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污膨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75124发布日期:2020-01-24 11:33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污膨胀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排污技术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排污膨胀器。



背景技术:

排污膨胀器是与锅炉的连续排污口连接的,是用来将锅炉的连续排污减压扩容,排污水在排污膨胀器内绝热膨胀分离为二次蒸汽和废热水,并在膨胀器内经扩容、降压、热量交换,然后排放,二次蒸汽由专门的管道引出,废热水通过浮球液位阀或溢流调节阀自动排走,热能可以得到回收再利用。排污量随锅炉给水负荷变化自动调节,保持相对稳定的排污率。所以对二次蒸汽和废热水作为热源加以利用,可以回收部分锅炉连续排污损失的热量,提高锅炉效率。

排污膨胀器或者工作原理:锅炉排污水连续均匀地连入排污扩容器,排污水在外壳中部的圆筒隔板中作切向运动,并且立即汽化成二次蒸汽,它经过上部百页窗式的汽水分离器进行汽水分离后,再经连排顶部的出口引进除氧器,而留下的排污水则通过水位调节阀排放。

现有技术中,排污膨胀器中污水排出过程中,由于出水口相对较小,如果污水流速过快或者水位偏低,容易产生旋流现象。旋流现象会导致污水排出速度变慢、有气体进入管道使热能回收率降低。同时,由于排污膨胀器内蒸汽中容易含有杂质和液体水,造成蒸汽清洁度和回收效率过低,而且长期使用筒体壁会产生污粒,需要定期清理。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排污膨胀器,在筒体内部设置了防旋流装置和清洁装置,提高了排污器的效率和蒸汽清洁度,同时避免了频繁的清理工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污膨胀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顶部设有蒸汽出口,筒体侧壁设有污水进口,所述污水进口附贴于筒体表面并通过污水进管与筒体内腔连通,筒体底部设有污水出口。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污膨胀器还包括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设于筒体内部,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清洁板,所述清洁板与筒体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板包括多层叠加的波纹板,其中,相邻波纹板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并且上方波纹板的下边缘低于相邻的下方波纹板的上边缘。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板相对于筒体侧壁倾斜设置;优选地,所述清洁板与筒体侧壁的倾斜角度优选为10°-45°,更优选为20°-30°。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板包括框体,每个波纹板固定在所述框体上,所述框体的底端设有液体汇集槽。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清洁装置还包括液体收集槽,所述液体收集槽设于所述清洁板的底端,并与所述液体汇集槽连通。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液体收集槽通过管道连接到筒体底部,液体收集槽内液体可以通过污水出口排出。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污膨胀器还包括防旋流装置,所述防旋流装置设于筒体靠近底部的位置,包括直立轴和多个挡板,所述挡板与筒体进行可拆卸连接,各挡板的一端连接在直立轴的不同方向,并呈放射状竖直排布,所述挡板与直立轴连接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近筒端。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筒体腔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圆形辅助板,所述辅助板与筒体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挡板的一侧与所述辅助板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直立轴的一端与所述辅助板进行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挡板的近筒端为与筒体内壁相匹配的弧状。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挡板的高度为10cm-200cm;优选为30-10cm。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挡板的数量为2-20块,优选为3-10块。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污水进口包括第一污水进口和第二污水进口,分别设于筒体的两侧。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污水进口内设有污水进管,所述污水进管均设有向下倾斜段,向下倾斜段设于筒体内腔。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污水进口内设有第一污水进管,第二污水进口中设有第二污水进管。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污膨胀器还包括圆筒隔板,所述圆筒隔板与筒体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圆筒隔板包括上挡圆环和下挡圆环,所述上挡圆环和所述下挡圆环之间为圆筒隔板腔。

所述圆筒隔板可作为第一层蒸汽净化结构,能够促使蒸汽的流动路线曲折,到达污水出口的时间及路程更长,有助于增强水汽分离效果。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污水进管和第二污水进管沿所述污水进口进入到所述圆筒隔板腔内,且第一污水进管和第二污水进管在所述圆筒隔板腔内沿圆筒隔板切线设置,使排污水在圆筒隔板中可以沿切向运动。

污水分别从圆筒隔板内腔的两侧通过向下倾斜的第一污水进管和第二污水进管进入,两侧的污水相互碰撞,分子间运动加剧,有助于快速形成二次蒸汽,提高排污膨胀器的工作效率。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筒体还设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连接有抽泣泵,抽气泵设于排污膨胀器之外。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筒体设有压力表接口,可连接压力表,以保证筒体内气体压力的稳定,并可以通过调节抽气泵的来控制筒体内气体压力,使筒体保持低压状态。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污膨胀器筒体中部还设有人孔,用于供维修人员通过。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污膨胀器底部设有支撑脚,用于支撑及稳定筒体;优选地所述支撑脚的数量为3-4个。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排污膨胀器顶部设有吊耳,用作起吊的受力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污膨胀器,其有益效果是:

(1)结构简单,容易制作,方便使用,适用产业化生产与应用。

(2)在设置了防旋流装置的情况下,避免了污水排出时的旋流现象,提高了排水速度,并且避免了外界气体从污水出口进入,提高了排污膨胀器的工作效率。

(3)在设置了清洁装置的情况下,进一步清除掉蒸汽内的液体水和杂质,提高了蒸汽的清洁度,避免了筒体壁的频繁清洁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污膨胀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筒体、3.清洁板、31.框体、32.液体收集槽、4.抽气管、5.压力表接口、51.第一污水进口、52.第二污水进口、6.圆筒隔板、61.上挡圆环、62.下挡圆环、70.辅助板、71.防旋流挡板、72.直立轴、11.蒸汽出口、12.污水出口、13.支撑脚、14.人孔、15.吊耳。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污膨胀器,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佳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污膨胀器,包括筒体1,清洁装置,和防旋流装置7;所述筒体1顶部设有蒸汽出口11,筒体1的内腔上部设有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清洁板3,所述清洁板3与筒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筒体1的两侧设有两个污水进口:第一污水进口51和第二污水进口52,所述第一污水进口514和第二污水进口52均附贴于筒体表面并通过污水进管与筒体1的内腔连通,所述防旋流装置设于筒体1靠近底部的位置,包括直立轴72和多个挡板71,所述挡板71与筒体1的侧壁进行可拆卸连接,各挡板71的一端连接在直立轴72的不同方向,并呈放射状竖直排布;筒体1的底部设有污水出口12。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板3为圆形或椭圆形,倾斜于筒体1放置,在本实施例中,清洁板3与筒体1的侧壁成30°的倾斜角。所述清洁板3包括框体31,所述框体31与筒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框体的底端设有液体汇集槽,清洁板3由多层叠加的波纹板构成,其中,相邻的波纹板之间形成气流通道,并且上方波纹板的下边缘低于相邻的下方波纹板的上边缘。蒸汽可以通过气流通道顺利通过清洁板,而蒸汽中携带的泡沫中液态水和杂质则被波纹板阻挡,并沿波纹板往下汇集至液体汇集槽32。液体汇集槽32设置在筒体1的侧壁上,并且与液体收集槽连通,液体可以从液体汇集槽进入液体收集槽32。液体收集槽32可以设置管道直接将液体导往筒体1之外,也可以设置管道将液体导往筒体1的底部,通过污水出口12排出。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排污膨胀器还包括圆筒隔板6,所述圆筒隔板与筒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圆筒隔板包括上挡圆环61和下挡圆环62。圆筒隔板6可作为第一层蒸汽净化结构,能够促使蒸汽的流动路线曲折,到达污水出口12的时间及路程更长,有助于增强水汽分离效果。第一污水进口51和第二污水进口52分别设在筒体1的两侧,且其内分别设有有第一进管和第二进管,且第一进管和第二进管均沿圆筒隔板6的切线设置,使排污水在圆筒隔板6中沿切向运动。污水分别从圆筒隔板6的内腔的两侧进入,两侧的污水相互碰撞,分子间运动加剧,有助于快速形成二次蒸汽,提高排污膨胀器的工作效率。

如图1所示,所述防旋流装置,包括4个挡板71和直立轴72,挡板71的一侧和直立轴72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筒体1的腔内靠近底部的位置设有圆形的辅助板70,所述辅助板70与筒体1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挡板71的另一侧与所述辅助板70进行可拆卸连接,所述直立轴72的顶端与所述辅助板70进行可拆卸连接。挡板71的近筒端为与筒体1内壁相匹配的弧状,高度为50cm。相比于筒体1,釜底污水出口12处直径骤然降低,水流在这里很容易形成旋流,旋流会带来虹吸并夹杂空气,本申请加装防旋流装置的挡板,可以阻挡水流旋转,防止旋流产生,降低气蚀对管道的破坏。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筒体1内还设有抽气管4和压力表接口5,抽气管4可以连接置于排污膨胀器之外的抽气泵,压力表接口5可以连接置于排污膨胀器之外的压力表。可以通过压力表检测筒体1内的气压变化,通过调节抽气泵的抽气量来控制筒体1内的气体压力,使筒体1内保持低压状态,从而保证蒸汽的回收效率。

所述筒体1的侧壁设有人孔14,用于供维修人员通过。筒体1的顶部两侧设有两个吊耳15,用作起吊的受力构件。筒体1的底部设有支撑脚,用于支撑及稳定筒体1。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