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滞后的层状进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5273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燃气滞后的层状进气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燃气滞后的层状进气
[0001]本发明专利的进气方式,是热能燃气燃烧时空气混入的一种方法,并以最佳的燃烧完成。它适用于能量释放,提高燃气燃烧品质的可靠方法。
[0002]发明的【背景技术】:燃气燃烧一般采用燃气、空气同步输入的方式,输入端为基准锥面,大部分燃气输入为超前,空气输入滞后;或燃气、空气平行输入。混入后燃烧响应不同步,燃烧不充分燃烧质量低下,降低了节能减排效应。目前的燃气锅炉、燃烧器、燃气炉具等等,进气状态正是这样。
[0003]
【发明内容】
:以燃气、空气输入端为基准锥面180°,燃气喷咀滞后被提起呈锥角度辐射状,空气超燃气前进入混燃室,吸入空气产生旋转运动。燃气滞后空气锥角90°?180°,燃气喷咀喷射燃气以空气产生旋转的中心方向,在混燃室层状混合呈均匀状态,一次量空气混入充分。吸入空气自行完成,吸入的一次量空气与给入燃气量成正比,从而达到燃气充分燃烧的必要条件。最终由引射器提供给燃烧室进行热能释放,达到燃气完全充分燃烧,提高节能减排。
[0004]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由于热能释放和燃气输入量成正比,燃烧室的燃烧速度亦成正比,燃烧形成真空在大气压力下,吸入空气自行一次完成。混燃室与引射器一体化、模块化,以求体积的最佳方案。引射器可以是多种形式,除直线外还可以弯曲或直角。当空气进入混燃室前,在基准锥面以外的时候,可以是不同方向,不同装置,不同方式。燃气喷咀可以重台基准锥面,但不能超过临界基准锥面5毫米。燃气输入喷咀以外的其它形式,燃气气化腔体输入、燃气管道输入、燃气定量输入等,空气也超前进入混燃室,燃气滞后,但必须在同一方向混合进入燃烧室,这样层状进气以达到燃气的一次量空气充分混合。空气超前,燃气滞后是本发明的技术主体,与主体以外的多样形式无关。
[0005]【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附图是本发明专利《燃气滞后的层状进气》的平面简图。
[0006]图中(I).燃气喷咀,(2).混燃室,(3).基准锥面A-A,(4).喷咀滞后锥角90°?180。,(5).引射器,(6).燃烧室。
[0007]【具体实施方式】:混燃室⑵端口,即基准锥面A-A⑶,当燃气唢咀⑴提起呈锥角辐射状,空气超前进入混燃室(2),吸入空气并产生旋转运动。燃气滞后空气,喷咀滞后锥角90°?180° (4),燃气喷射沿空气产生旋转的中心方向,在混燃室(2)层状混合呈均匀状态,一次量空气吸入混合充分。吸入一次量空气与给入燃气量成正比,保证充分燃烧的必要条件,然后由引射器(5)提供给燃烧室¢),最终完全充分燃烧。
【主权项】
1.一种燃气燃烧的进气方式,是热能燃气燃烧时空气混入的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燃气、空气以同一输入端、同一方向为基准锥面A-A(3),当燃气喷咀(I)被提起,空气超燃气前进入混燃室(2),吸入一次量空气并产生旋转运动,燃气滞后空气,喷咀滞后锥角90°?180° (4),燃气喷射沿空气产生旋转的中心方向,在混燃室(2)层状混合呈均匀状态,然后由引射器(5)提供给燃烧室¢),最终完全充分燃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空气在进入基准锥面A-A(3)以外,可以是不同方向,不同装置,不同方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由于热能释放和燃气输入量成正比,燃烧室的燃烧速度亦成正比,燃烧形成真空吸入空气量自行一次完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燃气喷咀可以重合基准锥面A-A(3),但不能超过临界基准锥面A-A (3) 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其特征是:燃气喷咀(I)以外的其它燃气输入形式,空气超前进入、燃气滞后混合,在同一方向进入燃烧室(6)。
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其特征是:燃气喷咀(I)以外的其它燃气输入形式,燃气气化腔体输入,燃气管道输入,燃气定量输入等等。
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其特征是:混燃室(2)与引射器(5)—体化、模块化,以求体积的最佳方案。
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其特征是:引射器可以是多种形式,除直线外还可以弯曲或直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其特征是:空气进入超前,燃气滞后是本发明的技术主体,与主体以外的多样形式无关。
【专利摘要】本发明《燃气滞后的层状进气》,是燃气燃烧的进气方式,是热能燃气燃烧时空气混入的一种方法。它的技术要点是:当燃气喷咀(1)被提起,空气超燃气进入混燃室(2),吸入空气并产生旋转运动。燃气滞后空气,燃气喷咀滞后锥角90°~180°(4),燃气喷射时沿空气产生旋转的中心方向,在混燃室(2)层状混合呈均匀状态,吸入一次量空气充分。然后由引射器(5)提供给燃烧室(6),燃烧完全提高节能减排。
【IPC分类】F23D14-64, F23D14-60
【公开号】CN104566379
【申请号】CN201310477614
【发明人】陈凤利
【申请人】陈凤利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3年10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