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101发布日期:2019-03-05 18:08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比例低,特别是部分地区冬季大量使用散烧煤供热,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活环境,,迫切需要提高北方地区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充分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的余热进行供热,以满足人民冬季生活取暖的需要,提高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生物质锅炉、抽凝式汽轮机、热泵、换热站、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及冷却塔;抽凝式汽轮机的凝汽器与冷却塔连接;抽凝式汽轮机与热泵连接,用于通过抽凝式汽轮机的抽汽为热泵提供驱动汽源;换热站通过热网回水管路与凝汽器连接,凝汽器通过循环管路与热泵连接,用于使热网回水进入凝汽器回收抽凝式汽轮机的乏汽余热后进入热泵;生物质锅炉与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连接,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通过循环管路与热泵连接,用于使循环水在烟气余热利用装置中回收锅炉烟气余热后进入热泵。

进一步地,该系统还包括与抽凝式汽轮机、凝汽器及生物质锅炉连接的除氧器。

借由上述方案,通过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充分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的余热进行供热,在满足人民冬季生活取暖的需要的同时,提高了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包括生物质锅炉1、抽凝式汽轮机2、热泵3、换热站4、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5及冷却塔6;抽凝式汽轮机2的凝汽器21与冷却塔6连接,并通过除氧器7与生物质锅炉1连接;抽凝式汽轮机2与热泵3连接,用于通过抽凝式汽轮机2的抽汽为热泵3提供驱动汽源;除氧器7与抽凝式汽轮机2连接;换热站4通过热网回水管路8与凝汽器21连接,凝汽器21通过循环管路9与热泵3连接,用于使热网回水进入凝汽器21回收抽凝式汽轮机2的乏汽余热后进入热泵3;生物质锅炉1与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4连接,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4通过循环管路9与热泵3连接,用于使热网循环水在烟气余热利用装置4中回收锅炉烟气余热后进入热泵3。

通过该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能够充分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机组的余热进行供热,在满足人民冬季生活取暖的需要的同时,提高了取暖清洁化水平,减少了大气污染物排放。

该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热网回水进入机组凝汽器回收汽轮机的乏汽余热;然后,经凝汽器加热后的热网循环水进入热泵装置,在机组抽汽的驱动下,回收经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循环水的热量,使热网循环水温度进一步提高,满足对外供热的需求。另外,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循环水通过在烟气余热换热器中吸收热量,在热泵中放出热量,使烟气余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该生物质耦合热泵深度余热回收供热系统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汽轮机的乏汽热量得到利用。

通常生物质机组的容量小(12MW),汽轮机本体通流无需改造,就可以在低真空方式下运行。因此,机组冷却水系统管道只要与热网循环水系统管道进行必要的连接,并考虑能够实现二者灵活的切换。就可实现:夏季,机组冷却水在冷却塔与凝汽器之间进行换热,使机组高真空凝汽发电;冬季,机组冷却水切换至热网循环水运行,较高温度的热网循环水通过凝汽器吸收汽轮机乏汽热量,使机组在低真空下发电运行。

(2)锅炉烟气余热得到利用。

生物质锅炉运行时排烟温度较高,并且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汽。烟气余热利用装置(换热器)就是将高温烟气的热量以及蒸汽的汽化潜热的热量通过换热器与循环水进行热量交换,降低烟气排放温度,使烟气的余热得以利用。

(3)热泵装置使低温热量得到利用。

为充分利用烟气余热,通常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循环水温度较低,因此,采用热泵装置对较低温度的热源水(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循环水)进一步换热,提高热网循环水温满足供热需求。热泵装置驱动汽源采用的是汽轮机组的抽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