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3069发布日期:2018-12-12 00:12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蒸汽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蒸汽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蒸汽发生装置通常采用加热管对水体进行加热以产生蒸汽,由于加热管的加热效率较低,导致蒸汽的产生速率过慢,从而导致蒸汽发生装置的整体工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蒸汽发生装置产生蒸汽速率较慢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的蒸汽发生装置。

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壳体、加热板及底盖,所述加热板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的内周壁围合形成加热腔;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进水口及排气口,所述壳体呈一端敞口的筒状,所述底盖盖合于所述壳体的敞口端。

上述的蒸汽发生装置通过加热板与壳体的内壁面围合形成一加热腔,液体介质自进水口进入加热腔内,并经由加热板的加热而产生蒸汽,最后经由排气口将蒸汽排出。由于采用加热板进行加热,相较于传统的加热管,加热板的加热面积更大,加热更为均匀,加热效率更高,使得蒸汽的产生速率加快,从而可有效提升蒸汽发生装置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包括导热基板及设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厚膜电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与所述加热板之间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敞口端的内周壁形成有台阶槽,所述加热板的外表面与所述台阶槽的槽壁面搭接,所述底盖压接于所述加热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台阶槽内的密封圈,所述加热板压接于所述密封圈而与所述壳体密封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加热腔连通的排水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周壁和/或外周壁设有保温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加热板电连接的控制单元,所述加热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反馈的温度数据调节所述加热板的加热功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上还设置有温控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盖上设有供所述加热板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过线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蒸汽发生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蒸汽发生装置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100、蒸汽发生装置,110、壳体,111、进水口,112、排气口,113、排水口,114、进水管,115、排气管,116、排水管,120、加热板,121、温度传感器,122、温控器,130、加热腔,140、底盖,141、过线口,142、旋拧块,15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请参照图1至图3,一种蒸汽发生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加热板120及底盖140,所述加热板120设于所述壳体110内、并与所述壳体110的内周壁围合形成加热腔130;所述壳体110上设有与所述加热腔130连通的进水口111及排气口112,所述壳体110呈一端敞口的筒状,所述底盖140盖合于所述壳体110的敞口端。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10呈一端敞口的筒状设置,此处的筒状可为圆柱形筒、方形筒或其他异形筒状,加热板120的形状与壳体110的横截面的形状相适配,以与壳体110形成用于加热液体介质的加热腔13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大体呈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筒,壳体110的下端呈敞口设置,进水口111及排气口112均设置于壳体110的顶部,加热板120呈圆形板设置。其中,加热板120的加热方式有多种,例如可采用电磁加热、热辐射加热或红外加热等。优选地,壳体110上对应进水口111及排气口112的位置分别设有用于与外部管道连接的进水管114及排气管115。具体地,在工作时,外部容器中的纯水通过水泵及进水管114经由进水口111输入至加热腔130内,加热板120通电后对水进行加热,以使加热腔130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产生的蒸汽经由排气口112排出。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加热效率,优选地,加热板120的直径大于或等于100mm。

上述的蒸汽发生装置100通过加热板120与壳体110的内壁面围合形成一加热腔130,液体介质自进水口111进入加热腔130内,并经由加热板120的加热而产生蒸汽,最后经由排气口112将蒸汽排出。由于采用加热板120进行加热,相较于传统的加热管,加热板120的加热面积更大,加热更为均匀,加热效率更高,使得蒸汽的产生速率加快,从而可有效提升蒸汽发生装置100的整体工作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板120包括导热基板及设于所述导热基板上的厚膜电路。其中,导热基板可采用热传导率较高的金属材质制成,例如可采用不锈钢板制成,或者导热基板还可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陶瓷材质制成。厚膜电路可通过电镀、烧结或丝网印刷等工艺成型于导热基板上。厚膜加热板120的整体体积小,加热效率高,能够实现液体的高效快速加热,从而可有效提升蒸汽的产生速率。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及图3,所述壳体110与所述加热板120之间密封连接。通过壳体110与加热板120之间密封连接,可以降低热量耗散,以保证加热效率。同时,还可有效避免高温液体从壳体110与加热板120的连接处泄露,而产生危险,从而可保证蒸汽发生装置100的使用安全性。其中,密封的形式有多种,例如可采用密封圈150、密封带或密封胶等进行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0的敞口端的内周壁形成有台阶槽,所述加热板120的外表面与所述台阶槽的槽壁面搭接,所述底盖140压接于所述加热板120。通过将加热板120搭接于台阶槽内,底盖140盖合壳体110的敞口端并压接与加热板120的板面上,如此,可将加热板120一并固定于壳体110上,以避免加热板120产生松动,装配过程简单,装配结构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发生装置10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台阶槽内的密封圈150,所述加热板120压接于所述密封圈150而与所述壳体110密封连接。通过设置密封圈150进行密封连接,可有效提升整体的密封性能。其中密封圈150可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橡胶材质或硅胶材质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0上还设有与所述加热腔130连通的排水口113。当蒸汽发生装置100不需要产生蒸汽时,可通过排水口113将加热腔130内的剩余液体排出。优选地,排水口113设置于壳体110的靠近加热板120的位置(也即靠近加热腔130的底部),以保证加热腔130内的液体可完全排出。优选地,壳体110上对应排水口113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外部管道连接的排水管116。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10的内周壁和/或外周壁设有保温层。通过在壳体110上设置保温层可有效降低热量耗散,进一步提升蒸汽的产生速率。例如,可在可壳体110的内周壁和/或外周壁上涂覆保温涂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加热板120电连接的控制单元(图未示),所述加热板120上设置有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121,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121反馈的温度数据调节所述加热板120的加热功率。

具体地,控制单元包括电路基板及设于电路基板上的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与加热板120的加热电路电性连接。当外部进水系统中的水进入加热腔130后,控制电路控制加热板120开始加热,同时温度传感器121实时监控温度数据并将温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单元,当高效加热板120通电加热后大概5秒,蒸汽发生装置100内部的水就会沸腾并且产生蒸汽。控制电路通过监控温度传感器121回传的温度数据,并通过调节火线和零线的有效电流来改变加热板120的加热功率,从而可实现蒸汽产生速率及蒸汽量的实时可控。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板120上还设置有温控器122。通过设置温控器122,当加热腔130内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后,温控器122可及时将加热板120的加热电路断开,如此,可有效避免蒸汽发生装置100干烧,以确保使用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3,所述底盖140上设有供所述加热板120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的过线口141。具体地,加热板120与控制单元通过导线相连接,导线可从底盖140的过线口141穿过。优选地,加热板120上的温度传感器121及温控器122均设于加热板120的靠近底盖140的一侧并容置于过线口141内,如此,使得蒸汽发生装置100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可减小整体体积。

优选地,底盖140与壳体110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加热板120的维修或更换。为了保证底盖140与壳体110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二者之间优选为采用螺纹连接。更为优选地,底盖上设有六边型的旋拧块142,以便在安装时,通过扳手与旋拧块142配合以将底盖140固定于壳体110上,操作简单,装配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