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浮式垃圾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012757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浮式垃圾焚烧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焚烧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浮式垃圾焚烧炉。
【【背景技术】】
[0002]垃圾焚烧法具有减容比大、排放达到国家标准、可回收能源、节省用地、满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为此,人们研制开发出各种不同结构的垃圾焚烧炉。如:往复炉排焚烧炉、链条炉排焚烧炉、滚筒炉焚烧炉等,他们适用于不同的垃圾焚烧,具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如:往复炉排焚烧炉、链条炉排焚烧炉在运行时,由于垃圾翻动不充分,垃圾不能充分燃烧。为克服上述缺陷,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再燃式悬浮燃烧焚烧炉”,它是由两层或多层滚筒炉排组成的悬浮燃烧炉排,悬浮燃烧炉排上的垃圾处于悬浮状态,下层垃圾燃烧产生的火焰和热量透过滚筒炉排的间隙对垃圾进行烘烤并引燃,使垃圾处于火焰和热量的全方位包络中,燃烧效果好。其不足之处是滚筒炉排处于高温状态,没有冷却措施,对材料的要求高,使用寿命短,另外,处于悬浮状态的垃圾由于没有足够、及时的空气补充,造成垃圾燃烧时间延长。
[0003]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悬浮式垃圾焚烧炉。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悬浮式垃圾焚烧炉,所述悬浮式垃圾焚烧炉包括底座、位于所述底座上方的框体、位于所述框体上方的进料装置、位于所述框体右侧的回收装置、位于所述框体左侧的第一推料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推料装置下方的第二推料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推料装置上方的第一进气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推料装置上方的第二进气装置及位于所述框体内部的粉碎装置,所述框体包括位于上端的上端部及位于所述上端部下方的下端部,所述下端部上设有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一通孔、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下方的第二通孔、位于右表面上的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下方的第二凹槽、位于所述下端部内部的炉排、位于所述炉排下方的过滤板、位于所述过滤板下方的燃烧器、位于所述燃烧器右侧的进料管、位于所述燃烧器下方的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下方的第一旋转板及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下方的第二旋转板,所述进料装置包括进料斗、位于所述进料斗内部的滚轮及设置于所述滚轮上的拨杆,所述回收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下方的第一气缸、位于所述第一气缸下方的顶靠杆、位于所述顶靠杆下方的第一回收框、位于所述第一回收框下方的第二回收框及位于所述第二回收框下方的收料框,所述第一推料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气缸、位于所述第二气缸右侧的第一推拉杆、位于所述第一推拉杆右侧的第一推料块及位于所述第一推料块右侧的第一平板,所述第二推料装置包括第三支撑板、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板上的第三气缸、位于所述第三气缸右侧的第二推拉杆、位于所述第二推拉杆右侧的第二推料块及位于所述第二推料块右侧的第二平板,所述粉碎装置包括第一粉碎轮、位于所述第一粉碎轮右侧的第二粉碎轮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粉碎轮与第二粉碎轮上的刀片,所述第二进气装置包括第一进气斗、位于所述第一进气斗右侧的第一进气管及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管上的第一风机,所述第一进气装置包括第二进气斗、位于所述第一进气斗右侧的第二进气管、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管上的第二风机及位于所述第二进气管上的固定杆,所述炉排呈倾斜状,所述炉排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圆孔,所述第一回收框设有第一矩形孔及位于下方的第一支撑柱,所述第二回收框上设有第二矩形孔及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柱。
[0007]所述过滤板呈长方体,所述过滤板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08]所述挡板呈长方体,所述挡板的侧面与所述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0009]所述第一旋转板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与所述框体轴转连接。
[0010]所述第二旋转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与所述框体轴转连接。
[0011]所述滚轮呈圆柱体,所述拨杆的一端与所述滚轮的表面固定连接。
[0012]所述第一支撑板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0013]所述第一气缸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杆呈圆柱体,所述顶靠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
[0014]所述第一推料块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推料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推料块穿过所述框体的左表面延伸至所述框体的内部。
[0015]所述第一平板呈长方体,所述的第一平板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推料块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平板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推料块的上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一平板的下表面与所述过滤板的上表面接触。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悬浮式垃圾焚烧炉结构简单,能够使得垃圾有效的燃烧,燃烧效率高,同时能够将燃烧完的垃圾自动进行回收,其自动化程度高,使得工作效率提高,并且使得生产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悬浮式垃圾焚烧炉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悬浮式垃圾焚烧炉包括底座1、位于所述底座I上方的框体2、位于所述框体2上方的进料装置3、位于所述框体2右侧的回收装置4、位于所述框体2左侧的第一推料装置5、位于所述第一推料装置5下方的第二推料装置6、位于所述第二推料装置6上方的第一进气装置9、位于所述第一推料装置5上方的第二进气装置8及位于所述框体2内部的粉碎装置7。
[0019]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I呈长方体。所述框体2包括位于上端的上端部21及位于所述上端部21下方的下端部22。所述下端部22呈长方体,所述下端部2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上端部21的上表面自所述下端部22的上表面向上且向内部延伸形成,所述上端部21的上表面呈长方形。所述下端部22上设有位于左表面上的第一通孔22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22下方的第二通孔223、位于右表面上的第一凹槽221、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21下方的第二凹槽224、位于所述下端部22内部的炉排23、位于所述炉排23下方的过滤板26、位于所述过滤板26下方的燃烧器28、位于所述燃烧器28右侧的进料管29、位于所述燃烧器28下方的挡板27、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21下方的第一旋转板24及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24下方的第二旋转板25。所述第一通孔222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通孔222使得所述框体2的外部与所述框体2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通孔223呈圆柱体状。所述第一凹槽22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二凹槽224呈长方体状。所述炉排2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炉排23交错的放置。所述炉排23的一端与所述框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炉排23呈倾斜状,所述炉排23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圆孔231,从而方便炉排23下方的火焰点燃所述炉排23上的垃圾。所述过滤板26呈长方体,所述过滤板26水平放置,所述过滤板26的侧面与所述框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进料管29的左端对准所述燃烧器28,所述进料管29的右端与所述框体2连接且与所述框体2的外部相通,所述进料管29水平放置。所述挡板27呈长方体,所述挡板27的侧面与所述框体2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挡板27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旋转板24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21中且与所述框体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转板24可以旋转。所述第二旋转板25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24中且与所述框体2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旋转板25可以旋转。
[0020]如图1所示,所述进料装置3包括进料斗31、位于所述进料斗31内部的滚轮32及设置于所述滚轮32上的拨杆33。所述进料斗3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为长方形,所述进料斗31的下表面自所述进料斗31的上表面向下且向内部延伸形成。所述进料斗31的下端与所述上端部2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滚轮32呈圆柱体,所述拨杆33呈长方体,所述拨杆33的一端与所述滚轮32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拨杆33设有若干个,所述拨杆33有助于将放入到进料斗31中的垃圾拨到所述框体2的内部。
[0021]如图1所示,所述回收装置4包括第一支撑板41、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41下方的第一气缸42、位于所述第一气缸42下方顶靠杆43、位于所述顶靠杆43下方的第一回收框44、位于所述第一回收框44下方的第二回收框45及位于所述第二回收框45下方的收料框46。所述第一支撑板41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支撑板41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左表面与所述框体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气缸4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板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顶靠杆43呈圆柱体,所述顶靠杆4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气缸42连接,使得所述顶靠杆43可以在所述第一气缸42的作用下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回收框44的上表面呈长方型,所述第一回收框44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一回收框44的上表面向下且向中间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回收框44的一端与所述框体2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回收框44的上表面与所述过滤板26的上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内。所述第一回收框44设有第一矩形孔441及位于下方的第一支撑柱442。所述第一矩形孔44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柱442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回收框4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回收框45的上表面为长方形,所述第二回收框45的下表面自所述第二回收框45的上表面向下且向内部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回收框45上设有第二矩形孔451及位于下方的第二支撑柱452。所述第二矩形孔45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支撑柱44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回收框4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45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45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回收框4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柱4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收料框46呈长方体,所述收料框46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座I的上表面接触,所述收料框46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柱452之间,所述收料框46的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收容腔461,所述收容腔461呈长方体状。
[0022]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推料装置5包括第二支撑板5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51上的第二气缸52、位于所述第二气缸52右侧的第一推拉杆53、位于所述第一推拉杆53右侧的第一推料块54及位于所述第一推料块54右侧的第一平板5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