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27199发布日期:2022-01-15 11:03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部分五金的配件采用塑胶材质,对于塑胶配件的生产,通常采用注塑模具,工作效率高,能够实现大批量生产。注塑模具主要由导向机构、支承机构、成形零件机构、浇注机构、顶出机构、排气机构组成,以实现配件生产过程中的合模、注射、冷却成型、开模、顶出脱模等步骤,顶出机构设置于下模具内,用于将产品顶出下模具的型腔。
3.现有生产五金塑胶配件的注塑模具在开模时,若上模具与产品之间的粘附性较大,产品易粘附于上模具的型腔内,并随其脱离下模具的型腔,工作人员收集时还需解决产品从上模具脱模的问题,给产品的脱模工作带来不便,且型腔的排气通过底部顶针周围的空隙实现,当熔融塑胶填满型腔底部后型腔上端的气体不便从顶针处排出,导致排气不彻底,影响型腔的填充效果,降低产品的合格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的注塑模具在开模时,产品存在粘附于上模具型腔内的情况,影响产品的正常脱模,且当型腔底部填满塑胶时,上部的气体不便从顶针处排出,影响型腔填充效果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包括顶板,且顶板的底部固定有至少一根排气管,每根所述排气管的底部均呈封口状,并开设有多个进气孔,每根所述排气管的顶端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排气孔,所述顶板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上模具和下模具,且上模具和下模具的内部均开设有型腔,所述上模具内开设有注塑口,每根所述排气管均可活动贯穿上模具,并伸入型腔内。
6.优选的,还包括底座,且底座位于顶板的下方,并与顶板之间连接有至少两根导向柱,至少一根所述导向柱的外壁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所述上模具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安装板,所述下模具的底部固定有第一安装板,且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均滑动套设于所有导向柱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位于第二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之间。
7.优选的,每个所述第一限位环的顶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第二限位环的底面也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限位环的顶面至第二限位环底面的间距等于下模具与上模具配合后的总高度。
8.优选的,每根所述排气管的内部均形成气道,且每个气道均与所在排气管的进气孔与排气孔连通。
9.优选的,其中两根所述导向柱之间固定连接有定位板,且定位板的顶部固定有至
少两根顶针,每根所述顶针均可由下至上依次活动贯穿第一安装板和下模具,并可伸入型腔内。
10.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一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有至少两个电动推杆a,且每个电动推杆a的活动端均朝下,并连接至第二安装板的顶部,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有至少两个电动推杆b,且每个电动推杆b的活动端均朝上,并连接至第一安装板的底部。
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顶板上固定至少一根排气管,排气管可活动贯穿第二安装板和上模具,合模时,排管的底面与上模具的型腔顶面持平,注射时,型腔底部填满塑胶后,上部的气体能够从进气孔进入排气管内,再从排气孔排出,使得型腔能够彻底排气,保障填充效果,开模时,上模具相对排气管向上移动,排气管能够将产品向下顶出,避免产品粘附在上模具上,保障后续的正常脱模。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顶针设置为静止状态,下模具相对其上下活动,脱模时,通过下模具的向下移动,实现顶针相对下模具型腔的向上移动,从而令产品脱离下模具型腔,避免排气管对产品的脱模工作造成影响,同时导向柱上的第一限位环和第二限位环分别对上模具和下模具起到限位作用,有利于上、下模具的快速合模,并保障顶针顶面与排气管底面恰好与型腔的内壁持平。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排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排气孔与排气管的配合示意图;
17.图中:1、底座;2、导向柱;3、第一安装板;4、下模具;5、上模具;6、第二安装板;7、排气管;8、第一限位环;9、第二限位环;10、控制器;11、进气孔;12、排气孔;13、顶针;14、定位板;15、气道;16、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五金塑胶配件生产用注塑模具,包括顶板16,且顶板16的底部固定有至少一根排气管7,每根排气管7的底部均呈封口状,并开设有多个进气孔11,进气孔11在排气管7的底部呈环形阵列分布,熔融塑胶不会进入进气孔11内,每根排气管7的顶端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排气孔12,排气孔12一端位于排气管7的内壁上,另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排气管7的外壁上,能够防止灰尘进入排气管7内,顶板16的下方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上模具5和下模具4,且上模具5和下模具4的内部均开设有型腔,当上模具5和下模具4合模后,两个型腔可合并为一整体,呈产品的形状,上模具5内开设有注塑口,注塑口与型腔连通,每根排气管7均可活动贯穿上模具5,并伸
入型腔内,注射熔融塑胶时,型腔底部填满塑胶后,上部的气体能够从进气孔11进入排气管7内,再从排气孔12排出,使得型腔能够彻底排气,保障填充效果,开模时,上模具5相对排气管7向上移动,排气管7能够将产品向下顶出上模具5的型腔,避免产品粘附在上模具5上,保障后续的正常脱模。
20.进一步的,还包括底座1,且底座1位于顶板16的下方,并与顶板16之间连接有至少两根导向柱2,至少一根导向柱2的外壁上由上至下依次固定有第一限位环8和第二限位环9,上模具5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安装板6,下模具4的底部固定有第一安装板3,且第二安装板6和第一安装板3均滑动套设于所有导向柱2的外壁上,第一限位环8和第二限位环9位于第二安装板6和第一安装板3之间。
21.更进一步的,每个第一限位环8的顶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个第二限位环9的底面也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一限位环8的顶面至第二限位环9底面的间距等于下模具4与上模具5配合后的总高度,当第二安装板6与第一限位环8的顶面接触时,且同时第一安装板3与第二限位环9的底面接触时,下模具4与上模具5处于合模状态,此时,排气管7的底面与型腔的顶面持平,顶针13的顶面与型腔的底面持平,有利于下模具4和上模具5快速在准确位置合模。
22.具体的,每根排气管7的内部均形成气道15,且每个气道15均与所在排气管7的进气孔11与排气孔12连通。
23.值得说明的是,其中两根导向柱2之间固定连接有定位板14,且定位板14的顶部固定有至少两根顶针13,每根顶针13均可由下至上依次活动贯穿第一安装板3和下模具4,并可伸入型腔内,顶针13外壁与下模具4之间的间隙也能起到排气作用,顶针13用于将下模具4型腔内的产品推出型腔。
24.进一步的,底座1的一侧壁上安装有控制器10,顶板16的底部固定有至少两个电动推杆a,且每个电动推杆a的活动端均朝下,并连接至第二安装板6的顶部,底座1的顶部固定有至少两个电动推杆b,且每个电动推杆b的活动端均朝上,并连接至第一安装板3的底部,电动推杆a和电动推杆b均与控制器10电性连接,初始状态时,第二安装板6位于第一限位环8的上方,第一安装板3位于第二限位环9的下方。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工作人员首先通过控制器10启动电动推杆a,推动第二安装板6沿导向柱2向下移动,上模具5随之移动,直至第二安装板6接触第一限位环8,此时排气管7的底面与上模具5的型腔顶面持平,再启动电动推杆b推动第一安装板3向上移动,下模具4随之移动,直至第一安装板3接触第二限位环9,此时顶针13的顶面与下模具4的型腔底面持平,完成合模,两个型腔合并为一体;
26.通过注塑口向型腔内注射熔融塑胶,该过程中,型腔内的一部分气体从顶针13的外边缘间隙向外排出,另一部分气体从排气管7的进气孔11进入气道15内,再从排气孔12向外排出,当型腔底部被填满后,型腔上部的气体从排气管7排出,待型腔注满塑胶后,塑胶冷却,产品成型,令电动推杆a的活动端缩回,带动第二安装板6与上模具5复位,复位过程中,排气管7的底面相对上模具5的型腔向下移动,从而避免产品粘附在上模具5上;
27.再令电动推杆b的活动端向下缩回,带动第一安装板3与下模具4复位,改过程中,顶针13的顶面相对于下模具4的型腔向上移动,从而将型腔内的产品推出,令其与型腔分离,实现脱模工作。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