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向凝汽器向心抽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8573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侧向凝汽器向心抽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轮机组汽水系统中的凝汽设备,尤其是与汽轮机同 一楼面布置的侧向进汽式凝汽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与汽轮机成上下布置的顶部进汽式凝汽器,其管束 的常规布局结构一般为汽流向下式、汽流向上式和汽流向侧式三种汽流形式。 其中,汽流向下式结构,汽流基本上是由上而下流经冷却管朿(由数千个冷却 管平行排列形成)。由于乏汽在到达抽气口前要经过大量(几乎全部)冷却管, 流动路程较长,因此形成很大的汽阻。这是一种较老式的结构,仅用于一些小 功率机组中。汽流向上式结构,抽气口位于凝汽器上部,汽流的方向是由下向 上流过冷却管束。在汽流转向流动时,排汽中的所含部分水滴由于离心力的作 用而分离出来,可以减轻最初几排冷却管遭受水滴的侵蚀。它的主要缺点是汽 阻太大,因此限制了它的广泛使用。汽流向侧式结构在常规顶部进汽式凝汽器 较常采用。其抽气口布置在凝汽器两侧;与排汽首先接触的冷却管呈较稀疏的 腹向排列,而其余冷却管则排列成由7-8排管子所组成的曲折带状。由于曲折 带状而形成的内部蒸汽通道便于蒸汽的进入,因此与汽流向上式或汽流向下式 相比,汽阻相对较小。然而汽阻仍有进一步降低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侧 向凝汽器抽气结构的改进,该结构应具有汽阻较小,凝结水温度较高的特点, 以提高设备运行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侧向凝汽器向心抽气结构,包括制有蒸汽输入口的凝汽器壳体、在凝汽器壳体内腔水平安装的 一组冷却管,所有的冷却管均相互平行并间隔一定间距形 成至少一个冷却管束区,所有冷却管的两端均分别延伸到凝汽器两端的水室内 并各与一管板密封连接,管板的周边则与水室筒体的管壁密封固定,以使冷却 水从冷却管内流过的同时吸收凝汽器壳体内腔中的蒸汽热量;其特征在于每个 冷却管束区中心设有一个导出剩余气体的抽气管,该抽气管与冷却管平行且由 汽室隔板支撑,引出端固定在所述的管板上;抽气管的一端封闭而另一端通过 管道引至凝汽器的外部,抽气管的圆周面上制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抽气孔。
所述的冷却管束区中,从冷却管束区的边沿到冷却管束区中央的抽气管之 间的一段距离中,冷却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以使壳体内腔中的蒸汽在穿越 冷却管之间的间隙、向冷却管束中央的抽气孔的流动过程中失去热量进行凝结 而下落被除去,剩余气体从所述的抽气口排出。
所述的冷却管下边设置着收集凝结水的热井。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不凝结性气体的抽气口设置在冷却管束的 中心部分;工作时,蒸汽由管束的四周流向中心的抽气孔,不仅行程较短,而 且蒸汽从四周进入管束时具有较大的通道面积,使汽阻大大降低,因此与汽流 向侧式管束布局相比,具有更小的汽阻,凝汽器的工作效果更好,设备运行性 能也显著提高。此外,该结构在工作时,蒸汽不仅能与下部热井中的凝结水直 接接触进行回热;而且由于汽流向心式管束的四周与壳体内壁间存在较大的空 间——蒸汽回热区,当凝结的小水滴下落离开管束后,必须穿过这个蒸汽回热 区,才能到达热井;凝结的小水滴在这个区域里下落的过程中,蒸汽对小水滴 进行对流回热。这样,凝结水通过蒸汽的两次回热,其温度等于或接近饱和温 度;因此与汽流向侧式管束布局比较,凝结水具有更小的过冷度,具有较高的 热经济效益。


图l是本实用新型实施l的主视结构图(单通道结构)。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2的主视放大结构图(双通道结构)。
图3是采用实施2的侧向进汽式凝汽器的主视结构图。 图4是采用实施2的侧向进汽式凝汽器的左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实施例l,图l所示的是单通道侧向凝汽器的向心抽气结构;包括制有 蒸汽输入口 1-1的凝汽器壳体l、凝汽器壳体内腔水平安装的一组冷却管,所有 的冷却管均相互平行并间隔一定间距形成冷却管束区(图中的方格线部位2表 示数千根平行排列的冷却管的横截面);抽气引出端的管板上还制有一个导出剩 余气体的抽气口 3,抽气管的引出端安装在抽气口 3上且与冷却管平行,抽气管 汽侧区的圆周表面均布着若干个抽气孔;所述的冷却管束区呈圆柱体形,抽气 管位于冷却管束区的中央;这样,壳体内腔中的蒸汽在穿越冷却管之间的间隙、 向冷却管束中央的抽气孔的流动(图1中箭头表示蒸汽流动路径)过程中失去 热量进行凝结而下落并被抽去,剩余的气体就依次通过抽气孔后从抽气口排出, 并通过管道引出凝汽器。
图2显示的实施例2,是双通道侧向凝汽器的向心抽气结构,图3、图4则 分别是安装着该结构的凝汽器的主视图和左视图。与图1不同的是,凝汽器壳 体21的内腔水平安装着两个平行布置的冷却管束区(其中的冷却管11的数量 达8000多根),每个冷却管束区近似于椭圆体形(图2显示的是冷却管束的横截 面20),冷却管束两端的管板9-1上分别制有两个导出剩余气体的抽气口 3 (故 称为双通道);所述的抽气口位于冷却管束区的中央,每个冷却管束区分别设有 一根抽气管22 (参见图3);抽气管与冷却管平行,且由汽室隔板23支撑(图3 中为了图面清晰,仅画了两块),抽气管引出端固定在相应侧的管板上;抽气管 的圆周表面均布着若干个抽气孔(底部还可开有疏水小孔);所述的冷却管束区 分两大区域,外围呈放射状的预冷区和内部呈紧密布局的主冷区(参见图2); 冷却管束区中,所有冷却管11 (为图面清晰,图3中只显示一根冷却管)的两端均分别延伸到凝汽器两端的水室12内并各与一管板9-1密封连接,管板的
周边则与水室筒体的管壁密封固定,以使冷却水从冷却管内流过的同时吸收凝
汽器壳体内腔中的蒸汽热量。另外,冷却管下边还设置着收集凝结水的热井6。
该凝汽器工作时,冷却水从冷却水进口 10进入水室12,接着经过左侧管板 9-1上的冷却管11吸热后从右侧管板9-1 一端管口流出,然后从冷却水出口 13 排出;而汽轮机的排出的蒸汽从接口 17进入壳体内腔(壳体上还设有旁路蒸汽 进口 8),被冷却管冷却后失去热量凝结为水并下落掉入热井6中,然后从凝结水 出口15被抽去再利用;剩余蒸汽和不凝结气体则被抽去,并依次从抽气管上的 抽气孔进入抽气母管、再经抽真空口 16后流向抽气设备。
图中还有底座5-1和底座5-2、疏水膨胀箱7以及膨胀节18。
权利要求1、侧向凝汽器向心抽气结构,包括制有蒸汽输入口的凝汽器壳体(1、21)、在凝汽器壳体内腔水平安装的一组冷却管(11),所有的冷却管均相互平行并间隔一定间距形成至少一个冷却管束区,所有冷却管的两端均分别延伸到凝汽器两端的水室内并各与一管板(9-1)密封连接,管板的周边则与水室筒体的管壁密封固定,以使冷却水从冷却管内流过的同时吸收凝汽器壳体内腔中的蒸汽热量;其特征在于每个冷却管束区中心设有一个导出剩余气体的抽气管(22),该抽气管与冷却管平行且由汽室隔板(23)支撑,引出端固定在相应侧的管板上;抽气管的一端封闭而另一端通过管道引至凝汽器的外部,抽气管的圆周面上制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抽气孔。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侧向凝汽器向心抽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 却管束区中,从冷却管束区的边沿到冷却管束区中央的抽气管之间的一段距离 中,冷却管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向凝汽器向心抽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冷却管下边设置着收集凝结水的热井(6)。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轮机组汽水系统中的凝汽设备。提供具有汽阻较小,凝结水温度较高特点的侧向凝汽器抽气结构。向心抽气结构包括制有蒸汽输入口的凝汽器壳体、在凝汽器壳体内腔水平安装的一组冷却管,冷却管相互平行并间隔一定间距形成至少一个冷却管束区,冷却管两端分别延伸到凝汽器两端水室内并各与一管板密封连接,管板的周边则与水室筒体的管壁密封固定,以使冷却水从冷却管内流过的同时吸收凝汽器壳体内腔中的蒸汽热量;每个冷却管束区中心设有一个导出剩余气体的抽气管,抽气管与冷却管平行且由汽室隔板支撑,引出端固定在所述的管板上;抽气管一端封闭而另一端通过管道引至凝汽器的外部,抽气管的圆周面上制有均匀分布的若干个抽气孔。
文档编号F28B9/10GK201382706SQ20092011679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1日
发明者张国洋, 蒋科震 申请人:杭州汽轮辅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