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清灰的焚烧炉炉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2371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清灰的焚烧炉炉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烧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快速清灰的焚烧炉炉胆。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问题已经成为最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生活垃圾问题在其产生、收容和输送以及处理环节中各有不同的体现,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整洁,而且直接危害到人民的身心健康。

垃圾焚烧处理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方法。垃圾焚烧处理是垃圾在焚烧炉中燃烧并经余热利用及尾气净化后排放的处理方法。剩余残渣可经排出后资源化利用或填埋处理。焚烧法处理技术具有减容性好、处理量大、热能回收好等特点。因此,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是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一种有效处理方式。

在专利号为CN205174380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生活垃圾焚烧炉,其包括炉体、清灰口、助燃口、炉膛、空气喷嘴、二次燃烧室和烟囱。所述的炉体由焚烧炉内胆和炉壳组成,炉体上部设有垃圾加料口和空气喷嘴,空气喷嘴上面设有二次燃烧室,焚烧炉内胆和炉壳之间为空气隔热层,空气经过螺旋通道进入空气隔热层,从空气喷嘴喷入炉膛和二次燃烧室;虽然采用此专利技术方案可以达到垃圾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效果,但我国生活垃圾存在高水分、高灰分的特点,燃烧后会产生大量飞灰,飞灰具有很强的粘结性,焚烧炉温度控制不好易产生结焦附着在炉体内壁上,影响传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清灰的焚烧炉炉胆,炉胆的主体设置有燃烧区及与燃烧区相通的进灰区,进灰区内设置有导灰组件,炉内飞灰在气流作用下进入进灰区,飞灰经导灰组件的导向作用快速落入燃烧区的底部,解决了燃烧时飞灰粘附在炉体内壁影响传热效果的技术问题,且结构巧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清灰的焚烧炉炉胆,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设置有位于其中部的燃烧区以及环绕设置于所述燃烧区外周的进灰区;

格栅板,所述格栅板为圆形结构,其同轴心设置于所述主体的下端部;

导灰组件,所述导灰组件设置于所述进灰区内;

助燃组件,所述助燃组件对所述燃烧区进行助燃工作。

作为改进,所述主体包括:

套体,所述套体为圆筒结构,所述燃烧区位于该套体的内部;

进灰腔,所述进灰腔沿所述套体的轴向设置于该套体的侧壁内,其顶部密封设置,所述进灰区设置在该进灰腔内;

若干进灰孔,所述进灰孔沿所述进灰腔的轴向方向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套体的侧壁上,其将所述进灰区与所述燃烧区连通;

若干出灰槽,所述出灰槽沿周向方向等距设置于所述进灰腔的末端位置处,其进灰腔与所述燃烧区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格栅板的上端部转动设置有拨灰件。

作为改进,所述拨灰件包括若干拨灰杆和连接部,所述拨灰杆沿周向等距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的外圆周面上,所述连接部与所述主体同轴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导灰组件包括若干导灰罩,所述导灰罩沿所述套体的轴向自上而下等距套设于所述进灰腔的内壁上,其顶部与所述进灰腔的内壁固定连接,其底部靠近所述进灰腔的外壁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进灰孔均位于所述导灰罩的中部位置。

作为改进,所述助燃组件包括:

供气管,所述供气管竖直同轴设置于所述燃烧区内;

供油管,所述供油管套设于所述主体的外部。

作为改进,所述供气管沿其周向方向等距对称设置有若干通气口,所述通气口沿该供气管的沿轴向方向从上至下等距交错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供油管包括若干喷油嘴及连接管,所述喷油嘴均水平贯穿所述主体的外壁设置于所述燃烧区内,其均通过管道与所述连接管连通,该连接管为圆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胆的主体设置燃烧区及与燃烧区相通的进灰区,进灰区内设置有导灰组件,炉内飞灰在气流作用下进入进灰区,飞灰在导灰组件的导向作用下落入燃烧区的底部,飞灰不会粘附在炉体内壁上,保持了炉胆的高传热效率;

(2)本实用新型在设置导灰组件时,充分考虑到飞灰在进灰腔内相互对流引起飞灰紊流粘附在进灰腔内壁的问题,将导灰罩设置为顶部与进灰腔的内壁固定连接,并且底部靠近所述进灰腔的外壁设置的结构,上方的飞灰通过导灰罩与进灰腔外壁的空间向下运动,下方的飞灰通过导灰罩与进灰腔内壁的空间的向下运动,上下层的飞灰不会产生对流,快速落入燃烧区底部;

(3)本实用新型在设置助燃组件,供气管和供油管分别向燃烧区内输送空气和燃油,并且燃油在气流的作用下更均匀得铺洒到垃圾上,使燃油的燃烧效率更高,达到无死角燃烧;

(4)本实用新型在格栅板上设置拨灰件,燃烧完成后,通过转动拨灰件,使格栅板上的炉灰自动通过格栅板完成清灰工作,解决了炉灰在燃烧区的底部堆积时需要人工清理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垃圾燃烧充分,炉灰不会粘附在炉胆内壁,炉灰易清理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垃圾焚烧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及导灰组件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格栅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助燃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快速清灰的焚烧炉炉胆,包括:

主体1,所述主体1设置有位于其中部的燃烧区11以及环绕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外周的进灰区12;

格栅板2,所述格栅板2为圆形结构,其同轴心设置于所述主体1的下端部;

导灰组件3,所述导灰组件3设置于所述进灰区12内;

助燃组件4,所述助燃组件4对所述燃烧区11进行助燃工作。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燃烧区11内燃烧产生的飞灰通过气流作用进入进灰区12,进灰区12内的飞灰在导灰组件3的导向作用和自身重力作用下顺畅地落向燃烧区11的底部,不会在主体1的内壁上粘附。

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主体1包括:

套体13,所述套体13为圆筒结构,所述燃烧区11为与该套体13的内部;

进灰腔14,所述进灰腔14沿所述套体13的轴向设置于该套体13的侧壁内,其顶部密封设置,所述进灰区12设置在该进灰腔14内;

若干进灰孔15,所述进灰孔15沿所述进灰腔14的轴向方向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套体13的侧壁上,其将所述进灰区12与所述燃烧区11连通;

若干出灰槽16,所述出灰槽16沿周向方向等距设置于所述进灰腔14的末端位置处,其将进灰腔16与所述燃烧区11连通。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达到最佳的清灰效果,进灰腔14的高度应接近套体1的高度设置;燃烧区内的飞灰通过进灰孔进入进灰腔14内,并最终从出灰槽16内进入燃烧区11的底部,等待下一步清理。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防止飞灰从进灰腔14的顶部飞出主体外,对外部环境产生污染,该进灰腔14的顶部进行密封设置。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格栅板2的上端部转动设置有拨灰件21。

其中,所述拨灰件21包括若干拨灰杆211和连接部212,所述拨灰杆211沿周向等距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12的外圆周面上,所述连接部212与所述主体1同轴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炉灰在炉内堆积严重无法自动通过燃烧区11时,需停炉进行人工清灰,人工清灰工作量大,比较困难,且对人体有伤害;本实施例中通过转动拨灰件21,使格栅板2上的炉灰自动通过格栅板2完成清灰工作,解决了炉灰在燃烧区的底部堆积时需要人工清理的问题;拨灰件21可由电机带动进行自动工作。

如图2与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灰组件3包括若干导灰罩31,所述导灰罩31沿所述套体13的轴向自上而下等距套设于所述进灰腔14的内壁上,其顶部与所述进灰腔14的内壁固定连接,其底部靠近所述进灰腔14的外壁设置。

其中,所述进灰孔15均位于所述导灰罩31的中部位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导灰罩31的结构特点下,上方的飞灰通过导灰罩31与进灰腔14外壁的空间向下运动,下方的飞灰通过导灰罩31与进灰腔14内壁的空间的向下运动,上下层的飞灰在进灰腔内不会互相对流产生紊流,会快速落入进灰腔14的底部,不会粘附在进灰腔14的侧壁上。

如图6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助燃组件4包括:

供气管41,所述供气管41竖直同轴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内;

供油管42,所述供油管42套设于所述主体1的外部。

其中,所述供气管41沿其周向方向等距对称设置有若干通气口411,所述通气口411沿该供气管41的沿轴向方向从上至下等距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供油管42包括若干喷油嘴421及连接管422,所述喷油嘴421均水平贯穿所述主体1的外壁设置于所述燃烧区11内,其均通过管道与所述连接管422连通,该连接管422为圆环形结构,且该连接管422套设于所述主体1的外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供气管41和供油管42分别向燃烧区内输送空气和燃油,通气口411从不同方向且在燃烧区11的不同高度区域内输送空气,使得垃圾燃烧时能与空气进行充分接触,使垃圾燃烧更充分,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喷油嘴421从不同的方向向燃烧区内输送燃油,并且燃油在气流的作用下更均匀得铺洒到垃圾上,使燃油的燃烧效率更高,达到无死角燃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通气口411吹出的气流对燃烧区11内的飞灰起到助力作用,在气流作用下飞灰更轻易地进入进灰区12内。

工作过程如下:

垃圾投放进入燃烧区11内,并且堆积在格栅板2上,燃烧时,供气管41和供油管42分别输出空气和燃油进入燃烧区11,燃烧区11内的飞灰在供气管41输出的空气气流推动下,进入进灰区12,在导灰罩31的导向作用下,上方的飞灰通过导灰罩31与进灰腔14外壁的空间向下运动,下方的飞灰通过导灰罩31与进灰腔14内壁的空间的向下运动,并快速落入进灰腔14的底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