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5520阅读:6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使用的采暖散热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的结构设计。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其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对流器外罩,安置在外罩内的若干铜管、铝制肋片、联箱水盒及端板所组成的散热元件。该散热器的工作原理是冷空气由对流器下部进入,经散热元件加热后,由外罩上部的出口格栅流出。实验表明,影响对流散热器散热能力的因素除散热元件结构外,散热器外罩的高度H、结构深度B和长度L都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其中结构深度对于散热器外形、重量和占用面积,有着直接影响。但减少结构深度,将使散热量显著下降。
目前国内使用的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铜管圆铝片型对流散热器,这种型式的散热器存在铝片传热不够充分和材料使用率低的缺陷,此外结构深度较大(140mm),不利于节省占地面积。另一种是上通气铜管矩形铝片对流散热器,此种散热器克服了上述散热器材料使用率低的缺陷,其结构深度也略有所减小,为133mm,但因肋片与外罩之间间隙较大,使空气旁流增加,其热工性能仍不够理想。总之现有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普遍存在结构深度较大(133-140mm),占用的使用面积多;而且,由于肋片与外罩间隙较大,使空气旁流增加,对流效果不佳,致使散热量有所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提供一种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使该散热器不仅能有效减小结构深度,降低使用面积,减轻重量;而且具有较好的技术性能,从而进一步改善现有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设计中的不足,提高此类散热器的技术品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主要由顶部带有格栅的对流器外罩和安置在该外罩内的散热元件及联箱所组成,所述散热元件是由两根顺排的铜管及装在该铜管上的矩形铝制肋片构成,其特征是矩形铝制肋片的宽度与外罩的结构深度相等,其尺寸为100mm-120mm。这样即可消除肋片与外罩之间的间隙,减小空气旁流,增强对流换热。
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为了更有利于对流过程的充分发挥,两支散热元件在高度方向的净距离应保持在100mm-200mm的范围内。另外用连通管取代端板和联箱水盒,可进一步增加散热元件的有效长度,且利与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该散热器大大减小了结构深度,消除了肋片与外罩之间的间隙,并且用连通管取代端板和联箱水盒,因而不仅具有占用的使用面积少,薄型及重量轻等优点;同时,增强了对流换热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能,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现有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设计中的不足,提高了此类散热器的技术品质。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
图1的A-A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原理及最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主要由顶部带格栅的散热器外罩1、铜管2、铝制肋片3、连通管4等部件组成。铝制肋片为矩形,其宽度与外罩的结构深度B(即外罩宽度)相等,尺寸在100-120mm的范围内,在外罩内充满布置,不留间隙,这样既可消除肋片与外罩之间的间隙,减小空气旁流,增强对流换热;又减小了厚度,属于薄型对流散热器。两支散热元件顺排,元件之间在高度方向的净距离A为100-200mm,以利于对流过程的充分发展。两支散热元件之间采用连通管4取代原有散热器中的端板和联箱水盒,不仅增加了散热元件有效长度,且利于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出口格栅通气率不低于0.55-0.65。
实施例按照上述设计方案,制成结构深度B为120mm、高度H为600mm、长度为1000mm的对流散热器,经标准实验台检测,其热工参数为标准散热量(W)>1700;金属热强度(w/kg℃)为2.2;传热系数(w/m℃)为3.97。
权利要求1.一种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它主要由顶部带有格栅的对流器外罩和安置在该外罩内的散热元件及联箱组成,所述散热元件是由两根顺排的铜管及装在该铜管上的矩形铝制肋片构成,其特征在于矩形铝制肋片的宽度与外罩的结构深度相等,其尺寸为100mm-120mm。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两支散热元件在高度方向的净距离保持在100mm-200mm的范围内。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联箱采用连通管。
专利摘要一种薄型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涉及铜管铝片对流散热器的结构设计。该散热器采用两支散热元件顺排,铜管矩形铝片为散热元件,其特点是铝片宽度与外罩结构深度相等,其尺寸为100mm—120mm;并对散热元件在高度方向上的净距离进行了优化,且采用连通管代替端板和联箱水盒。因而该散热器有效减小了结构深度,不仅具有占用的使用面积少,重量轻,薄型等优点;同时,增强了对流换热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性能。
文档编号F28F1/30GK2441106SQ0025023
公开日2001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15日
发明者肖曰嵘, 阎雅丽 申请人:清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