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240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烧筒。



背景技术:

随着目前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各类工业废气的处理问题越来越被广泛关注。现在被广泛使用的一些有机废气处理设备中,大多包括有燃烧筒,由此部件处理将有机废气转化为洁净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现有的燃烧筒,燃烧过程形成的高温混合气体成团排出燃烧筒,通常遇到的问题是,燃烧桶内的有机混合气体燃烧不充分,燃烧效率低,NOx物的排放量大,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烧筒,能有形成较强的负压区域,将排出的气体吸入燃烧筒进行再次燃烧,保证有机混合气体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NOx物的排放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烧筒,包括圆管形筒体,所述筒体内沿其轴线周向设置有若干根连通助燃气体的管道,所述筒体的侧壁上绕其轴线周向设置有若干个与其铰接的片状体,所述片状体沿气流方向渐近所述筒体的轴线倾斜设置形成贯通所述筒体内外表面的通孔,所述通孔包括渐近所述筒体轴线的出风口和渐远所述筒体轴线的进风口,所述管道喷射助燃气体的端部正对所述通孔设置,所述通孔形成对排出的气体施加负压力以带动所述排出的气体再次回流至所述筒体内的第一负压区,所述筒体的端部形成对排出的气体施加成负压力以带动所述排出的气体再次回流至所述筒体端部的第二负压区。

进一步地,所述片状体沿气流方向呈前宽后窄的梯形状。

进一步地,所述片状体的宽边与梯形两腰延长形成的三角形的高之比在1.5-3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片状体相对于所述筒体侧壁的倾斜角度在8-45°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的端部远离所述筒体的轴线向外折弯设置形成折弯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负压区的气体流通面积与所述筒体的截面积之间在0.03-0.2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检测负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有用于调节片状体倾斜角度的驱动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的材质为310S不锈钢。

借由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有片状体,其与筒体铰接形成贯通所述筒体内外表面的通孔,形成负压区将排出的气体吸入筒体进行再次燃烧,保证有机混合气体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NOx物的排放量,降低污染程度;通过将所述管道喷射助燃气体的端部正对所述通孔设置,能够较好的保证燃烧充分,结构优化。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筒体;2、管道;3、片状体;4、通孔;5、折弯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筒,包括圆管形筒体1,所述筒体1的材质优选为310S不锈钢,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同时其能够在高温下持续作业,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所述筒体1内沿其轴线周向设置有若干根连通助燃气体的管道2,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管道2数量为8根,所述管道2的端部远离所述筒体1的轴线向外折弯设置形成折弯段5。

所述筒体1的侧壁上绕其轴线周向设置有若干个与其铰接的片状体3,所述片状体3沿气流方向呈前宽后窄的梯形状。所述片状体3沿气流方向渐近所述筒体1的轴线倾斜设置形成贯通所述筒体1内外表面的通孔4,所述通孔4包括渐近所述筒体1轴线的出风口和渐远所述筒体1轴线的进风口。所述片状体3相对于所述筒体1侧壁的倾斜角度在8-45°之间。所述通孔4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检测负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信号连接有用于调节片状体3倾斜角度的驱动组件。通过设置成不同的倾斜角度,以适应不同的燃烧情况,智能化程度高。同时通过将所述片状体3设置为梯形状,导致出风口的截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的截面积,在运行过程中,可提高出风口的出风速度,提高燃烧效率。所述片状体3的宽边与梯形两腰延长形成的三角形的高之比在1.5-3之间,通过上述的比例关系,能够较好的形成负压力,提高整体装置的工作效率,结构优化。所述管道2喷射助燃气体的端部正对所述通孔4设置,能够较好的保证燃烧充分,结构优化。

工作时,所述通孔4形成对排出的气体施加负压力以带动所述排出的气体再次回流至所述筒体1内的第一负压区,所述筒体1的端部形成对排出的气体施加成负压力以带动所述排出的气体再次回流至所述筒体1端部的第二负压区。所述第一负压区的气体流通面积与所述筒体1的截面积之间在0.03-0.2之间。通过形成的第一负压区和第二负压区,能够将排出的气体吸入筒体1进行再次燃烧,保证有机混合气体充分燃烧,提高燃烧效率,降低NOx物的排放量,降低污染程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