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2716发布日期:2020-09-18 20:59阅读:589来源:国知局
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辅助结构领域,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



背景技术:

在进行传统注塑的过程中,通常将注塑液直接点在产品上进行注塑成型,但是由于直接注塑,会在产品上产生凹痕、褶皱等缩影的现象,导致注塑成型的产品表面存在缺陷,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产品的报废率。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系统的倒置进胶机构[申请号:201410219788.5],包括括前扣膜板,后扣膜板,斜顶,上顶针板和下顶针板,所述热嘴连通注射装置,所述注射装置穿过所述前扣膜板,并且与所述后扣膜板之间形成型腔,在所述型腔内穿有镶件,所述镶件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所述斜顶,所述斜顶通过顶端螺丝与所述下顶针板固接在一起,所述下顶针板上端面上设置有所述上顶针板。然而,该方案未考虑到倒置进胶容易导致进胶口堵塞,影响注塑模具进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包括设置在模具内部的直顶块,所述的直顶块下方设有成型腔,直顶块内部设有容胶腔,容胶腔靠近成型腔的末端设有出胶口,所述的出胶口连通成型腔和容胶腔,容胶腔的上方设有热流通道,且所述的热流通道连通容胶腔,所述的直顶块内部还设有水流通道。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直顶块内部向下凹陷形成进胶腔,所述的热流通道位于进胶腔内,热流通道靠近进胶腔的端面与进胶腔的内底面重合。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进胶腔位于直顶块的中心处,且进胶腔的中心轴和热流通道的中心轴重合,热流通道靠近进胶腔的末端设有出胶喷嘴,所述的出胶喷嘴连通热流通道,且所述的出胶喷嘴靠近进胶腔的端面与进胶腔的内底面重合。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容胶腔位于直顶块的中心处,容胶腔包括进胶段容胶腔,进胶段容胶腔靠近出胶喷嘴的端面与出胶喷嘴靠近进胶段容胶腔的端面重合,所述的进胶段容胶腔远离出胶喷嘴的末端连接有出胶段容胶腔,所述的出胶段容胶腔远离进胶段容胶腔的末端连通出胶喷嘴。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进胶腔与出胶喷嘴紧密贴合,进胶腔的截面积沿远离出胶喷嘴一端向靠近出胶喷嘴一端从大到小过渡,且进胶腔的侧壁与进胶腔的内底壁呈圆滑过渡。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进胶段容胶腔的截面积沿靠近出胶喷嘴的一端向远离出胶喷嘴的一端从小到大过渡,所述的出胶段容胶腔沿进胶段容胶腔靠近出胶段容胶腔的端面从大到小过渡,且所述的进胶段容胶腔与出胶段容胶腔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出胶喷嘴靠近成型腔的末端为长条状。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直顶块上设有两个直顶杆,所述的进胶腔位于两个直顶杆之间,每个直顶杆与水流通道相互连接,且所述的水流通道位于进胶腔的下方。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直顶杆活动连接在直顶块的两侧,两个直顶杆沿直顶块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所述的直顶杆靠近直顶块的末端位于直顶块内,且所述的直顶杆的末端延伸入水流通道内。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水流通道位于容胶腔的两侧,水流通道靠近容胶腔的一端封闭,且水流通道远离容胶腔的一端开口,所述的水流通道远离容胶腔的一端延伸至直顶块外。

在上述的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中,所述的热流通道远离容胶腔的一端活动连接顶针板,所述的顶针板连接油缸的主轴。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将注塑液通过出胶口先流入直顶块内的容胶腔中,通过容胶腔再将注塑液点在产品上,防止传统工艺中直接将热流通道中的注塑液点在产品上而导致产品表面产生缩影的情况。

2、出胶喷嘴设置成长条形状,避免了因传统注塑液的浇口为圆形而在产品表面上产品太阳斑的情况。

3、直顶杆通过水流通道带走多余的热量,避免因进胶点位置温度过高导致产品表面产生直顶块的印痕。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直顶块1、成型腔2、容胶腔3、出胶口4、热流通道5、水流通道6、进胶腔7、出胶喷嘴8、进胶段容胶腔9、出胶段容胶腔10、直顶杆11、顶针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注塑模具反向直顶进胶机构,包括设置在模具内部的直顶块1,所述的直顶块1下方设有成型腔2,直顶块1内部设有容胶腔3,容胶腔3靠近成型腔2的末端设有出胶口4,所述的出胶口4连通成型腔2和容胶腔3,容胶腔3的上方设有热流通道5,且所述的热流通道5连通容胶腔3,所述的直顶块1内部还设有水流通道6。

将注塑液通过出胶口4先流入直顶块1内的容胶腔3中,通过容胶腔3再将注塑液点在产品上,防止传统工艺中直接将外界流入温度过高的注塑液点在产品上,从而导致产品表面产生缩影的情况,此外,内置的水流通道6带走注塑液中多余的热量,防止进胶点位置温度过高,导致产品上存在直顶块1印痕。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直顶块1内部向下凹陷形成进胶腔7,所述的热流通道5位于进胶腔7内,热流通道5靠近进胶腔7的端面与进胶腔7的内底面重合。

直顶块1内设进胶腔7,此区域中单独进行进胶操作,注塑液中过多的热量通过直顶块1向外传递,避免进胶点的温度过高,从而导致在产品的表面上产生直顶块1的印痕。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胶腔7位于直顶块1的中心处,且进胶腔7的中心轴和热流通道5的中心轴重合,热流通道5靠近进胶腔7的末端设有出胶喷嘴8,所述的出胶喷嘴8连通热流通道5,且所述的出胶喷嘴8靠近进胶腔7的端面与进胶腔7的内底面重合。

出胶喷嘴8靠近热流通道5的内径与热流通道5的内径一致,出胶喷嘴8远离热流通道5的内径逐渐减小,防止注塑液流速过快导致出胶喷嘴8处的注塑液发生堵塞。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容胶腔3位于直顶块1的中心处,容胶腔3包括进胶段容胶腔9,进胶段容胶腔9靠近出胶喷嘴8的端面与出胶喷嘴8靠近进胶段容胶腔9的端面重合,所述的进胶段容胶腔9远离出胶喷嘴8的末端连接有出胶段容胶腔10,所述的出胶段容胶腔10远离进胶段容胶腔9的末端连通出胶喷嘴8。

注塑液通过热流通道5进入容胶腔3,最先进入进胶段容胶腔9,注塑液流过进胶段容胶腔9后,通过出胶段容胶腔10流出容胶腔3,再通过出胶喷嘴8间接点在产品上,防止注塑液直接点在产品上产生产品表面缩影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胶腔7与出胶喷嘴8紧密贴合,进胶腔7的截面积沿远离出胶喷嘴8一端向靠近出胶喷嘴8一端从大到小过渡,且进胶腔7的侧壁与进胶腔7的内底壁呈圆滑过渡。

进胶腔7和出胶喷嘴8的侧壁均倾斜设置,当注塑液通过进胶腔7和出胶喷嘴8时,不易发生挂壁的情况,增大注塑液的流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进胶段容胶腔9的截面积沿靠近出胶喷嘴8的一端向远离出胶喷嘴8的一端从小到大过渡,所述的出胶段容胶腔10沿进胶段容胶腔9靠近出胶段容胶腔10的端面从大到小过渡,且所述的进胶段容胶腔9与出胶段容胶腔10的连接处为圆滑过渡,出胶喷嘴8靠近成型腔2的末端为长条状。

进胶段容胶腔9与出胶段容胶腔10的连接部分容积较大,能够对快速流入的注塑液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出胶喷嘴8处的注塑液流速过高影响注塑过程的进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直顶块1上设有两个直顶杆11,所述的进胶腔7位于两个直顶杆11之间,每个直顶杆11与水流通道6相互连接,且所述的水流通道6位于进胶腔7的下方。

直顶杆11设置在直顶块1的两侧,能够有效的防止注塑过程中因注塑压力过大导致直顶块1被注塑液推动向上浮起,维持机构内部的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直顶杆11活动连接在直顶块1的两侧,两个直顶杆11沿直顶块1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所述的直顶杆11靠近直顶块1的末端位于直顶块1内,且所述的直顶杆11的末端延伸入水流通道6内。

直顶杆11为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将机构内部多余的热量通过直顶杆11向外传递,多余的热量再通过直顶杆11的末端进入水流通道6中的水,通过水流向外传导直顶块1内部多余的热量,防止直顶块1因温度过高而在产品表面留下直顶块1的痕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水流通道6位于容胶腔3的两侧,水流通道6靠近容胶腔3的一端封闭,且水流通道6远离容胶腔3的一端开口,所述的水流通道6远离容胶腔3的一端延伸至直顶块1外。

在注塑过程中,通过水流通道6向直顶块1内源源不断的输送冷却水,通过水的导热性将直顶块1内部的多余热量向外散发。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热流通道5远离容胶腔3的一端活动连接顶针板12,所述的顶针板12连接油缸的主轴。油缸根据顶针板12数量设置,此油缸用于将模具内部产品顶出以及对运动后的顶针板12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高温的注塑液通过注塑口流入热流通道5通过出胶喷嘴8再进入直顶块1的容胶腔3内,间接的注塑过程有效防止温度过高的注塑液点在产品上,导致产品表面产生缩影,注塑液进入进胶段容胶腔9时流速较大,当注塑液通过出胶段容胶腔10流向时流速较小,之后,注塑液在进胶腔7内通过出胶口4流入成型腔2中冷却成型,在注塑过程中,直顶杆11稳定直顶块1,防止直顶块1因注塑压力过大发生浮动,同时,通过水流通道6内的水带走直顶杆11上多余的热量,防止产品上产生直顶块1的印痕,在进行注塑和完成注塑时,油缸带动顶针板12移动和复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直顶块1、成型腔2、容胶腔3、出胶口4、热流通道5、水流通道6、进胶腔7、出胶喷嘴8、进胶段容胶腔9、出胶段容胶腔10、直顶杆11、顶针板1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