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939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导管的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热导管其结构一般是在铜管中烧结铜粉层,然后在铜管中注入导热介质,通过导热介质的流动将热量从铜管一端传递到另一端。但是现有热导管中烧结的铜粉层都不变截面,热传导效率并不够好。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成本低,热传导效率高的复合式热导管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两端密封的铜管,在所述铜管的内壁烧结固定有一层毛细铜粉层,在毛细铜粉层的中心为中空腔,在所述毛细铜粉层内吸附有液态水,所述中空腔中呈真空状态,中空腔由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构成。所述毛细铜粉层的孔隙率为45-55%,烧结毛细铜粉层的铜粉粒径为100-150目。所述中空腔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内径差> 0. 2mm。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成本低,热传导效率高,相比于现有热管能提高效率20%以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它包括两端密封的铜管1,铜管1的外径为5-8mm。在铜管1的内壁通过烧结固定有一层毛细铜粉层2,在毛细铜粉层2的中心为中空腔3,中空腔3 中呈真空状态。在中空腔3由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构成,其变径位置在铜管1长度的二分之一处。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内径差彡0.2mm。毛细铜粉层2的孔隙率为45-55%,烧结毛细铜粉层2的铜粉粒径为100-150目,在毛细铜粉层2内吸附有液态水,其水量为毛细铜粉层2的最大吸附量。本实用新型中空腔3吸热端的内径小于散热端的内径,也即毛细铜粉层2吸热段的厚度大于蒸发段厚度。本实用新型铜管1的吸热端受热时,该端部毛细铜粉层2中的液态水汽化变成水蒸气从中空腔3中到达铜管1的另一端,散热后冷凝成液态水又被该端的毛细铜粉层2吸附,从毛细铜粉层2中回流到吸热端,形成循环。由于本实用新型毛细铜粉层2在同一材质下具有不同截面积的毛细结构,其蒸发段吸力增大,使得冷凝后水回流增快,大大提高换热效率。衡量热管能力的值为热传导量,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带走热量的能力,现在业内普通采用热模拟测试的方式来测试热管的传导量。本实用新型采用检测的热管外径8mm,长度220 mm,加热段长度40mm,散热段长度80mm,中间散热段15mm,具体方法为一端给予一个加热面积,这里采用40mmX40mm的加热块并给于定量的热量(输入功率),另一端给予一定的散热面积(这里采用SOmmX 30mm散热铝片),并通过风扇进行强制对流散热,温度稳定后,记录热管两侧的温差不大于4度,热管本身的温度不大于60度来计算,只要符合这两个数据证明热管的传导能力可以达到,不断提高输入功率,直到热管差温逐渐拉大为止,记录此时的功率数值。下面是本实用新型的变截面热管与现有普通热管传导效率的5次检测数据对比表
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两端密封的铜管(1),在所述铜管(1)的内壁烧结固定有一层毛细铜粉层(2),在毛细铜粉层(2)的中心为中空腔(3),在所述毛细铜粉层(2)内吸附有液态水,所述中空腔(3)中呈真空状态,所述中空腔(3)由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毛细铜粉层(2)的孔隙率为45-55%,烧结毛细铜粉层(2)的铜粉粒径为100-150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其特征是所述中空腔(3)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内径差> 0. 2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热导管结构,其特征是它包括两端密封的铜管(1),在所述铜管(1)的内壁烧结固定有一层毛细铜粉层(2),在毛细铜粉层(2)的中心为中空腔(3),在所述毛细铜粉层(2)内吸附有液态水,所述中空腔(3)中呈真空状态,所述中空腔(3)由两段内径不同的空腔构成。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成本低,热传导效率高。
文档编号F28D15/04GK202216601SQ201120265940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6日
发明者吕国峰, 张宏标, 胡循亮 申请人:江苏宏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