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237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烧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垃圾积累越来越多,通过深度掩埋处理生活垃圾的效率已经低于垃圾的增长率,掩埋生活垃圾需要大面积用地,而且掩埋在地下的垃圾很容易污染地下水资源;为了克服掩埋处理垃圾方式产生的问题,目前很多城市利用垃圾焚烧炉集中密闭焚烧生活垃圾,通过焚烧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又能利用垃圾燃烧产生的热能进行发电或取暖,充分利用废物资源;但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乡镇,习惯用小型垃圾场来囤积生活垃圾,基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配置不了标配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沿袭传统的现场焚烧,生活垃圾处理量小且生活垃圾燃烧不充分造成的烟气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在专利号为CN106996565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效助燃生活垃圾焚烧炉,它由焚烧炉、给风系统、助燃机、燃油机组成,由给风系统送风送氧至一次风室与二次风室再经旋风室,形成旋风使生活垃圾在一次燃烧室主炉膛内形成旋转式燃烧,由给风系统再次送风至二次燃烧室配合燃油机再次高温燃烧,致使燃料在炉膛内停留时间延长,达到高温低氧燃烧效果使燃料充分完全燃烧,但是采用此专利技术方案工作时,由于将二次燃烧室设置在一次燃烧室的上方,垃圾在一次燃烧室内进行焚烧后,需要较大的风力将垃圾送至二次燃烧室中,而风力一旦较大,垃圾在二次燃烧室内的停留时间势必缩短,造成燃烧不充分的问题,且机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通过燃烧隔套将传统的燃烧室划分为位于中心的第一燃烧区和沿第一燃烧区环绕设置的若干第二燃烧区,利用第二燃烧区通过的快速气流将未充分燃烧的垃圾吸进第二燃烧区内进行再次燃烧,解决了垃圾燃烧不充分的技术问题,且结构巧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包括炉体,该炉体包括上部的燃烧室及下部的炉灰室,该炉体的顶部转动设置有炉盖,该炉盖的顶部开通有出烟口,还包括:

燃烧隔套,所述燃烧隔套为圆筒结构,其套设于所述燃烧室的侧壁上,且其将燃烧室分为第一燃烧区和若干第二燃烧区,所述第一燃烧区位于所述燃烧室的中心,所述第二燃烧区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区的外周;

供气机构,所述供气机构第一供气组件及第二供气组件,该第一供气组件对第一燃烧区输送空气,该第二供气组件对第二燃烧区输送空气;

供油机构,所述供油机构包括油箱及分别与该油箱连通的第一供油管及第二供油管,该第一供油管对第一燃烧区输送燃油,该第二供油管对第二燃烧区输送燃油。

作为改进,所述燃烧隔套包括:

套体,所述套体为圆筒结构,其固定套设于所述燃烧室的侧壁上;

若干燃烧管,所述燃烧管沿周向方向等距设置于所述套体的侧壁内,所述第二燃烧区在该燃烧管内;

若干连接管,所述连接管沿所述燃烧管的轴向方向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套体的侧壁上,其将第二燃烧区均与第一燃烧区连通;

若干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均设置于所述燃烧管的末端,其均向内倾斜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出气管均倾斜指向第一燃烧区的中心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供气组件包括:

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区的中心位置,其通过管道与第一鼓风机相连;

第一鼓风机,所述第一鼓风机设置于所述炉体外的一侧,其对所述第一燃烧区输送空气。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通气管沿其轴向方向从上至下等距设置有通气口,且该通气口均沿该第一通气管的周向方向等距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供气组件包括:

第二通气管,所述第二通气管为环状结构,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燃烧室的顶部,且其下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燃烧管的顶部开口一一对应的进风口;

第二鼓风机,所述第二鼓风机设置于所述炉体外的一侧,其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通气管相连,其对所述第二燃烧区输送空气。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供油管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气管内,其沿轴向方向等距设置有第一油嘴,该第一油嘴均沿该第一供油管的周向方向等距设置,且该第一油嘴均贯穿该第一通气管的外壁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供油管包括竖直管和若干等距连接于该竖直管上的环形管,该环形管均套设于所述燃烧隔套的外壁上,该环形管一一对应所述燃烧管且贯穿该燃烧管的外壁设置有第二油嘴。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油嘴均倾斜向下设置。

作为改进,还包括换热除尘机构,该换热除尘机构设置于所述炉体的一侧,其用于对烟气进行除尘,其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分隔开的进气区与出烟区,所述进气区的顶部设置有气管,所述出烟区的顶部设置有烟气管,所述出烟区的前侧设置有出风口,所述进气区的后侧设置有进风管;

若干换热元件,所述换热元件沿所述箱体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于该箱体内,其均位于所述进气区与出烟区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燃烧隔套,将传统焚化炉的燃烧室区域划分为位于中心处的第一燃烧区和沿该第一燃烧区环绕设置的若干第二燃烧区,垃圾通过第一燃烧区焚化后,未燃烧彻底的残留物经第一燃烧区的气流吹送进入第二燃烧区进行二次燃烧,使垃圾得到充分彻底的焚化,避免产生残留物;

(2)本实用新型在设置第二燃烧区时,充分考虑到由于残留物体积过大堵塞连接管的可能性,通过利用第二燃烧区内通过的快速气流将残留物吸附在连接管口处,在利用第一燃烧区内的火焰对残留物进行持续焚烧,使其表层不断焚化脱落,直至体积减小至通过连接管;

(3)本实用新型在设置第一燃烧区的供油和供氧的管道时,将第一供油管与第一通气管同心套设,使燃油随气体飘散在第一燃烧区内,可以使第一燃烧区内均匀的充满燃油对垃圾进行焚化,达到燃烧没有死角;

(4)本实用新型在设置第二燃烧区时,将第二燃烧区内的喷油嘴均倾斜向下设置,配合进气方向的设置,使整个第二燃烧区没充满火焰,对进入第二燃烧区的燃烧残留物进行二次充分的燃烧;

(5)本实用新型在设置第二燃烧区时,将第二燃烧区底部设置的出气管倾斜指向第一燃烧区的中心设置,使第二燃烧区排出的燃烧废气对第一燃烧区堆积的灰烬进行吹动,使其掉落入炉灰室内,避免炉灰的堆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垃圾燃烧充分,火焰分布均匀,炉灰不易发生堆积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垃圾焚烧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俯视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燃烧隔套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通气管和供油机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通气管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换热除尘机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图2与图3所示,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包括炉体1,该炉体1包括上部的燃烧室11及下部的炉灰室12,该炉体1的顶部转动设置有炉盖13,该炉盖13的顶部开通有出烟口131,还包括:

燃烧隔套2,所述燃烧隔套2为圆筒结构,其套设于所述燃烧室11的侧壁上,且其将燃烧室11分为第一燃烧区111和若干第二燃烧区112,所述第一燃烧区111位于所述燃烧室11的中心,所述第二燃烧区112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区111的外周;

供气机构3,所述供气机构3第一供气组件31及第二供气组件32,该第一供气组件31对第一燃烧区111输送空气,该第二供气组件32对第二燃烧区112输送空气;

供油机构4,所述供油机构4包括油箱40及分别与该油箱40连通的第一供油管41及第二供油管42,该第一供油管41对第一燃烧区111输送燃油,该第二供油管42对第二燃烧区112输送燃油。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炉盖13可旋转翻开,打开后可将垃圾从开口投入到燃烧室11中;炉灰室12的一侧旋转设置有清灰门121,当炉灰室12内的炉灰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可打开清灰门121进行清灰工作。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通过增设燃烧隔套2,巧妙地将燃烧室11分为第一燃烧区111和与之相通的若干第二燃烧区112,使垃圾更易进入第二燃烧区112中,且第二燃烧区112均设置在炉体1内,不增加设备占地空间;第一燃烧区111作为主燃区进行垃圾焚烧,第二燃烧区112对未烧尽垃圾进行二次焚烧,使焚烧效率提高。

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燃烧隔套2包括:

套体20,所述套体20为圆筒结构,其固定套设于所述燃烧室11的侧壁上;

若干燃烧管21,所述燃烧管21沿周向方向等距设置于所述套体20的侧壁内,所述第二燃烧区112设置在该燃烧管21内;

若干连接管22,所述连接管22沿所述燃烧管21的轴向方向自上而下设置于所述套体20的侧壁上,其将第二燃烧区112与第一燃烧区111连通;

若干出气管23,所述出气管23均设置于所述燃烧管21的末端,其均倾斜向内指向第一燃烧区111的中心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垃圾在第一燃烧区111内燃烧时,在垃圾进入第一燃气区111内进行燃烧的过程中,垃圾外侧焚化的灰烬会被气流剥离,促进垃圾的焚化速度,同时无论处在哪个位置的垃圾,在未充分燃烧时,都可通过相应位置的连接管22进入道第二燃烧区112中进行再次燃烧。

值得注意的是,在垃圾残留物进入第二燃烧区112进行燃烧的同时,第一燃烧区111内漂浮的灰烬与浮尘也通过第二燃烧区112回送到第一燃烧区111的底部,降低第一燃烧区111内排出烟气的含尘量。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传统的焚烧炉中,炉灰室和燃烧区之间都有一个格栅式的隔板炉箅,垃圾在焚烧后产生的灰渣会从炉箅上的缝隙落入炉灰室中,但是灰渣会慢慢在隔板上形成堆积,影响后续的焚烧效果;本实施例中,出气管23与燃烧管21相通,各出气管23呈一个环形区域,在对燃烧管23进行通风供氧时,风也会从出气管23中吹出,此时,从各出气管23中吹出来自各个方向的风,对炉灰室12顶部隔板上的灰渣进行风力拨动,防止灰渣堆积。

需要更加一步说明的是,往燃烧管21内通入的气流的流速快于套体20内的空气流速,使连接管22与套体20的连接处产生吸力,可以吸附第一燃烧区111内垃圾未充分燃烧后的残留物,使残留物通过连接管22进入到第二燃气区112内。

如图4与图6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供气组件31包括:

第一通气管311,所述第一通气管311竖直设置于所述第一燃烧区111的中心位置,其通过管道与第一鼓风机312相连;

第一鼓风机312,所述第一鼓风机312设置于所述炉体1外的一侧,其对所述第一燃烧区111输送空气。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通气管311沿其轴向方向从上至下等距设置有通气口3111,且该通气口3111均沿该第一通气管311的周向方向等距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通气口3111在对第一燃烧区111进行通气供氧时,也对炉内的垃圾提供一个推力,在这个推力的作用下未充分燃烧的垃圾残留物更轻易地进入第二燃烧区112。

如图1与图8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供气组件32包括:

第二通气管321,所述第二通气管321为环状结构,其固定设置于所述燃烧室11的顶部,且其下端面上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燃烧管21的顶部开口一一对应的进风口3211;

第二鼓风机322,所述第二鼓风机322设置于所述炉体1外的一侧,其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通气管321相连,其对所述第二燃烧区112输送快速流转的空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供油管41设置于所述第一通气管311内,其沿轴向方向等距设置有第一油嘴411,该第一油嘴411均沿该第一供油管41的周向方向等距设置,且该第一油嘴411均贯穿该第一通气管311的外壁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供油管41将燃油从油箱40输送至第一燃烧区111内,并从第一油嘴411喷出,并且在通气口3111输出的气流作用下,燃油发散式地在第一燃烧区111内铺洒开来,使燃油与垃圾充分接触燃烧,提高燃油的燃烧利用率,避免了燃油在第一燃烧区111内的一处集中燃烧,导致其他区域垃圾燃烧焚化率降低。

如图5与图6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供油管42包括竖直管421和若干等距连接于该竖直管421上的环形管422,该环形管422均套设于所述燃烧隔套2的外壁上,该环形管422一一对应所述燃烧管21且贯穿该燃烧管21的外壁设置有第二油嘴423。

其中,所述第二油嘴423均倾斜向下设置。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环形管422上的若干第二油嘴423在各相应的燃烧管21内向下输送燃油,配合第二通气管321从燃烧管21的正上方吹入的气流,在燃烧管21内形成向下的焰流,对第二燃烧区112内的垃圾进行充分燃烧,同时推送燃烧管21内的灰尘向下排出。

实施例2:

图9与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充分燃烧垃圾焚化炉的实施例2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9与图10所示,其中与实施例1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1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1的区别点,该实施例2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有效清除烟气中有毒、有害物质,使烟尘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功能,还设有换热除尘机构5,该换热除尘机构5设置于所述炉体1的一侧,其用于对烟气进行除尘,其包括:

箱体51,所述箱体51包括分隔开的进气区501与出烟区502,所述进气区501的顶部设置有气管510,所述出烟区502的顶部设置有烟气管511,所述出烟区502的前侧设置有出风口512,所述进气区501的后侧设置有进风管513;

若干换热元件52,所述换热元件52沿所述箱体51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于该箱体51内,其均位于所述进气区501与出烟区50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出烟区502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514,在其一侧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515,在出烟区502内通入水后,通过烟气管511将炉体1内的烟气吸入到出烟区502中,烟气与水接触,去除大部分的固体烟气颗粒并从出风口512排出;炉内的烟气具有热量,与水接触后热量传至水中,通过换热元件52利用这部分热量对进气区501内通过第二鼓风机322通入的气流进行加热,防止由于气流温度低而降低了第二燃烧区112内的燃烧效果。

工作过程如下:

垃圾投放进入第一燃烧区111,第一鼓风机312工作,同时油箱40由油泵工作开始供油,第一供气管311输出空气进入第一燃烧区111,同时第一供油管41输出燃油进入第一燃烧区111,空气与燃油共同促进第一燃烧区111内的燃烧效果;部分未烧尽的垃圾在第一供气管311输出的空气气流推动下,进入各第二燃烧区112,此时换热除尘机构5已经开始工作,通过第二通气管321输出空气进入各第二燃烧区112,同时第二供油管42输出燃油进入各第二燃烧区112,垃圾在第二燃烧区112进行二次燃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