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4321发布日期:2019-03-22 23:18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模具辅助结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热流道加热器是利用金属在交变磁场中产生涡流而使本身发热,通常用在金属热处理等方面。原理是较厚的金属处于交变磁场中时,会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而产生电流,而较厚的金属其产生电流后,电流会在金属内部形成螺旋形的流动路线,这样由于电流流动而产生的热量就都被金属本身吸收了,会导致金属很快升温,该设备是一种对燃料油预先加热或二次加热的节能设备及塑料融化流道恒温加热,它安装在燃烧设备之前,实现对燃料油在燃烧前的加温,使其在高温下达到降低燃料油的粘稠度,促进充分雾化燃烧等作用,最终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它广泛应用于重油、沥青等燃料油的预先加热或二次加热的场合及橡塑制造业,加热元件是热流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加热精度和使用寿命对注塑工艺的控制和系统的工作稳定影响重大,电热管经缩管后钢管变硬,要进行较好的变形。

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现有的热流道加热器大多采用固定加热的模式,很难做到让热流道各处受热均匀,尤其是热流道头部,一旦受热不均很容易在一端形成拉丝现象,而且传统的加热器一般都是分布在整个热流道,非常浪费电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旨在改善传统热流道加热器加热位置固定和整体分布过多,造成受热不均和支架使用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流道管套和热流道热嘴头,所述热流道管套包括套管和滑动加热装置,所述滑动加热装置设置在套管的外侧面上,且滑动加热装置与套管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加热装置包括连接固定架、滑动条和第一加热装置,所述固定架设置在套管的外侧表面,且固定架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条设置在套管的外侧,且滑动条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加热装置设置在套管的内部,且第一加热装置与套管滑动连接,所述热流道热嘴头设置在热流道管套的头部,且热流道热嘴头与热流道管套固定连接,所述热流道热嘴头包括套头和转动加热装置,所述转动加热装置设置在套头的外侧面上,且转动加热装置与套头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外侧面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为贯穿槽,且滑槽上端和下端均封闭,便于滑动加热装置的灵活滑动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设置为圆环状,所述固定架的数量为两个,且一端对称固定在滑动条的两头,另一端与套管滑动连接,便于滑动加热装置的定位和工作过程中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条上设置有梯形槽和电动装置,所述梯形槽开设在滑动条的内部,所述电动装置固定安装在梯形槽的外侧表面,便于滑动加热装置滑动时候位置的确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热装置包括梯形滑板和螺旋加热器,所述梯形滑板一端与螺旋加热器固定连接,另一段与滑动条滑动连接,便于控制滑动加热装置的滑动使用。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和转动套,所述加热管嵌入到转动套中,且加热管与转动套固定连接,便于旋转加热保证热流道口的各处受热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转动套内侧设置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设置在转动套与加热管之间,且导热层与转动套固定连接,便于转动加热装置工作时候的顺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操作简单的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本发明通过对现有的模具注塑通热流道加热装置的结构加以改进,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加热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节约电量和均匀受热,保证了热流道热嘴口温度的受热稳定,防止冷却引起的各种问题。

(1)本发明通过对热流道管套的结构设计,有效的实现了通过较少的加热器,不断的作往复运动来达到给大面积区域加热的目的,不仅可以保证受热的均匀,还可以实现节约使用成本的效果,保证了装置的实用性,套管的结构设置是为了配合加热装置来使用,滑槽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加热装置的滑动,固定架的结构设置是为了方便滑动加热装置的安装和拆卸,并且可以起到固定滑动加热装置和保证滑动加热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

(2)本发明通过对热流道热嘴头的结构设置,有效的保证了内部液体出口处的温度恒定,防止了热浇口的冷凝,热流道热嘴头的设置是为了保证热嘴口内部液体出来时候不会因为收入不均或者冷却而导致后续工作出现问题,在热流道管套中加热的液体会进入到套头,然后通过转动加热装置来保证其受热均匀,加热管内部的温度可以通过导热层来实现加热的效果,并且不停的转动来保证内部液体的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热流道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热流道热嘴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热流道管套;11、套管;111、滑槽;12、滑动加热装置;121、连接固定架;122、滑动条;123、第一加热装置;124、梯形槽;125、电动装置;126、梯形滑板;127、螺旋加热器;2、热流道热嘴头;21、套头;22、转动加热装置;221、加热管;222、转动套;223、导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一种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本发明通过对现有的模具注塑通热流道加热装置的结构加以改进,改变了传统的固定加热方式,可以有效的实现节约电量和均匀受热,保证了热流道热嘴口温度的受热稳定,防止冷却引起的各种问题,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包括热流道管套1和热流道热嘴头2,热流道管套1的结构设计,是通过较少的加热器,不断的作往复运动来达到给大面积区域加热的目的,不仅可以保证受热的均匀,还可以实现节约使用成本的效果,保证了装置的实用性,热流道管套1包括套管11和滑动加热装置12,套管11外侧面上设置有滑槽111,滑槽111为贯穿槽,且滑槽111上端和下端均封闭,套管11的结构设置是为了配合加热装置12来使用,滑槽111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加热装置12的滑动,滑动加热装置12设置在套管11的外侧面上,且滑动加热装置12与套管11滑动连接,滑动加热装置12与套管11滑动来实现均匀加温的作用,滑动加热装置12包括连接固定架121、滑动条122和第一加热装置123,固定架121设置在套管11的外侧表面,且固定架121与套管11固定连接,固定架121设置为圆环状,固定架121的数量为两个,且一端对称固定在滑动条122的两头,另一端与套管11滑动连接,固定架121的结构设置是为了方便滑动加热装置12的安装和拆卸,并且可以起到固定滑动加热装置12和保证滑动加热装置12在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滑动条122设置在套管11的外侧,且滑动条122与套管11固定连接,滑动条122上设置有梯形槽124和电动装置125,梯形槽124开设在滑动条122的内部,电动装置125固定安装在梯形槽124的外侧表面,滑动条122设置是通过电动装置125的带动来实现第一加热装置123的往复运动,并且通过梯形槽124和滑动条122的配合连接来达到滑动路线稳定的效果,第一加热装置123设置在套管11的内部,且第一加热装置123与套管11滑动连接,第一加热装置123包括梯形滑板126和螺旋加热器127,梯形滑板126一端与螺旋加热器127固定连接,另一段与滑动条122滑动连接,第一加热装置123设置是为了用较少的加热器来给大面积供热的目的,螺旋加热器127设置在套管11内部滑动来实现器目的,热流道热嘴头2设置在热流道管套1的头部,且热流道热嘴头2与热流道管套1固定连接,热流道热嘴头2的设置是为了保证热嘴口内部液体出来时候不会因为收入不均或者冷却而导致后续工作出现问题,热流道热嘴头2包括套头21和转动加热装置22,在热流道管套1中加热的液体会进入到套头21,然后通过转动加热装置22来保证其受热均匀,转动加热装置22设置在套头21的外侧面上,且转动加热装置22与套头21转动连接,转动加热装置22包括加热管221和转动套222,加热管221嵌入到转动套222中,且加热管221与转动套222固定连接,在工作的时候加热管221与转动套222会一起转动,转动套222内侧设置有导热层223,导热层223设置在转动套222与加热管221之间,且导热层223与转动套222固定连接,加热管221内部的温度可以通过导热层223来实现加热的效果,并且不停的转动来保证内部液体的温度。

通过上述设计得到的装置已基本能满足模具注塑用热流道加热装置的使用,但本着进一步完善其功能的宗旨,设计者对该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