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7380发布日期:2018-09-28 18:46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锅炉含有省煤器、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炉膛是锅炉燃烧组织的最主要部件,其空间通常由水冷壁管道围成。炉膛的形状和大小通常按照燃料燃烧的需求来设计,这就可能使得炉膛水冷壁的受热面积并不能与汽水系统蒸发吸热量很好地匹配。当炉膛水冷壁面积少于汽水系统蒸发吸热需求时,可以通过增加省煤器受热面来弥补。但当炉膛水冷壁面积远超汽水系统蒸发吸热需求时,则缺少比较安全和经济的方法来调减水冷壁的吸热量。

为了解决锅炉炉膛水冷壁的受热面积与汽水系统蒸发吸热量不匹配的问题,现有技术采用了在炉膛水冷壁烟气侧表面敷设卫燃带,即用绝热性能较好的耐火材料覆盖一部分炉膛水冷壁,使这部分水冷壁不吸热或少吸热。其缺点是:1、对于灰熔点较低的燃料,容易造成炉膛结渣,影响锅炉安全运行。2、导致炉膛出口烟温升高,必须增加尾部烟道受热面才能保证排烟温度不升高,导致锅炉制造或运行成本升高。

名词解释:

饱和温度:水和水蒸气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饱和状态时所具有的温度。饱和状态时,液体和蒸汽的温度相等。饱和温度与水和水蒸气的压力一一对应。

过冷水:温度低于对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水。

饱和蒸汽:温度等于对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水蒸气。

过热蒸汽:温度高于对应压力下饱和温度的水蒸气。

再热蒸汽:从汽轮机抽出并返回锅炉加热的水蒸气。

汽水系统:锅炉中工质(水或蒸汽)流过的所有管道和设备的总称,包括各类受热面及其连接管道等。

水冷壁:锅炉中围成炉膛的受热面总称,是汽水系统中工质主要的蒸发受热面。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汽水系统中锅炉的炉膛水冷壁的受热面积与汽水系统蒸发吸热量不匹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水系统,该汽水系统能够在不改变炉膛结构的前提下,根据汽水系统中工质蒸发实际所需热量,调减水冷壁的吸热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该锅炉含有省煤器、第一水冷壁、过热器和再热器,省煤器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与第一水冷壁的入口连接;该锅炉还包括第二水冷壁,或者,该锅炉还包括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过热器的入口连接,过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第二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再热器的入口连接,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且过热器含有低温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低温过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器连接管线与末级过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入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过热器连接管线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过热蒸汽输出管线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再热器的入口连接,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且过热器含有低温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低温过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第二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末级过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再热器的入口连接,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过热器的入口连接,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再热器的入口连接,再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与第二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且再热器含有低温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过热器的入口连接,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低温再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器连接管线与末级再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入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与再热器连接管线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与再热蒸汽输出管线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且再热器含有低温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过热器的入口连接,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低温再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与第二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与末级再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过热器的入口连接,过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第二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再热器的入口连接,再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与第三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过热器含有低温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且再热器含有低温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低温过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器连接管线与末级过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入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过热器连接管线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过热蒸汽输出管线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低温再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器连接管线与末级再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的入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与再热器连接管线连接,第三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与再热蒸汽输出管线连接。

当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和第三水冷壁,过热器含有低温过热器和末级过热器,且再热器含有低温再热器和末级再热器时;第一水冷壁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与低温过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与第二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与末级过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与低温再热器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与第三水冷壁的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与末级再热器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与汽轮机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不改变炉膛受热面的结构,保证了燃烧设计预期的效果。

2、通过切换水冷壁中的工质,实现了工质蒸发热量和过热热量的重新分配,保证了汽轮机所需的蒸汽温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2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5中所述汽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中所述汽水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中所述汽水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1、12、14、15中所述汽水系统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1、省煤器;2、第一水冷壁;3、过热器;4、汽轮机;5、再热器;6、第二水冷壁;7、第三水冷壁;

11、第一输送管线;12、第二输送管线;13、第三输送管线;14、第四输送管线;

21、过冷水输出管线;22、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3、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4、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5、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6、乏汽输出管线;

31、低温过热器;32、末级过热器;33、过热器连接管线;

51、低温再热器;52、末级再热器;53、再热器连接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一种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该锅炉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或者,该锅炉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本实用新型所述汽水系统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将分别介绍。

实施例1

一种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过热器3的入口连接,过热器3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再热器5的入口连接,再热器5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1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且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低温过热器31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31的出口通过过热器连接管线33与末级过热器32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32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过热器连接管线33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再热器5的入口连接,再热器5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一种改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且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低温过热器31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31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末级过热器32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32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再热器5的入口连接,再热器5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4

一种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过热器3的入口连接,过热器3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再热器5的入口连接,再热器5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4所示。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4的一种改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且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过热器3的入口连接,过热器3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低温再热器51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51的出口通过再热器连接管线53与末级再热器52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52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再热器连接管线53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连接,如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4的一种改进,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且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过热器3的入口连接,过热器3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低温再热器51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51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末级再热器52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52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6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均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为了节约篇幅,本实施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与实施例4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过热器3的入口连接,过热器3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再热器5的入口连接,再热器5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第三水冷壁7的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7所示。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与实施例5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过热器3的入口连接,过热器3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低温再热器51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51的出口通过再热器连接管线53与末级再热器52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52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入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再热器连接管线53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连接,如图8所示。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与实施例6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本实施例中各装置的连接关系见图9,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与实施例4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低温过热器31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31的出口通过过热器连接管线33与末级过热器32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32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过热器连接管线33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连接,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再热器5的入口连接,再热器5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第三水冷壁7的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10所示。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与实施例5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低温过热器31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31的出口通过过热器连接管线33与末级过热器32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32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过热器连接管线33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低温再热器51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51的出口通过再热器连接管线53与末级再热器52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52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入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再热器连接管线53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连接,如图11所示。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与实施例6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本实施例中各装置的连接关系见图12,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3与实施例4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

本实施例中各装置的连接关系见图13,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3与实施例5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本实施例中各装置的连接关系见图4,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介绍。

实施例15

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3与实施例6的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汽水系统包括锅炉和汽轮机4,该锅炉含有省煤器1、第一水冷壁2、过热器3和再热器5,省煤器1的出口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与第一水冷壁2的入口连接,所述汽水系统还包括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过热器3含有低温过热器31和末级过热器32,再热器5含有低温再热器51和末级再热器5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的出口通过饱和蒸汽输出管线22与低温过热器31的入口连接,低温过热器31的出口通过第一输送管线11与第二水冷壁6的入口连接,第二水冷壁6的出口通过第二输送管线12与末级过热器32的入口连接,末级过热器32的出口通过过热蒸汽输出管线25与汽轮机4的过热蒸汽入口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与低温再热器51的入口连接,低温再热器51的出口通过第三输送管线13与第三水冷壁7的入口连接,第三水冷壁7的出口通过第四输送管线14与末级再热器52的入口连接,末级再热器52的出口通过再热蒸汽输出管线24与汽轮机4的再热蒸汽入口连接,如图15所示。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以上实施例中,给水从省煤器1的入口进入省煤器1,省煤器1排出的过冷水通过过冷水输出管线21进入第一水冷壁2,第一水冷壁2排出的饱和蒸汽能够进入过热器3,过热器3产生的过热蒸汽能够进入汽轮机4,汽轮机4排出的冷段再热蒸汽通过再热蒸汽返回管线23能够进入再热器5,再热器5排出的再热蒸汽能够进入汽轮机4。汽轮机4产生的乏汽从乏汽输出管线26排出。

本实用新型是将现有锅炉中的水冷壁分为两个部分(如第一水冷壁2和第二水冷壁6)或三个独立的部分(第一水冷壁2、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之间)。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以上实施例中,第一水冷壁2、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之间相互独立,通常第一水冷壁2和第二水冷壁6之间不能直接连通,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之间不能直接连通,第一水冷壁2和第三水冷壁7之间也不能直接连通,如图16、图17、图18所示。由于工质可切换,当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内的工质为水(或汽水混合物)时,第二水冷壁6或第三水冷壁7应与第一水冷壁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炉膛水冷壁的一部分(或全部)设计为工质可切换的受热面,即既可作为水(或汽水混合物)的流动通道,又可以切换成过热蒸汽(如实施例1、2、3)或再热蒸汽(如实施例4、5、6)的流动通道或二者的组合(如实施例7至实施例15)。工质切换一般在锅炉停运期间完成。在切换系统可靠性足够保障的前提下,也可在锅炉运行中切换第二水冷壁6或第三水冷壁7中的工质。

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改变炉膛受热面的结构,保证了燃烧设计预期的效果。通过切换水冷壁中的工质,实现了工质蒸发热量和过热热量的重新分配,保证了汽轮机所需的蒸汽温度。第一水冷壁2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工质可切换的受热面,第二水冷壁6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工质可切换的受热面,第三水冷壁7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工质可切换的受热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把切换工质后的水冷壁都作为了末级蒸汽受热面。实际上,还可以调整蒸汽通过各级受热面的顺序,即将第二水冷壁6或第三水冷壁7作为蒸汽流过的第一级(或中间某级)蒸汽受热面。如第三水冷壁7、第二水冷壁6和第一水冷壁2按照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排列(如图17所示),或者第二水冷壁6、第三水冷壁7和第一水冷壁2按照从上向下的顺序依次排列(如图18所示),或者第二水冷壁6与第三水冷壁7位于同一高度,第一水冷壁2位于第二水冷壁6和第三水冷壁7的下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能以其限定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所以其等同组件的置换,或依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与修饰,都应仍属于本专利涵盖的范畴。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特征与技术特征之间、技术特征与技术方案之间、技术方案与技术方案之间均可以自由组合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