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66832发布日期:2019-10-14 18:26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bopp薄膜,尤其涉及一种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



背景技术:

bopp即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它的生产是将高分子聚丙烯的熔体首先通过狭长机头制成片材或厚膜,然后在专用的拉伸机内,在一定的温度和设定的速度下,同时或分步在垂直的两个方向(纵向、横向)上进行的拉伸,并经过适当的冷却或热处理或特殊的加工(如电晕、涂覆等)制成的薄膜。

该种薄膜的物理稳定性、机械强度、气密封较好,透光性和光泽度较高,坚韧耐磨,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印刷薄膜。但其主要缺点是热封性差,所以一般用做复合薄膜的外层薄膜,由于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表面为非极性,结晶度高,表面自由能低,因此,其印刷性能较差,对油墨和胶黏剂的附着力差,在印刷和复合前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内容是提供一种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中间层原料:将质量分数为70-80%的聚丙烯、20%~30%的聚醚醚酮在180~250℃通过双螺杆挤出机上进行共混挤出,制得中间层原料;

步骤二、内表面原料的制备:采用比例为1:0.003的聚丙烯与石墨烯质量共混,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制得内表面原料;

步骤三:外表面原料的制备:(1)选取浓度为1.5mg/m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进行真空过滤,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2)采用质量比为1:20的sic纳米颗粒与聚酰胺酸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3)将氧化石墨烯薄膜案子质量比为1:2置于所述混合溶液中,并在温度为30-35℃条件下浸泡反应2-3h;(4)浸泡反应后在100-150℃干燥箱内保温1.5h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制得外表面原料;

步骤四、喷涂材料的制备:(1)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以下组分:醋酸丁酸纤维素4%,松香9%,附着力促进剂2%,增塑剂2-2.5%,丁酯40%,正丁醇5%,其余为乙酯;(2)将称取好的松香和丁酯的一部分混合搅拌至完全松香溶解,得到浓度为30%的松香溶液;(3)将称取好的醋酸丁酸纤维素和剩余的丁酯混合搅拌至醋酸丁酸纤维素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为15%的醋酸丁酸纤维素溶液;(4)将附着力促进剂、松香溶液以及醋酸丁酸纤维素溶液混合,再混合称取好的剩余组分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5)密封保存得到喷涂材料。

步骤五、将步骤一中的中间层原料干燥后送到主挤出机中加热成熔融状态;将步骤二中的内表面原料在一台辅助挤出机中加热熔融;将步骤三中的外表面原料在另一台辅助挤出机中加热熔融,然后将上述熔体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用压缩空气贴附到10~20℃激冷辊上急冷形成铸片,再将铸片进行双轴双向拉伸,得到bopp薄膜;

步骤六、将步骤四中制得的喷涂材料加热到80-100℃并均匀喷涂于bopp薄膜上,自然冷却得到成品。

作为优选,步骤一中附着力促进剂按质量百分比包括:50%的氯化聚丙烯,30%的丙烯酸树脂以及20%的丁酯。

作为优选,制备附着力促进剂时将氯化聚丙烯、丙烯酸树脂以及丁酯放入密封容器内加热搅拌,加热温度为100℃并保温1h,得到附着力促进剂。

作为优选,步骤五中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前先将熔体经过200目过滤网过滤,三层结构模头的模头温度为250~270℃。

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其采用上述的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应当理解的是,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而并非限定。

实施例1

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中间层原料:将质量分数为80%的聚丙烯、20%的聚醚醚酮在200℃通过双螺杆挤出机上进行共混挤出,制得中间层原料;

步骤二、内表面原料的制备:采用比例为1:0.003的聚丙烯与石墨烯质量共混,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制得内表面原料;

中间层原料采用聚丙烯与聚醚醚酮的混合物,内表层采用聚丙烯与石墨烯的混合物,使得最终制得的bopp薄膜能达到较好的抗静电功能。

步骤三:外表面原料的制备:(1)选取浓度为1.5mg/m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进行真空过滤,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2)采用质量比为1:20的sic纳米颗粒与聚酰胺酸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3)将氧化石墨烯薄膜案子质量比为1:2置于所述混合溶液中,并在温度为35℃条件下浸泡反应2.5h;(4)浸泡反应后在120℃干燥箱内保温1.5h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制得外表面原料;本实施例中将氧化石墨烯薄膜置于sic纳米颗粒与聚酰胺酸溶液的混合溶液中,sic纳米粒子的起到了催化石墨化作用,提高了石墨化程度,使得最终制得的外表面原料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得到的bopp薄膜致密性好,粘附性高,且不会膨胀或破损。

步骤四、喷涂材料的制备:(1)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以下组分:醋酸丁酸纤维素4%,松香9%,附着力促进剂2%,增塑剂2%,丁酯40%,正丁醇5%,其余为乙酯;(2)将称取好的松香和丁酯的一部分混合搅拌至完全松香溶解,得到浓度为30%的松香溶液;(3)将称取好的醋酸丁酸纤维素和剩余的丁酯混合搅拌至醋酸丁酸纤维素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为15%的醋酸丁酸纤维素溶液;(4)将附着力促进剂、松香溶液以及醋酸丁酸纤维素溶液混合,再混合称取好的剩余组分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5)密封保存得到喷涂材料。

其中,附着力促进剂按质量百分比包括:50%的氯化聚丙烯,30%的丙烯酸树脂以及20%的丁酯;制备附着力促进剂时将氯化聚丙烯、丙烯酸树脂以及丁酯放入密封容器内加热搅拌,加热温度为100℃并保温1h,得到附着力促进剂

本实施例中在喷涂材料的配方内加入了由氯化聚丙烯、丙烯酸树脂和丁酯按照特定配比制得的附着力促进剂,其能够有效改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附着力。在喷涂材料的配方中采用松香来提高亮度,改善花纹的镭射效果,并且用醋酸丁酸纤维素来对松香进行干燥,使得松香的使用效果更佳。本实施例中的增塑剂采用市面上常规的增塑剂,其能够增强喷涂材料的可塑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喷涂材料配方中溶剂并非单一组分,而是采用丁酯、正丁醇、以及乙酯通过特定的配比得到,由于丁酯、正丁醇、以及乙酯具有不同的沸点,因而其在混合使用时能够使得喷涂材料涂覆于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上后能够更加快速的干,增强喷涂材料的使用效果。

步骤五、将步骤一中的中间层原料干燥后送到主挤出机中加热成熔融状态;将步骤二中的内表面原料在一台辅助挤出机中加热熔融;将步骤三中的外表面原料在另一台辅助挤出机中加热熔融,然后将上述熔体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前先将熔体经过200目过滤网过滤,三层结构模头的模头温度为250~270℃,然后用压缩空气贴附到10~20℃激冷辊上急冷形成铸片,再将铸片进行双轴双向拉伸,得到bopp薄膜;

步骤六、将步骤四中制得的喷涂材料加热到80-100℃并均匀喷涂于bopp薄膜上,自然冷却得到成品。涂覆了喷涂材料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印刷性能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对油墨和胶黏剂的附着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印刷和复合前无需进行表面处理。

实施例2

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制备中间层原料:将质量分数为70%的聚丙烯、30%的聚醚醚酮在250℃通过双螺杆挤出机上进行共混挤出,制得中间层原料;

步骤二、内表面原料的制备:采用比例为1:0.003的聚丙烯与石墨烯质量共混,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制得内表面原料;

步骤三:外表面原料的制备:(1)选取浓度为1.5mg/ml的氧化石墨烯悬浮液进行真空过滤,得到氧化石墨烯薄膜;(2)采用质量比为1:20的sic纳米颗粒与聚酰胺酸溶液混合得到混合溶液;(3)将氧化石墨烯薄膜案子质量比为1:2置于所述混合溶液中,并在温度为30℃条件下浸泡反应3h;(4)浸泡反应后在150℃干燥箱内保温1.5h后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制得外表面原料;

步骤四、喷涂材料的制备:(1)按照质量百分比称取以下组分:醋酸丁酸纤维素4%,松香9%,附着力促进剂2%,增塑剂2%,丁酯40%,正丁醇5%,其余为乙酯;(2)将称取好的松香和丁酯的一部分混合搅拌至完全松香溶解,得到浓度为30%的松香溶液;(3)将称取好的醋酸丁酸纤维素和剩余的丁酯混合搅拌至醋酸丁酸纤维素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为15%的醋酸丁酸纤维素溶液;(4)将附着力促进剂、松香溶液以及醋酸丁酸纤维素溶液混合,再混合称取好的剩余组分混合搅拌至完全溶解;(5)密封保存得到喷涂材料。

其中,附着力促进剂按质量百分比包括:50%的氯化聚丙烯,30%的丙烯酸树脂以及20%的丁酯;制备附着力促进剂时将氯化聚丙烯、丙烯酸树脂以及丁酯放入密封容器内加热搅拌,加热温度为100℃并保温1h,得到附着力促进剂

步骤五、将步骤一中的中间层原料干燥后送到主挤出机中加热成熔融状态;将步骤二中的内表面原料在一台辅助挤出机中加热熔融;将步骤三中的外表面原料在另一台辅助挤出机中加热熔融,然后将上述熔体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在三层结构模头中汇合挤出前先将熔体经过200目过滤网过滤,三层结构模头的模头温度为250~270℃,然后用压缩空气贴附到10~20℃激冷辊上急冷形成铸片,再将铸片进行双轴双向拉伸,得到bopp薄膜;

步骤六、将步骤四中制得的喷涂材料加热到80-100℃并均匀喷涂于bopp薄膜上,自然冷却得到成品。

实施例3

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其采用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bopp防静电拉伸薄膜的制备方法制得。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