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0451阅读:57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技术领域,具体讲是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而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

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是采用电能作为能源的蒸汽锅炉,采用电能作为能源使用起来较为方便,但是存在着电能消耗大的问题,目前的电加热蒸汽锅补水都是补常温水,冬天的温度在6度左右,因此从常温水升温到高温水需要消耗的大量电能,补常温水的时候会导致炉体温度降低,蒸汽减少,导致蒸汽不够和压力不稳定,有待进一步地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的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炉体,所述炉体内设有加热炉,加热炉上设有电加热管,所述底座的右端设有一支座,所述支座上固定有一补水泵,所述补水泵与加热炉连接;

所述炉体的顶部设有一支架,所述支架上安装有一水箱和一热泵,所述水箱的出水口与热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热泵的出水口与加热炉连接;

所述水箱的进水口连接有一太阳能热水器。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炉上设有两个进水端,其中一个进水端通过一第一水管与补水泵连接,另一个进水端通过一第二水管与热泵的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的出水口通过一第三水管与热泵的进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水箱的进水口通过一第四水管与太阳能热水器的出水口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的进水口通过一第五水管与第一水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管上设有一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与支架之间设有一梯子。

应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其有益效果是:首先,热泵每消耗1度电所产生的热量是电加热管所产生的热量的2.5-3倍,其次,太阳能热水器所产生的热水无需供电,将太阳能热水器内的热水先导入水箱后,水箱再将水导入热泵中,即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将水进行了预热,热泵也能够少消耗一些电能,将热泵产生的热水再导入加热炉后,加热炉上的电加热管再将水加热至所需温度的高温水,这样比直接将常温水输入加热炉内加热能够省下大量的电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太阳能热水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底座,2—炉体,3—加热炉,4—电加热管,5—支座,6—补水泵,7—支架,8—水箱,9—热泵,10—太阳能热水器,11—进水端,12—第一水管,13—第二水管,14—第三水管,15—第四水管,16—第五水管,17—阀门,18—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比较直观、完整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就结合本实用新型附图进行非限制性的特征说明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1上的炉体2,炉体2内设有加热炉3,加热炉3上设有电加热管4,底座1的右端设有一支座5,支座5上固定有一补水泵6,补水泵6与加热炉3连接;

炉体2的顶部设有一支架7,支架7上安装有一水箱8和一热泵9,水箱8的出水口与热泵9的进水口连接,热泵9的出水口与加热炉3连接;

水箱8的进水口连接有一太阳能热水器10。

加热炉3上设有两个进水端11,其中一个进水端11通过一第一水管12与补水泵6连接,另一个进水端11通过一第二水管13与热泵9的出水口连接。方便了加热炉3与补水泵6、热泵9连接。

水箱8的出水口通过一第三水管14与热泵9的进水口连接。方便了水箱8与热泵9连接。

水箱8的进水口通过一第四水管15与太阳能热水器10的出水口连接。方便了水箱8与太阳能热水器10连接。

为了方便太阳能热水器10进水,太阳能热水器10的进水口通过一第五水管16与第一水管12连接,补水泵6连接自来水。

第一水管12上设有一阀门17,阀门17用于关闭第一水管12内的水流入加热炉3内,当然阀门17关闭后不影响第一水管12内的水流入第五水管16。

底座1与支架7之间设有一梯子18,方便人们爬上支架7进行检修。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卧式电加热蒸汽锅炉首先,热泵9每消耗1度电所产生的热量是电加热管4所产生的热量的2.5-3倍,其次,太阳能热水器10所产生的热水无需供电,将太阳能热水器10内的热水先导入水箱8后,水箱8再将水导入热泵9中,即太阳能热水器10已经将水进行了预热,热泵9也能够少消耗一些电能,将热泵9产生的热水再导入加热炉3后,加热炉3上的电加热管4再将水加热至所需温度的高温水,这样比直接将常温水输入加热炉3内加热能够省下大量的电能。

当然,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