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5466发布日期:2018-08-21 20:30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通过利用在排气运转模式下进行排气的排气鼓风机,能够削减燃料喷嘴的冷却所需的设备费用以及所需的设置空间,且配管等的布置也简单。



背景技术:

已知各种使用蓄热燃烧器的炉(参照专利文献1),此时,也已知对蓄热燃烧器进行冷却的结构(参照专利文献2以及3)。专利文献1的“工业用炉、工业用炉的节能运转方法以及工业用炉的改造方法”构成为具备:排气管,其将燃烧室与烟囱连接;吸气开闭阀,通过使该吸气开闭阀开放而向排气管内引入外部气体(atm);以及叶轮,其与作为发电机(generator)而发挥功能的吸引鼓风机连接,且通过从开放的吸气开闭阀引入并在排气管中流动的外部气体而旋转从而进行发电。在专利文献1中,以两个为一对的蓄热燃烧器被交替切换它们的燃烧运转和排气运转。

专利文献2的“高温空气用低nox燃烧器”构成为在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嘴的前端部呈外嵌状地安装有导流板(baffle),并且在该导流板的外周形成有狭缝状的二次空气供给孔,燃料喷嘴构成为将内周部设为燃料通路且将外周部设为冷却空气通路的双重管,导流板在中心设置有燃料和冷却空气的喷出孔,并且在该喷出孔的外周侧,从入口朝向出口在同一节圆直径的面内设置有具有30~50°的角度的多个一次空气供给孔,并且,在上述喷出孔和一次空气供给孔的出口形成有燃料、冷却空气、一次空气的喷出口部。在专利文献2的燃烧器中,将用于燃料喷嘴的冷却的空气向炉内放出。

专利文献3的“蓄热式燃烧器燃料喷嘴管的冷却装置”以不将导入空气向炉内放出而仅用于冷却空气管的冷却,并且在前进、行进的往复中进行冷却,从而有效地防止冷却空气管的过热为课题,在燃料喷嘴管的外周配设有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重管,利用盖体封闭外管和燃料喷嘴管的前端部开口,并且设置有将外管与内管之间的外侧通路和内管与燃料喷嘴管之间的内侧通路经由盖体连通而构成的冷却空气管。在专利文献3中,为了不使用于冷却的导入空气向炉内放出而将导入空气送往空气冷却管,需要配备鼓风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32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1851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1829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优选利用蓄热燃烧器加热的炉内气氛不变动而为均质,基于这一点,作为蓄热燃烧器所具备的燃料喷嘴的冷却结构,优选使用不将导入空气向炉内放出的专利文献3的双重管结构。

但是,专利文献3对于如何将导入空气向空气冷却管供给没有任何公开。通常认为,新设或增设鼓风机,从该鼓风机向空气供给管供给导入空气。在新设鼓风机时等,存在为此产生包含配管在内的设备费用,同时也需要确保设置空间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课题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其通过利用在排气运转模式下进行排气的排气鼓风机,能够削减燃料喷嘴的冷却所需的设备费用以及所需的设置空间,且配管等的布置也简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中,所述蓄热燃烧器交替地反复进行排气模式与燃烧模式,在所述排气模式中,使利用具有排气鼓风机的排气系统的排气吸引作用从燃烧器主体的火口吸引的炉内排气流通至蓄热部从而积蓄废热,在所述燃烧模式中,由流通至该蓄热部而被加热的燃烧空气生成的火焰从该燃烧器主体的火口向炉内喷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具备:中空简体状的燃料喷嘴,其设置于所述燃烧器主体内部,且从其前端部喷射与燃烧空气混合从而生成火焰的燃料;冷却用管,其以包围所述燃料喷嘴的外周围的方式设置,且具有用于与所述排气系统连通的连通部及向大气开放的开口部;以及连接管,其将所述连通部与所述排气系统连接,通过所述排气系统的经由该连接管的排气吸引作用,利用通过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连通部流通的大气对所述燃料喷嘴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中,所述蓄热燃烧器交替地反复进行排气模式与燃烧模式,在所述排气模式中,对具有排气鼓风机的排气系统进行开闭的排气阀打开并且对具有供气鼓风机的供气系统进行开闭的供气阀关闭,使通过该排气系统的排气吸引作用从燃烧器主体的火口吸引的炉内排气流通至蓄热部从而积蓄废热,并经由该排气阀向该排气系统排出,在所述燃烧模式中,该排气阀关闭并且该供气阀打开,使通过该供气系统的供气作用向该燃烧器主体供气的燃烧空气流通至该蓄热部并被加热,且由加热后的燃烧空气生成的火焰从该燃烧器主体的火口向炉内喷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具备:中空简体状的燃料喷嘴,其设置于所述燃烧器主体内部,且从其前端部喷射与燃烧空气混合从而生成火焰的燃料;冷却用管,其以包围所述燃料喷嘴的外周围的方式设置,且具有用于与所述排气系统连通的连通部及向大气开放的开口部;以及连接管,其在所述蓄热部与所述排气阀的中间位置将所述连通部与所述排气系统连接,在处于排气模式时,通过所述排气系统的经由所述连接管的排气吸引作用,利用通过所述开口部朝向所述连通部流通的大气对所述燃料喷嘴进行冷却,在处于燃烧模式时,通过所述供气系统的供气作用,利用在该蓄热部迂回并经由该连接管通过该连通部朝向该开口部流通的燃烧空气对该燃料喷嘴进行冷却。

所述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用管的所述连通部以及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与所述燃料喷嘴前端部相反一侧的基端部侧,所述冷却用管具备:第一流路,其包围所述燃料喷嘴的外围,沿其长度方向从前端部侧形成至基端部侧,且与所述连通部连通;第二流路,其包围该第一流路的外围,沿所述燃料喷嘴的长度方向从前端部侧形成至基端部侧,且与所述开口部连通;以及连接流路,其在所述燃料喷嘴的前端部侧将所述第一流路与所述第二流路连通。

所述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所述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具备在一方处于燃烧模式时另一方以排气模式运转的一对所述蓄热燃烧器,这些蓄热燃烧器的所述排气系统彼此在汇合部汇合,且在该汇合部的下游配备有单一的所述排气鼓风机。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中,通过利用在排气运转模式下进行排气的排气鼓风机,能够削减燃料喷嘴的冷却所需的设备费用以及所需的设置空间,并且也能够简化配管等的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l、1r蓄热燃烧器;2l、2r火口;3l、3r燃烧器主体;3a燃烧器主体的另一端;4l、4r蓄热部;4a蓄热部的一端;4b蓄热部的另一端;5炉;6l、6r燃料喷嘴;6a燃料喷嘴的前端部开口;6b燃料喷嘴的基端;8l、8r冷却用管;9l、9r燃料用开闭阀;10燃料供给系统;11供气鼓风机;12l、12r供气阀;13供气系统;13a燃烧空气供给管;13b燃烧空气汇合部;13c燃烧空气供给主管;14排气鼓风机;15l、15r排气阀;16排气系统;16a排气管;16b排气汇合部;16c排气主管;17l、17r连接管;19内管;19a封闭端板;20外管;20a第一密封端板;20b第二密封端板;21开口部;22连通部;23第一流路;24第二流路;25连接流路;26l、26r连接管;e排气;f火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蓄热燃烧器1l、1r如以往周知那样具备:燃烧器主体3l、3r,其在朝向炉5内的一端具有火口2l、2r;以及蓄热部4l、4r,其设置为在燃烧器主体3l、3r的另一端3a与该燃烧器主体3l、3r邻接并直接连结,该蓄热燃烧器1l、1r以对置的一对交替地反复切换运转燃烧模式和排气模式的方式运行,在燃烧模式中,从燃烧器主体3l、3r的火口2l、2r朝向炉5内喷出火焰f而对炉5内进行加热(例如,1000℃左右),在排气模式中,从火口2l、2r吸引炉5内的排气e并排出。

在蓄热燃烧器1l、1r中,在排气模式时,利用具有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系统16的排气吸引作用从炉5内吸引排气e,被吸引的排气e流通至蓄热部4l、4r,由此该排气e的废热积蓄至蓄热部4l、4r,从而通过蓄热部4l、4r后的排气e被降温(例如,200℃左右)并向排气系统16排出,之后,在运转从排气模式切换为燃烧模式时,利用具有供气鼓风机11的供气系统13的供气作用使燃烧空气流通至蓄热部4l、4r,并且通过积蓄于该蓄热部4l、4r的排气e的废热对燃烧空气进行预热(加热)。

而且,预热后的燃烧空气向燃烧器主体3l、3r供气,且与通过在该燃烧器主体3l、3r的内部设置的燃料喷嘴6l、6r而供给的燃料气体混合并燃烧,由此燃烧器主体3l、3r通过利用废热的节能运转而生成火焰f。

在采用蓄热燃烧器1l、1r的情况下,以一对一组使用该燃烧器1l、1r,以使得炉内温度不伴随于燃烧模式与排气模式的模式切换而变动。

以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彼此间交替成为燃烧模式和排气模式的方式进行运转控制,以使得在任一方的蓄热燃烧器1l(1r)处于燃烧模式时,另一方的蓄热燃烧器1r(1l)在排气模式下运转,在前者切换为排气模式时,后者切换为燃烧模式。

在图示例中,在构成炉5的剖面四边形的炉壁中的、彼此相向的左右的炉侧壁分别设置有一对燃烧器主体3l、3r。一对燃烧器主体也可以与相同的壁面邻接地设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中,左右一对各蓄热燃烧器1l、1r构成为具备:通路形态的燃烧器主体3l、3r,其在一端具有朝向炉5内开放的火口2l、2r;蓄热部4l、4r,其一端4a与燃烧器主体3l、3r的另一端3a连接;中空简体状的燃料喷嘴6l、6r,其以贯穿燃烧器主体3l、3r的另一端3a侧并从外部插入于该燃烧器主体3l、3r内部的方式设置,且前端部开口6a面向火口2l、2r,并从前端部开口6a朝向火口2l、2r喷射与燃烧空气混合从而生成火焰f的燃料气体等燃料;冷却用管8l、8r,其以包围燃料喷嘴6l、6r的外周围的方式设置,且贯穿燃烧器主体3l、3r的另一端3a侧,并从其外部向该燃烧器主体3l、3r内部延出至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或其附近;燃料供给系统10,其具有控制燃料的供给-停止的燃料用开闭阀9l、9r(图中,白色空心显示为打开,黑色实心显示为关闭),且与各燃料喷嘴6l、6r在与其长度方向一端侧的前端部开口6a相反一侧的燃料喷嘴6l、6r的基端6b侧连接,从而朝向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供给燃料;供气系统13,其具有用于将燃烧空气向燃烧器主体3l、3r供给的供气鼓风机11以及控制燃烧空气的供给-停止的开闭自如的供气阀12l、12r(图中,白色空心显示为打开,黑色实心显示为关闭),且与各蓄热部4l、4r的另一端4b连接从而向蓄热部4l、4r供给燃烧空气;以及排气系统16,其具有用于从火口2l、2r吸引炉5内的排气e并向炉5外排出的排气鼓风机14以及控制排气e的排出、停止的开闭自如的排气阀15l、15r(图中,白色空心显示为打开,黑色实心显示为关闭),且与各蓄热部4l、4r的另一端4b连接从而供从蓄热部4l、4r流出的排气e流通。

详细而言,供气系统13包括:一对燃烧空气供给管13a,其分别与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的蓄热部4l、4r直接连结,且分别供向各蓄热部4l、4r供给的燃烧空气流通;燃烧空气汇合部13b,其使上述燃烧空气供给管13a汇合;以及燃烧空气供给主管13c,其经由燃烧空气汇合部13b与各燃烧空气供给管13a连接,为了向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双方供给燃烧空气而在燃烧空气供给主管13c设置有供气鼓风机11,为了单独地切换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的运转模式在燃烧空气供给管13a设置有供气阀12l、12r。

而且,在处于燃烧模式的蓄热燃烧器1r(1l)中,排气阀15r(15l)关闭并且供气阀12r(12l)打开,通过供气系统13的供气作用被送入的燃烧空气经由供气阀12r(12l)向蓄热部4r(4l)流通,并从蓄热部4r(4l)进一步朝向燃烧器主体3r(3l)的火口2r(2l)供给。

详细而言,排气系统16包括:一对排气管16a,其分别与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的蓄热部4l、4r直接连结,且分别供从各蓄热部4l、4r排出的排气e流通;排气汇合部16b,其供上述排气管16a彼此汇合;以及排气主管16c,其经由排气汇合部16b而与各排气管16a连接,为了从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双方排出排气e而在排气主管16c设置有排气鼓风机14,为了单独地切换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的运转模式而在排气管16a设置有排气阀15l、15r。

而且,在处于排气模式的蓄热燃烧器1l(1r)中,排气阀15l(15r)打开且供气阀12l(12r)关闭,利用排气系统16的排气吸引作用吸引的排气e从燃烧器主体3l(3r)的火口2l(2r)流通至蓄热部4l(4r),并从蓄热部4l(4r)进一步经由排气阀15l(15r)而向排气系统16排出。

在蓄热燃烧器1l、1r为燃烧模式时,燃料用开闭阀9l、9r为了将燃料向燃料喷嘴6l、6r供给而打开,在排气模式时,燃料用开闭阀9l、9r为了停止燃料的供给而关闭。

在蓄热燃烧器1l、1r处于燃烧模式时,供气阀12l、12r为了将燃烧空气经由蓄热部4l、4r向燃烧器主体3l、3r的火口2l、2r供给而打开,在处于排气模式时,供气阀12l、12r为了停止燃烧空气的供给而关闭。

在蓄热燃烧器1l、1r处于排气模式时,排气阀15l、15r为了经由蓄热部4l、4r从燃烧器主体3l、3r的火口2l、2r吸引炉5内的排气e而打开,在处于燃烧模式时,排气阀15l、15r为了停止排气e的吸引而关闭。供气鼓风机11以及排气鼓风机14在炉5的操作过程中通常为常时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上述的蓄热燃烧器1l、1r的基本结构,各蓄热燃烧器1l、1r分别具备冷却结构,所述冷却结构以面向高温的火口2l、2r的方式配置,并且用于对在其周边流通有高温的排气e的燃料喷嘴6l、6r进行冷却。燃料喷嘴6l、6r的冷却结构主要包括上述冷却用管8l、8r、以及将冷却用管8l、8r与排气系统16连接的连接管17l、17r。

冷却用管8l、8r包括内管19、外管20、开口部21以及连通部22,所述内管19包围燃料喷嘴6l、6r的外围,且沿其长度方向呈管状地从前端部开口6a侧形成至基端部6b侧,在燃烧器主体3l、3r外侧的燃料喷嘴6l、6r的基端部6b侧,由与该燃料喷嘴6l、6r的外周面接合的环状的封闭端板19a将其基端部封闭,且接近火口2l、2r的前端部侧开放,所述外管20包围内管19的外围,且沿燃料喷嘴6l、6r的长度方向呈管状地从前端部开口6a侧形成至基端部6b侧,在燃烧器主体3l、3r外侧的燃料喷嘴6l、6r的基端部6b侧,由与内管19的外周面接合的环状的第一密封端板20a将其基端部密封,并且在比内管19更向火口2l、2r侧延出的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位置,从火口2l、2r侧覆盖内管19的前端部侧,并且由与燃料喷嘴6l、6r的外周面接合的环状的第二密封端板20b将前端部侧密封,所述开口部21在燃烧器主体3l、3r外侧的燃料喷嘴6l、6r的基端部6b侧以向大气开放的方式形成于外管20,所述连通部22形成于内管19用于与排气系统16连通。

而且,通过上述内管19以及外管20,在冷却用管8l、8r配备有:第一流路23,其包围燃料喷嘴6l、6r的外围,且沿其长度方向从前端部开口6a侧形成至基端部6b侧,并与连通部22连通;第二流路24,其包围第一流路23的外围,且沿燃料喷嘴6l、6r的长度方向从前端部开口6a侧形成至基端部6b侧,并与开口部21连通;以及连接流路25,其在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侧,以流路折返的方式将第一流路23与第二流路24连通。

即,起排气吸引作用的排气系统16经由燃料喷嘴6l、6r的外围向大气开放。而且,冷却用管8l、8r的连通部22经由连接管17l、17r而与排气系统16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来自各蓄热部4l、4r的排气管16a汇合的排气汇合部16b的下游侧,冷却用管8l、8r的连通部22与单一设置有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主管16c连接。各蓄热燃烧器1l、1r的连接管17l、17r相对于排气系统16的连接位置只要在排气阀15l、15r与排气鼓风机14的中间位置,则可以在任何位置连接。

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在炉5的运转过程中,例如如图1所示,在任一方(右侧)的蓄热燃烧器1r中,燃料用开闭阀9r以及供气阀12r打开并且排气阀15r关闭,从而为燃烧模式,而在另一方(左侧)的蓄热燃烧器1l中,燃料用开闭阀9l以及供气阀12l关闭并且排气阀15l打开,从而以排气模式运转。蓄热燃烧器1l、1r自身的运转如上述那样众所周知。

通过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吸引作用,在排气模式的蓄热燃烧器1l的蓄热部4l流通并蓄热于蓄热部4l而降温的排气e经由打开的排气阀15l到达排气鼓风机14并排出。

该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吸引作用从排气主管16c经由两连接管17l、17r而作用于各冷却用管8l、8r的连通部22。连通部22经由第一流路23、连接流路25以及第二流路24而与向大气开放的开口部21连通,因此通过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吸引作用,大气通过开口部21并朝向连通部22在两方的冷却用管8l、8r内流通。

温度远低于蓄热部4l、4r的一端4a的温度(大约1000℃)的常温的大气从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双方的冷却用管8l、8r的基端部侧的开口部21朝向设置于面向炉5内的火口2l、2r并处于高温状态的燃烧模式以及排气模式双方的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所具备的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而在外管20内的第二流路24流通,并在连接流路25折返后进一步在内管19内的第一流路23流通,由此,对双方的蓄热燃烧器1l、1r的燃料喷嘴6l、6r进行冷却,在冷却后,当然不向炉5内流出而利用单一的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吸引作用从连通部22向流通有排气e的排气系统16吸引排出。

即便左侧的蓄热燃烧器1l切换为燃烧模式并且右侧的蓄热燃烧器1r切换为排气模式,在排气鼓风机14的运转时,也始终确保左右两方的燃料喷嘴6l、6r被利用排气吸引作用导入的大气冷却。

在以上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中,蓄热燃烧器1l、1r交替地反复进行排气模式与燃烧模式,在排气模式中,使利用具有排气鼓风机14的排气系统16的排气吸引作用从燃烧器主体3l、3r的火口2l、2r吸引的炉内排气e流通至与燃烧器主体3l、3r邻接并直接连结地设置的蓄热部4l、4r从而使积蓄废热,在燃烧模式中,由流通至蓄热部4l、4r而被加热的燃烧空气生成的火焰f从燃烧器主体3l、3r的火口2l、2r向炉5内喷出,该蓄热燃烧器1l、1r具备:中空简体状的燃料喷嘴6l、6r,其设置于燃烧器主体3l、3r内部,并从其前端部开口6a向炉5内喷射与燃烧空气混合从而生成火焰f的燃料;冷却用管8l、8r,其以包围燃料喷嘴6l、6r的外周围的方式设置,且具有用于与排气系统16连通的连通部22及向大气开放的开口部21;以及连接管17l、17r,其将连通部22与排气系统16连接,通过利用排气系统16的经由连接管17l、17r的排气吸引作用通过开口部21而朝向连通部22流通的大气对燃料喷嘴6l、6r进行冷却,因此利用在排气模式下将排气e排出的排气鼓风机14,使冷却用的大气流入冷却用管8l、8r从而对燃料喷嘴6l、6r进行冷却,能够防止燃料喷嘴6l、6r热变形,而且另外,用于冷却燃料喷嘴6l、6r所需的设备只需要将燃料喷嘴6l、6r包围的冷却用管8l、8r以及将冷却用管8l、8r与排气系统16连接的连接管17l、17r即可,因此能够削减设备费用以及所需的设置空间,只需要管的空间程度即可,因此布置也简单。

冷却用管8l、8r的连通部22以及开口部21形成在与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相反的一侧的基端部6b侧,且冷却用管8l、8r具备:第一流路23,其包围燃料喷嘴6l、6r的外围,且沿其长度方向从前端部开口6a侧形成至基端部6b侧,并与连通部22连通;第二流路24,其包围第一流路23的外围,且沿燃料喷嘴6l、6r的长度方向从前端部开口6a侧形成至基端部6b侧,并与开口部21连通;以及连接流路25,其在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侧将第一流路23与第二流路24连通,因此能够使大气沿燃料喷嘴6l、6r的长度方向从第二流路24直至第一流路23而流通并往复从而确保冷却作用,能够高效率地冷却,并且不将冷却用的大气向炉5内放出,因此能够防止炉内气氛变动。

具备在一方处于燃烧模式时另一方在排气模式下运转的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上述蓄热燃烧器1l、1r的排气系统16彼此在排气汇合部16b汇合,在排气汇合部16b的下游具备单一的排气鼓风机14,因此即便为通过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运转的炉5,也能够利用单一的排气鼓风机14对双方的燃料喷嘴6l、6r进行冷却并确保交替燃烧运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适用于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并不限于一对,即便蓄热燃烧器为单体,也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图2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结构图。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较,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管26l、26r相对于排气系统16的连接位置不同,因而作用不同。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来自连通部22的连接管17l、17r与排气主管16c连接,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来自连通部22的连接管26l、26r在各蓄热燃烧器1l、1r中,分别同以与燃烧器主体3l、3r邻接且直接连结的方式设置的蓄热部4l、4r与排气阀15l、15r的中间位置连接。其他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蓄热燃烧器的燃料喷嘴冷却结构的作用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蓄热燃烧器1l、1r在燃烧模式中,面向生成火焰f的火口2l、2r的燃料喷嘴6l、6r的前端部开口6a附近与该燃料喷嘴6l、6r的其他部分相比为高温,而在排气模式中,火焰f虽然被熄灭,但在燃料喷嘴6l、6r的外围流通有高温的排气e。

因此,对于由冷却用管8l、8r进行的燃料喷嘴6l、6r的冷却,优选在燃烧模式中将内管19侧设为低温,而在排气模式中将外管20侧设为低温。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连接管26l、26r相对于排气系统16的连接位置同蓄热部4l、4r与排气阀15l、15r的中间位置连接,因此在排气模式(图中,由左侧的蓄热燃烧器1l的运转示出)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利用排气系统16的经由连接管26l的排气吸引作用通过开口部21并朝向连通部22流通的大气最初流经外管20,之后流经内管19,由此能够通过更为低温的大气而将暴露于排气e的外管20更为高效地冷却,从而能够进行适当地冷却以防止燃料喷嘴6l过热。

另一方面,在燃烧模式(图中,由右侧的蓄热燃烧器1r的运转示出)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利用具有供气鼓风机11的供气系统13的供气作用供给而朝向蓄热部4r的燃烧空气中,一部分燃烧空气在蓄热部4r迂回,并经由排气阀15r关闭的排气系统16(排气管16a)而流入连接管26r,然后,经由连接管26r并通过连通部22而朝向开口部21流通,该一部分燃烧空气最初流经内管19,之后流经外管20,由此能够以更为低温的燃烧空气将暴露于火焰f的内管19更为高效地冷却,从而能够进行适当地冷却以防止燃料喷嘴6r过热。

即,相对于燃烧模式、排气模式这种运转情况的切换,冷却用管8l、8r内的流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能够确保燃料喷嘴6l、6r的良好的冷却效果。

另外,连接管26l、26r只要配设于相互邻接并直接连结的燃烧器主体3l、3r与蓄热部4l、4r之间即可,因此无需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连接管17l、17r至少延伸设置至排气阀15l、15r的下游侧,从而能够削减管的空间,能够实现设备费用的削减以及设备布置的小型化。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不仅适用于一对蓄热燃烧器1l、1r,即便蓄热燃烧器为单体,也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另外,第二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具有的其他作用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