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31024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设备,尤其是一种家用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厨具,燃气灶主要分为液化可燃气为燃料进行燃烧的灶具,液化可燃气可以为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等,根据液化可燃气的种类不同,燃气灶可以分为多种,如液化气灶、煤气灶、天然气灶等。当然,燃气灶还可以根据结构不同分为单灶、双灶、单眼灶、多眼灶、台式嵌入式灶等。

燃烧器是燃气灶的重要部件,目前,已有不少家用燃气灶的燃烧器采用三环火燃烧器,常见的三环火燃烧器包括有燃烧器基座、在燃烧器基座上安装有内环引射管、中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燃烧器基座具有内环通道、中环通道和外环通道,内环通道与内环引射管连通,中环通道与中环引射管连通,外环通道与外环引射管连通,在燃烧器基座上安装混气室,混气室具有内环混气腔、中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内环混气腔与内环通道连通,中环混气腔与中环通道连通,外环混气腔与外环通道连通,相对应地,燃烧器火盖包括内环火盖、中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并分别设于内环混气腔、中环混气腔和外环混气腔的上方。

如申请号为201520454312.X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燃烧器,包括:内环火燃烧器本体;中环火燃烧器本体,中环火燃烧器本体环绕在内环火燃烧器本体的外侧且包括中环混合腔和遮盖在中环混合腔上的中环盖板,中环火燃烧器本体为全预混式燃烧器,中环盖板为红外线辐射板,且一次空气系数α≥1;外环火燃烧器本体,外环火燃烧器本体环绕在中环火燃烧器本体的外侧火燃烧器本体。但是这种燃烧器,火焰不聚中,而且中环和外环之间设置二次空气补充通道,当燃烧器发生溢液时,液体会通过这个补给通道直接流入底盘中,无法清理,时间久了容易招来虫子等;此外,旋转火为条缝型火孔,燃烧时候形成片状火焰,虽然稳焰效果好,但是火焰根部二次空气补充不好。

也有如申请号为201410719979.8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燃烧器,包括炉头座,分火器,中心火盖和外环火盖,外环火盖的内周面上具有多个内聚火孔。这种燃烧器,能够使得燃烧器外围扩散传热较小,但是这种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火孔自身不能稳焰,需要额外的稳焰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燃烧效率的家用灶具燃烧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家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基座和覆盖在基座上的火盖,所述火盖包括位于中心的内环火盖、环绕在内环火盖外周的外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上开设有外环火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火孔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向外环火盖的中心倾斜形成内聚结构,并且这些外环火孔还沿外环火盖的周向倾斜,从而形成整体旋转结构。

优选的,为便于二次空气的补充,每个外环火孔底部中心与外环火孔底部所在平面和外环火盖轴线的交点之间形成第一连线,同一外环火孔顶部中心在外环火孔底部所在平面投影和交点之间形成第二连线,所述第一连线和第二连线之间形成夹角α,α的取值范围为35°~50°。

优选的,为便于火焰的聚中,每个外环火孔的底部中心和顶部中心之间的连线与外环火盖轴线方向的夹角为β,β不大于20°。

为实现自稳焰,所述外环火孔为双环结构,包括形成内侧的第一环的第一外环火孔和形成外侧的第二环的第二外环火孔,每一环上相邻的两个外环火孔中心之间的间距为d1,d1为每个外环火孔直径的2~3倍,第一环上的第一外环火孔和第二环上相应的第二外环火孔中心之间的间距为d2,d2不大于2.5d1。

为避免内环火盖的火焰向外扩散,省略传火槽,所述火盖还包括位于环绕在内环火盖外周的中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环绕在中环火盖外周,所述外环火盖和中环火盖间隔布置,所述内环火盖为多孔网片结构,所述中环火盖上开设有中环火孔,所述内环火盖嵌入在中环火盖中间成一体。

为形成气旋作用,所述中环火孔整体也呈与所述外环火孔相同的旋转结构,两个同向的旋转火焰,可以对二次空气产生一定的旋转抽吸作用,使得二次空气更容易从下面补充到外环火焰和中环火焰之间,由于两环旋转火焰的扰动作用,使得补充上来的二次空气更容易混合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热效率更高。

优选的,所述基座包括上开口的基座本体,所述基座本体包括位于中间的与内环火盖对应的内环混气室、环绕在内环混气室外周的与中环火盖对应的中环混气室、以及环绕在中环混气室外周的与外环火盖对应的外环混气室,所述内环混气室、中环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之间互相独立。

为避免溢液后难以清理,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环状的盛液杯,所述中环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间隔布置,所述中环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之间连接有多个加强筋,所述盛液杯支撑在加强筋上、并位于中环混气室和外环混气室之间的间隔内,所述外环火盖的顶面由外向内朝下倾斜。

为确保二次空气的补充,所述盛液杯包括与中环混气室紧贴的内周壁、位于内周壁外周的外周壁,所述内周壁和外周壁的底部之间封闭,所述外周壁由上至下逐渐朝向内周壁倾斜,所述盛液杯的外周壁上开设有多个沿着外周壁的周向延伸的条状的贯穿孔以构成二次空气口。

为便于将液体倒入盛液杯内,所述盛液杯的外周壁的顶部具有由内向外延伸的凸缘,所述凸缘的外侧与外环混气室紧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将外环火盖的外环火孔设置成同时内聚和旋转的结构,使其可以具有自稳焰的效果,又能有较好的二次空气补充效果,还可以实现自行传火;通过将中环火孔设置成与外环火孔同样的旋转结构,不仅可以使得燃烧器的中心火力集中且不易向外扩散,旋转的火焰可以起到扰动作用,提高高温烟气的紊流效果,提高高温火焰和锅底的热交换,另外,与外环火孔配合形成气旋作用,可以对二次空气产生一定的旋转抽吸作用,使得二次空气更容易从下面补充到外环火焰和中环火焰之间,由于两环旋转火焰的扰动作用,使得补充上来的二次空气更容易混合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盛液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火盖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外环火盖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图5,一种家用灶具燃烧器,包括基座1、设置在基座1上的盛液杯2和火盖。基座1用于接收从引射管引入的燃气和一次空气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的混合气。

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三个混合气通道,分别为在基座1的底部设置的内环通道11、中环通道12和外环通道13,内环通道11用于与内环引射管连接,中环通道12用于与中环引射管连接,外环通道13用于与外环引射管连接,从而基座体1可以接收引射管的混合气体。

基座1还包括上开口的基座本体14,基座本体14包括位于中间的、由圆柱形的第一周壁151构成的内环混气室141,同心的环绕第一周壁151外周设置有圆柱形的第二周壁152,其与第一周壁151之间的间隔形成的环状的空间构成中环混气室142。基座本体14还包括同心的环绕第二周壁152外周设置的圆柱形的第三周壁153和第四周壁154,其中第四周壁154位于第三周壁153外周,并且第三周壁153和第二周壁152、第四周壁154和第三周壁153之间分别在径向上间隔布置,由此,第三周壁153和第四周壁154之间构成环状的外环混气室143。上述的内环混气室141、中环混气室142的第一周壁151和第二周壁152底部之间通过第一底壁155封闭,外环混气室143的第三周壁153和第四周壁154底部之间通过第二底壁156封闭,而内环混气室141、中环混气室142和外环混气室143之间互相独立。内环混气室141与内环通道11连通,中环混气室142与中环通道12连通,外环混气室143与外环通道13连通。

中环混气室142的第二周壁152外侧和外环混气室143的第三周壁153内侧之间设置有多个加强筋16,加强筋16可以加强基座本体14的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6为在周向上间隔布置的三个,从而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上述的盛液杯2支撑在加强筋16上。盛液杯2呈环状,其内周壁21紧贴在中环混气室142的第二周壁152的外周,而外周壁22的顶端则紧贴在外环混气室142的第三周壁153的内周,盛液杯2连接在内周壁21和外周壁22底部之间的环状的底壁23支撑在加强筋16上,盛液杯2的顶部低于基座本体1的顶部。从而在发生溢液后,液体可流入到盛液杯2内。盛液杯2的外周壁22可由上至下逐渐朝向内周壁21倾斜。盛液杯2的外周壁22上开设有多个沿着外周壁22的周向延伸的条状的贯穿孔221,多个贯穿孔221在外周壁22的周向上间隔布置,由此构成二次空气口。二次空气从外环混气室143的第三周壁153和中环混气室142的第二周壁152之间进入,并且从盛液杯2的外周壁22和外环混气室143的第三周壁153之间向上,通过盛液杯2的外周壁22上的二次空气口进入到盛液杯2内,之后,二次空气向上到达火盖,进行二次空气的补充,空气的流动路径参见图5中的箭头所示。

基座1上覆盖有火盖,在本实施例中,与混气室相对应的,火盖包括位于中间的圆形的内环火盖31、位于内环火盖31外周的环状的中环火盖32和环状的外环火盖33。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内环火盖31采用多孔网片形成内环火孔311的结构,嵌入在中环火盖32中间成为一体,而外环火盖33则间隔地设置在中环火盖32的外周。上述内环火盖31、中环火盖32和外环火盖33的形状、位置和尺寸分别与内环混气室141、中环混气室142和外环混气室143相对应。

中环火盖32上开设有多个布置成单环状的中环火孔321,外环火盖33上开设有多个布置成双环状的外环火孔,即具有形成内侧的第一环的第一外环火孔331和形成外侧的第二环的第二外环火孔332。外环火盖33的顶面由外向内逐渐向下倾斜,外环火盖33的径向内侧延伸到盛液杯2上方,以便于液体从外环火盖33滴入到盛液杯2内。盛液杯2的外周壁22的顶部具有由内向外延伸的凸缘222,凸缘222的外侧与外环混气室143的第三周壁153紧贴,并且可起到导流的作用。

参见图4,该剖视图的剖面与火盖的轴线平行,每个外环火孔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向外环火盖33的中心倾斜而形成内聚结构、并且每个外环火孔同时还沿外环火盖33的周向倾斜而整体形成旋转结构。

每个外环火孔的旋转角度为α,即每个外环火孔的底部中心O1和外环火孔底部所在平面和外环火盖33轴线的交点O之间的第一连线L1,同一外环火孔顶部中心O2在外环火孔底部所在平面投影和交点O之间的第二连线L2,第一连线L1和第二连线L2之间的夹角即为上述旋转角度α,α优选的取值范围为35°~50°。由此可使得后一个外环火孔可以加热前一个外环火孔的顶部(火焰根部),每一环上的相邻的两个外环火孔中心之间的间距d1为每个外环火孔直径的2~3倍,第一环上的第一外环火孔331和相应的第二环上的第二外环火孔332中心之间的间距d2不大于2.5d1。这样可以使得两排火孔具有较好的二次空气补充,且具有较好的稳焰效果,不需要额外的稳焰火结构,两排火孔可以实现自稳焰。

外环火孔的内聚角度为β,每个外环火孔的底部中心O1和顶部中心O2之间的连线与外环火盖33轴线方向的夹角β,β优选的不大于20°。

中环火孔321也采用旋转火孔形式,整体形成旋转结构,其旋转角度和方向与外环火孔的一致。由此,中环火孔321旋转的火焰包裹内环火孔311的直喷火形式,使得燃烧器的中心火力集中且不易向外扩散,旋转的火焰可以起到扰动作用,提高高温烟气的紊流效果,提高高温火焰和锅底的热交换;另外,与外环火孔(内聚和旋转)配合,可以进一步阻止中环火孔321和内环火孔311的高温烟气向外流失,整个燃烧器火力集中且热量不易向外扩散,可极大提高燃烧器的热效率。

此外,外环火孔与中环火孔321的出气旋转方向一致,两个同向的旋转火焰,可以对二次空气产生一定的旋转抽吸作用,使得二次空气更容易从下面补充到外环火焰和中环火焰之间,由于两环旋转火焰的扰动作用,使得补充上来的二次空气更容易混合燃烧,使燃烧更加充分,热效率更高。

每个外环火孔的倾斜方向和角度可以一致,由此使得外环火孔具有内聚和切向旋转角度,这种双排内聚旋转圆火孔的形式,使得外环火盖33不需要特殊的稳焰结构,外环火孔自身可以实现稳焰,而且这种稳焰结构二次空气补充效果好。

上述的这种混气室和火盖的结构,三环火焰结构紧凑,每环之间自行传火,不需要特殊的传火结构,不存在传火槽或者传火孔堵的情况,而且三环火力在锅底分布均匀。

由于盛液杯2具有二次空气口,在使用时不影响二次空气补充。在发生溢液到火焰熄灭这段时间,盛液杯2可以盛下所溢出的液体,液体在外环火盖33上由向内倾斜的斜面流入盛液杯2,而不会通过盛液杯2上的二次空气口流入灶台上的底盘内。此后只需将火盖拿掉,即可很容易的取出盛液杯2进行清理。

使用时,燃烧器首先点着中环火孔321,由于内环火孔311用网片直喷火的形式,内环火孔311一次空气充足,内环火孔311和中环火孔321之间不需要二次空气通道,整个燃烧器环与环之间相对紧凑。外环火孔向内出火,中环火孔321可直接点着外环火孔,不需要再在外环火盖33上设置单独的传火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