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合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3829发布日期:2022-08-06 10:04阅读:77来源:国知局
注塑合货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注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注塑合货机。


背景技术:

2.注塑是工业中常用的产品生产方法,其具有生产速度快、效率高等优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3.目前注塑出料后的注塑件一般无法单独构成一个完整的注塑产品,因此需要作业人员手动将至少两个注塑件扣合在一起,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费时费力,另一方面注塑出料的产品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不利于生产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注塑合货机,能够将构成完整注塑产品的至少两个注塑件扣合在一起。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注塑合货机,所述注塑合货机包括:承载机构,用于承载多个注塑件;至少两个扣合机构,注塑产品由不同的所述扣合机构抓取,所述注塑产品由至少两个所述注塑件构成;控制机构,与每个所述扣合机构电连接,用于控制每个所述扣合机构抓取所述承载机构上的所述注塑件,并在每个所述扣合机构都抓取所述注塑件后,控制至少两个所述扣合机构将构成注塑产品的至少两个所述注塑件扣合在一起。
6.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注塑合货机中的控制机构在控制每个扣合机构抓取承载机构上的注塑件后,控制至少两个扣合机构将构成完整注塑产品的至少两个注塑件扣合在一起,从而一方面可以解决注塑出料后的产品处于杂乱无序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注塑合货机完成注塑件的扣合,不再采取人工扣合的方式,能够节省人力。
附图说明
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8.图1是本技术注塑合货机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9.图2是图1注塑合货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0.图3是图2中注塑合货机内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1.图4是图3中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2.图5是图3中除去承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3.图6是图5结构处于另一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图6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5.图8是图7结构处于另一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16.图9是图6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7.图10是图9结构处于另一角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19.参阅图1和图2,注塑合货机1000包括外机架1100、设置在外机架1100内部且与外机架1100固定连接的承载机构1200、控制机构(图未示)以及与控制机构电连接的至少两个扣合机构1300。
20.外机架1100为整个注塑合货机1000提供了一个高刚性的载体,使例如承载机构1200、扣合机构1300等在一个稳定的框架下工作。其中外机架1100由若干型材1101搭建而成,同时外机架1100上安装有透明亚克力板1102以及安装门1103,一方面能够保证注塑合货机1000工作时的安全性能,避免作业人员在注塑合货机1000工作时与其内部机构发生碰撞,另一方面能够便于作业人员观察注塑合货机1000内部的工作情况。
21.同时外机架1100上还安装有电箱1104、三色信号灯1105、下料漏斗1106以及脚轮脚杯1107等部件,其中电箱1104为整个设备供电,三色信号灯1105用于在注塑合货机1000发生故障时发出提示信号,下料漏斗1106用于引出注塑件扣合在一起后的注塑产品,脚轮脚杯1107用于调节注塑合货机1000的整体高度。
22.其中承载机构1200用于承载多个注塑件。构成完整注塑产品的至少两个注塑件由不同的扣合机构1300抓取。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每个扣合机构1300抓取承载机构1200上的注塑件,并在每个扣合机构1300都抓取注塑件后,控制至少两个扣合机构1300将构成完整注塑产品的至少两个注塑件扣合在一起。
23.具体地,构成完整注塑产品的至少两个注塑件由不同的扣合机构1300抓取,因此扣合机构1300的数量大于完整注塑产品所包括的注塑件的数量。
24.其中考虑到一个完整注塑产品通常由两个注塑件构成,这两个注塑件分别可称为前盖注塑件以及后盖注塑件,或者左盖注塑件以及右盖注塑件,或者上盖注塑件以及下盖注塑件,因此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扣合机构1300的数量为两个进行说明,并将这两个扣合机构1300分别定义为第一扣合机构1301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同时以下均以第一扣合机构1301抓取前盖注塑件,第二扣合机构1302抓取后盖注塑件进行说明。
25.其中,在将包括前盖注塑件和后盖注塑件的多个注塑件放置在承载机构1200上后,控制机构控制第一扣合机构1301抓取前盖注塑件,第二扣合机构1302抓取后盖注塑件,而后控制机构再控制第一扣合机构1301、第二扣合机构1302将前盖注塑件、后盖注塑件一对一扣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注塑产品,一方面可以解决注塑出料后的产品处于杂乱无序状态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注塑合货机1000完成注塑件的扣合,不再采取人工扣合的方式,能够节省人力。
26.可以理解的是,当构成一个完整的注塑产品的注塑件不止两个时,控制机构控制相应数量的扣合机构1300分别抓取注塑件,而后再控制这些扣合机构1300将配套的至少两
个注塑件扣合在一起。
27.结合图3和图4,承载机构1200包括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以及第一驱动组件1220。
28.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用于安装第一产品模具10,第一产品模具10用于承载多个注塑件。其中,为了避免注塑件从第一产品模具10上脱落,第一产品模具10与第一真空系统(图未示)连通,同时第一真空系统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当第一真空系统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启动时,第一产品模具10能够吸取注塑件,当第一真空系统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关闭时,扣合机构1300能够抓取第一产品模具10上的注塑件。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产品模具10也可以不与第一真空系统连通,只要第一产品模具10能够承载多个注塑件即可。
29.第一驱动组件1220与控制机构电连接且第一驱动组件1220的输出轴与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连接,其中,第一驱动组件1220用于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依次运动至每个扣合机构1300的下方,使得至少两个扣合机构1300依次抓取第一产品模具10上的注塑件。
30.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盖注塑件和后盖注塑件是同一个模具注塑出来的,两者完全相同,因此将第一产品模具10承载的多个注塑件一分为二,一部分作为前盖注塑件,另一部分作为后盖注塑件,然后在抓取过程中,第一驱动组件1220驱动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依次运动至两个扣合机构1300的下方,使得第一扣合机构1301抓取前盖注塑件,第二扣合机构1302抓取后盖注塑件。
31.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前盖注塑件和后盖注塑件的结构不相同时,可以设置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的数量为两个,一个承载前盖注塑件,另一个承载后盖注塑件,然后第一驱动组件1220同时或者依次驱动承载前盖注塑件的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运动至第一扣合机构1301的下方,承载后盖注塑件的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运动至第二扣合机构1302的下方。
32.同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承载机构1200始终保持不动,控制两个扣合机构1300依次运动至承载机构1200的上方,然后依次抓取相应的注塑件。
33.继续参阅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驱动组件1220包括第一电机1221以及丝杆1222,第一电机1221与控制机构电连接,丝杆1222与第一电机1221的输出轴连接,同时丝杆1222作为第一驱动组件1220的输出轴与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滑动连接,当第一电机1221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启动时,丝杆1222随着第一电机1221的输出轴转动,从而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在丝杆1222上滑动,实现依次运动至第一扣合机构1301、第二扣合机构1302的下方。
34.结合图3、图5至图8,注塑合货机1000进一步包括第一横梁1400以及第二横梁1500,第一横梁1400以及第二横梁1500均固定在外机架1100上,同时第一横梁1400与第二横梁1500并列且间隔设置,例如第一横梁1400与第二横梁1500平行且间隔设置。
35.同时结合图9,每个扣合机构1300均包括旋转轴1310、抓取组件1320、第二驱动组件1330以及第三驱动组件1340。
36.旋转轴1310设置在第一横梁1400与第二横梁1500之间,且与第一横梁1400、第二横梁1500均转动连接,即旋转轴1310可相对第一横梁1400、第二横梁1500转动。
37.抓取组件1320用于抓取注塑件。
38.第二驱动组件1330固定在旋转轴1310上且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其中,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1310的延伸方向垂直,同时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
与抓取组件1320连接,以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抓取组件1320相对旋转轴1310沿着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运动。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二驱动组件1330可以为气缸组件。
39.具体地,第一扣合机构1301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抓取前盖注塑件的过程,与第二扣合机构1302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抓取后盖注塑件的过程相同。下面以第一扣合机构1301为例,介绍取料过程为:
40.首先初始状态为:每个扣合机构1300中,抓取组件1320位于旋转轴1310的正下方。
41.接着当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运动至第一扣合机构1301的下方后,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推出,以驱动抓取组件1320在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上朝向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运动至抓取组件1320抓取第一产品模具10上的前盖注塑件,而后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收回。
42.同时,第三驱动组件1340与控制机构电连接且输出轴与旋转轴1310连接,以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驱动旋转轴1310旋转90
°
,其中,旋转轴1310的旋转范围可以为[0
°
,90
°
]。
[0043]
具体地,在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的抓取组件1320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抓取组件1320完成取料后,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的第三驱动组件1340驱动与之连接的旋转轴1310朝向第二扣合机构1302旋转90度,从而第一扣合机构1301整体朝向第二扣合机构1302旋转90度,同样地,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第三驱动组件1340驱动与之连接的旋转轴1310朝向第一扣合机构1301旋转90度,从而第二扣合机构1302整体朝向第一扣合机构1301旋转90度。
[0044]
然后第一扣合机构1301、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再次推出至第一扣合机构1301抓取的前盖注塑件与第二扣合机构1302抓取的后盖注塑件一一扣合在一起,从而得到完整的注塑产品。
[0045]
结合图7和图8,抓取组件1320包括缓冲板1321、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第一导向轴1323以及缓冲弹簧1324。
[0046]
缓冲板1321与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连接。
[0047]
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设置在缓冲板1321背离旋转轴1310一侧且与缓冲板1321间隔设置,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用于安装第二产品模具20,第二产品模具20用于吸取注塑件。与上述第一产品模具10类似,第二产品模具20与第二真空系统(图未示)连通,同时第二真空系统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当第二真空系统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启动时,第二产品模具20能够吸取注塑件,当第二真空系统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关闭时,注塑件从第二产品模具20上脱落。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产品模具20也可以不与第二真空系统连通,只要第二产品模具20能够抓取多个注塑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产品模具10上设有多个凸起(如图4所示),凸起与第一真空系统连通,用于吸取注塑件,第二产品模具20设有多个凹槽(如图10所示),凹槽与第二真空系统连通,当第二产品模具20吸取注塑件时,注塑件容置在凹槽中。
[0048]
第一导向轴13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一导向轴1323活动穿过缓冲板1321而与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固定连接,其中,当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受到的外力未超过外力阈值时,第一导向轴1323与缓冲板1321同步运动,而当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受到的外力超过外力阈值时,第一导向轴1323相对缓冲板1321滑动。
[0049]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缓冲板1321能够平稳地相对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运动,第一导向轴1323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图9中以4个为例进行说明),多个第一导向轴1323围绕第二驱动组件1330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轴132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0050]
缓冲弹簧1324套设在第一导向轴1323的外围,且弹性支撑在缓冲板1321与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之间。
[0051]
同时每个扣合机构1300还包括第二导向轴1350。
[0052]
第二导向轴1350的延伸方向与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二导向轴1350通过旋转轴1310上的通孔1311活动穿过旋转轴1310而与缓冲板1321固定连接。
[0053]
其中,第二导向轴1350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引导缓冲板1321沿着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运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能够确保缓冲板1321沿着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的延伸方向运动时,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导向轴1350。
[0054]
同时,第二导向轴1350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当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导向轴1350围绕第二驱动组件1330设置,其中,图7中以第二导向轴1350的数量为四个为例进行说明。
[0055]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导向轴1323的延伸方向上设置有开关传感器1360,开关传感器1360与第一导向轴1323间隔设置,且开关传感器1360设置在缓冲板1321背离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一侧;其中,开关传感器1360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当开关传感器1360检测到与第一导向轴1323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向控制机构发送触发信号,以使控制机构控制第二驱动组件1330停止驱动抓取组件1320运动。在一应用场景中,开关传感器1360通过连接支架1370与缓冲板1321固定连接。
[0056]
下面介绍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抓取组件1320在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驱动下抓取注塑件的过程。
[0057]
首先初始状态为:每个扣合机构1300中,抓取组件1320位于旋转轴1310的正下方。
[0058]
接着当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运动至第一扣合机构1301的下方后,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推出,第二导向轴1350相对旋转轴1310滑动,抓取组件1320整体平稳地沿着第二导向轴1350的延伸方向朝向第一模具安装板1210运动,在该过程中,缓冲板1321与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同步运动。
[0059]
当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上的第二产品模具20与第一产品模具10上的前盖注塑件接触时,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继续推出,使得缓冲板1321相对第一导向轴1323朝向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运动,缓冲弹簧1324在该过程中压缩,且开关传感器1360与第一导向轴1323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此时第二产品模具20与前盖注塑件之间有一定的压力,可以保证第二产品模具20与前盖注塑件的完全接触,确定后续第二产品模具20能够将前盖注塑件吸起。
[0060]
当开关传感器1360检测到与第一导向轴1323之间的距离小于距离阈值时,向控制机构发送触发信号,而后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停止推出。
[0061]
接着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第二真空系统启动,第二产品模具20将前盖注塑件吸起,然后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收回至原位置。
[0062]
在上述过程中,缓冲板1321、第一导向轴1323以及缓冲弹簧1324的设置,可以避免
第二产品模具20与前盖注塑件之间的压力过大而损坏前盖注塑件。
[0063]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缓冲板1321、第一导向轴1323以及缓冲弹簧1324,此时设置第二模具安装板1322直接与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连接。
[0064]
同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开关传感器1360,此时预先确定取料过程中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需要伸出的长度,然后直接控制第二驱动组件1330输出轴在取料过程中输出该长度即可。
[0065]
下面介绍取料后,将前盖注塑件和后盖注塑件扣合在一起的过程:
[0066]
在完成取料后,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的第三驱动组件1340驱动与之连接的旋转轴1310朝向第二扣合机构1302旋转90度,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第三驱动组件1340驱动与之连接的旋转轴1310朝向第一扣合机构1301旋转90度。
[0067]
然后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的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推出,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推出,直至第一扣合机构1301抓取的前盖注塑件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抓取的后盖注塑件一对一接触,然后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的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继续推出,使得前盖注塑件和后盖注塑件之间存在一定压力,并在保压一定时间后,与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第二产品模具20连通的第二真空系统关闭(此处假设第一扣合机构1301位于料漏斗1106的进料口处)。
[0068]
接着两个第二驱动组件1330的输出轴收回至原位,同时两个第三驱动组件1340驱动相应的旋转轴1310旋转至原位,此时已经得到了完整的注塑产品,且该注塑产品被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的第二产品模具20吸起。
[0069]
最后关闭与第一扣合机构1301中第二产品模具20连通的第二真空系统,完整的注塑产品掉落,顺着下料漏斗1106流入物料框中,完成下料过程。
[0070]
继续参阅图8,第三驱动组件1340包括第二电机1341、减速机1342、第一同步轮1343、第二同步轮1344、同步带1345以及张紧件1346。
[0071]
第二电机1341与控制机构电连接;减速机1342与第二电机1341的输出轴连接;第一同步轮1343与减速机1342的输出轴连接,与减速机1342的输出轴同步旋转;第二同步轮1344与旋转轴1310连接,且通过同步带1345与第一同步轮1343连接,从而第二同步轮1344与第一同步轮1343同步旋转;张紧件1346用于张紧同步带1345,从而避免同步带1345在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后松弛。
[0072]
结合图5图7、图8和图10,第一扣合机构1301、第二扣合机构1302均进一步包括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第一带座轴承1381以及减速机安装板1390。
[0073]
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设置在第一横梁1400背离第二横梁1500一侧且与第一横梁1400连接。
[0074]
第一带座轴承1381的座体固定在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背离第一横梁1400一侧的表面上,同时旋转轴1310一端依次穿过第一横梁1400、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第一带座轴承1381的轴承体而与第二同步轮1344连接。
[0075]
减速机安装板1390的一端与减速机1342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连接;其中,张紧件1346固定在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上且位于减速机安装板1390背离第二同步轮1344一侧,同时张紧件1346对减速机安装板1390施加背离第二同步轮1344的张紧
力。
[0076]
具体地,若同步带1345随着长时间的使用而松弛时,通过张紧件1346对减速机安装板1390施加张紧力,达到张紧同步带1345的目的。
[0077]
其中,张紧件1346可以通过例如螺栓等连接件(图未示)与减速机安装板1390连接,当同步带1345松弛时,通过调节连接件而调整张紧件1346对减速机安装板1390施加的张紧力。
[0078]
其中,为了可以调节第一扣合机构1301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之间的间距,第一扣合机构1301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中的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可调节位置地与第一横梁1400连接。
[0079]
在一应用场景中,第一横梁1400、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上设有沿第一横梁1400延伸方向间隔排列的通孔,利用例如螺栓等锁紧件穿过不同的通孔,从而实现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可调节位置地与第一横梁1400连接。
[0080]
参阅图5,为了能够精确调节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在第一横梁1400上的位置,第一扣合机构1301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均进一步包括调节块1391以及调节件1392。
[0081]
调节块1391设置在第一横梁1400上,调节块1391的数量为至少一个,所述至少一个调节块1391与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的端部一一对应,即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的每一个端部都有调节块1391与之对应,其中调节块1391与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沿着第一横梁1400的延伸方向相间隔;调节件1392穿设调节块1391而与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抵接,其中,调节件1392与调节块1391滑动连接,使得通过调节调节件1392而改变对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施加的外力,进而改变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在第一横梁1400上的位置。
[0082]
具体地,当需要调节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在第一横梁1400上的位置时,松动锁紧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与第一横梁1400的锁紧件,使得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与第一横梁1400处于可相对滑动但依然连接的状态,接着通过调节件对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施加外力,使得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在第一横梁1400滑动,最后再锁紧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与第一横梁1400。
[0083]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调节件位于调节块1391与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之间的长度,精确控制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处于第一横梁1400上的位置,进而准确调节第一扣合机构1301和第二扣合机构1302之间的间距。
[0084]
在一应用场景中,调节件可以为螺柱,在上述调节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螺柱的转动圈数而精确控制螺柱位于调节块1391与第一旋转轴安装板1380之间的长度。
[0085]
参阅图6,在每个扣合机构1300中,旋转轴1310的另一端也可以采用与上述类似的结构与第二横梁1500连接,此时每个扣合机构1300均进一步包括第二转轴安装板2380以及第二带座轴承2381。
[0086]
其中,第二带座轴承2381的座体固定在第二旋转轴安装板2380背离第二横梁1500一侧的表面上,旋转轴1310的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横梁1500、第二旋转轴安装板2380而与第二带座轴承2381的轴承体连接,而实现旋转轴1310与第二横梁1500转动连接。
[0087]
同时参阅图8,此时第二横梁1500上也固定有与每个第二旋转轴安装板2380对应的两个调节块1391,两个调节块1391分别对应第二旋转轴安装2380沿第二横梁1500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端部,此处调节块1391与第二旋转轴安装2380的连接关系和上述调节块
1391与旋转轴安装2380的连接关系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88]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