部和第二上部,下模设置有第一下部和第二下部,一个上部及一个下部组成一个成型腔;第一顶杆连接第一下部、第二顶杆连接第二下部,顶推动力件交替带动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顶推动力件包括有杠杆件,杠杆件的中部连接有动力源件,动力源件用于带动杠杆件绕其中部往复摆动;杠杆件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杠杆件的左端及右端均设置有弧面,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的端部与对应的弧面相切;杠杆件通过弧面交替顶推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第一顶杆及第二顶杆均连接有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用于带动顶杆远离成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下模设置有一个;上模包括有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第一上部设置在第一上模、第二上部设置在第二上模,第一上模和第二上模分别连接有对应的开模动力件;第一上部与第一下部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上部与第二下部组成第二成型腔。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具有不同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均设置有至少两个。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还包括有旋转动力件;上模及下模均设置有一个,旋转动力件用于带动上模转动;第一上部和第二上部设置不同的成型凹部,下部设置有相同的成型凹部;第二上部与下部组成第二成型腔,第一上部与下部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成型腔大于第一成型腔,第一成型腔所注塑的成品可容置在第二成型腔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第一成型腔和第二成型腔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该至少第一成型腔在虚拟圆的第一切线上排列分布,该至少两个第二成型腔在虚拟圆的第二切线上排列分布,虚拟圆的轴线与上模的旋转轴重合,第一切线与第二切线关于虚拟圆圆心对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所述上模与下模直接连接有对位结构,对位结构包括有对位杆和对位孔;上模及下模,其一设置有对位杆,另一设置有对位孔。

本发明采用的一种模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成型腔及第二成型腔可以用于先后成型两产品,无论是生产两相同/不同的产品,还是生产双色产品,两产品的生产效率较高;带缩钶产品的注塑中,无需设置两种模具,即无需将第一啤产品转移至第二种模具、以注塑缩钶;同时,一个顶推动力件即可实现两产品的交替顶出,配合产品的交替注塑,整体的顶推组件较为简单、可靠,结构设置灵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立体图,上模1的转动方向如图1所示w方向,主视角度的方向如图1所示y方向;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顶推动力件的主视角度结构示意图,省略电机等非主要技术特征;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顶杆上端连接有缩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基于附图方位,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一个上部及一个下部组成一个成型腔。实际中上模1及下模2可以设定为左模和右模;上部和下部可以设定为左部和右部。以上均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顶推动力件、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一个上部及一个下部组成一个成型腔;第一顶杆3连接第一下部21a、第二顶杆4连接第二下部21b,顶推动力件交替带动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用于顶出产品。

上模1及下模2均设置有一个,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第一上部11a与第一下部21a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上部11b与第二下部21b组成第二成型腔。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相同时,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用于成型相同的产品;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不相同时,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用于成型不同的产品。上部和/或下部连通有注塑口。

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相同,即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相同、且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相同。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不相同,即: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不相同、和/或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不相同。

模具一次成型两个相同或不同产品,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分别成型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上模1连接有开模动力件,开模动力件用于带动上模1远离下模2。上模1与下模2打开,产品露出。产品脱模过程有:顶推动力件带动第一顶杆3将第一产品顶推脱模;然后交替为,顶推动力件带动第二顶杆4将第二产品顶推脱模。

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即第一上部11a及第二上部11b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设置对应的个数及位置,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设置对应的个数及位置。该至少两个第一成型腔沿一直线或曲线排列、该至少两个第二成型腔沿一直线或曲线排列。

模具一次成型两种相同或不同产品,即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第一产品和第二产品均成型有至少两个。产品脱模过程有:顶推动力件同时带动该至少两个第一顶杆3将第一产品顶推脱模;然后交替为,顶推动力件带动该至少两个第二顶杆4将第二产品顶推脱模。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一种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顶推动力件、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一个上部及一个下部组成一个成型腔;第一顶杆3连接第一下部21a、第二顶杆4连接第二下部21b,顶推动力件交替带动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用于顶出产品。

下模2设置有一个,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上模1包括有第一上模1a和第二上模1b,第一上模1a和第二上模1b分别设置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第一上模1a和第二上模1b分别连接对应的开模动力件。上部和/或下部连通有注塑口。

第一上部11a与第一下部21a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上部11b与第二下部21b组成第二成型腔。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相同时,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用于成型相同的产品;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不相同时,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用于成型不同的产品。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相同,即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相同、且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相同。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的结构不相同,即: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不相同、和/或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不相同。

下模2设置有一个;上模1包括有第一上模1a和第二上模1b,第一上模1a和第二上模1b分别连接对应的开模动力件。开模动力件带动第一上模1a开模、顶推动力件带动第一顶杆3动作将第一产品顶出的过程中,第二成型腔正在进行产品注塑成型;然后交替有,开模动力件带动第二上模1b开模、顶推动力件带动第二顶杆4动作将第二产品顶出的过程中,第一成型腔正在进行产品注塑成型;然后交替有,(步骤b循环)……。

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均设置有至少两个;即第一上模1a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上部11a、第二上模1b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上部11b,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设置对应的个数及位置,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设置对应的个数及位置。该至少两个第一成型腔沿一直线或曲线排列、该至少两个第二成型腔沿一直线或曲线排列。

产品脱模过程有:顶推动力件同时带动该至少两个第一顶杆3将第一产品顶推脱模;然后交替为,顶推动力件带动该至少两个第二顶杆4将第二产品顶推脱模。

实施例三: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顶推动力件、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一个上部及一个下部组成一个成型腔;第一顶杆3连接第一下部21a、第二顶杆4连接第二下部21b,顶推动力件交替带动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用于顶出产品。

还包括有旋转动力件;上模1及下模2均设置有一个,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旋转动力件用于带动上模1转动;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设置不同的成型凹部,下部设置有相同的成型凹部(即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的成型凹部相同);第二上部11b与下部组成第二成型腔,第一上部11a与下部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成型腔大于第一成型腔,第一成型腔所注塑的成品可容置在第二成型腔中。第一上部11a与下部所组成的成型腔用于注塑产品的第一分部,第二上部11b与下部所组成的成型腔在产品第一分部的基础上注塑产品的第二分部。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连通有注塑口。上模1连接旋转动力件,还连接有开模动力件。

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设置不同的成型凹部,下部设置有相同的成型凹部(即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的成型凹部相同)。双色产品的注塑过程包括有:步骤a,(开模动力件作用下)上模1与下模2闭合,第一上部11a与第一下部21a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上部11b与第二下部21b组成第二成型腔,第一成型腔中注塑产品的第一分部(即第一啤产品);步骤b,(开模动力件作用下)上模1与下模2分离,前述步骤的第一啤产品露出,(旋转动力件作用下)上模1转动180度;步骤c,上模1与下模2闭合,第一上部11a与第二下部21b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上部11b与第一下部21a组成第二成型腔,前述步骤的第一啤产品容置在第二成型腔中、第二成型腔中的剩余空间注塑第二啤产品、第一啤产品和第二啤产品组成完整的产品,第一成型腔中注塑另一第一啤产品;步骤d,上模1与下模2分离,完整的产品、及该另一第一啤产品露出,顶杆将该完整的产品顶出;步骤e,上模1转动180度;步骤f,上模1与下模2闭合,第一上部11a与第一下部21a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上部11b与第二下部21b组成第二成型腔,该另一第一啤产品容置在第二成型腔中、第二成型腔中的剩余空间注塑另一第二啤产品、该另一第一啤产品和该另一第二啤产品组成另一完整的产品,第一成型腔中注塑再一第一啤产品;步骤g,上模1与下模2分离,该另一完整的产品、及该再一第一啤产品露出,顶杆将该另一完整的产品顶出;……生产中循环重复步骤b~g……。

第一顶杆3用于将第一下部21a中成型的完整产品顶出,第二顶杆4用于将第二下部21b中成型的完整产品顶出。

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该至少两个第一下部21a在虚拟圆的第一切线上排列分布,该至少两个第二下部21b在虚拟圆的第二切线上排列分布,虚拟圆的轴线与上模1的旋转轴重合,第一切线与第二切线关于虚拟圆圆心对称;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设置对应的个数和位置。即,第一成型腔与第二成型腔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设置对应的个数及位置。

模具一次成型多个沿切线排列的第一啤产品、多个沿切线排列的完整产品。产品脱模过程有:顶推动力件同时带动该至少两个第一顶杆3将完整产品顶推脱模;然后交替为,顶推动力件带动该至少两个第二顶杆4将又一批完整产品顶推脱模。

转动动力件可以为电动马达(电机)、液压马达等,转动动力件通过齿轮副、联轴器、或皮带系等带动上模1转动;也可以是马达通过更进一步的传动系驱动该齿轮副、联轴器、或皮带系等。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一种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顶推动力件、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一个上部及一个下部组成一个成型腔;第一顶杆3连接第一下部21a、第二顶杆4连接第二下部21b,顶推动力件交替带动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用于带动缩钶。

还包括有旋转动力件;上模1及下模2均设置有一个,上模1设置有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下模2设置有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旋转动力件用于带动上模1转动;第一上部11a和第二上部11b设置不同的成型凹部,下部设置有相同的成型凹部(即第一下部21a和第二下部21b的成型凹部相同);第二上部11b与下部组成第二成型腔,第一上部11a与下部组成第一成型腔,第二成型腔大于第一成型腔,第一成型腔所注塑的成品可容置在第二成型腔中。上模1连接旋转动力件,还连接有开模动力件。

部分双色产品中,中部为第一啤产品,第二啤产品包括连接在第一啤产品上端的部分、以及连接在第一产品下端的凸台(凸块等其他结构)。为了实现该种双色产品,注塑过程为:下部与第一上部11a组成第一成型腔、顶杆带动缩钶进入成型腔,第一成型腔注塑得到第一啤产品;上模1转动180度;该下部与第二上部11b组成第二成型腔、顶杆带动缩钶避空位,第一啤产品容置在第二成型腔中,第二成型腔的剩余空间注塑出第二啤产品;顶杆还能够通过缩钶将该种产品顶出。

实施例一至四均有:

顶推动力件包括有杠杆件51,杠杆件51的中部连接有动力源件,动力源件用于带动杠杆件51绕其中部往复摆动;杠杆件5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杠杆件51有三个状态,第一端翘起、平衡位置、及第二端翘起;对应有,第一顶杆3执行顶推动作且第二顶杆4执行远离成型腔动作、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为平衡位置、第二顶杆4执行顶推动作且第一顶杆3执行远离成型腔动作。

动力源件可以为电动马达(电机)、液压马达等,转动动力件通过齿轮副、联轴器、或皮带系等带动上模1转动;也可以是马达通过更进一步的传动系驱动该齿轮副、联轴器、或皮带系等。

杠杆件51端部与顶杆的连接可以为:杠杆件51端部与顶杆,其一设置有滑槽,另一设置有滑块。杠杆件51摆动时,滑块在滑槽中滑移,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中,其一执行顶推动作、另一执行远离成型腔动作。

杠杆件51端部与顶杆的连接也可以为:杠杆件51的左端及右端均设置有弧面,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的端部与对应的弧面相切;杠杆件51通过弧面交替顶推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均连接有弹性复位件6;弹性复位件6用于带动顶杆远离成型腔;或者上模1及下模2上下设置、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为竖向杆,第一顶杆3及第二顶杆4在其重力作用下复位(顶杆复位动作~顶杆远离成型腔)。

上模1连接有开模动力件。开模动力件可以为液压缸,液压缸活塞杆连接上模1;开模动力件也可以为电机、丝杠及螺母块,螺母块与上模1连接,电机带动丝杠的转动用于带动螺母块滑移,螺母块带动上模1移动。

上模1和/或下模2设置有冷却通道,冷却通道用于流动冷却介质。

上模1与下模2直接连接有对位结构,对位结构包括有对位杆12和对位孔22;上模1及下模2,其一设置有对位杆12,另一设置有对位孔22。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