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05067发布日期:2021-01-23 12:49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发明涉及涡轮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众所周知发动机是靠燃料在汽缸内燃烧作功来产生功率的,由于输入的燃料量受到吸入汽缸内空气量的限制,因此发动机所产生的功率也会受到限制,如果发动机的运行性能已处于最佳状态,再增加输出功率只能通过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汽缸来增加燃料量,从而提高燃烧作功能力。因此在应有的技术条件下,涡轮增压器是惟一能使发动机在工作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输出功率的机械装置。我们平常所说的涡轮增压装置其实就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一般来说,涡轮增压都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汽缸。当发动机转速增快,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增快,叶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汽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和调整一下发动机的转速,就可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了。
[0003]
在涡轮机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无边叶涡轮机,无边叶涡轮机的原理是流体的边界层效应,流体受黏滞力影响,会在管壁或者其它物体边缘形成一层很薄的边界层,在边界层内,固定表面的流速为0,离表面越远速度越大。利用这个效应就可以让高速运动的液体带动一组圆盘转动。因此它的效率比普通的叶片涡轮机高得多。无边叶涡轮机在运行时,流体工质在进行冷凝时,依照目前的技术方案而言,存在着能量损耗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发明提供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多个支撑腿,支撑腿的顶部固定连接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一侧的底板上方设有冷凝罐,工作台上设有增压装置和蒸发器,工作台下方设有涡轮机,涡轮机的输入端与冷凝罐之间固定连接回液管,涡轮机的输出端与蒸发器之间固定连接排液管,蒸发器的输出端与增压装置之间固定连接输气管,增压装置与冷凝罐之间固定连接加压管,所述底板的顶部固定设有除杂装置,除杂装置与回液管之间固定连接排杂管,除杂装置与冷凝罐之间固定连接回收管。
[0007]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除杂装置包括固定设置于底板顶端的底座,底座的顶端固定连接过滤外罩,过滤外罩内转动设有转动座,转动座内开设有多个过滤通道,过滤通道内设有过滤体,过滤外罩的外部固定连接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转动座同轴固定连接。
[0008]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杂管与其中一个过滤通道相连通,多个过滤通道呈环形且等距离分布,过滤外罩上开设有排杂口,排杂口处螺纹连接封盖。
[0009]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体包括活性炭、滤网以及滤布。
[0010]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工作台的顶端固定连接补充箱,补充箱的顶端固定连接补充口,补充箱的一侧固定连接补液泵,补液泵的输出端与冷凝罐之间固定连接补液管。
[0011]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蒸发器与冷凝罐之间固定连接逆循环强制回流管,逆循环强制回流管上固定设有控制阀。
[0012]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凝罐的外部固定套设有多个固定套,固定套固定连接支撑杆,支撑杆的底端与底板固定连接。
[0013]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冷凝罐的顶端固定连接泄压管,泄压管的顶端固定连接安全泄压阀。
[0014]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之处:本发明通过设置蒸发器、增压装置以及冷凝罐能够实现正产的工质循环,通过设置逆循环强制回流管能够实现分压逆循环,对蒸发器进行增益,从而能够降低能量损耗,通过设置除杂装置能够对工质长期使用产能的杂质物进行过滤去除,并且在不影响工质循环工作的情况下对过滤体进行更换,能够保证涡轮机持续正常的运行,对涡轮机工作的保护性好,且具有降低能耗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中除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中过滤外罩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中:1、底板;2、冷凝罐;3、固定套;4、支撑杆;5、支撑腿;6、工作台;7、增压装置;8、蒸发器;9、补充箱;10、涡轮机;11、加压管;12、输气管;13、补充口;14、补液泵;15、补液管;16、逆循环强制回流管;17、回液管;18、排杂管;19、除杂装置;20、回收管;21、安全泄压阀;22、底座;23、过滤外罩;24、驱动电机;25、封盖;26、排出口;27、转动座;28、过滤通道;29、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0020]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0021]
实施例1
[0022]
请参阅图1-3,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端固定连接多个支撑腿5,支撑腿5的顶部固定可连接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一侧的底板1上方设有冷凝罐2,工作台6上设有增压装置7和蒸发器8,工作台6下方设有涡轮机10,涡轮机10的输入端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回液管17,涡轮机10的输出端与蒸发器8之间固定连接排液管,蒸发器8的输出端与增压装置7之间固定连接输气管12,增压装置7与冷凝罐2之间固
定连接加压管11,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设有除杂装置19,除杂装置19与回液管17之间固定连接排杂管18,除杂装置19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回收管20。
[0023]
所述除杂装置19包括固定设置于底板1顶端的底座22,底座22的顶端固定连接过滤外罩23,过滤外罩23内转动设有转动座27,转动座27内开设有多个过滤通道28,过滤通道28内设有过滤体,过滤外罩23的外部固定连接驱动电机24,驱动电机24的输出轴与转动座27同轴固定连接。
[0024]
所述排杂管18与其中一个过滤通道28相连通,多个过滤通道28呈环形且等距离分布,过滤外罩23上开设有排杂口,排杂口处螺纹连接封盖25。所述过滤体包括活性炭、滤网以及滤布。
[0025]
所述工作台6的顶端固定连接补充箱9,补充箱9的顶端固定连接补充口13,补充箱9的一侧固定连接补液泵14,补液泵14的输出端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补液管15。
[0026]
实施例2
[0027]
请参阅图1-3,一种涡轮机逆循环闭式冷凝液回收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顶端固定连接多个支撑腿5,支撑腿5的顶部固定可连接工作台6,所述工作台6一侧的底板1上方设有冷凝罐2,工作台6上设有增压装置7和蒸发器8,工作台6下方设有涡轮机10,涡轮机10的输入端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回液管17,涡轮机10的输出端与蒸发器8之间固定连接排液管,蒸发器8的输出端与增压装置7之间固定连接输气管12,增压装置7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加压管11,所述底板1的顶部固定设有除杂装置19,除杂装置19与回液管17之间固定连接排杂管18,除杂装置19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回收管20。
[0028]
所述除杂装置19包括固定设置于底板1顶端的底座22,底座22的顶端固定连接过滤外罩23,过滤外罩23内转动设有转动座27,转动座27内开设有多个过滤通道28,过滤通道28内设有过滤体,过滤外罩23的外部固定连接驱动电机24,驱动电机24的输出轴与转动座27同轴固定连接。
[0029]
所述排杂管18与其中一个过滤通道28相连通,多个过滤通道28呈环形且等距离分布,过滤外罩23上开设有排杂口,排杂口处螺纹连接封盖25。所述过滤体包括活性炭、滤网以及滤布。
[0030]
所述工作台6的顶端固定连接补充箱9,补充箱9的顶端固定连接补充口13,补充箱9的一侧固定连接补液泵14,补液泵14的输出端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补液管15。
[0031]
所述冷凝罐2的顶端固定连接泄压管,泄压管的顶端固定连接安全泄压阀21。所述冷凝罐2的外部固定套3设有多个固定套3,固定套3固定连接支撑杆4,支撑杆4的底端与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蒸发器8与冷凝罐2之间固定连接逆循环强制回流管16,逆循环强制回流管16上固定设有控制阀29。
[0032]
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涡轮机10在工作时,高温流体工质进入蒸发器8内,经过蒸发器8的蒸发作用,流体工质呈气态从输气管12经过增压装置7的增压进入冷凝罐2内进行高压冷凝,冷凝后形成液态流体工质重新被涡轮机10利用,当冷凝罐2内压力较大时,打开控制阀29,冷凝流体工质通过逆循环强制回流管进入蒸发器8内,对蒸发器8增益使其蒸发能力加强,此时可降低增压装置7的功率,实现能量互补利用,降低能量的损坏。在液态工质流动时工质可进入过滤通道28内进行滤清,对设备进行有效地保护。
[0033]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