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26031发布日期:2020-04-17 18:1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轮胎的成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



背景技术:

轮胎在成型过程中完成半部件贴合后,依靠成型机机头胎圈锁定装置进行胎圈定位,然后完成胎坯定型、反包和压实工序,生产出轮胎胎胚,在此过程中,胎圈锁定装置中的扇形块轮廓形状是影响胎圈处的受力和材料分布,从而影响硫化后成品轮胎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同时,扇形块与胶囊之间的受力情况对胶囊的使用寿命有显著影响,而现有的扇形块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使胎圈部位材料缺胶、胎体帘线抽动等工艺缺陷,同时胶囊使用寿命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块与胎圈接触的端面包括顶部、中间支撑部和底部,所述中间支撑部包括圈底支撑部和圈侧支撑部,所述圈底支撑部顶端连接顶部,底端连接圈侧支撑部顶端,所述圈侧支撑部底端连接底部;所述圈底支撑部轮廓线为倾斜直线,其与垂直面夹角为14°,其长度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底部长度的2.5倍;所述圈侧支撑部轮廓线为内凹的弧线,其圆弧半径30mm,其弦长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侧边长度的3倍。

进一步地;所述圈底支撑部与顶部连接处、圈底支撑部与圈侧支撑部连接处、圈侧支撑部与底部连接处均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圈底支撑部与圈侧支撑部连接处的圆弧半径为3-5mm。

进一步地;所述顶部轮廓线为竖直线,所述顶部轮廓线与底部轮廓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扇形块通过圈底支撑部和圈侧支撑部结构的设计,可以保证其在轮胎成型过程中与胎圈之间具有最优的接触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合适的接触压力,既可防止胎体帘线抽动,又能保证胎圈部位具有足够的材料,防止圈部内凹缺陷;同时由于扇形块与胎圈接触的端面轮廓更加光顺,减小了对胶囊的集中应力,提高了胶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扇形块剖视图。

图中:1、顶部,2、圈底支撑部,3、圈侧支撑部、4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所述扇形块与胎圈接触的端面包括顶部1、中间支撑部和底部4,所述中间支撑部包括圈底支撑部2和圈侧支撑部3,所述圈底支撑部2顶端连接顶部1,底端连接圈侧支撑部3顶端,所述圈侧支撑部3底端连接底部4,其中各部分连接处和拐角处均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圈底支撑部2轮廓线为倾斜直线,其与垂直面夹角为14°,其长度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底部长度的2.5倍;所述圈侧支撑部3轮廓线为内凹的弧线,其圆弧半径30mm,其弦长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侧边长度的3倍;所述圈底支撑部2与圈侧支撑部3连接处的圆弧半径为4mm;所述顶部1轮廓线为竖直线,所述顶部1轮廓线与底部4轮廓线平行。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方案,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有其它的变体及改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块与胎圈接触的端面包括顶部、中间支撑部和底部,所述中间支撑部包括圈底支撑部和圈侧支撑部,所述圈底支撑部顶端连接顶部,底端连接圈侧支撑部顶端,所述圈侧支撑部底端连接底部;所述圈底支撑部轮廓线为倾斜直线,其与垂直面夹角为14°,其长度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底部长度的2.5倍;所述圈侧支撑部轮廓线为内凹的弧线,其圆弧半径30mm,其弦长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侧边长度的3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圈底支撑部与顶部连接处、圈底支撑部与圈侧支撑部连接处、圈侧支撑部与底部连接处均采用弧形过渡,所述圈底支撑部与圈侧支撑部连接处的圆弧半径为3-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轮廓线为竖直线,所述顶部轮廓线与底部轮廓线平行。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钢轮胎成型机扇形块,所述扇形块与胎圈接触的端面包括顶部、中间支撑部和底部,所述中间支撑部包括圈底支撑部和圈侧支撑部;所述圈底支撑部轮廓线为倾斜直线,其与垂直面夹角为14°,其长度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底部长度的2.5倍;所述圈侧支撑部轮廓线为内凹的弧线,其圆弧半径30mm,其弦长为被支撑轮胎六角形钢丝圈侧边长度的3倍。在轮胎成型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扇形块与胎圈之间具有最优的接触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合适的接触压力,既可防止胎体帘线抽动,又能保证胎圈部位具有足够的材料,防止圈部内凹缺陷。

技术研发人员:王慎平;武茂军;张永锋;傅相诚;刘昌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浦林成山(青岛)工业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06
技术公布日:2020.04.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